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孔乙己课堂实录特级教师)
孔乙己教学设计(孔乙己课堂实录特级教师)

《孔乙己》的九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孔乙己》的九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乙己》的九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孔乙己教学设计

(-)明确目标

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二)整体感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孔乙己课堂实录特级教师

师: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根据你的阅读印象,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人物的什么?

生:脸

师:脸,肖像描写,对吧。还有什么,你还记得?

生2:衣服

生3:动作

生4:语言

师:对。孔乙己的话语还能记得两句?能说出一句来吗?

生5:多乎哉,不多也。

师:对,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话语很有个性。还有吗?

生6:君子固穷。

师:嗯。还有一句很有特点,找不到没关系。我的感受是,作者别出心裁地花了很多笔墨去写孔乙己的手。现在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写了几次他的手。请大家一起到小说里去找一找,并划上标记。如果有想法的地方还可以写上评点。

生1:我找的是第7小节,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这里长指甲可见他好久没有修了,就写出了他的不修边幅。

师:好的,其他还有吗?

生2: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师:对。还有没有了?

生3: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生4:坐着用这手走去了。

师:嗯,用手走,刚才已经有了,这里又强调,这个用手走很重要。还有没有了?

师:那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作者有没有写他的手啊?

生静默。

师:哦,没有。看来黄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找了。想:第四小节除了写肖像除了写语言,还写了什么?看到了吧?喝酒的时候,别人嘲笑他,他是怎么拿钱的?

生:便排出九文大钱。

师:排出,这个排字不能放过。对吧?好的,这也是写手的。除了这个——

生2:摸出四文大钱。

师:嗯。现在我们看看,作者写他的手,主要从哪些方面写的?

生3:动作和样子

师:嗯,样子,这个说法怎么样?

生4:应该是模样。

师:模样是口语化的,还有更好的?

生5:外形。

师:一个是写外形,形状,一个是写动作。以动作为主。写了哪些动作?再找一找,把动作加圈,特觉得重要的加两个圈,特别重要的加三个圈。

排——敲——伸开——罩——摸——走(板书)

你觉得这些动作,哪一个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

生:排。

师:嗯,表明他不欠账。还表示什么?

师:显示没偷,借以摆脱尴尬。其实这个排呢,和另一个动词联系起来表意就更丰富。哪个呢?

生:摸。表现孔乙己没几个钱。

师:对,没钱,所以要摸。但是要炫耀有钱,所以用排。等到用摸的时候啊,就更没钱了。对不对?

生:用了对比。

师:嗯,对比。除了有钱没钱的对比,还有什么对比?

从性格的角度

排,自命清高——摸,自卑。对比中让我们看清了人物个性。

从其个性和性格来讲,哪个动作最形象?

生:罩,表现他吝啬,怕孩子们把豆吃光。

师:我们来看看孔乙己是不是只有吝啬的一面?能否看到可贵的东西?他是不是很有钱?

生(齐):没有钱。

师:孔乙己这么没钱,那他有没有给孩子豆?哎,给了。是别人跟他要的还是主动给的?对,是主动给的,可见他也有善良的一面;给豆的同时有了炫耀学问的余地,这是他孩子气的一面。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如果从更多关注命运来讲,哪个动作最重要呢?

生:走。

师:对,走。我们都是用脚走的,他为什么用手走?对,被打折了。我们不用“走”,用“爬”行不行?

生:不行。

师:爬是手脚并用,所以不能用。你想,爬的时候腰也怎么样?对,弯曲。(随手画了幅简笔画,简洁而传神。众笑。)让我们一起想像:命运如此悲惨的孔乙己还要喝酒,为了喝酒被打折了腿,两条腿不能动了,用两手“走”过来,这是一个畸形的动作,这是一个畸形的社会。

下面我们也和鲁迅先生一起来塑造孔乙己。你自己找一找小说里哪个地方还可以写手?要求:找一处,写一句,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契合当时的环境。

生:教伙计写字时。他的长长的指甲在空中一划,但是,看到小伙计一脸不屑,又僵在了空中,然后无力地垂了下来。

师:嗯,你想表现他什么个性?

生:热心,卖弄。

师:对。有没有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写手的?

生2:别人笑他时,他涨红了脸,手指在桌上胡乱地拨弄来拨弄去。

师:他的手指为什么要拨弄来拨弄去呢?

生2:为了掩饰心中的不安。因为窃书,别人都嘲笑他。

师:不错。还有呢?

生3:我补写的是最后一次到店喝酒时,他脸上黑而且瘦,两手使劲地撑在地上。

师:为什么要撑呢?

生3:他饿得有气无力,又死要面子,所以用手撑着地。

师:对!科举制度迫害了他的身体,还迫害了他的心。都这个时候了还硬撑着。还有——

生4:我也是补写的最后一次喝酒。他两只满是污泥的手紧紧地抱着那只酒坛子。

师:他的手为什么抱的是酒坛子?

生4:我是为了表现他好酒如命。

师:小说里是怎么交代的?

生4(不好意思轻声答):温一碗酒。

师:孔乙己只有四文大钱,能买整坛子酒吗?我们要在读小说的过程中参与想像和创造,不能离开文本。

生5: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都干裂开来。我写它干裂是因为孔乙己的手很辛苦,“走”得很辛苦。

师:哦,我还以为是劳动才干裂呢。他这里是劳动的吗?

生6:不是,从小说里可知他好吃懒做,绝不是劳动的。

师:大家的想像非常合理。好,我们来齐读末段。这里,“大约”和“的确”矛盾吗?

生:不矛盾。“大约”是猜想,因为没有人看到他究竟有没有死;“的确”是必然结果,在那种社会下他又被打折了腿不可能活下去。

师:对。看似矛盾,其实主题更加深刻了。想像:如果亲眼看到他死,请你写一两句话,还必须写他的手。不要长,关键处就行了。

生1:斜靠在墙角,两手撑在地上。

师:为什么要强调靠在墙上这个背景呢?

生1:说明他直到死心底的那一点自尊还没有放弃。

生2:我看见他的一双手上布满了厚厚的灰黄的茧子。我这样写是强调这是走路走的。

生3:他的手伸向天空,好像还在要一碗酒。我想说孔乙己到死仍贪酒,他想通过酒来麻木自己的心。

师:很好!

生4:他的两只脚早已不规则了,两只手已经不能被称为手了,看不清形状了。

师:不规则是什么意思?好像在讲几何图形(生笑)我们把它改一改好吧?对,扭曲。这个形象。好,黄老师眼前也展现了孔乙己死时的画面,给大家念一念——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经在寒风中冻僵了,他的蜷曲的身子像一个大大的问号,也像一个圆。两只手,一只手紧紧地攥着破碗,一只手紧紧地攥着……你们想像一下,攥着什么呢?

生1:攥着另一只手。

师:哦,他是扼腕,很悲愤的,是吧?(生笑)

生2:打狗棍!

师:哦,不能写成洪七公吧?(满堂大笑)

生3:攥着本破书。我想他是为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保有读书人的尊严。

师:知音啊!我真想紧紧地握住你的手。(又笑)

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孔乙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命运?

生1:社会不关心。

师:太轻了。用肯定的说法,重一点。

生2:冷漠。

师:对啊,孔乙己的遭遇如此悲惨,可小说里却始终回响着阵阵笑声,可见人们的冷酷无情。

生3:还有封建社会的黑暗。

师:封建社会的黑暗太多了,具体点。

生3:应该是科举制度。

生4:我觉得还有他本身的惰性,他不能自食其力。

师:他为什么不劳动?一种是懒,还有一种是什么?现在想起孔乙己的另一句名言了吗?

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师:对,他骨子里很清高,认为万般只有读书高,清高导致他不肯劳动。读这篇小说,我们为社会的冷漠愤慨,为他的悲惨遭遇而感到同情,但同时也惋惜。大家想一想,孔乙己有没有办法避免悲剧呢?

生:应该不能吧,他处在那样黑暗的封建社会。

师:嗯,黄老师读《孔乙己》,先想到了《范进中举》里的范进,这个范进你们知道他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吗——丁举人。我后来又想到一个人,他科举考试一直考到71岁,朝廷才赏给他一个贡生。他一直失败,但没有因为这个梦破灭而被打倒,而是一直搜集素材,写了一本书,叫——

生:聊斋志异

师:对,他就是——蒲松龄。这说明,人啊,只要能走出那个破灭的梦想,人生就会开辟出另一条出路。好,我们来重温一下,鲁迅先生讲“画眼睛”,但本文没有写眼睛啊——对,这里不是指具体的眼睛,而是能体现人物特征的东西。我想问问大家,如果接着学《孔乙己》,应该深入探讨什么呢?

生1:探讨社会背景。

生2:探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

【案例反思】

听罢这堂课,感慨良多,化作一句:名师就是名师。似乎再难的课文到了名师的课堂就会变得既有语文味儿又很有意思。细细寻味,黄老师的匠心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选好切口

“作为小说,情节、环境、人物都是要关注的,但三分天下、按部就班是比较蠢的办法,效益也低。”黄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本节课中,他巧妙地抓住孔乙己的“手”来解读文本,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命运,小说的主旨,全在这双“手”中了:找手——文中几次写了孔乙己的“手”?圈手——哪几处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命运?画手——哪些地方还可以写手?论手——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命运?有没有办法避免悲剧?

二、深度解读

初中生的思维常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学生的主体活动往往比较肤浅,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探究价值,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来引领。黄老师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了教师由浅入深的导向作用。大而言之:找“手”——圈“手”——“画”手——“论”手,主环节的预设就是一个逐层深入的安排。且每一个环节里学生的生成因了教师的点拨不时地给我们听课者带来意外的惊喜。小而言之:贯穿课堂的大小提问旨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学生无从下手时点明方向——比如案例中学生找不到哪几处写了“手”时,黄老师引导学生弄清楚作者写手有两个角度,一是外形,二是动作,而动作为主;在学生无法深入时相机诱导——比如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为什么不爱劳动,通过追问让学生明白不止是因为他本身的惰性,更有科举制度下他骨子里那种可怜的清高;在学生误入迷途时拨乱返正——比如一句“不能写成洪七公”的调侃等等。一切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从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成出发,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予以及时调控,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化作学生的理解,从而生动而极富个性地解读文本的深刻内涵;而非漠视学生的生成,无论是否有价值一概廉价赞美,只顾将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陷阱。

三、合理取舍

小说的教学内容是包罗万象的,首先包括小说的作者、风格、要素、描写、线索、环境、细节、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基本知识,还包括层次结构、情节发展、主旨理解,当然更高一层还有对环境渲染、人物塑造、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的欣赏以及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探究,如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思想、社会价值、文学地位等的探究。而我们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大可不必面面俱到。这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取什么舍什么?黄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他取的是人物描写,而且只取了一个“手”,将人物描写的其他也一一舍去,更舍弃了背景、情节等要素的肢解分析,一堂课读、思、写、论,全都围绕着作者笔下的一双“手”。当然,对于舍去的内容,黄老师也并非漠不关心,课堂最后一环的设计就是一个提醒,提醒同学们,这篇小说还远远没有学完,可供探究的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一堂课就如一篇构思新颖、详略得当、主旨鲜明的文章,而末尾的提醒恰如一个发人深思的省略号,令人回味隽永。

整堂课,看似随心所欲,不成章法,实则极富匠心,返朴归真。它生动地演绎了黄老师的阅读教学思想,即:以文本研究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这种个性层面的深入解读,才是富含新意的解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探究活动,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研读文本的欲望。那种人云亦云、教参搬家式地支解分析者是无法望其项背的。我想,在新课改走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黄老师的这堂小说阅读课应该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人认真玩味的吧。

鲁迅先生作品的特点

鲁迅作品的写作风格: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鲁迅作品的写作特点:剖根揭骨,冷嘲热讽、举重若轻 言简意丰。

作为中国新文学创作的开拓者和先驱者,鲁迅在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这些领域中都作出了杰出建树。他的杂文创作,不仅跟他的小说同样是并峙的高峰,而且这种由他所开创的文学体裁,既是深刻理性思维的结晶,却又包含著烈火燃烧般的情感,以及鲜明灵动的形象,璀璨华美的文采。

写出了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被压榨和欺淩中间,不断挣扎、抗争、追求和探索一条崭新道路的心灵史、性格史和文化史,从而渗透出异常独特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经典,同时又是对於整部世界文学史的卓越贡献。

鲁迅作品的恒常价值

首先表达了中国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他们在“三座大山”压迫下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的历史要求。中国新文学的先进性,也就集中体现于这种坚实的人民大众立场。鲁迅作品的恒常价值,同时表现了对伪君子及丑恶社会现象的狠批态度。

孔乙己人物形象板书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孔乙己》这篇小说虽然只有三千字左右,但它思想意义深刻,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值得教学的地方比较多,要想讲深讲重是困难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中应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起有关内容。教学中拟以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孔乙己遭遇悲惨的原因、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等作为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

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的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段):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段):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孔乙己》的九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孔乙己》的九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乙己》的九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孔乙己教学设计

(-)明确目标

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二)整体感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孔乙己课堂实录特级教师

师: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根据你的阅读印象,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人物的什么?

生:脸

师:脸,肖像描写,对吧。还有什么,你还记得?

生2:衣服

生3:动作

生4:语言

师:对。孔乙己的话语还能记得两句?能说出一句来吗?

生5:多乎哉,不多也。

师:对,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话语很有个性。还有吗?

生6:君子固穷。

师:嗯。还有一句很有特点,找不到没关系。我的感受是,作者别出心裁地花了很多笔墨去写孔乙己的手。现在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写了几次他的手。请大家一起到小说里去找一找,并划上标记。如果有想法的地方还可以写上评点。

生1:我找的是第7小节,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这里长指甲可见他好久没有修了,就写出了他的不修边幅。

师:好的,其他还有吗?

生2: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师:对。还有没有了?

生3: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生4:坐着用这手走去了。

师:嗯,用手走,刚才已经有了,这里又强调,这个用手走很重要。还有没有了?

师:那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作者有没有写他的手啊?

生静默。

师:哦,没有。看来黄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找了。想:第四小节除了写肖像除了写语言,还写了什么?看到了吧?喝酒的时候,别人嘲笑他,他是怎么拿钱的?

生:便排出九文大钱。

师:排出,这个排字不能放过。对吧?好的,这也是写手的。除了这个——

生2:摸出四文大钱。

师:嗯。现在我们看看,作者写他的手,主要从哪些方面写的?

生3:动作和样子

师:嗯,样子,这个说法怎么样?

生4:应该是模样。

师:模样是口语化的,还有更好的?

生5:外形。

师:一个是写外形,形状,一个是写动作。以动作为主。写了哪些动作?再找一找,把动作加圈,特觉得重要的加两个圈,特别重要的加三个圈。

排——敲——伸开——罩——摸——走(板书)

你觉得这些动作,哪一个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

生:排。

师:嗯,表明他不欠账。还表示什么?

师:显示没偷,借以摆脱尴尬。其实这个排呢,和另一个动词联系起来表意就更丰富。哪个呢?

生:摸。表现孔乙己没几个钱。

师:对,没钱,所以要摸。但是要炫耀有钱,所以用排。等到用摸的时候啊,就更没钱了。对不对?

生:用了对比。

师:嗯,对比。除了有钱没钱的对比,还有什么对比?

从性格的角度

排,自命清高——摸,自卑。对比中让我们看清了人物个性。

从其个性和性格来讲,哪个动作最形象?

生:罩,表现他吝啬,怕孩子们把豆吃光。

师:我们来看看孔乙己是不是只有吝啬的一面?能否看到可贵的东西?他是不是很有钱?

生(齐):没有钱。

师:孔乙己这么没钱,那他有没有给孩子豆?哎,给了。是别人跟他要的还是主动给的?对,是主动给的,可见他也有善良的一面;给豆的同时有了炫耀学问的余地,这是他孩子气的一面。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如果从更多关注命运来讲,哪个动作最重要呢?

生:走。

师:对,走。我们都是用脚走的,他为什么用手走?对,被打折了。我们不用“走”,用“爬”行不行?

生:不行。

师:爬是手脚并用,所以不能用。你想,爬的时候腰也怎么样?对,弯曲。(随手画了幅简笔画,简洁而传神。众笑。)让我们一起想像:命运如此悲惨的孔乙己还要喝酒,为了喝酒被打折了腿,两条腿不能动了,用两手“走”过来,这是一个畸形的动作,这是一个畸形的社会。

下面我们也和鲁迅先生一起来塑造孔乙己。你自己找一找小说里哪个地方还可以写手?要求:找一处,写一句,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契合当时的环境。

生:教伙计写字时。他的长长的指甲在空中一划,但是,看到小伙计一脸不屑,又僵在了空中,然后无力地垂了下来。

师:嗯,你想表现他什么个性?

生:热心,卖弄。

师:对。有没有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写手的?

生2:别人笑他时,他涨红了脸,手指在桌上胡乱地拨弄来拨弄去。

师:他的手指为什么要拨弄来拨弄去呢?

生2:为了掩饰心中的不安。因为窃书,别人都嘲笑他。

师:不错。还有呢?

生3:我补写的是最后一次到店喝酒时,他脸上黑而且瘦,两手使劲地撑在地上。

师:为什么要撑呢?

生3:他饿得有气无力,又死要面子,所以用手撑着地。

师:对!科举制度迫害了他的身体,还迫害了他的心。都这个时候了还硬撑着。还有——

生4:我也是补写的最后一次喝酒。他两只满是污泥的手紧紧地抱着那只酒坛子。

师:他的手为什么抱的是酒坛子?

生4:我是为了表现他好酒如命。

师:小说里是怎么交代的?

生4(不好意思轻声答):温一碗酒。

师:孔乙己只有四文大钱,能买整坛子酒吗?我们要在读小说的过程中参与想像和创造,不能离开文本。

生5: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都干裂开来。我写它干裂是因为孔乙己的手很辛苦,“走”得很辛苦。

师:哦,我还以为是劳动才干裂呢。他这里是劳动的吗?

生6:不是,从小说里可知他好吃懒做,绝不是劳动的。

师:大家的想像非常合理。好,我们来齐读末段。这里,“大约”和“的确”矛盾吗?

生:不矛盾。“大约”是猜想,因为没有人看到他究竟有没有死;“的确”是必然结果,在那种社会下他又被打折了腿不可能活下去。

师:对。看似矛盾,其实主题更加深刻了。想像:如果亲眼看到他死,请你写一两句话,还必须写他的手。不要长,关键处就行了。

生1:斜靠在墙角,两手撑在地上。

师:为什么要强调靠在墙上这个背景呢?

生1:说明他直到死心底的那一点自尊还没有放弃。

生2:我看见他的一双手上布满了厚厚的灰黄的茧子。我这样写是强调这是走路走的。

生3:他的手伸向天空,好像还在要一碗酒。我想说孔乙己到死仍贪酒,他想通过酒来麻木自己的心。

师:很好!

生4:他的两只脚早已不规则了,两只手已经不能被称为手了,看不清形状了。

师:不规则是什么意思?好像在讲几何图形(生笑)我们把它改一改好吧?对,扭曲。这个形象。好,黄老师眼前也展现了孔乙己死时的画面,给大家念一念——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经在寒风中冻僵了,他的蜷曲的身子像一个大大的问号,也像一个圆。两只手,一只手紧紧地攥着破碗,一只手紧紧地攥着……你们想像一下,攥着什么呢?

生1:攥着另一只手。

师:哦,他是扼腕,很悲愤的,是吧?(生笑)

生2:打狗棍!

师:哦,不能写成洪七公吧?(满堂大笑)

生3:攥着本破书。我想他是为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保有读书人的尊严。

师:知音啊!我真想紧紧地握住你的手。(又笑)

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孔乙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命运?

生1:社会不关心。

师:太轻了。用肯定的说法,重一点。

生2:冷漠。

师:对啊,孔乙己的遭遇如此悲惨,可小说里却始终回响着阵阵笑声,可见人们的冷酷无情。

生3:还有封建社会的黑暗。

师:封建社会的黑暗太多了,具体点。

生3:应该是科举制度。

生4:我觉得还有他本身的惰性,他不能自食其力。

师:他为什么不劳动?一种是懒,还有一种是什么?现在想起孔乙己的另一句名言了吗?

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师:对,他骨子里很清高,认为万般只有读书高,清高导致他不肯劳动。读这篇小说,我们为社会的冷漠愤慨,为他的悲惨遭遇而感到同情,但同时也惋惜。大家想一想,孔乙己有没有办法避免悲剧呢?

生:应该不能吧,他处在那样黑暗的封建社会。

师:嗯,黄老师读《孔乙己》,先想到了《范进中举》里的范进,这个范进你们知道他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吗——丁举人。我后来又想到一个人,他科举考试一直考到71岁,朝廷才赏给他一个贡生。他一直失败,但没有因为这个梦破灭而被打倒,而是一直搜集素材,写了一本书,叫——

生:聊斋志异

师:对,他就是——蒲松龄。这说明,人啊,只要能走出那个破灭的梦想,人生就会开辟出另一条出路。好,我们来重温一下,鲁迅先生讲“画眼睛”,但本文没有写眼睛啊——对,这里不是指具体的眼睛,而是能体现人物特征的东西。我想问问大家,如果接着学《孔乙己》,应该深入探讨什么呢?

生1:探讨社会背景。

生2:探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

【案例反思】

听罢这堂课,感慨良多,化作一句:名师就是名师。似乎再难的课文到了名师的课堂就会变得既有语文味儿又很有意思。细细寻味,黄老师的匠心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选好切口

“作为小说,情节、环境、人物都是要关注的,但三分天下、按部就班是比较蠢的办法,效益也低。”黄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本节课中,他巧妙地抓住孔乙己的“手”来解读文本,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命运,小说的主旨,全在这双“手”中了:找手——文中几次写了孔乙己的“手”?圈手——哪几处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命运?画手——哪些地方还可以写手?论手——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命运?有没有办法避免悲剧?

二、深度解读

初中生的思维常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学生的主体活动往往比较肤浅,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探究价值,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来引领。黄老师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了教师由浅入深的导向作用。大而言之:找“手”——圈“手”——“画”手——“论”手,主环节的预设就是一个逐层深入的安排。且每一个环节里学生的生成因了教师的点拨不时地给我们听课者带来意外的惊喜。小而言之:贯穿课堂的大小提问旨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学生无从下手时点明方向——比如案例中学生找不到哪几处写了“手”时,黄老师引导学生弄清楚作者写手有两个角度,一是外形,二是动作,而动作为主;在学生无法深入时相机诱导——比如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为什么不爱劳动,通过追问让学生明白不止是因为他本身的惰性,更有科举制度下他骨子里那种可怜的清高;在学生误入迷途时拨乱返正——比如一句“不能写成洪七公”的调侃等等。一切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从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成出发,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予以及时调控,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化作学生的理解,从而生动而极富个性地解读文本的深刻内涵;而非漠视学生的生成,无论是否有价值一概廉价赞美,只顾将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陷阱。

三、合理取舍

小说的教学内容是包罗万象的,首先包括小说的作者、风格、要素、描写、线索、环境、细节、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基本知识,还包括层次结构、情节发展、主旨理解,当然更高一层还有对环境渲染、人物塑造、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的欣赏以及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探究,如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思想、社会价值、文学地位等的探究。而我们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大可不必面面俱到。这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取什么舍什么?黄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他取的是人物描写,而且只取了一个“手”,将人物描写的其他也一一舍去,更舍弃了背景、情节等要素的肢解分析,一堂课读、思、写、论,全都围绕着作者笔下的一双“手”。当然,对于舍去的内容,黄老师也并非漠不关心,课堂最后一环的设计就是一个提醒,提醒同学们,这篇小说还远远没有学完,可供探究的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一堂课就如一篇构思新颖、详略得当、主旨鲜明的文章,而末尾的提醒恰如一个发人深思的省略号,令人回味隽永。

整堂课,看似随心所欲,不成章法,实则极富匠心,返朴归真。它生动地演绎了黄老师的阅读教学思想,即:以文本研究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这种个性层面的深入解读,才是富含新意的解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探究活动,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研读文本的欲望。那种人云亦云、教参搬家式地支解分析者是无法望其项背的。我想,在新课改走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黄老师的这堂小说阅读课应该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人认真玩味的吧。

鲁迅先生作品的特点

鲁迅作品的写作风格: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鲁迅作品的写作特点:剖根揭骨,冷嘲热讽、举重若轻 言简意丰。

作为中国新文学创作的开拓者和先驱者,鲁迅在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这些领域中都作出了杰出建树。他的杂文创作,不仅跟他的小说同样是并峙的高峰,而且这种由他所开创的文学体裁,既是深刻理性思维的结晶,却又包含著烈火燃烧般的情感,以及鲜明灵动的形象,璀璨华美的文采。

写出了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被压榨和欺淩中间,不断挣扎、抗争、追求和探索一条崭新道路的心灵史、性格史和文化史,从而渗透出异常独特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经典,同时又是对於整部世界文学史的卓越贡献。

鲁迅作品的恒常价值

首先表达了中国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他们在“三座大山”压迫下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的历史要求。中国新文学的先进性,也就集中体现于这种坚实的人民大众立场。鲁迅作品的恒常价值,同时表现了对伪君子及丑恶社会现象的狠批态度。

孔乙己人物形象板书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孔乙己》这篇小说虽然只有三千字左右,但它思想意义深刻,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值得教学的地方比较多,要想讲深讲重是困难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中应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起有关内容。教学中拟以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孔乙己遭遇悲惨的原因、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等作为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

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的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段):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段):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孔乙己教学设计(孔乙己课堂实录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