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秋天的怀念优秀导学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秋天的怀念优秀导学案)

精准聚焦“核心素养”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努力构建优质课堂_百度...

精准聚焦“核心素养”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努力构建优质课堂①

——洪湖市2018年中考质量分析报告

洪湖市教学研究室 朱道荣

(节选)

东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我们站在2018年尾巴上,喜迎2019年新年的到来。在这里,洪湖教育人肩负历史使命,共商教育大计,总结“课改”②经验,反思教学不足,筹划新年愿景,共探美好未来!

下面我从“试题特点及研究”“考情分析和比对”“教学实践与思考”三个方面对2018年中考及初中学段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和小结。供大家参考。

一、试题特点及研究(略)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精神成长

(二)紧扣核心素养,体现能力立意

(三)关注时代主题,注重联系生活

(四)弘扬传统文化,展现荆州风采

二、考情分析和比对(略)

(一)县市横比

(二)乡镇横比

(三)学校横比

从上面的比对可以看出:某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某个学科在一所学校的地位,同时也影响着这所学校在全市的排位。为什么市十一中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生率和低分率均排在全市前列,是因为他们所有学科排名都在全市前列。为什么府场的化学、曹市的政治、铁牛的化学和历史等学科能挤进全市前十,而其他学科却名落孙山,这其中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建议校长再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相对优秀(或落后)的学科以及对应的学科教师,与相关学科教师谈心并深入其课堂听课,总结取得成绩的经验,研究相对落后的原因,从而改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改进教师的工作方法,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某个班级的研究也是如此。

倡导大家:解剖一只麻雀,收集一手素材,总结工作经验,提升人生智慧。

三、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把握课改脉络,明确课改方向

2001年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已然成为这一时期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2010年3月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4年4月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颁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指明了新的方向:“育人为本”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主题,“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宗旨和追求。

启动课改的基本标志是从“双基目标”走向“三维目标”,进步是不言而喻的,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在课堂的落实有了抓手。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为课改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可以说,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每一次改革,既是一次传承,又是一次超越。从以上课改脉络可以看出:新课改模式一定是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框架下的多种教学模式。

(二)了解课改现状,确定课改思路

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有人在观望、犹豫、徘徊,甚至还有人阻止。有人怀疑:“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我们没有顶层设计怎么改”“我教书几十年了,题海战术就是我的法宝”“市局领导没有指定我们学校为课改学校,我们也难得找麻烦”……林林总总的借口,不能构成不参与课改的理由。洪湖教育人不能等,莘莘学子也等不起!

当前课堂教学有着鲜明的“模式”:“一灌到底”“题海战术”“师讲生听”等,这些“模式”大多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强化教师“主导”地位,淡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知识本位,弱化学生本位……

针对这些现状,国家先后出台了以上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纲要”“意见”“素养”,它直接指向学校教育本质与价值所在、学生的未来所在、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所在。于是,教学逐渐由“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同时我们的研究重点也逐渐由研究“教”转向研究“学”,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研究“学法”、研究“学生”、研究“学习”。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课改思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教育实践探索。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是课改教师必备的品质。

(三)品尝梨子味道,落实课改行动

“教育就是行动!”“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为什么“老湾老师老是走在老前头”?为什么洪湖市第十一中学总能在中考中处于不败之地?因为他们的行动在“课改”浪潮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推动着学校课改的进程。尽管,他们在课改路上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对课改细节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他们一直坚持在做。他们敢于尝试,设计课改规划,建立课改模式,制定保障措施。长规划、短计划,一步一个脚印。领导带头上课改研究课,参与备课磨课、听课评课,让课改研究工作成为常态。

老湾中心学校和洪湖市第十一中学的老师们尝到了梨子的甜头!为了准备一节“小组合作”的公开课、为了展示一节“送教下乡”的研究课、为了与兄弟学校或同事交流一节“同课异构”的优质课,他们绞尽脑汁地研究教材和教参,他们挖空心思地策划课堂教学方案,他们搜索枯肠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这正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课改走向成功的保证。

(四)建模“千张炒肉”,教学方式多样

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以知识为线索,开展演示、演讲、游戏、对话、争辩、讲授、合作、交流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这样才可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如何演示?如何指导学生演讲?如何开展师生游戏?这就好比我们厨师要端出来的一道道“菜肴”。

举个例子来说:关于豆制品的制作有很多形式——豆浆、豆腐脑、豆腐干、千张……把某些半成品做成菜肴,又有许多方式——千张炒肉、煎豆腐干、卤制豆腐、鱼杂豆腐、豆腐汤、腐乳……原材料是相同的,以什么形式呈现,做成什么味道的菜,那就看顾客有什么需求了,厨师要根据顾客的需求去精心设计。

今天学千张炒肉,明天学煎豆腐干,后天再学卤制豆腐……时间长了,学做的豆制品菜肴品种越来越多,厨艺也越来越高:怎么控制火候,什么时候放什么佐料……厨师虔诚制作,胸有成竹。

教学也是如此。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个体,会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一定要学会做让学生满意的各种“可口佳肴”。学习又如做菜,也有许多方法:阅读、书写、思考、观察、实验、记忆……要掌握某个知识点,也有多种学习形式:独学、对学、群学、展学、导学……利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各种教学技巧和技法。比如,怎样进行小组建设、怎么写导学案、怎么启发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等。

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模式,但又不能囿于模式。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阶段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我们要调整或换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对某种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修改、完善和创造,可能会得到更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模式。时间长了,我们可能会创造出多种模式。这样就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框架下的“教学方式多样”的课改模式。

(五)模式构建有据,思想照亮课堂

不管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原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思想是前行的“远光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从教育家那里获取教育智慧,要用教育家的思想照亮我们的课堂。如叶圣陶先生的“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苏格拉底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等教育思想,这些光辉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夜间前行的远光灯。

核心素养是前行的“方向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成为我们前行的方向盘。认真研读,我们找到了“突破学科本位”“软化学科界限”“强化学科渗透”,“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学看教育”的理论依据。我们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一个学科教师的层面,而应该定位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

教学原则是前行的“导航仪”。无论是什么教学模式,无论是什么教学方法,我们都不能脱离教学原则,它是我们前行的导航仪。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行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等。在某一节课中可能会充分体现某个或几个教学原则。如有的老师在上完新课后,立马从各地中考题中寻找最新最难的试题,作为学生训练的练习题,或编制十几道或几十道相关内容的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显然,这样做既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又违背了量力性的教学原则。怎么可以把米饭喂给两、三个月的婴幼儿吃呢?

(六)切实做到“三深”,提高课堂效率

深度备课。冯友兰先生说:“一个教师讲一本教科书,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必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和教科书一样多,将来就难免结结巴巴,看来好像是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没有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就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中外教育家告诉我们:深度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深度备课应该挖掘教材的内涵,开发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窦桂梅老师为了上《秋天的怀念》一课,备课时竟然设计九种导入的方式;余映潮老师为了上《夸父追日》一课,他阅读了40多万字的相关文字;一位物理老师为了上《功》一课,先后研究四个版本的初中教材和四个版本的高中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并从《说文解字》中获得“功”的定义,从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什么定义“功”的源头讲蒸汽机时代的历史故事,最后用篆体板书课题《功》……深度备课的案例不胜枚举,值得借鉴。

深入学生。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上课前深入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深入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研究学生包括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深入学生为上一节优质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开课不该削足适履》短文,提醒各位:教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为上公开课而展示教师精彩的“教”去“大量裁兵”,削足适履。

深入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业,交流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也是一种深入学生的方式。我经常鼓励同学们:课堂是暴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地方,暴露和解决的问题越多,考试时出现的问题就越少。这样的鼓励让学生敢于大胆地暴露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正确构建新知。课堂中这样的交流,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真教学”也悄然无声的发生了。

深刻反思。叶澜教授告诉我们:写三十年教案不如写三年反思。深刻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快速成长的途径之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要反思教学的总体设计、媒体科学的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兴趣的培养等各方面,在不断地反思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位理科教师这样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从“实验”研究走向“教法”研究;从“教法”研究走向“学法”研究;从“学科研究”走向“学科渗透”,从“教学”研究走向“教育”研究;反思自己的研究路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一句话: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反思自己阅读的要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师的教案设计得多么巧妙与科学,媒体运用得多么现代与充分,教师的讲解多么丰富与精彩,学生的“配合”多么融洽与默契,这些都替代不了全体学生真正的“学”。反思自己的课堂追求——灵魂的自由对话,精神的愉悦交往,人格的平等交流,思想的激烈碰撞。

课改是唤醒的过程:校长惊醒、教师觉醒、学生清醒、课堂苏醒;课改是杠杆,它有力地撬动教育教学新的增长点;课改是文化,是学校为实现教育本真作出的传承与变革。

同志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探教育真谛!让我们一起去追求教育的完美与完美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与幸福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注释:①本文第一部分参考王佑军 张辛夫《荆州市2018年初中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②本文“课改”均指“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建构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一、“潜心会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精心巧设计”—— 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让我来分析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

又如我在银川听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灵活用方法”——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 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了,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仍是我们在不断实践和摸索的课题。我想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抓纲务本,质疑导学,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

随着我县高效课堂的强力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做到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吃透新课标,务本就是要弄清课本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编制科学实效的导学案,在编写导学案时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是质疑导学。在课堂上,要发动学生质疑问难,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把这些问题按学习的层次归类整理,然后据此组织学生研讨。采用“质疑导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踊跃发言,课堂真正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如教学《雾凇》(苏教版第七册)中这样一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黄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欣赏、充分感悟后,设计了如下练习:假如你看了雾凇奇景,会怎样赞叹?学生语言丰富,思路开阔。

二、科学分组,合作探究,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序列性的教学活动。开展合作学习,就必须组建学习小组,科学分组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组内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探究学习的质量。教学离不开预设,但如果一味按部就班,连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词的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样,如果一味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预设应具备两项功能。如一位老师教学《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有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1.这一段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一次加引号,而后一次不加引号呢?2.这一段开头写了风大、雨大、天黑,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能“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4.前面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休息过,也没有吃东西,怎么能“迈开大步”走呢?

三、多彩的课堂形式,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保证。

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四、课后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推进器。

布鲁姆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但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课就以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而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反思,这些教师也都非常看重课堂反馈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反思教学,即使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因为他们清楚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认识。

总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研究课题,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大量先进的教学经验,经过教学不断砥砺和不断的探究,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秋天的怀念优秀导学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秋天的怀念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史铁生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秋天的怀念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史铁生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在写法欣赏中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2.研读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

”的含义。

二、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

3.探索思考“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预习交流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读文

一读:快速浏览,对文章有大致了解。

二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排除生字词语障碍。整体感受文章基本内容。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精准聚焦“核心素养”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努力构建优质课堂_百度...

精准聚焦“核心素养”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努力构建优质课堂①

——洪湖市2018年中考质量分析报告

洪湖市教学研究室 朱道荣

(节选)

东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我们站在2018年尾巴上,喜迎2019年新年的到来。在这里,洪湖教育人肩负历史使命,共商教育大计,总结“课改”②经验,反思教学不足,筹划新年愿景,共探美好未来!

下面我从“试题特点及研究”“考情分析和比对”“教学实践与思考”三个方面对2018年中考及初中学段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和小结。供大家参考。

一、试题特点及研究(略)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精神成长

(二)紧扣核心素养,体现能力立意

(三)关注时代主题,注重联系生活

(四)弘扬传统文化,展现荆州风采

二、考情分析和比对(略)

(一)县市横比

(二)乡镇横比

(三)学校横比

从上面的比对可以看出:某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某个学科在一所学校的地位,同时也影响着这所学校在全市的排位。为什么市十一中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生率和低分率均排在全市前列,是因为他们所有学科排名都在全市前列。为什么府场的化学、曹市的政治、铁牛的化学和历史等学科能挤进全市前十,而其他学科却名落孙山,这其中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建议校长再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相对优秀(或落后)的学科以及对应的学科教师,与相关学科教师谈心并深入其课堂听课,总结取得成绩的经验,研究相对落后的原因,从而改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改进教师的工作方法,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某个班级的研究也是如此。

倡导大家:解剖一只麻雀,收集一手素材,总结工作经验,提升人生智慧。

三、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把握课改脉络,明确课改方向

2001年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已然成为这一时期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2010年3月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4年4月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颁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指明了新的方向:“育人为本”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主题,“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宗旨和追求。

启动课改的基本标志是从“双基目标”走向“三维目标”,进步是不言而喻的,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在课堂的落实有了抓手。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为课改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可以说,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每一次改革,既是一次传承,又是一次超越。从以上课改脉络可以看出:新课改模式一定是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框架下的多种教学模式。

(二)了解课改现状,确定课改思路

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有人在观望、犹豫、徘徊,甚至还有人阻止。有人怀疑:“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我们没有顶层设计怎么改”“我教书几十年了,题海战术就是我的法宝”“市局领导没有指定我们学校为课改学校,我们也难得找麻烦”……林林总总的借口,不能构成不参与课改的理由。洪湖教育人不能等,莘莘学子也等不起!

当前课堂教学有着鲜明的“模式”:“一灌到底”“题海战术”“师讲生听”等,这些“模式”大多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强化教师“主导”地位,淡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知识本位,弱化学生本位……

针对这些现状,国家先后出台了以上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纲要”“意见”“素养”,它直接指向学校教育本质与价值所在、学生的未来所在、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所在。于是,教学逐渐由“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同时我们的研究重点也逐渐由研究“教”转向研究“学”,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研究“学法”、研究“学生”、研究“学习”。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课改思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教育实践探索。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是课改教师必备的品质。

(三)品尝梨子味道,落实课改行动

“教育就是行动!”“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为什么“老湾老师老是走在老前头”?为什么洪湖市第十一中学总能在中考中处于不败之地?因为他们的行动在“课改”浪潮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推动着学校课改的进程。尽管,他们在课改路上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对课改细节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他们一直坚持在做。他们敢于尝试,设计课改规划,建立课改模式,制定保障措施。长规划、短计划,一步一个脚印。领导带头上课改研究课,参与备课磨课、听课评课,让课改研究工作成为常态。

老湾中心学校和洪湖市第十一中学的老师们尝到了梨子的甜头!为了准备一节“小组合作”的公开课、为了展示一节“送教下乡”的研究课、为了与兄弟学校或同事交流一节“同课异构”的优质课,他们绞尽脑汁地研究教材和教参,他们挖空心思地策划课堂教学方案,他们搜索枯肠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这正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课改走向成功的保证。

(四)建模“千张炒肉”,教学方式多样

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以知识为线索,开展演示、演讲、游戏、对话、争辩、讲授、合作、交流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这样才可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如何演示?如何指导学生演讲?如何开展师生游戏?这就好比我们厨师要端出来的一道道“菜肴”。

举个例子来说:关于豆制品的制作有很多形式——豆浆、豆腐脑、豆腐干、千张……把某些半成品做成菜肴,又有许多方式——千张炒肉、煎豆腐干、卤制豆腐、鱼杂豆腐、豆腐汤、腐乳……原材料是相同的,以什么形式呈现,做成什么味道的菜,那就看顾客有什么需求了,厨师要根据顾客的需求去精心设计。

今天学千张炒肉,明天学煎豆腐干,后天再学卤制豆腐……时间长了,学做的豆制品菜肴品种越来越多,厨艺也越来越高:怎么控制火候,什么时候放什么佐料……厨师虔诚制作,胸有成竹。

教学也是如此。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个体,会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一定要学会做让学生满意的各种“可口佳肴”。学习又如做菜,也有许多方法:阅读、书写、思考、观察、实验、记忆……要掌握某个知识点,也有多种学习形式:独学、对学、群学、展学、导学……利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各种教学技巧和技法。比如,怎样进行小组建设、怎么写导学案、怎么启发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等。

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模式,但又不能囿于模式。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阶段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我们要调整或换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对某种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修改、完善和创造,可能会得到更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模式。时间长了,我们可能会创造出多种模式。这样就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框架下的“教学方式多样”的课改模式。

(五)模式构建有据,思想照亮课堂

不管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原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思想是前行的“远光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从教育家那里获取教育智慧,要用教育家的思想照亮我们的课堂。如叶圣陶先生的“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苏格拉底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等教育思想,这些光辉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夜间前行的远光灯。

核心素养是前行的“方向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成为我们前行的方向盘。认真研读,我们找到了“突破学科本位”“软化学科界限”“强化学科渗透”,“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学看教育”的理论依据。我们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一个学科教师的层面,而应该定位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

教学原则是前行的“导航仪”。无论是什么教学模式,无论是什么教学方法,我们都不能脱离教学原则,它是我们前行的导航仪。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行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等。在某一节课中可能会充分体现某个或几个教学原则。如有的老师在上完新课后,立马从各地中考题中寻找最新最难的试题,作为学生训练的练习题,或编制十几道或几十道相关内容的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显然,这样做既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又违背了量力性的教学原则。怎么可以把米饭喂给两、三个月的婴幼儿吃呢?

(六)切实做到“三深”,提高课堂效率

深度备课。冯友兰先生说:“一个教师讲一本教科书,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必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和教科书一样多,将来就难免结结巴巴,看来好像是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没有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就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中外教育家告诉我们:深度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深度备课应该挖掘教材的内涵,开发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窦桂梅老师为了上《秋天的怀念》一课,备课时竟然设计九种导入的方式;余映潮老师为了上《夸父追日》一课,他阅读了40多万字的相关文字;一位物理老师为了上《功》一课,先后研究四个版本的初中教材和四个版本的高中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并从《说文解字》中获得“功”的定义,从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什么定义“功”的源头讲蒸汽机时代的历史故事,最后用篆体板书课题《功》……深度备课的案例不胜枚举,值得借鉴。

深入学生。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上课前深入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深入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研究学生包括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深入学生为上一节优质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开课不该削足适履》短文,提醒各位:教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为上公开课而展示教师精彩的“教”去“大量裁兵”,削足适履。

深入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业,交流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也是一种深入学生的方式。我经常鼓励同学们:课堂是暴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地方,暴露和解决的问题越多,考试时出现的问题就越少。这样的鼓励让学生敢于大胆地暴露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正确构建新知。课堂中这样的交流,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真教学”也悄然无声的发生了。

深刻反思。叶澜教授告诉我们:写三十年教案不如写三年反思。深刻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快速成长的途径之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要反思教学的总体设计、媒体科学的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兴趣的培养等各方面,在不断地反思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位理科教师这样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从“实验”研究走向“教法”研究;从“教法”研究走向“学法”研究;从“学科研究”走向“学科渗透”,从“教学”研究走向“教育”研究;反思自己的研究路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一句话: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反思自己阅读的要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师的教案设计得多么巧妙与科学,媒体运用得多么现代与充分,教师的讲解多么丰富与精彩,学生的“配合”多么融洽与默契,这些都替代不了全体学生真正的“学”。反思自己的课堂追求——灵魂的自由对话,精神的愉悦交往,人格的平等交流,思想的激烈碰撞。

课改是唤醒的过程:校长惊醒、教师觉醒、学生清醒、课堂苏醒;课改是杠杆,它有力地撬动教育教学新的增长点;课改是文化,是学校为实现教育本真作出的传承与变革。

同志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探教育真谛!让我们一起去追求教育的完美与完美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与幸福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注释:①本文第一部分参考王佑军 张辛夫《荆州市2018年初中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②本文“课改”均指“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建构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一、“潜心会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精心巧设计”—— 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让我来分析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

又如我在银川听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灵活用方法”——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 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了,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仍是我们在不断实践和摸索的课题。我想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抓纲务本,质疑导学,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

随着我县高效课堂的强力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做到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吃透新课标,务本就是要弄清课本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编制科学实效的导学案,在编写导学案时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是质疑导学。在课堂上,要发动学生质疑问难,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把这些问题按学习的层次归类整理,然后据此组织学生研讨。采用“质疑导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踊跃发言,课堂真正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如教学《雾凇》(苏教版第七册)中这样一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黄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欣赏、充分感悟后,设计了如下练习:假如你看了雾凇奇景,会怎样赞叹?学生语言丰富,思路开阔。

二、科学分组,合作探究,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序列性的教学活动。开展合作学习,就必须组建学习小组,科学分组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组内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探究学习的质量。教学离不开预设,但如果一味按部就班,连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词的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样,如果一味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预设应具备两项功能。如一位老师教学《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有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1.这一段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一次加引号,而后一次不加引号呢?2.这一段开头写了风大、雨大、天黑,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能“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4.前面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休息过,也没有吃东西,怎么能“迈开大步”走呢?

三、多彩的课堂形式,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保证。

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四、课后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推进器。

布鲁姆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但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课就以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而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反思,这些教师也都非常看重课堂反馈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反思教学,即使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因为他们清楚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认识。

总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研究课题,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大量先进的教学经验,经过教学不断砥砺和不断的探究,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秋天的怀念优秀导学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秋天的怀念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史铁生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秋天的怀念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史铁生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在写法欣赏中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2.研读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

”的含义。

二、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

3.探索思考“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预习交流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读文

一读:快速浏览,对文章有大致了解。

二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排除生字词语障碍。整体感受文章基本内容。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秋天的怀念优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