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社会生活讲道德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社会生活讲道德教学设计)

以课本剧为主题的班会开场白

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鉴于此,笔者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尝试了以课本剧表演为主的的教学改革。

《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学习需要达到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②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③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能力目标

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对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②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笔者为何想到要采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呢?这是因为:

第一,本文较为枯燥,教材内容纯属平实性表述,就连“导入框”和“楷体字”部分也没有出现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生趣文字。

第二,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

第三,学生在初一时曾进行过课本剧的编写和表演竞赛等活动的训练,对课本剧有印象,有热情。

第四,本文内容经过重新整合比较适合改编成课本剧。

第五,采用课本剧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对于本课来讲,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而采用课本剧的教学形式就有可能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它可使学生在不断创造和不断享受成功与自我欣赏中,自觉地全身心投入,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想的教学计划既然如此,那么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和课本剧教学的课堂实验,就是《新文化运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计划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活动既然要求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参与进来,那么这个计划的完成就必须师生共同努力,配合默契。课前,笔者要求学生自行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具体做法是五人一组自由组合,选出一位主编负责协调分工合作,做好剧本改编工作,并强调课本剧主要内容一定要尽量忠于原文,剧中的角色分配一定要体现全班同学全员参与。这样强调是因为学生虽然对课本剧并不陌生,但在初一时,大多是历史小品,偏重于娱乐性,又多是课外活动,而且也不是全员参与。课外历史小品剧的表演与课堂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演出毕竟是有所区别的。尤其是《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它的知识比较严谨,内容比较严肃,不可能搀杂喜剧色彩。

让学生自行对课文进行改编的益处何在呢?其益处在于:1.调动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可使学生全员参与,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3.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深入认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能力;4.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材料重组和改编写作等综合文科能力;5.小组集体改编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6.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化。其中,教学的民主化还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主编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剧本进行筛选、修改并最终杀青剧本;定型后由学生自己推选出参加演出的主要角色。

有了一个适合演出的剧本,再将剧本打印下发给学生,不仅使学生有一种参与成功的成就感,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熟悉了剧本内容和不同人物角色的任务。这就为课堂课本剧的教学演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下面请看定型后的 《新文化运动》课本剧剧本。

历史(8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课本剧剧本

人物表

主要角色: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由四位男生担纲)

甲乙青年各一(男、女同学各一饰)

画外音(一女生朗诵)

参加聚会的青年朋友(全体同学饰)

开场白:(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就是“新文化运动”。为此,老师特地给同学们请来了几位最尊贵的客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光临。

幕启:

(扮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的四位同学上场,全体同学起立鼓掌欢迎)

陈、李、胡、鲁:(站成一排,面向全体同学,以手抚胸,鞠躬施礼)各位青年朋友,大家好!

陈独秀:(上前一步)我是陈独秀,《青年杂志》也叫《新青年》就是我创办的。请各位记住我的大名,谢谢!

李大钊:我叫李大钊,欢迎各位青年朋友光临本次聚会。本人由于宣传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但我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胡 适:鄙人姓胡,单名一个“适”字,酷爱文学。新文学形式改革的初步设想就是我提出来的。

鲁 迅:我嘛,原名周树人,笔名叫鲁迅,人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李大钊:哈哈,今天我们大家难得一聚,咱们还是讨论讨论新文化运动进行的情况吧。来,各位请坐下谈。

陈、胡、鲁:这个话题甚好!

(全体落座)

鲁 迅:独秀先生,您德高望重,见识广博,论谈精辟。还是您先谈吧。您可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泰山北斗啊。

李、胡:对、对,树人兄说得是。

陈独秀:好,那我就不谦让了。现在呀,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我们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各位听说了没有?

李大钊:听说了,真是荒诞之至!

胡 适:我也有所耳闻,这种说法实在是对国家大事无知的表现!

鲁 迅:(举起右手,食指上指,略带气愤的)我看,这是某些人别有用心,想破坏我们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的谬论!

陈独秀:我看,咱们有必要在民众当中澄清一下这个问题。今天,在我们面前坐了这么多热心新文化运动的青年朋友,我想请他们一起来讨论关于新文化运动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怎么样?(面向其他三位)

李、胡、鲁:好!

陈独秀:(站起来,面向全体同学,拱手作礼)各位同道,(双手摊开)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景吧。只有这样,某些人的信口开河才能不攻自破。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一段和这一段下面的蓝框字。(坐下)

(全体同学朗读、完毕)

胡 适:(站起身,面向全体同学)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新文化运动并非是我们几个人凭空造出来的,那么,现在我要问大家:开展新文化运动有没有必要呢?(全体同学回答:非常有必要!)好,现在我来考考大家,你们当中有谁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青年甲:(举手回答)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的诞生。)

胡 适:非常正确!(落座)

李大钊:(站起身,面向全体同学)各位青年朋友,新文化运动举起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向着封建专制进行冲击,可是,你们知道“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吗?

(全体同学回答:知道,就是“民主”和“科学”)好!回答得太好了!那么,再过几十上百年,“民主”和“科学”会不会过时呢?(全体同学齐答:不会!)对,我想。在那样一个新的年代,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会更离不开“民主”和“科学”了!(落座)

鲁 迅:(站起身来,高举拳头)对,我们要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我们的主要阵地,向尊孔复古的逆流猛烈开火,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更加富有生气的思想解放潮流!(落座)

陈独秀:(站起身)现在,我提议:让我们在场的所有同道人士全体起立高举起我们的右拳,庄严宣誓我们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来,全体起立(全体同学起立)

陈独秀:“我们宣誓:(全体同学:我们宣誓)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全体同学: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全体同学: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全体同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全体同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请大家坐下(落座)。

胡 适:(面向李大钊)大钊先生,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独秀先生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民主”和“科学”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您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李大钊:我最近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子与宪法》的文章。我特别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揭露袁世凯将孔教载入宪法,是“专制复活之先声”。适之先生,你最近又有什么大作问世?

胡 适:谈不上什么大作,只是一点心得而已。大钊兄,小弟我刚刚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另外,为了推动新文学的大力发展,我很快将推出我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我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且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大家觉得如何?

李大钊:为了新文学的发展,适之先生可谓用心良苦啊!

胡 适:您过奖了,大钊兄。

陈独秀:不,大钊兄所言极是。

鲁 迅:适之兄,恕我直言,鄙人以为,你的主张,好倒是好,但是改良色彩未免太重了点儿,缺乏彻底的革命性.我最近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是一篇白话小说,题目是《狂人日记》,我的创作意图是借狂人之口,控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用“吃人”二字全可概括,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那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李大钊:不错!我看了这篇小说。这是树人兄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这简直就是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嘛,哈哈....各位青年朋友,我建议未看过这篇小说的赶快看一看。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哟!

青年乙:我想请教李大钊先生,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直指孔教,您刚才也强调”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但我不太明白的是被称作中国圣人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包括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内的历代专制帝王的护符呢?

李大钊:这个问题提得好哇!我想它可能代表了在座的许多青年朋友的思考。客观的讲,孔子对中国的思想发展和教育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但是他的思想体系中有很多的封建糟粕。比如什么(边讲边站起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三纲五常”之类的儒家伦理学说。“三纲”是指(继续书写)“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不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五常”指(继续书写)“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封建专制式的。因此“三纲五常“被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推崇,并被当作压制和摧残民主、自由,对人民进行愚化、奴化教育的工具。为实现独裁和专制的袁世凯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说“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

青年乙:谢谢先生赐教。

陈独秀:各位同道朋友,现在,俄国工人阶级发动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这对我们中国的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来说真是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大力促进我们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大家以为如何?(全体同学:好、很好!)

李大钊:哈哈,我正在撰写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章《庶民的胜利》,我还要写一篇《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两篇论文是姊妹篇。我要高声颂扬十月革命,大力宣传十月革命。(激动得站起身,来回踱步)我要说(高声朗诵)“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部分同学插言:说得好,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陈独秀,鲁迅也站起身)

陈独秀:听说大钊先生要在北京创办革命刊物《每周评论》,这真是好极了!算我一份。这样我们南有《新青年》,北有《每周评论》,南北呼应,东西辐射,不仅扩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而且一定会鼓动更多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紧握李大钊的手)

鲁 迅:(上前一步,搭右手于陈李二人握着的手上)愿我们能够如愿以偿的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胡 适:(站起身,右手握拳于右右前方)对,还有我们的文学革命!

(定型)

(全体同学热烈鼓掌)

画外音:(一女生高声地有感情朗诵)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全体同学:(起立朗诵)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剧终

这样一个课本剧的编写成功,得力于师生的共同努力,是老师和同学的心血结晶。它通过各种不同人物角色的台词,将课文内容有机、有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因此,它倍受同学们珍惜,也因此,同学们的演出热情高涨。主要“角色”为了入戏,他们在一起多次讨论、排练人物的声调和神态。全班学生还瞒着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一场预演,据说预演还比较成功。由于准备充足,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在《新文化运动》课本剧教学实验的公开课上,同学们很快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状态。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配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都非常默契。实验一路顺风,结果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期效果。课后,听课老师们认为:《新文化运动》课本剧教学的实验,基本达到了本文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为实施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个案 。从这个个案当中,可以看到不仅本文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表演得到了充分展示,知识点生动化的得到了巩固,而且僵枯艰深的教学难点也能够变得鲜活起来,且轻而易举的被解决。我们的很多历史课文都可以采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也说:“这样一来,拉近了我们和这些名人、伟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不仅不再陌生,而且印象深刻。我们熟悉了他们当然就对他们亲近了,并且对他们油然而生敬佩崇拜之情。总之,我们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

以上,是笔者进行《新文化运动》教学改革从准备、组织到实验的基本过程。虽然它得到了与课老师的肯定和学生的欢迎,但是,仔细推敲仍然觉得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这里,将它整理出来,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同仁及大方之家的批评,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共同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新文化运动ppt课件 [新文化运动后期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探究]

摘 要: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势力间进行了三次论战,其中第二次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论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运动之目标、中国的阶级状况、中国的前途等方面。本次论战中,早期共产主义者对中国革命的诸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阐述,有着极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当代中国反对资产阶级思潮泛滥、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后期;社会主义;论战

中图分类号:D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026-04

作者简介:许益新(1989-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 党史 。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并日益成为主导。在此期间,反马克思主义势力先后对马克思主义发动了三次进攻,由此便爆发了李大钊和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陈独秀、李达等人和梁启超、张东荪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和陈独秀、李达同区声白、黄凌霜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经过这三次论战,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界限,从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初步理论准备。本文将重点介绍在此期间的第二次论战,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一、双方论战的几个焦点

1.社会主义运动之目标是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梁启超将欧美等国发生社会主义运动的原因解释为“使多数之劳动者地位得以改善”[1]。在他看来,欧美工人参加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待遇,而非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这种解释将社会主义运动给庸俗化了。与此针锋相对的是,李达指出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就在于把资本主义这个“以自由竞争及私有财产为根本的社会组织永远除去”,从而“实行将一切生产机关归为公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2]62。陈独秀则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动机就是“在生产方面废除了资本私有和生产过剩,在分配方面废除了剩余价值”[3]87。社会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是论战双方的根本分歧所在。

2.关于中国阶级状况的争论

尽管双方都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是劳动阶级,但各自对劳动阶级的划分标准是不一样的。梁启超认为,唯独有职业的人才可称为劳动阶级,而无职业的人则属于游民之列。因为“全国人民什中八九欲求一职业以维持生命,且不可得”[1],所以他得出了在中国几乎没有劳动阶级的结论。而在李达看来,无业游民是失业的劳动者。他指出,在中国“是国际资本阶级和中国劳动阶级的对峙。不能说没有劳动阶级,只不过没有组织罢了”[2]66-67。接着,梁启超给出了怎样才能产生劳动阶级这个社会主义运动主体的方法,指出“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1]。也就是说,要等到先出现资产阶级后才能出现劳动阶级。张东荪也认为,应该“造成一个绅商阶级同时造成一个劳动阶级”[4]。对此,李达指出,照梁启超等人的说法,中国若无劳动阶级,那自然就应没有资本阶级,即中国可以算为一个无阶级的国家了。他反问道:“社会主义运动就是要实现消除资产阶级的国家,中国既无阶级,又何须制造阶级?”[2]67他还指出,说中国没有阶级区别的人是“不懂社会主义的”[2]47。梁、张等人不承认中国有阶级区别,是为了对各阶级间本来就存在着的矛盾进行歪曲。在张东荪看来,工人受苦“直接受自资本家的很少,而通统是受自工头的”,除此之外,工头还要为工人的道德水平堕落负责,所以“不能十二分苛责资本家”。他还认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的痛苦和废不废除地主没有关系,要怪只能怪“天灾兵祸”[4];农民因为没有文化,所以无法应对天灾,而兵祸对农业的破坏比大工业所造成的自然经济解体要大的多。这就在相当程度上为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入侵洗脱了嫌疑。对此,李达提出了质疑,他指出,佃户和地主间的阶级对立,是自古就有的。“田主每日毫不劳力,专门掠取佃户劳力所得的结果,度最奢侈的生活。佃户无论如何含辛茹苦的劳动,他们的命运总是铸定的”[2]47。陈独秀也反问道:“若说中国贫困是一般的物力缺乏,非仅由资本家压榨……既然是一般的物力缺乏,那通商口岸与都会少数人过的‘人的生活’并且是‘奢华的生活’,是从哪里来的?当真他们的命运比多数得不着人的生活的好些吗?”[5]208-209蔡和森根据他在法国留学时的切身体会,论述了中国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交通发达的结果,资本主义如水银泼地,无孔不入,故东方久已隶属于西方,农业国久已隶属于工业国,野蛮国久已隶属于文明国,而为其经济的或政治的殖民地。西方工业国文明国的资本帝国主义常常可以掠夺一殖民地或势力地带以和缓他本国‘剩余生产’‘剩余劳动’的两种恐慌”[6]。梁、张等人通过无限放大中国劳动阶级的自身缺点来论证代表劳动阶级的政党和真正劳动者的国家都不可能出现。他们断言,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社会革命不是真正的劳农革命(即共产主义革命),而是“在已过的许多内乱上再添一个内乱罢了”。一句话,中国的劳动阶级没有资格“用狄克推多制贯彻劳农主义”[4]。李达对此提出了反驳,他指出:“有人说中国劳农程度低不配专政,我要问中国劳农底智识人格比徐世昌梁启超还低几何?”[2]774并指出:“一切革命的原因,皆由生产交换的方法手段而生,不是人的智力发明出来的,也不是抽象的真理产生出来。”[2]47

3.中国应不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本次论战的直接导火索,同时也是核心。双方对中国应该走哪条道路来发展自己的观点可谓泾渭分明。梁启超、张东荪等人从实用主义、庸俗生产力论的角度出发,虽然表面上赞同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前提是通过先走完资本主义道路来为发展社会主义准备条件。而陈独秀和李达则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论证了发展社会主义所必需的条件并不一定在性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在梁启超看来,要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前提是“有许多现成之生产机关”,但在中国,“生产事业一无所有”。他虽然也承认,走资本主义道路劳资纠纷会引发社会矛盾激化,却又说这固然“极可厌憎”,但又“极可欢迎”,因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能够抵御列强的经济入侵的。张东荪更是认为,中国有四种病,即“无知病”、“贫乏病”、“兵匪病”、“外力病”。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资本家发展资本主义式的实业制度。在他看来,“中国的实业,不论中国自己开发与否,外国总是要求大开发而特开发的”,开发中国的障碍是军阀,列强会帮助中国的实业家即资本家去扫除这个障碍的。实业发展起来了,就可以解决就业的问题,也就能够收到“增加生产力救不得食不得衣的人”的效果,在此情况之下,“才有讲教育的余地”[4]。这样一来,他所讲的中国的那四种病一下子就解决了三种,至于怎么解决“外力病”即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政治文化入侵,他只字未提。这充分暴露了他不敢反对帝国主义的立场,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他之所以希望由帝国主义列强来“共管”中国对抗“赤化”了。他声称:“若没有共管一层,绅商阶级是不会勃兴的。”[7]总之,发展实业的方式只能是资本主义式的,而且离开了资本家,实业就发展不起来。他还说,立刻在中国搞社会主义,是违背“马克思之经济进化论”的,“似乎太越阶了”,而“资本主义的企业的发达终是利在目前而害在将来”[4]。对于上述观点,陈独秀、李达一一进行了批驳。陈独秀认为,发展实业固然是对的,开发实业需要资本、需要资本集中也是对的,“但如果说开发实业非资本主义不可,集中资本非资本家不可,我们便未免发笑”[5]209。资本和资本家不是一回事,所以开发实业不一定非要牵涉到资本家和资本主义。而且,就算中国搞了资本主义,中国资本家开办的企业也根本不是外国资本家开办企业的竞争对手,等待他们的只会是经营破产的悲惨命运。因为“按诸产业竞争的原理,手工业遇着机器工业必然要失败的,小规模的机器工业遇着大规模的也是要失败的……那时革中国资本家命的,不是可怜的中国工人,乃是可怕的外国的穆藕初、虞洽卿们”。他还指出,中国的资本家不是在直接地就是在间接地充当外国资本家的买办,他们是为外国资本家掠夺中国服务的。所以,“只望他们发达起来能够抵制外国资本家,能够保全中国独立,再过一两世纪也没有希望”[5]212。至于用资本主义的方式开发实业能够改善民生,陈独秀则认为这无疑是颠倒黑白、引鸩止渴。他建议张东荪去上海闸北的贫民窟考察一下,亲身体会那里的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非人的生活”,这绝对可以得到比内地旅行更好的教训。他指出,造成张东荪认为的中国大多数人未得着人的生活的恰恰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制下必然的状况”。照这样发展下去,“造成一班中国资本家,也不过使中国人中之少数人免了贫乏,多数人仍然是一般的贫乏”[5]209。李大钊则认为,以中国社会经济贫困、生产落后为理由就认为没有搞社会主义的条件的看法是不科学的,“要问中国今日是否已具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须先问世界今日是否已具实现社会主义的倾向经济条件,因为中国的经济情形,实不能超出于世界经济势力之外”[8]。李达则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例,指出俄国的工业没有英美等国发达,工会组织也没有英美等国健全,但却在英美之前干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所以,他呼吁“在中国运动社会革命的人,不必专受理论上的拘束,要努力在实行上去做”[2]56。这里所指的理论的约束,无疑是针对梁、张等人的庸俗生产力论的。

社会生活讲道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明白规则存在的意义;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人人要自觉遵守;明确规则的重要性,积极探索规则的奥秘;自己遵守规则,见到有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要批评和劝阻。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五四运动》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

(教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爱国学生。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教师讲述: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出示材料:

“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

(教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提出: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除了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特点:五四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2.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得到进一步扩大有哪些原因?

学生回答:陈独秀等人地积极号召、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威胁。

3.教师讲述:面对民族危机,上海工人积极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4.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的代表拒绝的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因:五四运动实现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目标,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目标导学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教师讲解: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爱国:从背景、口号方面去理解;反帝反封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彻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妥协。

3.教师讲述:为了纪念青年学生发起的这场爱国运动,为了让五四的火炬代代相传,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定为“五四青年节”。从中你悟出了哪些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学生回答: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以天下为己任。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以天下为己任,甘愿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关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4.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列表讲解: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结果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

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革命时代

资产阶级世界革命一部分

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一部分

教师讲解: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都为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如: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未能充分依靠群众,最终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把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它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我们把这些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之相对应的,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居于领导阶级的地位,在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90多年前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精神”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历史课本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空前解放了思想。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2.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

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

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

在政治上,为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进步性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也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而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启发了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同时新文化运动也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的思想开辟了道路,同时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要知道,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一些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在传播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他们都没有彻底的批判封建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受到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从而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使人民对民主有了一些了解,可以说为五四运动起到了一个宣传的作用。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的统一起来,并被很多接受,从而对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有着促进作用。

而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启发了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让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新文化运动中,有一些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的情绪,对西方的文化和东方的文化存在着绝对的肯定和否定,而且这种看法也影响到后来。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以课本剧为主题的班会开场白

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鉴于此,笔者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尝试了以课本剧表演为主的的教学改革。

《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学习需要达到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②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③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能力目标

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对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②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笔者为何想到要采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呢?这是因为:

第一,本文较为枯燥,教材内容纯属平实性表述,就连“导入框”和“楷体字”部分也没有出现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生趣文字。

第二,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

第三,学生在初一时曾进行过课本剧的编写和表演竞赛等活动的训练,对课本剧有印象,有热情。

第四,本文内容经过重新整合比较适合改编成课本剧。

第五,采用课本剧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对于本课来讲,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而采用课本剧的教学形式就有可能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它可使学生在不断创造和不断享受成功与自我欣赏中,自觉地全身心投入,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想的教学计划既然如此,那么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和课本剧教学的课堂实验,就是《新文化运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计划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活动既然要求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参与进来,那么这个计划的完成就必须师生共同努力,配合默契。课前,笔者要求学生自行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具体做法是五人一组自由组合,选出一位主编负责协调分工合作,做好剧本改编工作,并强调课本剧主要内容一定要尽量忠于原文,剧中的角色分配一定要体现全班同学全员参与。这样强调是因为学生虽然对课本剧并不陌生,但在初一时,大多是历史小品,偏重于娱乐性,又多是课外活动,而且也不是全员参与。课外历史小品剧的表演与课堂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演出毕竟是有所区别的。尤其是《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它的知识比较严谨,内容比较严肃,不可能搀杂喜剧色彩。

让学生自行对课文进行改编的益处何在呢?其益处在于:1.调动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可使学生全员参与,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3.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深入认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能力;4.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材料重组和改编写作等综合文科能力;5.小组集体改编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6.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化。其中,教学的民主化还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主编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剧本进行筛选、修改并最终杀青剧本;定型后由学生自己推选出参加演出的主要角色。

有了一个适合演出的剧本,再将剧本打印下发给学生,不仅使学生有一种参与成功的成就感,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熟悉了剧本内容和不同人物角色的任务。这就为课堂课本剧的教学演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下面请看定型后的 《新文化运动》课本剧剧本。

历史(8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课本剧剧本

人物表

主要角色: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由四位男生担纲)

甲乙青年各一(男、女同学各一饰)

画外音(一女生朗诵)

参加聚会的青年朋友(全体同学饰)

开场白:(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就是“新文化运动”。为此,老师特地给同学们请来了几位最尊贵的客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光临。

幕启:

(扮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的四位同学上场,全体同学起立鼓掌欢迎)

陈、李、胡、鲁:(站成一排,面向全体同学,以手抚胸,鞠躬施礼)各位青年朋友,大家好!

陈独秀:(上前一步)我是陈独秀,《青年杂志》也叫《新青年》就是我创办的。请各位记住我的大名,谢谢!

李大钊:我叫李大钊,欢迎各位青年朋友光临本次聚会。本人由于宣传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但我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胡 适:鄙人姓胡,单名一个“适”字,酷爱文学。新文学形式改革的初步设想就是我提出来的。

鲁 迅:我嘛,原名周树人,笔名叫鲁迅,人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李大钊:哈哈,今天我们大家难得一聚,咱们还是讨论讨论新文化运动进行的情况吧。来,各位请坐下谈。

陈、胡、鲁:这个话题甚好!

(全体落座)

鲁 迅:独秀先生,您德高望重,见识广博,论谈精辟。还是您先谈吧。您可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泰山北斗啊。

李、胡:对、对,树人兄说得是。

陈独秀:好,那我就不谦让了。现在呀,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我们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各位听说了没有?

李大钊:听说了,真是荒诞之至!

胡 适:我也有所耳闻,这种说法实在是对国家大事无知的表现!

鲁 迅:(举起右手,食指上指,略带气愤的)我看,这是某些人别有用心,想破坏我们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的谬论!

陈独秀:我看,咱们有必要在民众当中澄清一下这个问题。今天,在我们面前坐了这么多热心新文化运动的青年朋友,我想请他们一起来讨论关于新文化运动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怎么样?(面向其他三位)

李、胡、鲁:好!

陈独秀:(站起来,面向全体同学,拱手作礼)各位同道,(双手摊开)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景吧。只有这样,某些人的信口开河才能不攻自破。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一段和这一段下面的蓝框字。(坐下)

(全体同学朗读、完毕)

胡 适:(站起身,面向全体同学)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新文化运动并非是我们几个人凭空造出来的,那么,现在我要问大家:开展新文化运动有没有必要呢?(全体同学回答:非常有必要!)好,现在我来考考大家,你们当中有谁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青年甲:(举手回答)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的诞生。)

胡 适:非常正确!(落座)

李大钊:(站起身,面向全体同学)各位青年朋友,新文化运动举起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向着封建专制进行冲击,可是,你们知道“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吗?

(全体同学回答:知道,就是“民主”和“科学”)好!回答得太好了!那么,再过几十上百年,“民主”和“科学”会不会过时呢?(全体同学齐答:不会!)对,我想。在那样一个新的年代,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会更离不开“民主”和“科学”了!(落座)

鲁 迅:(站起身来,高举拳头)对,我们要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我们的主要阵地,向尊孔复古的逆流猛烈开火,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更加富有生气的思想解放潮流!(落座)

陈独秀:(站起身)现在,我提议:让我们在场的所有同道人士全体起立高举起我们的右拳,庄严宣誓我们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来,全体起立(全体同学起立)

陈独秀:“我们宣誓:(全体同学:我们宣誓)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全体同学: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全体同学: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全体同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全体同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请大家坐下(落座)。

胡 适:(面向李大钊)大钊先生,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独秀先生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民主”和“科学”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您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李大钊:我最近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子与宪法》的文章。我特别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揭露袁世凯将孔教载入宪法,是“专制复活之先声”。适之先生,你最近又有什么大作问世?

胡 适:谈不上什么大作,只是一点心得而已。大钊兄,小弟我刚刚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另外,为了推动新文学的大力发展,我很快将推出我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我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且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大家觉得如何?

李大钊:为了新文学的发展,适之先生可谓用心良苦啊!

胡 适:您过奖了,大钊兄。

陈独秀:不,大钊兄所言极是。

鲁 迅:适之兄,恕我直言,鄙人以为,你的主张,好倒是好,但是改良色彩未免太重了点儿,缺乏彻底的革命性.我最近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是一篇白话小说,题目是《狂人日记》,我的创作意图是借狂人之口,控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用“吃人”二字全可概括,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那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李大钊:不错!我看了这篇小说。这是树人兄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这简直就是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嘛,哈哈....各位青年朋友,我建议未看过这篇小说的赶快看一看。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哟!

青年乙:我想请教李大钊先生,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直指孔教,您刚才也强调”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但我不太明白的是被称作中国圣人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包括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内的历代专制帝王的护符呢?

李大钊:这个问题提得好哇!我想它可能代表了在座的许多青年朋友的思考。客观的讲,孔子对中国的思想发展和教育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但是他的思想体系中有很多的封建糟粕。比如什么(边讲边站起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三纲五常”之类的儒家伦理学说。“三纲”是指(继续书写)“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不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五常”指(继续书写)“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封建专制式的。因此“三纲五常“被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推崇,并被当作压制和摧残民主、自由,对人民进行愚化、奴化教育的工具。为实现独裁和专制的袁世凯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说“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

青年乙:谢谢先生赐教。

陈独秀:各位同道朋友,现在,俄国工人阶级发动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这对我们中国的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来说真是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大力促进我们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大家以为如何?(全体同学:好、很好!)

李大钊:哈哈,我正在撰写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章《庶民的胜利》,我还要写一篇《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两篇论文是姊妹篇。我要高声颂扬十月革命,大力宣传十月革命。(激动得站起身,来回踱步)我要说(高声朗诵)“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部分同学插言:说得好,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陈独秀,鲁迅也站起身)

陈独秀:听说大钊先生要在北京创办革命刊物《每周评论》,这真是好极了!算我一份。这样我们南有《新青年》,北有《每周评论》,南北呼应,东西辐射,不仅扩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而且一定会鼓动更多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紧握李大钊的手)

鲁 迅:(上前一步,搭右手于陈李二人握着的手上)愿我们能够如愿以偿的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胡 适:(站起身,右手握拳于右右前方)对,还有我们的文学革命!

(定型)

(全体同学热烈鼓掌)

画外音:(一女生高声地有感情朗诵)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全体同学:(起立朗诵)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剧终

这样一个课本剧的编写成功,得力于师生的共同努力,是老师和同学的心血结晶。它通过各种不同人物角色的台词,将课文内容有机、有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因此,它倍受同学们珍惜,也因此,同学们的演出热情高涨。主要“角色”为了入戏,他们在一起多次讨论、排练人物的声调和神态。全班学生还瞒着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一场预演,据说预演还比较成功。由于准备充足,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在《新文化运动》课本剧教学实验的公开课上,同学们很快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状态。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配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都非常默契。实验一路顺风,结果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期效果。课后,听课老师们认为:《新文化运动》课本剧教学的实验,基本达到了本文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为实施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个案 。从这个个案当中,可以看到不仅本文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表演得到了充分展示,知识点生动化的得到了巩固,而且僵枯艰深的教学难点也能够变得鲜活起来,且轻而易举的被解决。我们的很多历史课文都可以采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也说:“这样一来,拉近了我们和这些名人、伟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不仅不再陌生,而且印象深刻。我们熟悉了他们当然就对他们亲近了,并且对他们油然而生敬佩崇拜之情。总之,我们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

以上,是笔者进行《新文化运动》教学改革从准备、组织到实验的基本过程。虽然它得到了与课老师的肯定和学生的欢迎,但是,仔细推敲仍然觉得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这里,将它整理出来,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同仁及大方之家的批评,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共同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新文化运动ppt课件 [新文化运动后期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探究]

摘 要: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势力间进行了三次论战,其中第二次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论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运动之目标、中国的阶级状况、中国的前途等方面。本次论战中,早期共产主义者对中国革命的诸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阐述,有着极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当代中国反对资产阶级思潮泛滥、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后期;社会主义;论战

中图分类号:D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026-04

作者简介:许益新(1989-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 党史 。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并日益成为主导。在此期间,反马克思主义势力先后对马克思主义发动了三次进攻,由此便爆发了李大钊和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陈独秀、李达等人和梁启超、张东荪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和陈独秀、李达同区声白、黄凌霜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经过这三次论战,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界限,从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初步理论准备。本文将重点介绍在此期间的第二次论战,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一、双方论战的几个焦点

1.社会主义运动之目标是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梁启超将欧美等国发生社会主义运动的原因解释为“使多数之劳动者地位得以改善”[1]。在他看来,欧美工人参加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待遇,而非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这种解释将社会主义运动给庸俗化了。与此针锋相对的是,李达指出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就在于把资本主义这个“以自由竞争及私有财产为根本的社会组织永远除去”,从而“实行将一切生产机关归为公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2]62。陈独秀则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动机就是“在生产方面废除了资本私有和生产过剩,在分配方面废除了剩余价值”[3]87。社会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是论战双方的根本分歧所在。

2.关于中国阶级状况的争论

尽管双方都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是劳动阶级,但各自对劳动阶级的划分标准是不一样的。梁启超认为,唯独有职业的人才可称为劳动阶级,而无职业的人则属于游民之列。因为“全国人民什中八九欲求一职业以维持生命,且不可得”[1],所以他得出了在中国几乎没有劳动阶级的结论。而在李达看来,无业游民是失业的劳动者。他指出,在中国“是国际资本阶级和中国劳动阶级的对峙。不能说没有劳动阶级,只不过没有组织罢了”[2]66-67。接着,梁启超给出了怎样才能产生劳动阶级这个社会主义运动主体的方法,指出“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1]。也就是说,要等到先出现资产阶级后才能出现劳动阶级。张东荪也认为,应该“造成一个绅商阶级同时造成一个劳动阶级”[4]。对此,李达指出,照梁启超等人的说法,中国若无劳动阶级,那自然就应没有资本阶级,即中国可以算为一个无阶级的国家了。他反问道:“社会主义运动就是要实现消除资产阶级的国家,中国既无阶级,又何须制造阶级?”[2]67他还指出,说中国没有阶级区别的人是“不懂社会主义的”[2]47。梁、张等人不承认中国有阶级区别,是为了对各阶级间本来就存在着的矛盾进行歪曲。在张东荪看来,工人受苦“直接受自资本家的很少,而通统是受自工头的”,除此之外,工头还要为工人的道德水平堕落负责,所以“不能十二分苛责资本家”。他还认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的痛苦和废不废除地主没有关系,要怪只能怪“天灾兵祸”[4];农民因为没有文化,所以无法应对天灾,而兵祸对农业的破坏比大工业所造成的自然经济解体要大的多。这就在相当程度上为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入侵洗脱了嫌疑。对此,李达提出了质疑,他指出,佃户和地主间的阶级对立,是自古就有的。“田主每日毫不劳力,专门掠取佃户劳力所得的结果,度最奢侈的生活。佃户无论如何含辛茹苦的劳动,他们的命运总是铸定的”[2]47。陈独秀也反问道:“若说中国贫困是一般的物力缺乏,非仅由资本家压榨……既然是一般的物力缺乏,那通商口岸与都会少数人过的‘人的生活’并且是‘奢华的生活’,是从哪里来的?当真他们的命运比多数得不着人的生活的好些吗?”[5]208-209蔡和森根据他在法国留学时的切身体会,论述了中国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交通发达的结果,资本主义如水银泼地,无孔不入,故东方久已隶属于西方,农业国久已隶属于工业国,野蛮国久已隶属于文明国,而为其经济的或政治的殖民地。西方工业国文明国的资本帝国主义常常可以掠夺一殖民地或势力地带以和缓他本国‘剩余生产’‘剩余劳动’的两种恐慌”[6]。梁、张等人通过无限放大中国劳动阶级的自身缺点来论证代表劳动阶级的政党和真正劳动者的国家都不可能出现。他们断言,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社会革命不是真正的劳农革命(即共产主义革命),而是“在已过的许多内乱上再添一个内乱罢了”。一句话,中国的劳动阶级没有资格“用狄克推多制贯彻劳农主义”[4]。李达对此提出了反驳,他指出:“有人说中国劳农程度低不配专政,我要问中国劳农底智识人格比徐世昌梁启超还低几何?”[2]774并指出:“一切革命的原因,皆由生产交换的方法手段而生,不是人的智力发明出来的,也不是抽象的真理产生出来。”[2]47

3.中国应不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本次论战的直接导火索,同时也是核心。双方对中国应该走哪条道路来发展自己的观点可谓泾渭分明。梁启超、张东荪等人从实用主义、庸俗生产力论的角度出发,虽然表面上赞同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前提是通过先走完资本主义道路来为发展社会主义准备条件。而陈独秀和李达则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论证了发展社会主义所必需的条件并不一定在性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在梁启超看来,要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前提是“有许多现成之生产机关”,但在中国,“生产事业一无所有”。他虽然也承认,走资本主义道路劳资纠纷会引发社会矛盾激化,却又说这固然“极可厌憎”,但又“极可欢迎”,因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能够抵御列强的经济入侵的。张东荪更是认为,中国有四种病,即“无知病”、“贫乏病”、“兵匪病”、“外力病”。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资本家发展资本主义式的实业制度。在他看来,“中国的实业,不论中国自己开发与否,外国总是要求大开发而特开发的”,开发中国的障碍是军阀,列强会帮助中国的实业家即资本家去扫除这个障碍的。实业发展起来了,就可以解决就业的问题,也就能够收到“增加生产力救不得食不得衣的人”的效果,在此情况之下,“才有讲教育的余地”[4]。这样一来,他所讲的中国的那四种病一下子就解决了三种,至于怎么解决“外力病”即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政治文化入侵,他只字未提。这充分暴露了他不敢反对帝国主义的立场,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他之所以希望由帝国主义列强来“共管”中国对抗“赤化”了。他声称:“若没有共管一层,绅商阶级是不会勃兴的。”[7]总之,发展实业的方式只能是资本主义式的,而且离开了资本家,实业就发展不起来。他还说,立刻在中国搞社会主义,是违背“马克思之经济进化论”的,“似乎太越阶了”,而“资本主义的企业的发达终是利在目前而害在将来”[4]。对于上述观点,陈独秀、李达一一进行了批驳。陈独秀认为,发展实业固然是对的,开发实业需要资本、需要资本集中也是对的,“但如果说开发实业非资本主义不可,集中资本非资本家不可,我们便未免发笑”[5]209。资本和资本家不是一回事,所以开发实业不一定非要牵涉到资本家和资本主义。而且,就算中国搞了资本主义,中国资本家开办的企业也根本不是外国资本家开办企业的竞争对手,等待他们的只会是经营破产的悲惨命运。因为“按诸产业竞争的原理,手工业遇着机器工业必然要失败的,小规模的机器工业遇着大规模的也是要失败的……那时革中国资本家命的,不是可怜的中国工人,乃是可怕的外国的穆藕初、虞洽卿们”。他还指出,中国的资本家不是在直接地就是在间接地充当外国资本家的买办,他们是为外国资本家掠夺中国服务的。所以,“只望他们发达起来能够抵制外国资本家,能够保全中国独立,再过一两世纪也没有希望”[5]212。至于用资本主义的方式开发实业能够改善民生,陈独秀则认为这无疑是颠倒黑白、引鸩止渴。他建议张东荪去上海闸北的贫民窟考察一下,亲身体会那里的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非人的生活”,这绝对可以得到比内地旅行更好的教训。他指出,造成张东荪认为的中国大多数人未得着人的生活的恰恰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制下必然的状况”。照这样发展下去,“造成一班中国资本家,也不过使中国人中之少数人免了贫乏,多数人仍然是一般的贫乏”[5]209。李大钊则认为,以中国社会经济贫困、生产落后为理由就认为没有搞社会主义的条件的看法是不科学的,“要问中国今日是否已具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须先问世界今日是否已具实现社会主义的倾向经济条件,因为中国的经济情形,实不能超出于世界经济势力之外”[8]。李达则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例,指出俄国的工业没有英美等国发达,工会组织也没有英美等国健全,但却在英美之前干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所以,他呼吁“在中国运动社会革命的人,不必专受理论上的拘束,要努力在实行上去做”[2]56。这里所指的理论的约束,无疑是针对梁、张等人的庸俗生产力论的。

社会生活讲道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明白规则存在的意义;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人人要自觉遵守;明确规则的重要性,积极探索规则的奥秘;自己遵守规则,见到有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要批评和劝阻。

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五四运动》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五四运动第一时期的相关信息,并出示图片:

(教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爱国学生。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教师讲述: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出示材料:

“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

(教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提出: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除了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特点:五四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2.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得到进一步扩大有哪些原因?

学生回答:陈独秀等人地积极号召、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威胁。

3.教师讲述:面对民族危机,上海工人积极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4.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的代表拒绝的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因:五四运动实现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目标,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目标导学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教师讲解: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爱国:从背景、口号方面去理解;反帝反封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彻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妥协。

3.教师讲述:为了纪念青年学生发起的这场爱国运动,为了让五四的火炬代代相传,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定为“五四青年节”。从中你悟出了哪些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学生回答: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以天下为己任。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以天下为己任,甘愿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关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4.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列表讲解: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结果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

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革命时代

资产阶级世界革命一部分

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一部分

教师讲解: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都为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如: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未能充分依靠群众,最终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把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它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我们把这些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之相对应的,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居于领导阶级的地位,在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90多年前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精神”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历史课本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空前解放了思想。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2.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

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

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

在政治上,为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进步性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也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而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启发了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同时新文化运动也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的思想开辟了道路,同时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要知道,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一些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在传播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他们都没有彻底的批判封建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受到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从而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使人民对民主有了一些了解,可以说为五四运动起到了一个宣传的作用。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的统一起来,并被很多接受,从而对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有着促进作用。

而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启发了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让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新文化运动中,有一些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的情绪,对西方的文化和东方的文化存在着绝对的肯定和否定,而且这种看法也影响到后来。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社会生活讲道德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