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趣味导入(将相和一等奖教学设计)
将相和趣味导入(将相和一等奖教学设计)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将相和》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为了凸显快速阅读技巧——《将相和》说课材料

文/涅阳三水

一、 说教材:

《将相和》是部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把廉颇和蔺相如连接在一起,把他们从和到不和,再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展现得很是详尽。

本课需要两个课时完成,这节课选择的是第一课时。

二、 说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生字新词。

难点:用小标题概括三个故事的内容。

三、说单元要求

这一单元地单元要素是快速阅读,在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搭石》中,已经有过一次要求,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这一课,继续延续这个快速阅读的要求,在课文内容之前,已经提出了要求,所以,在学习之前,要明白这一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旧知:回忆《搭石》一课的快速阅读要求,明白快速阅读的要求有哪些?

2.出示课题《将相和》,学生伸手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齐读课题两遍。

3.出示课前快速阅读的要求,明白这篇文章要如何进行阅读。

(二)出示自探提示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跳过去,读后回答问题。

1.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这篇文章重点写了什么故事?

2.你认为自己的阅读速度过关么?不过关的话,你要怎么做?

3.学习课本的生字词语。

把自学小提示,写在解决的问题之前,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快速阅读的重要性。

(三)了解本课出处《史记》的背景知识。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本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因为这块知识在课文之前需要让孩子明白,所以就在孩子们读课文之前呈现了出来。加上快速阅读的要求,就出了几个测试题,紧跟着进行了快速阅读效果的测试。

(四)初读课文

1.初读的印象,必定需要简单,这篇文章写了几个人物,最简单的问题,每个孩子都可以很快回答。

2.简单介绍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齐、楚、燕、韩、赵、魏、秦,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七国里最强的国家。

目的在于让孩子们知道,秦国有多强大。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一共一千七百字,孩子们读书的时候,很难用较长的语言进行总结,所以我采用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

4.这个事情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你能找到对应段落,并给每个故事取一个小标题吗?

很明显的起止,孩子们都能够清楚地找到。

5.出示画面,说说哪个故事,有哪几个人物组成?

出示画面,生回答故事名称,故事人物。

具体的故事,我们下节课学习,接下来学习生字词。

6.生字两部分呈现,一部分是识记的词语,一部分是必须会写的词语。

无论哪一部分,都要求孩子们会拼读会组词,并能说出来结构、偏旁,以及书写是要注意的部位。

开火车读,指名个别读,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

(五)课堂练习

这部分内容,重点是检测课文中的生字词,还有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六)说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注意汉字的细节。

2.和同桌讲述你喜欢的一个故事,互相指点,互相补充,下节课我们进行讲故事比赛。

3.找一为有表的同学,检测自己的阅读速度。

作业分为三块内容,一是最基本的生字词;二是为下节课服务的讲述课文中三个小故事;三是检测自己的阅读速度。

一点思考:

约定俗成的事情,感觉好可怕。一步一步把自己的思考,创造力折断。只能按部就班,把自己的思维片段硬搬进去。

忽然间,语文课的动力也没有了,感觉自己要成为一台机器,失去活力了。

这样的念头,令我恐慌,令我焦虑,令我不安。

夹缝也不存在的时候,我该何去何从?

将相和一等奖教学设计

佚名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 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 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 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 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

一、 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 简介导入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 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 掌握生字词;

2、 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 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 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 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 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 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 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 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 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

一、 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 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阅读思考:(小黑板)

1、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 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 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 学习第二段

1、 学生默读、思考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 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 赵王决定怎样?

(3)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3、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指名说(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4、 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 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 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 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 小组讨论

4、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

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 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6、 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7、 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板书设计 :

11、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齐心协力)爱国

完璧归赵 立功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再立功 心胸开阔

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原因) (结果) (品质)

将相和的导入设计(精选4篇)

【 #教案# 导语】《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将相和》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为了凸显快速阅读技巧——《将相和》说课材料

文/涅阳三水

一、 说教材:

《将相和》是部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把廉颇和蔺相如连接在一起,把他们从和到不和,再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展现得很是详尽。

本课需要两个课时完成,这节课选择的是第一课时。

二、 说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生字新词。

难点:用小标题概括三个故事的内容。

三、说单元要求

这一单元地单元要素是快速阅读,在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搭石》中,已经有过一次要求,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这一课,继续延续这个快速阅读的要求,在课文内容之前,已经提出了要求,所以,在学习之前,要明白这一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旧知:回忆《搭石》一课的快速阅读要求,明白快速阅读的要求有哪些?

2.出示课题《将相和》,学生伸手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齐读课题两遍。

3.出示课前快速阅读的要求,明白这篇文章要如何进行阅读。

(二)出示自探提示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跳过去,读后回答问题。

1.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这篇文章重点写了什么故事?

2.你认为自己的阅读速度过关么?不过关的话,你要怎么做?

3.学习课本的生字词语。

把自学小提示,写在解决的问题之前,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快速阅读的重要性。

(三)了解本课出处《史记》的背景知识。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本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因为这块知识在课文之前需要让孩子明白,所以就在孩子们读课文之前呈现了出来。加上快速阅读的要求,就出了几个测试题,紧跟着进行了快速阅读效果的测试。

(四)初读课文

1.初读的印象,必定需要简单,这篇文章写了几个人物,最简单的问题,每个孩子都可以很快回答。

2.简单介绍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齐、楚、燕、韩、赵、魏、秦,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七国里最强的国家。

目的在于让孩子们知道,秦国有多强大。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一共一千七百字,孩子们读书的时候,很难用较长的语言进行总结,所以我采用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

4.这个事情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你能找到对应段落,并给每个故事取一个小标题吗?

很明显的起止,孩子们都能够清楚地找到。

5.出示画面,说说哪个故事,有哪几个人物组成?

出示画面,生回答故事名称,故事人物。

具体的故事,我们下节课学习,接下来学习生字词。

6.生字两部分呈现,一部分是识记的词语,一部分是必须会写的词语。

无论哪一部分,都要求孩子们会拼读会组词,并能说出来结构、偏旁,以及书写是要注意的部位。

开火车读,指名个别读,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

(五)课堂练习

这部分内容,重点是检测课文中的生字词,还有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六)说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注意汉字的细节。

2.和同桌讲述你喜欢的一个故事,互相指点,互相补充,下节课我们进行讲故事比赛。

3.找一为有表的同学,检测自己的阅读速度。

作业分为三块内容,一是最基本的生字词;二是为下节课服务的讲述课文中三个小故事;三是检测自己的阅读速度。

一点思考:

约定俗成的事情,感觉好可怕。一步一步把自己的思考,创造力折断。只能按部就班,把自己的思维片段硬搬进去。

忽然间,语文课的动力也没有了,感觉自己要成为一台机器,失去活力了。

这样的念头,令我恐慌,令我焦虑,令我不安。

夹缝也不存在的时候,我该何去何从?

将相和一等奖教学设计

佚名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 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 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 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 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

一、 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 简介导入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 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 掌握生字词;

2、 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 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 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 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 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 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 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 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 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

一、 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 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阅读思考:(小黑板)

1、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 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 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 学习第二段

1、 学生默读、思考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 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 赵王决定怎样?

(3)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3、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指名说(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4、 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 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 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 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 小组讨论

4、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

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 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6、 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7、 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板书设计 :

11、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齐心协力)爱国

完璧归赵 立功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再立功 心胸开阔

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原因) (结果) (品质)

将相和的导入设计(精选4篇)

【 #教案# 导语】《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将相和趣味导入(将相和一等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