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的历史简介,有关于圆周率的资料,越能理解越好
圆周率的历史简介,有关于圆周率的资料,越能理解越好

圆周率的历史简介目录

圆周率的历史资料

有关于圆周率的资料,越能理解越好

圆周率是个什么概念?

圆周率的历史资料

圆周率—π ▲什麼是圆周率? 圆周率是一个常数,是代表圆周和直径的比例。

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但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来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计算,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也只取值至小数点后约20位。

▲什麼是π? π是第十六个希腊字母,本来它是和圆周率没有关系的,但大数学家欧拉在一七三六年开始,在书信和论文中都用π来代表圆周率。

既然他是大数学家,所以人们也有样学样地用π来表圆周率了。

但π除了表示圆周率外,也可以用来表示其他事物,在统计学中也能看到它的出现。

▲圆周率的发展史 在历史上,有不少数学家都对圆周率作出过研究,当中著名的有阿基米德(Archimedes of Syracuse)、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张衡、祖冲之等。

他们在自己的国家用各自的方法,辛辛苦苦地去计算圆周率的值。

下面,就是世上各个地方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

亚洲 中国: 魏晋时,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即「割圆术」),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

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於5/8,即π等於10的开方(约为3.162)。

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

王蕃(229-267)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这就是3.156,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

公元5世纪,祖冲之和他的儿子以正24576边形,求出圆周率约为355/113,和真正的值相比,误差小於八亿分之一。

这个纪录在一千年后才给打破。

印度: 约在公元530年,数学大师阿耶波多利用384边形的周长,算出圆周率约为√9.8684。

婆罗门笈多采用另一套方法,推论出圆周率等於10的平方根。

欧洲 斐波那契算出圆周率约为3.1418。

韦达用阿基米德的方法,算出3.1415926535<π<3.1415926537 他还是第一个以无限乘积叙述圆周率的人。

鲁道夫万科伦以边数多过32000000000的多边形算出有35个小数位的圆周率。

华理斯在1655年求出一道公式π/2=2×2×4×4×6×6×8×8...../3×3×5×5×7×7×9×9...... 欧拉发现的 e的iπ次方加1等於0,成为证明π是超越数的重要依据。

之后,不断有人给出反正切公式或无穷级数来计算π,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有关于圆周率的资料,越能理解越好

十九世纪前,圆周率的计算进展相当缓慢,十九世纪后,计算圆周率的世界纪录频频创新。

整个十九世纪,可以说是圆周率的手工计算量最大的世纪。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圆周率的计算有了突飞猛进。

借助于超级计算机,人们已经得到了圆周率的2061亿位精度。

历史上最马拉松式的计算,其一是德国的Ludolph Van Ceulen,他几乎耗尽了一生的时间,计算到圆的内接正262边形,于1609年得到了圆周率的35位精度值,以至于圆周率在德国被称为Ludolph数;其二是英国的William Shanks,他耗费了15年的光阴,在1874年算出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707位。

可惜,后人发现,他从第528位开始就算错了。

把圆周率的数值算得这么精确,实际意义并不大。

现代科技领域使用的圆周率值,有十几位已经足够了。

如果用Ludolph Van Ceulen算出的35位精度的圆周率值,来计算一个能把太阳系包起来的一个圆的周长,误差还不到质子直径的百万分之一。

以前的人计算圆周率,是要探究圆周率是否循环小数。

自从1761年Lambert证明了圆周率是无理数,1882年Lindemann证明了圆周率是超越数后,圆周率的神秘面纱就被揭开了。

现在的人计算圆周率, 多数是为了验证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还有,就是为了兴趣。

圆周率是个什么概念?

【圆周率简介】

  圆周率是指平面上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

用希腊字母 π (读"Pài")表示。

中国古代有圆率、周率、周等名称。

(在一般计算时π人们都把π这无限不循环小数化成3.14)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圆周率的历史简介目录

圆周率的历史资料

有关于圆周率的资料,越能理解越好

圆周率是个什么概念?

圆周率的历史资料

圆周率—π ▲什麼是圆周率? 圆周率是一个常数,是代表圆周和直径的比例。

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但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来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计算,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也只取值至小数点后约20位。

▲什麼是π? π是第十六个希腊字母,本来它是和圆周率没有关系的,但大数学家欧拉在一七三六年开始,在书信和论文中都用π来代表圆周率。

既然他是大数学家,所以人们也有样学样地用π来表圆周率了。

但π除了表示圆周率外,也可以用来表示其他事物,在统计学中也能看到它的出现。

▲圆周率的发展史 在历史上,有不少数学家都对圆周率作出过研究,当中著名的有阿基米德(Archimedes of Syracuse)、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张衡、祖冲之等。

他们在自己的国家用各自的方法,辛辛苦苦地去计算圆周率的值。

下面,就是世上各个地方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

亚洲 中国: 魏晋时,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即「割圆术」),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

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於5/8,即π等於10的开方(约为3.162)。

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

王蕃(229-267)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这就是3.156,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

公元5世纪,祖冲之和他的儿子以正24576边形,求出圆周率约为355/113,和真正的值相比,误差小於八亿分之一。

这个纪录在一千年后才给打破。

印度: 约在公元530年,数学大师阿耶波多利用384边形的周长,算出圆周率约为√9.8684。

婆罗门笈多采用另一套方法,推论出圆周率等於10的平方根。

欧洲 斐波那契算出圆周率约为3.1418。

韦达用阿基米德的方法,算出3.1415926535<π<3.1415926537 他还是第一个以无限乘积叙述圆周率的人。

鲁道夫万科伦以边数多过32000000000的多边形算出有35个小数位的圆周率。

华理斯在1655年求出一道公式π/2=2×2×4×4×6×6×8×8...../3×3×5×5×7×7×9×9...... 欧拉发现的 e的iπ次方加1等於0,成为证明π是超越数的重要依据。

之后,不断有人给出反正切公式或无穷级数来计算π,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有关于圆周率的资料,越能理解越好

十九世纪前,圆周率的计算进展相当缓慢,十九世纪后,计算圆周率的世界纪录频频创新。

整个十九世纪,可以说是圆周率的手工计算量最大的世纪。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圆周率的计算有了突飞猛进。

借助于超级计算机,人们已经得到了圆周率的2061亿位精度。

历史上最马拉松式的计算,其一是德国的Ludolph Van Ceulen,他几乎耗尽了一生的时间,计算到圆的内接正262边形,于1609年得到了圆周率的35位精度值,以至于圆周率在德国被称为Ludolph数;其二是英国的William Shanks,他耗费了15年的光阴,在1874年算出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707位。

可惜,后人发现,他从第528位开始就算错了。

把圆周率的数值算得这么精确,实际意义并不大。

现代科技领域使用的圆周率值,有十几位已经足够了。

如果用Ludolph Van Ceulen算出的35位精度的圆周率值,来计算一个能把太阳系包起来的一个圆的周长,误差还不到质子直径的百万分之一。

以前的人计算圆周率,是要探究圆周率是否循环小数。

自从1761年Lambert证明了圆周率是无理数,1882年Lindemann证明了圆周率是超越数后,圆周率的神秘面纱就被揭开了。

现在的人计算圆周率, 多数是为了验证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还有,就是为了兴趣。

圆周率是个什么概念?

【圆周率简介】

  圆周率是指平面上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

用希腊字母 π (读"Pài")表示。

中国古代有圆率、周率、周等名称。

(在一般计算时π人们都把π这无限不循环小数化成3.14)

圆周率的历史简介,有关于圆周率的资料,越能理解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