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课文教案(假如没有灰尘课文)
童年的发现课文教案(假如没有灰尘课文)

童年的发现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注意作者的有意强调:“九岁”“完全”“独立”等词,这些词语无不在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所以在读这句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作者这种想法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作者说“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而后面的句子,恐怕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意思,作者的语言不乏幽默,后面也有类似的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童年这段故事让他在自豪之余,也有着丝丝的愤懑。这种复杂的感情,要反复地朗读课文才能体会到。

另外,这样的开头,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起读者的读书欲望,这是作者写故事的高明之处。

③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本来,我已经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了,现在知道这发现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2)对词语的理解。

澄澈:水清见底。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2.本课的重点是讲作者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不要放在发现本身,而应该放在发现的过程上。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知道“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要让学生自主读书,充分地读书,了解作者是怎么发现的。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3.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反复读书尝试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跟大家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提出“做梦飞行真的是在长身体吗?”“老师为什么误解我?”“作者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等等问题。对于涉及到的生物学的知识,可告诉学生以后上中学时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课外查阅资料解决;跟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深入读书,展开讨论来解决。

4.要重视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好学探究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及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指导对发现过程的朗读。关于描述梦的一段,通过“只要……就……”“甚至”“那样……那样……”“似乎”等词语,要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关于请教老师有关梦的问题部分,要读出好奇的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

5.对于选做题,可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说一说。重点说说发现的过程。

6.关于写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笔画简单的“汁、亏”两字,不能写得过于单薄;并且注意联系已有知识,总结书写规律,如“胚、臂”两字,部首同是月字,但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月”的写法也不同。结合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月字部的字,掌握书写规律。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读悟结合,体会人物的特点

师: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天真单纯的孩子。

师:能具体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吗?

生:他对做的梦很感兴趣,梦中的情景记得那样清楚。从梦中的情景看,就能感受到他是天真可爱的,所以梦才是那样的富有幻想色彩。

生:做这样的梦,就以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很为自己而自豪,也足以说明他的天真了。同时,他还把梦讲给同学听。

师:你怎么知道他把自己的梦讲给同学听呢?

生:因为课文中写着,“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终于”和“弄明白”说明他一定跟伙伴们说过自己的梦了。

师:你说得还真有道理!有时候,不起眼的一个字,一个词,就能给我们传递出一些信息,只有仔细品味语言的人才能感悟到,你的语感很好,我们就应该这样感悟语言!

生:我觉得他后来关于胎儿发育的想象,也是很天真的,只有孩子才会这样想。

师:恐怕从这里我们不光能感受到他的天真,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看看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读)

生:我觉得他还是个爱探究的孩子。你们看,他想弄清楚人究竟是怎样来的,都想痴迷了,看到一条鱼,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

生:我觉得他是个善于想象的孩子。他从地图联想到了人的变化过程,并且,都把每个阶段分了时间,折合成正好是九个月。

师:那么还从哪儿看出他爱探究呢?

生:从问老师关于为什么会飞翔这件事中也能看出作者爱探究。

师:请大家练习读一读这个部分,看能不能把“我”的特点读出来。(指名读后,请同学评议)

生:我觉得读出了“我”和小伙伴爱探究的特点,尤其是问老师的话,读出了追问的语气,使我们好像看到了“我”和小伙伴的好奇的表情。

生: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因为是追问,是不是问话读得急迫一点,这样就更能体现他们的特点了。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分角色再读一读吧!

师:通过我们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难怪他有那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了!

片段二:

理解句子的意思

师:你们能谈谈“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我能举个例子来说吗?

师:可以。

生:就说哥白尼吧,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地球运行。16世纪,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环绕太阳运转。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谁提出这个观点,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自己关于“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

生:我也想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意大利的科学家布鲁诺,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指出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而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由于热情传播这一新天文学说,他被教会推到审判异端的宗教法庭,在监禁7年后被活活烧死。

生:伽利略也有这样的遭遇。17世纪,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非常赞同哥白尼的观点,他寻找方法,给这种观点以科学的证实。但是他还是遭到了教会的谴责。宗教法庭把他传去,不断地审讯他,折磨他,让他跪下宣誓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当伽利略站起来后,他不禁喃喃自语道:“可是,地球仍然在转动呀!”后来,伽利略被监禁在家中,不许外出。

师:“太阳中心说”,一个多么重大而有意义的科学发现,尽管它是正确的,但由于人们当时认识有限,眼界狭小,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啊!看来,作者的说法不无道理。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想?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因为他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发现了胎儿发育的规律,却被老师误解,轰出了教室。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迫害啊!

生:对,让他丢了面子,还受到身体上的惩罚。

师:虽然这种“风险”远没有刚才我们说的几位科学家那么严重,但这种“驱逐”,无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它会让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使这段让“我”颇引以为自豪的、本来应该留下美好回忆的童年往事,多了些许不愉快的记忆。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他对老师这种做法很不满。

生:他有点气愤。

生: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因为没有人理解他,老师认为他是个坏孩子,同学们嘲笑他。

师:是啊,无论如何,这个结果还是让人不愉快的。如果,这个老师不误解他的笑声,而是了解他笑的原因,对他的发现给予大力的赞扬,那结果该多么美好啊!

五、相关链接

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全身布满大致同长同细的纤毛,纵行排列,用以行动。身体的一侧有一条自前端斜向腰部的凹入小沟,称“口沟”。口沟底有口,口沟内有较为长密的纤毛,可鼓起水涡而摄取水中的细菌和其他有机物作为食料。

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中心小学辛欣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南城街道中心小学许丽妹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从课题着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学生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练习设计:

写出近义词

祸患—— 迷恋—— 妨碍——

写出反义词

轻盈—— 澄澈——

理解句子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补充资料:

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范文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时代求知若渴、寻根探究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我”的伟大的“发现”是怎么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在人长大或变老后,常常会回乡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 舒尔伯格忘不了的是父母有趣的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

二、按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三、就下面三个问题中感兴趣的问题与同伴交流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俄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四、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有个发现,一是敢于提问,二是反复思考,三是大胆想象。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第3——13自然段。

2、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俄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1)结合作者的故事,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2)结合知道的其他事情。谈谈理解。如:哥白尼、伽利略的故事等。

五、选择觉得有趣的段落读一读

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六、说说自己是否也有过有趣的发现。

七、总结

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候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正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再组词。

{钩( )  构( )

{防( )  妨( )

{竞( )  竟( )

{婴( )  樱( )

{遥( )  摇( )

{躯( )  驱( )

二、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补充的成语在课本中找。

唐憎念佛——

傻子堆积木———

孙猴子耍金箍棒——

走路摔胳膊——

三、写近义词。

奇妙—— ( ) 妨碍—— ( ) 祸患——( ) 情不自禁——( ) 绞尽脑汁—— ( ) 随心所欲——( )

四、缩句。

1、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

——————————————————

2、我在九岁的时候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

3、我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某些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下面的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

1、老师同意。 / 汪波小组组织这次班会。

——————————————————

2、这件事不能完全怪她。 / 他不小心。

——————————————————

3、同学们欢迎潘晴。 / 潘晴给大家讲故事。

——————————————————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澄澈、困窘、天赋”三个词语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大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我”的伟大的“发现”是怎么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师出示一些关于胚胎发育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自由回答)师:“这叫做胚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这么小小的一个胚胎发育形成的。人胚胎发展的规律现在对你们来说还比较难懂,但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究竟他真的发现了什么,又是怎么发现的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他童年的发现。”(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正音。

澄(chéng)澈、胚(pēi)胎、天赋(fù)、岂(qǐ)止、绞(jiǎo)尽脑汁(zhī)困窘(jiǒng)

理解“澄(chéng)澈、天赋(fù)、困窘(jiǒng)”的意思

2.带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我”的“发现”是什么,画出相关句子。

生汇报: “我”的“发现”集中在第十三段

三、循果查因,理解“发现”的过程

1.师:“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呢?是谁告诉他的呢,还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2.仔细阅读第三到十三自然段,画出“发现”过程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出“发现”的流程图。(10分钟)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并维持课堂纪律和注意时间的把握)

3.推选小组代表自由回答得出的答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过程

① 我做梦总回梦到自己在飞翔,而且发现其他同学也一样,于是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借助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过同样或类似的经历,大胆想象)

② 我们一起请教老师,请老师回答我们的问题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通过这些一连串的句子让学生感受“我”的求知若渴。)

③ 老师的回答没有完全揭开“我”心中的谜,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于是通过抓鱼等的活动进行探究。

④ 通过自我思考,终于找到的答案。

流程图:我和同学都梦中飞翔,产生好奇

请教老师,老师解答问题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

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得出“发现”

从图中的信息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这一伟大的“发现”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引导学生平时要大胆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举例科学家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我和同学都梦中飞翔,产生好奇

请教老师 老师解答问题 勇于发现问题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 思考问题

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得出“发现”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

2、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发现,在训练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发现与探索的兴趣,并懂得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会有新的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老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1、 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不怀好意。

2、 查找资料(任选其一):a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b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美好的童年生活中,我们在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我们的小脑袋中会有奇思妙想,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也会不懈地探索那些有趣的疑问……前苏联有一位叫费奥多罗夫的天文学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写了一篇文章——《童年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说明

从课题入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

提出问题——请教问题——发现规律——得到证实

2、联系课文第1、2节,理解“几乎”,并说说“我”探究了一个什么问题?

说明

借助全文的线索整体进入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明确“我”所提出的疑问,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了解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集体探讨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第1节)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随机理解 “似乎”)

说明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优美的语句,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启发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补充。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第2—9节)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呢?”

说明

让学生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一次次提问的语气,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3)“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第10-11节)

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这就跟……正好九个月。”(随机理解“绞尽脑汁”)

说明

理解“绞尽脑汁”使学生能够感知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执着探索的精神。

四、抓住“发现”, 精读深究

1、学习第11节,明白“发现”的具体内容

(1)指名读第11节,理解“眉目”,划出“眉目”的具体内容。

(2)交流所划的句子,想想童年的发现究竟是什么?

(3)引读相关句子,了解“我”是如何进行推算的。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①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从生物最简单的单细胞开始,我将每一百万年折合成一个月,从细胞变成小鱼,大概经过一百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经过一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二个月,以此类推,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这就是我的发现。)

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说明

引导学生将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等词语体会这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到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竟如此简单明了”的感慨。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学习第12节,明白“我”的发现哪些得到了证实。

(1)听了生物老师的讲课,我为什么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2)“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理论有哪些异同之处?(可结合课文和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谈一谈)

说明

关于人的起源进化论的知识,“我”作为一个儿童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知识去推论、去思索,得出的结论难免幼稚、简单化、绝对化,那位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让9岁的学生听懂,对这个问题作了通俗化的解释,有些话就不十分精确了。而这位生物老师引用的达尔文的话是比较缜密的、科学的,学生通过比较应该可以感受到。

3、学习13节,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说明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科学家的故事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五、联系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从“我”探究“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富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六、概括主要内容 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把课文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说明

要求学生思维缜密,条理清晰地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表达时让学生借助板书进行概括,可以使他们在逻辑上更有条理,表达更准确。

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说明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 “我们也要对身边的事物有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因为作者敢于提问、留心观察、反复思考、大胆想像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发现”……

3、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梦里飞行

童年的发现 请教问题 追问探究

胚胎发育的规律 发现规律 折合推算

得到证实 达尔文的观点

假如没有灰尘课文

《假如没有灰尘》

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它有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然而你可曾想到,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

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陆地上空灰尘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放物、燃烧烟尘、土壤扬尘等。

灰尘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散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阳光经过灰尘的散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大气中的气体容易散射紫、蓝、青三色光,所以一般情况下天空呈现蓝色。灰尘则不同,它不加选择地散射七色阳光。我们看到遥远的天空随高度降低而逐渐由蓝变白,就是因为底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由于只存在气体对阳光的散射,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

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这样,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便依附着灰尘而形成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漂浮。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的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严重的是,天空中难以形成云雾,也难以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逐渐增加,大气中的相对湿度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此外,由于这些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识字:

勿 埃 漉 晕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我们来做“小小推销员”,向别人介绍一种“商品”。

为了清楚地介绍这种“商品”,你可以先阅读有关的说明书,再想想从哪些方面介绍。比如,“商品”的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在介绍时,你可以试着用上一些说明方法。为了使你的“推销”打动“顾客”,你还可以把“商品”带到学校,边展示边介绍。

一个同学介绍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对“顾客”提出的问题,“推销员”要耐心解答。最后评一评,哪些同学介绍得好。

假如没有灰尘

教材简析:

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篇课文却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为严重的是,地球上的水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完全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也将会变得非常单调。作者正是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全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二是让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设计理念:

重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自读自悟与教师的点拨引导、领悟方法与感知特点、获取知识与启迪思维有机地融在一起,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习得方法,懂得道理。

教学目标:

⒈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然而、面临、颗粒、来源、分裂、飘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⒋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⒈出示诗句:“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害?

⒊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

二、默读课文,印证设想

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不是一样?有哪些异同点?

⒉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模样(mú )  尘埃(āi ) 直径(jìng ) 削弱(xuē) 散射(sǎn) 较(jiào)短

可恶(wù)  干涸(hé)  削(xuē)弱 朝(zhāo)晖 调(tiáo)节

12*假如没有灰尘

大小及来源     列数字

使阳光变柔和

使天空呈蔚蓝    对 比

形成气象万千的景色 假 设

保持良性循环   (说明方法)

假如没有灰尘。主要内容 写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运用假设,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假如没有灰尘,用了假设、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树和喜鹊课文

《树和喜鹊》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会快乐。相关原文内容,快跟我一起来看看树和喜鹊课文原文吧!

《树和喜鹊》课文原文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后来,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

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童年的发现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注意作者的有意强调:“九岁”“完全”“独立”等词,这些词语无不在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所以在读这句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作者这种想法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作者说“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而后面的句子,恐怕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意思,作者的语言不乏幽默,后面也有类似的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童年这段故事让他在自豪之余,也有着丝丝的愤懑。这种复杂的感情,要反复地朗读课文才能体会到。

另外,这样的开头,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起读者的读书欲望,这是作者写故事的高明之处。

③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本来,我已经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了,现在知道这发现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2)对词语的理解。

澄澈:水清见底。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2.本课的重点是讲作者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不要放在发现本身,而应该放在发现的过程上。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知道“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要让学生自主读书,充分地读书,了解作者是怎么发现的。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3.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反复读书尝试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跟大家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提出“做梦飞行真的是在长身体吗?”“老师为什么误解我?”“作者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等等问题。对于涉及到的生物学的知识,可告诉学生以后上中学时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课外查阅资料解决;跟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深入读书,展开讨论来解决。

4.要重视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好学探究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及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指导对发现过程的朗读。关于描述梦的一段,通过“只要……就……”“甚至”“那样……那样……”“似乎”等词语,要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关于请教老师有关梦的问题部分,要读出好奇的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

5.对于选做题,可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说一说。重点说说发现的过程。

6.关于写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笔画简单的“汁、亏”两字,不能写得过于单薄;并且注意联系已有知识,总结书写规律,如“胚、臂”两字,部首同是月字,但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月”的写法也不同。结合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月字部的字,掌握书写规律。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读悟结合,体会人物的特点

师: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天真单纯的孩子。

师:能具体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吗?

生:他对做的梦很感兴趣,梦中的情景记得那样清楚。从梦中的情景看,就能感受到他是天真可爱的,所以梦才是那样的富有幻想色彩。

生:做这样的梦,就以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很为自己而自豪,也足以说明他的天真了。同时,他还把梦讲给同学听。

师:你怎么知道他把自己的梦讲给同学听呢?

生:因为课文中写着,“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终于”和“弄明白”说明他一定跟伙伴们说过自己的梦了。

师:你说得还真有道理!有时候,不起眼的一个字,一个词,就能给我们传递出一些信息,只有仔细品味语言的人才能感悟到,你的语感很好,我们就应该这样感悟语言!

生:我觉得他后来关于胎儿发育的想象,也是很天真的,只有孩子才会这样想。

师:恐怕从这里我们不光能感受到他的天真,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看看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读)

生:我觉得他还是个爱探究的孩子。你们看,他想弄清楚人究竟是怎样来的,都想痴迷了,看到一条鱼,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

生:我觉得他是个善于想象的孩子。他从地图联想到了人的变化过程,并且,都把每个阶段分了时间,折合成正好是九个月。

师:那么还从哪儿看出他爱探究呢?

生:从问老师关于为什么会飞翔这件事中也能看出作者爱探究。

师:请大家练习读一读这个部分,看能不能把“我”的特点读出来。(指名读后,请同学评议)

生:我觉得读出了“我”和小伙伴爱探究的特点,尤其是问老师的话,读出了追问的语气,使我们好像看到了“我”和小伙伴的好奇的表情。

生: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因为是追问,是不是问话读得急迫一点,这样就更能体现他们的特点了。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分角色再读一读吧!

师:通过我们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难怪他有那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了!

片段二:

理解句子的意思

师:你们能谈谈“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我能举个例子来说吗?

师:可以。

生:就说哥白尼吧,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地球运行。16世纪,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环绕太阳运转。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谁提出这个观点,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自己关于“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

生:我也想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意大利的科学家布鲁诺,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指出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而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由于热情传播这一新天文学说,他被教会推到审判异端的宗教法庭,在监禁7年后被活活烧死。

生:伽利略也有这样的遭遇。17世纪,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非常赞同哥白尼的观点,他寻找方法,给这种观点以科学的证实。但是他还是遭到了教会的谴责。宗教法庭把他传去,不断地审讯他,折磨他,让他跪下宣誓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当伽利略站起来后,他不禁喃喃自语道:“可是,地球仍然在转动呀!”后来,伽利略被监禁在家中,不许外出。

师:“太阳中心说”,一个多么重大而有意义的科学发现,尽管它是正确的,但由于人们当时认识有限,眼界狭小,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啊!看来,作者的说法不无道理。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想?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因为他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发现了胎儿发育的规律,却被老师误解,轰出了教室。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迫害啊!

生:对,让他丢了面子,还受到身体上的惩罚。

师:虽然这种“风险”远没有刚才我们说的几位科学家那么严重,但这种“驱逐”,无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它会让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使这段让“我”颇引以为自豪的、本来应该留下美好回忆的童年往事,多了些许不愉快的记忆。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他对老师这种做法很不满。

生:他有点气愤。

生: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因为没有人理解他,老师认为他是个坏孩子,同学们嘲笑他。

师:是啊,无论如何,这个结果还是让人不愉快的。如果,这个老师不误解他的笑声,而是了解他笑的原因,对他的发现给予大力的赞扬,那结果该多么美好啊!

五、相关链接

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全身布满大致同长同细的纤毛,纵行排列,用以行动。身体的一侧有一条自前端斜向腰部的凹入小沟,称“口沟”。口沟底有口,口沟内有较为长密的纤毛,可鼓起水涡而摄取水中的细菌和其他有机物作为食料。

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中心小学辛欣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南城街道中心小学许丽妹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从课题着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学生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练习设计:

写出近义词

祸患—— 迷恋—— 妨碍——

写出反义词

轻盈—— 澄澈——

理解句子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补充资料:

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范文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时代求知若渴、寻根探究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我”的伟大的“发现”是怎么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在人长大或变老后,常常会回乡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 舒尔伯格忘不了的是父母有趣的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

二、按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三、就下面三个问题中感兴趣的问题与同伴交流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俄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四、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有个发现,一是敢于提问,二是反复思考,三是大胆想象。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第3——13自然段。

2、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俄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1)结合作者的故事,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2)结合知道的其他事情。谈谈理解。如:哥白尼、伽利略的故事等。

五、选择觉得有趣的段落读一读

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六、说说自己是否也有过有趣的发现。

七、总结

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候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正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再组词。

{钩( )  构( )

{防( )  妨( )

{竞( )  竟( )

{婴( )  樱( )

{遥( )  摇( )

{躯( )  驱( )

二、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补充的成语在课本中找。

唐憎念佛——

傻子堆积木———

孙猴子耍金箍棒——

走路摔胳膊——

三、写近义词。

奇妙—— ( ) 妨碍—— ( ) 祸患——( ) 情不自禁——( ) 绞尽脑汁—— ( ) 随心所欲——( )

四、缩句。

1、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

——————————————————

2、我在九岁的时候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

3、我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某些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下面的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

1、老师同意。 / 汪波小组组织这次班会。

——————————————————

2、这件事不能完全怪她。 / 他不小心。

——————————————————

3、同学们欢迎潘晴。 / 潘晴给大家讲故事。

——————————————————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澄澈、困窘、天赋”三个词语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大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我”的伟大的“发现”是怎么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师出示一些关于胚胎发育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自由回答)师:“这叫做胚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这么小小的一个胚胎发育形成的。人胚胎发展的规律现在对你们来说还比较难懂,但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究竟他真的发现了什么,又是怎么发现的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他童年的发现。”(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正音。

澄(chéng)澈、胚(pēi)胎、天赋(fù)、岂(qǐ)止、绞(jiǎo)尽脑汁(zhī)困窘(jiǒng)

理解“澄(chéng)澈、天赋(fù)、困窘(jiǒng)”的意思

2.带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我”的“发现”是什么,画出相关句子。

生汇报: “我”的“发现”集中在第十三段

三、循果查因,理解“发现”的过程

1.师:“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呢?是谁告诉他的呢,还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2.仔细阅读第三到十三自然段,画出“发现”过程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出“发现”的流程图。(10分钟)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并维持课堂纪律和注意时间的把握)

3.推选小组代表自由回答得出的答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过程

① 我做梦总回梦到自己在飞翔,而且发现其他同学也一样,于是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借助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过同样或类似的经历,大胆想象)

② 我们一起请教老师,请老师回答我们的问题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通过这些一连串的句子让学生感受“我”的求知若渴。)

③ 老师的回答没有完全揭开“我”心中的谜,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于是通过抓鱼等的活动进行探究。

④ 通过自我思考,终于找到的答案。

流程图:我和同学都梦中飞翔,产生好奇

请教老师,老师解答问题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

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得出“发现”

从图中的信息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这一伟大的“发现”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引导学生平时要大胆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举例科学家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我和同学都梦中飞翔,产生好奇

请教老师 老师解答问题 勇于发现问题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 思考问题

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得出“发现”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不怀好意”等词语。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运用。

2、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发现,在训练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发现与探索的兴趣,并懂得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会有新的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文章主线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老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1、 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不怀好意。

2、 查找资料(任选其一):a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b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美好的童年生活中,我们在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我们的小脑袋中会有奇思妙想,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也会不懈地探索那些有趣的疑问……前苏联有一位叫费奥多罗夫的天文学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写了一篇文章——《童年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说明

从课题入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

提出问题——请教问题——发现规律——得到证实

2、联系课文第1、2节,理解“几乎”,并说说“我”探究了一个什么问题?

说明

借助全文的线索整体进入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明确“我”所提出的疑问,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了解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集体探讨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第1节)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随机理解 “似乎”)

说明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优美的语句,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启发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补充。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第2—9节)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呢?”

说明

让学生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一次次提问的语气,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3)“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第10-11节)

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这就跟……正好九个月。”(随机理解“绞尽脑汁”)

说明

理解“绞尽脑汁”使学生能够感知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执着探索的精神。

四、抓住“发现”, 精读深究

1、学习第11节,明白“发现”的具体内容

(1)指名读第11节,理解“眉目”,划出“眉目”的具体内容。

(2)交流所划的句子,想想童年的发现究竟是什么?

(3)引读相关句子,了解“我”是如何进行推算的。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①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从生物最简单的单细胞开始,我将每一百万年折合成一个月,从细胞变成小鱼,大概经过一百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经过一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二个月,以此类推,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这就是我的发现。)

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说明

引导学生将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等词语体会这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到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竟如此简单明了”的感慨。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学习第12节,明白“我”的发现哪些得到了证实。

(1)听了生物老师的讲课,我为什么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2)“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理论有哪些异同之处?(可结合课文和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谈一谈)

说明

关于人的起源进化论的知识,“我”作为一个儿童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知识去推论、去思索,得出的结论难免幼稚、简单化、绝对化,那位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让9岁的学生听懂,对这个问题作了通俗化的解释,有些话就不十分精确了。而这位生物老师引用的达尔文的话是比较缜密的、科学的,学生通过比较应该可以感受到。

3、学习13节,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说明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科学家的故事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五、联系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从“我”探究“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富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六、概括主要内容 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把课文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说明

要求学生思维缜密,条理清晰地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表达时让学生借助板书进行概括,可以使他们在逻辑上更有条理,表达更准确。

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说明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 “我们也要对身边的事物有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因为作者敢于提问、留心观察、反复思考、大胆想像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发现”……

3、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梦里飞行

童年的发现 请教问题 追问探究

胚胎发育的规律 发现规律 折合推算

得到证实 达尔文的观点

假如没有灰尘课文

《假如没有灰尘》

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它有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然而你可曾想到,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

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陆地上空灰尘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放物、燃烧烟尘、土壤扬尘等。

灰尘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散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阳光经过灰尘的散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大气中的气体容易散射紫、蓝、青三色光,所以一般情况下天空呈现蓝色。灰尘则不同,它不加选择地散射七色阳光。我们看到遥远的天空随高度降低而逐渐由蓝变白,就是因为底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由于只存在气体对阳光的散射,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

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这样,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便依附着灰尘而形成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漂浮。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的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严重的是,天空中难以形成云雾,也难以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逐渐增加,大气中的相对湿度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此外,由于这些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识字:

勿 埃 漉 晕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我们来做“小小推销员”,向别人介绍一种“商品”。

为了清楚地介绍这种“商品”,你可以先阅读有关的说明书,再想想从哪些方面介绍。比如,“商品”的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在介绍时,你可以试着用上一些说明方法。为了使你的“推销”打动“顾客”,你还可以把“商品”带到学校,边展示边介绍。

一个同学介绍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对“顾客”提出的问题,“推销员”要耐心解答。最后评一评,哪些同学介绍得好。

假如没有灰尘

教材简析:

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篇课文却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为严重的是,地球上的水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完全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也将会变得非常单调。作者正是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全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二是让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设计理念:

重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自读自悟与教师的点拨引导、领悟方法与感知特点、获取知识与启迪思维有机地融在一起,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习得方法,懂得道理。

教学目标:

⒈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然而、面临、颗粒、来源、分裂、飘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⒋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⒈出示诗句:“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害?

⒊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

二、默读课文,印证设想

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不是一样?有哪些异同点?

⒉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模样(mú )  尘埃(āi ) 直径(jìng ) 削弱(xuē) 散射(sǎn) 较(jiào)短

可恶(wù)  干涸(hé)  削(xuē)弱 朝(zhāo)晖 调(tiáo)节

12*假如没有灰尘

大小及来源     列数字

使阳光变柔和

使天空呈蔚蓝    对 比

形成气象万千的景色 假 设

保持良性循环   (说明方法)

假如没有灰尘。主要内容 写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运用假设,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假如没有灰尘,用了假设、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树和喜鹊课文

《树和喜鹊》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会快乐。相关原文内容,快跟我一起来看看树和喜鹊课文原文吧!

《树和喜鹊》课文原文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后来,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

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童年的发现课文教案(假如没有灰尘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