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案人教版(倍的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教案人教版(倍的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材解析:

“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 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选取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的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意义,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在比较两个数量时沟通“同样多”和“1倍”的联系以及“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乐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贝壳图片,练习作业纸,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海边玩吗?今天科技小组的同学正在海边采集贝壳标本呢,咱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收获吧!(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交流反馈问题。

预设一: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和、差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提的是我们以前学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的问题。

预设二: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说明:预设二是根据上课环节中学生提出倍的问题这一生成而设计的。)

3、谈话:王晶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问题,师板贴问题。

4、谈话: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生可能提问:什么是倍?)是啊,倍的知识咱们以前没有见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海边拾贝壳的情境导入新课,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利用课件出示的问题,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认识倍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问题。(生齐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指生说)

2、摆一摆:用你手中的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

生操作学具,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摆法。

3、观察: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1)李飞拾的贝壳数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预设二: 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

预设三: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这是上课时课堂上生成的内容。)

4、(1) 根据预设一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比王丁的多3个?

预设一:画竖线(在李飞和王丁同样多的3只贝壳后面画竖线)

预设二:分一分(将李飞的贝壳数分成3只和3只两部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部分呢?

预设:同样多。

预设:也是同样多。

(2)根据预设二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你能给大家摆一摆,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吗?

生到黑板摆一摆,分一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同样多。

这一部分呢?

预设:也是同样多。

(3)根据预设三即课堂生成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课堂生成: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有2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谈话:你真棒!老师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你都提前会了。真是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谈话:同学们看,如果把王丁的贝壳数3只看做1个3,根据这位同学说的,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是否有2个3?(预设:是)

谈话:那谁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5、讲解:我们把王丁拾的3只贝壳看作一份,是1个3,李飞拾的贝壳数里面有这样的2个3。

小结: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6、谈话: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来指一指,圈一圈,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

7、谈话:现在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最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学生再摆一摆,让生到前面展示。

追问:为什么要3个一份,3个一份的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

谈话: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现在你知道了吗?谁来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1、谈话:王丁把自己的贝壳送给好朋友一只。王丁现在有几只贝壳?(2只)那么李飞现在的贝壳数还是王丁的2倍吗?

2、谈话:请你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摆的时候先想一想,要根据谁的只数来摆?要几个一份,几个一份的摆?

学生摆,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摆的?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

4、课件演示:6里面有3个2,6是2的3倍。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操作活动,并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操作,然后通过操作之后的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动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倍”的含义。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谈话: 李飞同样是6只海螺壳,为什么一会儿是王丁的3倍,一会儿又是王丁的2倍?

生交流想法。

2、回顾总结: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倍的?

引导学生梳理认识倍的方法:摆一摆,圈一圈。

3、揭示课题:我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认识了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同学们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初步体会比较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深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的内容,然后展示交流。

2、解决问题。

谈话:再让我们回到大海边,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师选择其中三个问题解决。

(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生圈一圈,汇报结果:8里面有2个4,8是4 的2倍。

师说明:8是4 的2倍。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8÷4=2

让学生说一说:8表示什么?4和2分别表示什么?

师说明:倍不是单位名称。学生齐读有关倍的小知识。

(2)学生独立解决“丁明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交流算式,订正结果。

(3)解决“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认识3是3的1倍。

迁移学习:4是 4的1倍,5是5的1倍。

学生举例:说一说谁还是谁的1倍。

观察: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看法。

小结: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通过解决问题,迁移学习1倍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倍”的小知识,理解倍是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不能做单位名称。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谈话:关于倍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希望你们能用数学的小眼睛去找一找,用数学的小脑袋去算一算。好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梳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倍,解决倍,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微课教案

网站上找的,复制了过来,能有帮助!

小学数学第三册《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 )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 )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一个卡通形象,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同学,男同学的人数有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同学的人数是女同学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也是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 #三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一、教材

数学公开课评语和建议

1.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2.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3.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4.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5.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6.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7.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8.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倍的认识集体备课记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借助线段图,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运用乘法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区分倍的问题中两种类型,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严谨审题等能力,注重几何直观的作用,通过多种直观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并为学生提供参与几何直观活动的机会,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尽管孩子对倍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知道“1份量”(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关系,但这些数学语言远没有“几个几”容易理解。教学中要设计了丰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只有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便于学生在比较和抽象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学习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理解题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在学生初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选用的数量尽可能小些,并且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和“倍”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学过的“求几个几”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

五、教学过程

(一)疏通概念,激活原知

1.复习旧知

(1)看图列算式

算式: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多少倍?

算式:

2.变式运用

(2)说一说 填一填

①6个5是( ),2个7是( )。

②5×8=( ),其中,( )是8的( )倍,( )又是5的( )倍.

的价钱是的( )倍。

【设计意图】将倍的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后续性进行连接,为新课的学习找到着眼点,通过直观图示对乘法意义和倍的关系进行回顾,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找准探究的“起始点”。

(二)迁移理解,建构新知

1.情景引入,分析信息,理解题意

师:每位同学都有购物的经历,在购物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下面这位同学在购物时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呢?

课件出示主题图。

(1)阅读与理解

师: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板书信息:军旗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旗的4倍。

问题:象棋的价钱是多少?

课件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事物引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借助课件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也为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分析与解答。

①尝试解答

可能会有学生答出:象棋的价钱是32元,也能说出算式:8×4=32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验证他的解答是否正确?

②尝试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师:我们知道两种价钱的数量的关系,如果能像刚才的复习题中的图示表示,就能看得更明白了。

学生讨论:怎样简洁、清晰地表示这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可以用线段图的长度表示军旗和象棋的数量关系。

教师说明线段图中需要用线段的长来表示具体的数量,而且图中线段的长短关系要符合题目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尝试在草稿纸上画图分析,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画法。

③语言表述, 汇报交流。(平台展示。)

④分析研究,讨论画线段图的方法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军旗的价钱(8元),再根据“象棋是军旗的4倍”,连续画出4段大约与第一条线段同样长的线段来表示象棋的价钱。

师要追问:为什么把军旗的数量用较短的线段表示?怎么看出哪条线段表示是军旗?怎样清晰看出象棋是军棋的4倍呢?问题怎样在线段图表示出来?

师生小结: 图的前端文字说明,1份量(标准量)画短些,“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就画几段。每段的长度尽量一致,上下图形做到一一对应。

⑤演示画线段图的过程,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课件陆续出示线段图的各部分。

⑥理解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学生从图中看出:要想知道“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8×4=32(元)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算式的意义。

板书:求8的4倍是多少 求4个8是多少 8×4=32(元)

【设计意图】线段图虽然是用几何线段直观表示出数量关系,但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线段图的简洁明晰,逐步引导可以画形象的实物图,也可以画抽象的线段图,并让学生慢慢过渡到画线段图。对于画线段图的方法需要加强指导,而且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3)回顾与反思。

你算的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检验方法,可以用除法进行检验。补充答语,引导学生养成完整答题的习惯,体现数学规范性和完整性。

(4)变式练习,运用策略

的价钱是多少元?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汇报交流,师板书。

板书:求9的3倍是多少 求3个9是多少 9×3=27(元)

师:体育商店还有许多物品,你还看到什么?

②课件出示信息:毽子的价格是5元,跳绳的价格是毽子的3倍。

师:你能画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关系吗?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跳绳多少元?)

请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并解答出来。

同桌互相交流线段图画法,全班反馈。教师板书。

板书:求5的3倍是多少 求3个5是多少 5×3=15(元)

(5)概括比较 抽象模型

比较8×4=32,9×3=27,5×3=15几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点。进一步思辨“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的本质所在。

在比较和思辨中逐渐清晰两种量的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问题解决中,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联系乘法的含义,理解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求几个几是多少

1份量( 标准量)×倍数=比较量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建模过程是本课的难点,从以上层层推进的环节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线段图的分析理解,在比较、归纳中逐步抽象出这一模型。这个过程不仅清晰地让学生体会了分析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应用意识。

(三)综合应用,提升能力

1.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练习十一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着重让学生说出“7×3=21”算式的意义。“为什么乘3?”

(2)练习十一第6题(课件出示)

①读懂信息,运用策略 ,解释过程。

②同伴互助 ,深化理解

【设计意图】两道练习设计突出思维渐进性。第一题让学生会看示意图和线段图结合的图示,提高自己的审题、读图能力,逐步学会看和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培养几何直观;第二题在同一题型中让学生完整叙述关于倍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2.沟通联系,拓展延伸

练习十一第7题(课件出示)

①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7题的情境图,先出现信息和问题:王平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

②问题(1)李芳踢得个数是王平的几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18÷6=3。说出算式的意义。

师追问:谁的个数是标准量?

问题(2)刘梅踢得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

③分析问题:谁的个数是标准量,如何表示刘梅和王平的关系?。

④画线段图分析: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汇报交流,师板书。

3×2=6(个)

⑤比较:问题a.李芳踢得个数是王平的几倍?列式: 18÷6=3。

b.刘梅踢得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 3×2=6。

师:这两个问题中都与倍的知识有关,一个用除法计算,一个用乘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时,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在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列除法算式解决这类问题方法虽然不困难,但仍然需要大量具体事例进行比较、思辨、建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逐步内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变式练习中,不断引发认知冲突,刺激审题的严谨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直观到分析推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实物表征、操作表征、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到符号化的算式表征,探究解决问题的本质。

(四)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看图列算式。

(1)的数量是的多少倍?

(2)有多少个?

2.说一说。

(1) 第一行画2个☆,第二行画的△个数是☆的6倍, 第二行该画( )个△ 。

(2) 第一行画15个☆,第一行画的☆个数是△的3倍, 第二行该画( )个△ 。

3.练习十一第9题(课件出示)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集体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把新旧知识间的进行无缝连接,通过直观图示看、抽象文字理解和生活中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理解基础上,对倍的知识问题模型的建构更加清晰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提高的目的,体现数学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回顾 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能举例说说吗?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材解析:

“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 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选取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的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意义,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在比较两个数量时沟通“同样多”和“1倍”的联系以及“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乐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贝壳图片,练习作业纸,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海边玩吗?今天科技小组的同学正在海边采集贝壳标本呢,咱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收获吧!(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交流反馈问题。

预设一: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和、差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提的是我们以前学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的问题。

预设二: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说明:预设二是根据上课环节中学生提出倍的问题这一生成而设计的。)

3、谈话:王晶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问题,师板贴问题。

4、谈话: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生可能提问:什么是倍?)是啊,倍的知识咱们以前没有见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海边拾贝壳的情境导入新课,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利用课件出示的问题,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认识倍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问题。(生齐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指生说)

2、摆一摆:用你手中的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

生操作学具,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摆法。

3、观察: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1)李飞拾的贝壳数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预设二: 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

预设三: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这是上课时课堂上生成的内容。)

4、(1) 根据预设一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比王丁的多3个?

预设一:画竖线(在李飞和王丁同样多的3只贝壳后面画竖线)

预设二:分一分(将李飞的贝壳数分成3只和3只两部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部分呢?

预设:同样多。

预设:也是同样多。

(2)根据预设二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你能给大家摆一摆,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吗?

生到黑板摆一摆,分一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同样多。

这一部分呢?

预设:也是同样多。

(3)根据预设三即课堂生成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课堂生成: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有2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谈话:你真棒!老师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你都提前会了。真是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谈话:同学们看,如果把王丁的贝壳数3只看做1个3,根据这位同学说的,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是否有2个3?(预设:是)

谈话:那谁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5、讲解:我们把王丁拾的3只贝壳看作一份,是1个3,李飞拾的贝壳数里面有这样的2个3。

小结: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6、谈话: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来指一指,圈一圈,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

7、谈话:现在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最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学生再摆一摆,让生到前面展示。

追问:为什么要3个一份,3个一份的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

谈话: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现在你知道了吗?谁来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1、谈话:王丁把自己的贝壳送给好朋友一只。王丁现在有几只贝壳?(2只)那么李飞现在的贝壳数还是王丁的2倍吗?

2、谈话:请你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摆的时候先想一想,要根据谁的只数来摆?要几个一份,几个一份的摆?

学生摆,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摆的?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

4、课件演示:6里面有3个2,6是2的3倍。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操作活动,并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操作,然后通过操作之后的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动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倍”的含义。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谈话: 李飞同样是6只海螺壳,为什么一会儿是王丁的3倍,一会儿又是王丁的2倍?

生交流想法。

2、回顾总结: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倍的?

引导学生梳理认识倍的方法:摆一摆,圈一圈。

3、揭示课题:我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认识了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同学们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初步体会比较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深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的内容,然后展示交流。

2、解决问题。

谈话:再让我们回到大海边,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师选择其中三个问题解决。

(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生圈一圈,汇报结果:8里面有2个4,8是4 的2倍。

师说明:8是4 的2倍。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8÷4=2

让学生说一说:8表示什么?4和2分别表示什么?

师说明:倍不是单位名称。学生齐读有关倍的小知识。

(2)学生独立解决“丁明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交流算式,订正结果。

(3)解决“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认识3是3的1倍。

迁移学习:4是 4的1倍,5是5的1倍。

学生举例:说一说谁还是谁的1倍。

观察: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看法。

小结: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通过解决问题,迁移学习1倍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倍”的小知识,理解倍是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不能做单位名称。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谈话:关于倍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希望你们能用数学的小眼睛去找一找,用数学的小脑袋去算一算。好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梳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倍,解决倍,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微课教案

网站上找的,复制了过来,能有帮助!

小学数学第三册《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 )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 )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一个卡通形象,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同学,男同学的人数有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同学的人数是女同学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也是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 #三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一、教材

数学公开课评语和建议

1.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2.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3.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4.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5.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6.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7.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8.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倍的认识集体备课记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借助线段图,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运用乘法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区分倍的问题中两种类型,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严谨审题等能力,注重几何直观的作用,通过多种直观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并为学生提供参与几何直观活动的机会,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尽管孩子对倍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知道“1份量”(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关系,但这些数学语言远没有“几个几”容易理解。教学中要设计了丰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只有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便于学生在比较和抽象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学习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理解题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在学生初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选用的数量尽可能小些,并且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和“倍”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学过的“求几个几”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

五、教学过程

(一)疏通概念,激活原知

1.复习旧知

(1)看图列算式

算式: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多少倍?

算式:

2.变式运用

(2)说一说 填一填

①6个5是( ),2个7是( )。

②5×8=( ),其中,( )是8的( )倍,( )又是5的( )倍.

的价钱是的( )倍。

【设计意图】将倍的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后续性进行连接,为新课的学习找到着眼点,通过直观图示对乘法意义和倍的关系进行回顾,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找准探究的“起始点”。

(二)迁移理解,建构新知

1.情景引入,分析信息,理解题意

师:每位同学都有购物的经历,在购物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下面这位同学在购物时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呢?

课件出示主题图。

(1)阅读与理解

师: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板书信息:军旗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旗的4倍。

问题:象棋的价钱是多少?

课件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事物引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借助课件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也为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分析与解答。

①尝试解答

可能会有学生答出:象棋的价钱是32元,也能说出算式:8×4=32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验证他的解答是否正确?

②尝试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师:我们知道两种价钱的数量的关系,如果能像刚才的复习题中的图示表示,就能看得更明白了。

学生讨论:怎样简洁、清晰地表示这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可以用线段图的长度表示军旗和象棋的数量关系。

教师说明线段图中需要用线段的长来表示具体的数量,而且图中线段的长短关系要符合题目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尝试在草稿纸上画图分析,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画法。

③语言表述, 汇报交流。(平台展示。)

④分析研究,讨论画线段图的方法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军旗的价钱(8元),再根据“象棋是军旗的4倍”,连续画出4段大约与第一条线段同样长的线段来表示象棋的价钱。

师要追问:为什么把军旗的数量用较短的线段表示?怎么看出哪条线段表示是军旗?怎样清晰看出象棋是军棋的4倍呢?问题怎样在线段图表示出来?

师生小结: 图的前端文字说明,1份量(标准量)画短些,“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就画几段。每段的长度尽量一致,上下图形做到一一对应。

⑤演示画线段图的过程,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课件陆续出示线段图的各部分。

⑥理解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学生从图中看出:要想知道“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8×4=32(元)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算式的意义。

板书:求8的4倍是多少 求4个8是多少 8×4=32(元)

【设计意图】线段图虽然是用几何线段直观表示出数量关系,但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线段图的简洁明晰,逐步引导可以画形象的实物图,也可以画抽象的线段图,并让学生慢慢过渡到画线段图。对于画线段图的方法需要加强指导,而且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3)回顾与反思。

你算的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检验方法,可以用除法进行检验。补充答语,引导学生养成完整答题的习惯,体现数学规范性和完整性。

(4)变式练习,运用策略

的价钱是多少元?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汇报交流,师板书。

板书:求9的3倍是多少 求3个9是多少 9×3=27(元)

师:体育商店还有许多物品,你还看到什么?

②课件出示信息:毽子的价格是5元,跳绳的价格是毽子的3倍。

师:你能画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关系吗?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跳绳多少元?)

请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并解答出来。

同桌互相交流线段图画法,全班反馈。教师板书。

板书:求5的3倍是多少 求3个5是多少 5×3=15(元)

(5)概括比较 抽象模型

比较8×4=32,9×3=27,5×3=15几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点。进一步思辨“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的本质所在。

在比较和思辨中逐渐清晰两种量的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问题解决中,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联系乘法的含义,理解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求几个几是多少

1份量( 标准量)×倍数=比较量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建模过程是本课的难点,从以上层层推进的环节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线段图的分析理解,在比较、归纳中逐步抽象出这一模型。这个过程不仅清晰地让学生体会了分析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应用意识。

(三)综合应用,提升能力

1.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练习十一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着重让学生说出“7×3=21”算式的意义。“为什么乘3?”

(2)练习十一第6题(课件出示)

①读懂信息,运用策略 ,解释过程。

②同伴互助 ,深化理解

【设计意图】两道练习设计突出思维渐进性。第一题让学生会看示意图和线段图结合的图示,提高自己的审题、读图能力,逐步学会看和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培养几何直观;第二题在同一题型中让学生完整叙述关于倍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2.沟通联系,拓展延伸

练习十一第7题(课件出示)

①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7题的情境图,先出现信息和问题:王平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

②问题(1)李芳踢得个数是王平的几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18÷6=3。说出算式的意义。

师追问:谁的个数是标准量?

问题(2)刘梅踢得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

③分析问题:谁的个数是标准量,如何表示刘梅和王平的关系?。

④画线段图分析: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汇报交流,师板书。

3×2=6(个)

⑤比较:问题a.李芳踢得个数是王平的几倍?列式: 18÷6=3。

b.刘梅踢得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 3×2=6。

师:这两个问题中都与倍的知识有关,一个用除法计算,一个用乘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时,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在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列除法算式解决这类问题方法虽然不困难,但仍然需要大量具体事例进行比较、思辨、建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逐步内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变式练习中,不断引发认知冲突,刺激审题的严谨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直观到分析推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实物表征、操作表征、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到符号化的算式表征,探究解决问题的本质。

(四)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看图列算式。

(1)的数量是的多少倍?

(2)有多少个?

2.说一说。

(1) 第一行画2个☆,第二行画的△个数是☆的6倍, 第二行该画( )个△ 。

(2) 第一行画15个☆,第一行画的☆个数是△的3倍, 第二行该画( )个△ 。

3.练习十一第9题(课件出示)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集体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把新旧知识间的进行无缝连接,通过直观图示看、抽象文字理解和生活中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理解基础上,对倍的知识问题模型的建构更加清晰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提高的目的,体现数学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回顾 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能举例说说吗?

倍的认识教案人教版(倍的认识单元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