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谁运动的更快》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图11-2-1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 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3、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4、速度计算

(1) 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 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5页的内容:

(1)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 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 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 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 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3) 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五、指导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

六、达标自查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 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 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

(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 (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1) (2) (3) B、(3 ) (2) (1) C、 (2) (3) (1) D、(1) (3) (2)

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七、布置作业

7、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1)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过你的计算结果说明,为什么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同学们是否对各种天气现象感到好奇,想要对各种自然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吗,激发你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热情,在实验教案中解决自己的疑惑。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希望大家会喜欢。

四年级科学教案1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的意义是推动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并采用最合理的方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整个世界向前发展。

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是对研究变量或指标的共同的本质的概括。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研究者、研究范围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物质的辅助手段、科学研究的已有成果、社会背景等七个自变量。

最新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免费

【 #教案# 导语】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食盐、沙、面粉、装水烧杯、筷子、玻棒、水槽、漏斗、滤纸、铁架台。(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实验: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观察滤纸,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三、课后总结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装水烧杯、筷子、高锰酸钾、小勺、食盐、沙、面粉。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进行记录。

三、课后总结:

1、高锰酸钾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2、沙子在水中溶解时颗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理解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具准备:

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

1、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

2、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谈谈你们的经验。

3、“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二、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1.教师引入:我们先来看看胶水和洗发液。

2.教师提问:你打算怎样做?

3.组织分组实验: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

4.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搅拌后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5.交流: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注重描述)

6.整理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单上。

三、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1.组织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

2.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

3.组织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组织交流: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组织讨论:醋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怎样?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7.整理记录:我们如何来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四、拓展:

1、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学们看实验后的试管上布满了油,谁能帮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将这些油清洗掉。

2、学生汇报。

3、是什么启发了你?

4、解释这个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3.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教学难点】

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细竹棍2根、食盐20克、小苏打20克、小纸片20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了解到有很多孩子在做家庭实验,而且有的孩子还拍了实验照片。我们在课堂上也做过一些实验,用到了我们身边容易找到的食盐、小苏打、粉笔末、沙子等。大家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做实验,还是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像食盐、小苏打等这些物质,它们能够溶解在水中。

如果取一杯水,把食盐或小苏打放进水中,那么能溶解在这杯水中的食盐会多一些,还是小苏打会溶解的多一些?

二、设计:

1.现在请你说说看,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对比,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溶解水平)

2.这个对比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哪些条件必须相同?(两杯水一样多、都要搅拌、每次分别加入的量要一样多、等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都不能再溶解时停止实验。)怎样取50毫升水?怎样判断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3.你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水、食盐、小苏打、烧杯、搅拌棒)

4.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小纸片,你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平均分)

5.做实验,必须有记录,你打算怎样来记录。(教师提示)

6.你觉得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按照记录单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计算?)

7.怎样让老师知道你们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了?(整理实验桌面、坐正、举手)

三、实验:

1.分组实验。

2.交流讨论。

3.点评小结。(全班交流)

小提示:科学家通过使用测试证实:通常情况下,20℃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约18克的食盐或约5克的小苏打。

四、拓展:

1.这节课我们用厨房里常见的食盐和小苏打又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发现,一定条件下,它们的溶解水平不同,那么其他固体呢?

2.气体也会溶解在水中吗?一定条件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一样吗?我们先来看一段比较简单的实验视频。(表现气体溶解在水中、从水中析出的视频资料)

3.课外探究:

(1)上网查资料,了解气体(比如氧气、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吗,溶解水平大小相同吗?

(2)汽水瓶实验。自己探究课本第30页的实验,然后思考并尝试创新这个实验。

【板书设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食盐

固体?溶解水平强?弱?

小苏打

公平对比

5、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槽。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学生观察评议。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三、课后总结:

1、在探究物体溶解的快与慢活动中,我们采用的试验方法叫对比实验。

2、即加热又搅拌能使砂糖很快溶解。

6、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盛50ml水的烧杯、水槽、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

三、分组实验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三、课后总结:

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进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的实验活动中,每次放盐的量要一样多。

7、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食盐融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与水。

2、掌握酒精灯的准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食盐的饱和溶液、蒸发皿、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废物盘、湿抹布、清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身体白又小,下水融化了,入口有咸味,生活不可少。(食盐)

二、探究新知

1、这是我们在研究第六课时收集的浓盐水,杯底还有未溶解的食盐,你有什么办法让杯底的食盐继续溶解吗?

(学生:搅拌、加水)

师:在加水之前我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一点点地加水搅拌,搅拌时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直到杯底的食盐全部溶解。

请同学们思考:照这样持续加入清水的话,能否溶解更多的食盐?

(学生:能)

师:那好我们把它放在窗台上,水分会怎样?

(学生:蒸发)水分蒸发减少,当杯子里的液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呢?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地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呢?

(学生: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留在杯子里)

师:水自然蒸发速度太慢了,你能够用什么方法使水蒸发快一些?

(学生:加热)

2、师:用加热的方法去做实验,用实验去检验我们的假设。我们本次实验的内容是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请你说一下桌子上的实验材料。

师:还有几种同学们不理解老师来介绍:石棉网……酒精灯使我们做实验时常用到的加热器材,老师讲一下它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先说它的构造:它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玻璃瓶构成;再说它的火焰: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外边的一层叫外焰,中间的一层叫内焰,最里边的一层叫焰心,外焰的温度,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准确使用酒精灯方法: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以免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燃烧造成爆炸。另外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酒精灯。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如果在使用时出现意外情况: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抹布或沙土扑灭。

(找几名学生到讲桌演示。)

3、指名读实验报告单(实验猜测、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4、师边讲解边演示实验

5、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

6、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师总结实验结论。

8、(产生了新问题:蒸发皿中的白色物质是食盐吗?)

我们怎样确定它就是食盐?

我们将他和生活中的食盐实行比较,用放大镜实行观察,从以下三方面实行比较: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食盐能溶于水,那它也有和食盐一样的性质吗?

师:再做溶解实验

(学生观察)

各小组汇报

师讲解白色物质就是食盐。

三、课堂小结

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四、盐的这个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刚才我们通过加热从盐水中提取出了盐。那么,我们生活中的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出示幻灯片)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盐既能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糖或味精也有这样的特点吗?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下次课向老师汇报。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一等奖

2003年4月15日 你撰写的《浅谈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在全市(景德镇市中小学教研所)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教学论文(教案)评选活动,荣获小学组一等奖。

2003年5月20日 撰写的《嘀哩嘀哩》教案在全市(江西省乐平市教育局)小学音乐教师教案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003年7月 在2003年乐平市实验小学举行的青年教师”五项全能”竞赛中.获得优秀奖。

2003年10月 在乐平城区中心小学中片一年级数学优质课比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03年12月 在中片辅导区(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新教材实验教研活动中《前后》被评为一等奖,

2004年10月 在中片(乐平城区中心小学)举行的二年级数学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执教的《时钟的认识》一课获一等奖。

2004年11月 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十五’部级

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实验研究”2004年教学案例评审中,所参评的《让生活走进教学 教学服务于生活》一文,被评为三等奖。

2004年11月 在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组织江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交流会教学成果奖,小学数学案例与评析《买文具》荣获二等奖。

2004年11月 在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组织江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交流会教学成果奖,小学数学案例与评析《前后》荣获二等奖。

2004年12月 在中片(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数学学科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荣获壹等奖,特发此证。

2005年5月撰写的《给学生一点空间,前面会是一片天》,在2005年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实验总结表彰暨教材培训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三等奖。(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颁发)

2005年5月 在2005年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实验总结表彰暨教材培训研讨会”上,荣获2001-2005年“优秀教师”称号。(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颁发)

2005年8月 撰写的论文《给学生一点空间,前面会是一片天 》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数学教育编辑记者工作委员会

2005年12月 撰写的教研论文《让学生在情境数学中快乐地学习数学》获(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2005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6年1月 在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表现突出,荣获乐平市实验小学“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2006年9月 经基层考核推荐、市教育局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定,授予景德镇市“511名师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称号。(景德镇市教育局)

2007年12月12日 在2007年全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景德镇市教研所、景德镇市数学学会)

2007年9月 被中共乐平市委、乐平市人民政府授予“青年教学能手”光荣称号。

2008年1月 执教的《小明的一天(认识钟表)》录像课,荣获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五届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2008年3月 特聘请为乐平市第三届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聘期三年。

2008年4月 荣获乐平市实验小学青年教师数学优质课竞赛一学奖。

2008年6月 在乐平市实验小学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荣获“师德标兵”光荣称号。

2008年10月 撰写的论文《《小明的一天》教学实录》在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被评为一等奖。

(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2008年10月 荣获景德镇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百名先进工作者。(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景德镇市文明办、景德镇市教育局、

景德镇市妇联、景德镇市关工委、景德镇市民政局)

2008年10月特聘为乐平市第一小学论坛“家长之声”栏目版主。

2008年12年 在乐平市第一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的“创优杯”课堂教学竞赛中,成绩突出,荣获一等奖。

2008年11月24日 在全市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青年组一等奖。(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2009年8月执教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认识图形》荣获第十五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二等奖。

2009年10月 执教的电教录像课《认识图形》荣获第十五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一等奖。

2009年12月17日 在乐平市第一小学209-2010学年度“青年教师现场教学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2010年4月 撰写的论文《如何提高有效课堂》在二0一0年举行的景德镇市数学学会年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010年5月 撰写的论文《多元评价激活课堂》在2010年全市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 景德镇市中小学教研课题办)

2010年5月撰写的论文《因多元评价而精彩》在2010年全市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 景德镇市中小学教研课题办)

2010年6月 在我们举办的“滕王阁之春”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撰写的《关注课堂教学 追求高效课堂》论文,经评委会评审,荣获壹等奖。(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

2010年6月 在2009—2010学年度被评为乐平市第一小学“十佳教学能手”。

2010年6月 在乐平市第一小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教师教学能手竞赛中,获一等奖。

2010年7月 撰写的电教论文《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荣获第十六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三等奖。

2010年7月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小明的一天》荣获第十六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一等奖。

2010年8月撰写的论文《“圆的周长”教学实录》,在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评比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

(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2010年9月撰写的电教论文《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荣获第十六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一等奖。

2010年9月制作的CAl课件《小明的一天》荣获第十六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一等奖。

2010年11月 撰写的《算法多样化的思考》一文在本刊2010年举办的“与课改同成长”征文大赛中荣获 二等奖。(《江西教育》编辑部)

2010年12月制作的《圆的周长》课件,在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小学数学课件制作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11年4月 在乐平市小学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承担了三年级数学学科的研讨课。(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2011年5月 撰写的论文《让学生在“说”中学好数学》在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11年5月 撰写的论文《“邮票的张数”教学设计》在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011年5月 撰写的《多元评价精彩课堂》在全市中小学优秀课题成果评选中,荣获二等奖。(乐平市教有局教研)

2011年7月 在乐平市第一小学2010——2011学年教学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十佳教学能手”。

2011年8月 参加了景德镇市教研所组织的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数学学科教材培训。

2011年8月 被评为乐平市第四届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

2011年8月 在从事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生数学学业多元评价研究》课题实验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

2011年8月 参与的小学生数学学业多元评价课题于二oo八年三月立项,于二o一一年七月通过乐平市教育局课题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准予结题。(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2011年9月 在全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中,成绩优异,荣获特等奖。(乐平市教体局教研室)

2011年10月 制作的CAI课件《路程、时间与速度》荣获第十七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二等奖。

2011年10月撰写的电教论文《加强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荣获第十七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二等奖。

2012年6月 荣获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师“班班通”应用赛课、说课小学数学二等奖。

2012年7月 辅导的学生在全市小学生数学竞赛中成绩显著,荣获辅导一等奖。(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2012年7月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圆的面积》荣获第十八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三等奖。(江西省教育厅)

2012年7月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圆的认识》荣获第十八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三等奖。(江西省教育厅)

2012年9月 制作的CAI课件《圆的面积》荣获第十八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一等奖。

2012年9月 制作的CAI课件《圆的认识》荣获第十八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一等奖。

2012年9月 制作的CAI课件《平行四边形》荣获第十八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二等奖。

2012年9月 撰写的电教论文《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荣获第十八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二等奖。

2012年9月 被中共乐平市委乐平市人民政府评为青年教学能手。

2012年12月 在2012年全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中,你撰写的论文《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荣获壹等奖。

2012年12月 在乐平市小学数学教师现场教学设计竞赛中,成绩显著,荣获一等奖。(乐平市教体局教研)

2013年4月 制作的《确定位置》课件,在景德镇市首届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资源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

2013年4月 现场写的《确定住置》教学设计,在景德镇市首届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资源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

2013年4月 执教的《确定位置》录像课,在景德镇市首届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资源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

2013年5月 在“赣教杯”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能手”比赛暨首届优秀教学资源评选活动中,您撰写的教学设计《确定位置》荣获一等奖。

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2013年5月 在“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工作,我爱我的学校”师德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2013年6月 在乐平市第一小学首届青年教师计算机技能操作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2013年6月 在乐平市第一小学2012一2013学年度教研课题实验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优秀课题实验教师”。

2013年6月 执教的数学课《确定位置》,在2013年江西省小学优质课评选中荣获贰等奖。(江西省教育厅)

2013年7月 参加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省级培训班,成绩合格,特发此证。

2013年12月 辅导的程林锋老师在乐平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手”比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谁运动的更快》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图11-2-1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 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3、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4、速度计算

(1) 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 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5页的内容:

(1)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 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 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 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 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3) 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五、指导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

六、达标自查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 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 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

(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 (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1) (2) (3) B、(3 ) (2) (1) C、 (2) (3) (1) D、(1) (3) (2)

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七、布置作业

7、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1)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过你的计算结果说明,为什么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同学们是否对各种天气现象感到好奇,想要对各种自然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吗,激发你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热情,在实验教案中解决自己的疑惑。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希望大家会喜欢。

四年级科学教案1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的意义是推动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并采用最合理的方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整个世界向前发展。

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是对研究变量或指标的共同的本质的概括。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研究者、研究范围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物质的辅助手段、科学研究的已有成果、社会背景等七个自变量。

最新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免费

【 #教案# 导语】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食盐、沙、面粉、装水烧杯、筷子、玻棒、水槽、漏斗、滤纸、铁架台。(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实验: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观察滤纸,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三、课后总结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装水烧杯、筷子、高锰酸钾、小勺、食盐、沙、面粉。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进行记录。

三、课后总结:

1、高锰酸钾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2、沙子在水中溶解时颗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理解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具准备:

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

1、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

2、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谈谈你们的经验。

3、“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二、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1.教师引入:我们先来看看胶水和洗发液。

2.教师提问:你打算怎样做?

3.组织分组实验: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

4.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搅拌后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5.交流: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注重描述)

6.整理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单上。

三、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1.组织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

2.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

3.组织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组织交流: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组织讨论:醋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怎样?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7.整理记录:我们如何来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四、拓展:

1、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学们看实验后的试管上布满了油,谁能帮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将这些油清洗掉。

2、学生汇报。

3、是什么启发了你?

4、解释这个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3.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教学难点】

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细竹棍2根、食盐20克、小苏打20克、小纸片20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了解到有很多孩子在做家庭实验,而且有的孩子还拍了实验照片。我们在课堂上也做过一些实验,用到了我们身边容易找到的食盐、小苏打、粉笔末、沙子等。大家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做实验,还是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像食盐、小苏打等这些物质,它们能够溶解在水中。

如果取一杯水,把食盐或小苏打放进水中,那么能溶解在这杯水中的食盐会多一些,还是小苏打会溶解的多一些?

二、设计:

1.现在请你说说看,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对比,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溶解水平)

2.这个对比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哪些条件必须相同?(两杯水一样多、都要搅拌、每次分别加入的量要一样多、等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都不能再溶解时停止实验。)怎样取50毫升水?怎样判断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3.你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水、食盐、小苏打、烧杯、搅拌棒)

4.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小纸片,你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平均分)

5.做实验,必须有记录,你打算怎样来记录。(教师提示)

6.你觉得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按照记录单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计算?)

7.怎样让老师知道你们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了?(整理实验桌面、坐正、举手)

三、实验:

1.分组实验。

2.交流讨论。

3.点评小结。(全班交流)

小提示:科学家通过使用测试证实:通常情况下,20℃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约18克的食盐或约5克的小苏打。

四、拓展:

1.这节课我们用厨房里常见的食盐和小苏打又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发现,一定条件下,它们的溶解水平不同,那么其他固体呢?

2.气体也会溶解在水中吗?一定条件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一样吗?我们先来看一段比较简单的实验视频。(表现气体溶解在水中、从水中析出的视频资料)

3.课外探究:

(1)上网查资料,了解气体(比如氧气、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吗,溶解水平大小相同吗?

(2)汽水瓶实验。自己探究课本第30页的实验,然后思考并尝试创新这个实验。

【板书设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食盐

固体?溶解水平强?弱?

小苏打

公平对比

5、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槽。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学生观察评议。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三、课后总结:

1、在探究物体溶解的快与慢活动中,我们采用的试验方法叫对比实验。

2、即加热又搅拌能使砂糖很快溶解。

6、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盛50ml水的烧杯、水槽、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

三、分组实验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三、课后总结:

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进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的实验活动中,每次放盐的量要一样多。

7、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食盐融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与水。

2、掌握酒精灯的准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食盐的饱和溶液、蒸发皿、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废物盘、湿抹布、清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身体白又小,下水融化了,入口有咸味,生活不可少。(食盐)

二、探究新知

1、这是我们在研究第六课时收集的浓盐水,杯底还有未溶解的食盐,你有什么办法让杯底的食盐继续溶解吗?

(学生:搅拌、加水)

师:在加水之前我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一点点地加水搅拌,搅拌时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直到杯底的食盐全部溶解。

请同学们思考:照这样持续加入清水的话,能否溶解更多的食盐?

(学生:能)

师:那好我们把它放在窗台上,水分会怎样?

(学生:蒸发)水分蒸发减少,当杯子里的液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呢?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地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呢?

(学生: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留在杯子里)

师:水自然蒸发速度太慢了,你能够用什么方法使水蒸发快一些?

(学生:加热)

2、师:用加热的方法去做实验,用实验去检验我们的假设。我们本次实验的内容是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请你说一下桌子上的实验材料。

师:还有几种同学们不理解老师来介绍:石棉网……酒精灯使我们做实验时常用到的加热器材,老师讲一下它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先说它的构造:它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玻璃瓶构成;再说它的火焰: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外边的一层叫外焰,中间的一层叫内焰,最里边的一层叫焰心,外焰的温度,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准确使用酒精灯方法: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以免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燃烧造成爆炸。另外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酒精灯。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如果在使用时出现意外情况: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抹布或沙土扑灭。

(找几名学生到讲桌演示。)

3、指名读实验报告单(实验猜测、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4、师边讲解边演示实验

5、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

6、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师总结实验结论。

8、(产生了新问题:蒸发皿中的白色物质是食盐吗?)

我们怎样确定它就是食盐?

我们将他和生活中的食盐实行比较,用放大镜实行观察,从以下三方面实行比较: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食盐能溶于水,那它也有和食盐一样的性质吗?

师:再做溶解实验

(学生观察)

各小组汇报

师讲解白色物质就是食盐。

三、课堂小结

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四、盐的这个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刚才我们通过加热从盐水中提取出了盐。那么,我们生活中的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出示幻灯片)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盐既能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糖或味精也有这样的特点吗?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下次课向老师汇报。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一等奖

2003年4月15日 你撰写的《浅谈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在全市(景德镇市中小学教研所)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教学论文(教案)评选活动,荣获小学组一等奖。

2003年5月20日 撰写的《嘀哩嘀哩》教案在全市(江西省乐平市教育局)小学音乐教师教案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003年7月 在2003年乐平市实验小学举行的青年教师”五项全能”竞赛中.获得优秀奖。

2003年10月 在乐平城区中心小学中片一年级数学优质课比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03年12月 在中片辅导区(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新教材实验教研活动中《前后》被评为一等奖,

2004年10月 在中片(乐平城区中心小学)举行的二年级数学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执教的《时钟的认识》一课获一等奖。

2004年11月 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十五’部级

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多种教学媒体综合运用实验研究”2004年教学案例评审中,所参评的《让生活走进教学 教学服务于生活》一文,被评为三等奖。

2004年11月 在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组织江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交流会教学成果奖,小学数学案例与评析《买文具》荣获二等奖。

2004年11月 在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组织江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交流会教学成果奖,小学数学案例与评析《前后》荣获二等奖。

2004年12月 在中片(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数学学科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荣获壹等奖,特发此证。

2005年5月撰写的《给学生一点空间,前面会是一片天》,在2005年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实验总结表彰暨教材培训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三等奖。(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颁发)

2005年5月 在2005年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实验总结表彰暨教材培训研讨会”上,荣获2001-2005年“优秀教师”称号。(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颁发)

2005年8月 撰写的论文《给学生一点空间,前面会是一片天 》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数学教育编辑记者工作委员会

2005年12月 撰写的教研论文《让学生在情境数学中快乐地学习数学》获(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2005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6年1月 在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表现突出,荣获乐平市实验小学“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2006年9月 经基层考核推荐、市教育局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定,授予景德镇市“511名师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称号。(景德镇市教育局)

2007年12月12日 在2007年全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景德镇市教研所、景德镇市数学学会)

2007年9月 被中共乐平市委、乐平市人民政府授予“青年教学能手”光荣称号。

2008年1月 执教的《小明的一天(认识钟表)》录像课,荣获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五届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2008年3月 特聘请为乐平市第三届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聘期三年。

2008年4月 荣获乐平市实验小学青年教师数学优质课竞赛一学奖。

2008年6月 在乐平市实验小学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荣获“师德标兵”光荣称号。

2008年10月 撰写的论文《《小明的一天》教学实录》在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被评为一等奖。

(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2008年10月 荣获景德镇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百名先进工作者。(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景德镇市文明办、景德镇市教育局、

景德镇市妇联、景德镇市关工委、景德镇市民政局)

2008年10月特聘为乐平市第一小学论坛“家长之声”栏目版主。

2008年12年 在乐平市第一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的“创优杯”课堂教学竞赛中,成绩突出,荣获一等奖。

2008年11月24日 在全市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青年组一等奖。(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2009年8月执教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认识图形》荣获第十五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二等奖。

2009年10月 执教的电教录像课《认识图形》荣获第十五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一等奖。

2009年12月17日 在乐平市第一小学209-2010学年度“青年教师现场教学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2010年4月 撰写的论文《如何提高有效课堂》在二0一0年举行的景德镇市数学学会年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010年5月 撰写的论文《多元评价激活课堂》在2010年全市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 景德镇市中小学教研课题办)

2010年5月撰写的论文《因多元评价而精彩》在2010年全市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 景德镇市中小学教研课题办)

2010年6月 在我们举办的“滕王阁之春”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撰写的《关注课堂教学 追求高效课堂》论文,经评委会评审,荣获壹等奖。(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

2010年6月 在2009—2010学年度被评为乐平市第一小学“十佳教学能手”。

2010年6月 在乐平市第一小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教师教学能手竞赛中,获一等奖。

2010年7月 撰写的电教论文《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荣获第十六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三等奖。

2010年7月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小明的一天》荣获第十六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一等奖。

2010年8月撰写的论文《“圆的周长”教学实录》,在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评比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

(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2010年9月撰写的电教论文《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荣获第十六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一等奖。

2010年9月制作的CAl课件《小明的一天》荣获第十六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一等奖。

2010年11月 撰写的《算法多样化的思考》一文在本刊2010年举办的“与课改同成长”征文大赛中荣获 二等奖。(《江西教育》编辑部)

2010年12月制作的《圆的周长》课件,在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小学数学课件制作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11年4月 在乐平市小学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承担了三年级数学学科的研讨课。(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2011年5月 撰写的论文《让学生在“说”中学好数学》在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11年5月 撰写的论文《“邮票的张数”教学设计》在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011年5月 撰写的《多元评价精彩课堂》在全市中小学优秀课题成果评选中,荣获二等奖。(乐平市教有局教研)

2011年7月 在乐平市第一小学2010——2011学年教学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十佳教学能手”。

2011年8月 参加了景德镇市教研所组织的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数学学科教材培训。

2011年8月 被评为乐平市第四届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

2011年8月 在从事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生数学学业多元评价研究》课题实验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

2011年8月 参与的小学生数学学业多元评价课题于二oo八年三月立项,于二o一一年七月通过乐平市教育局课题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准予结题。(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2011年9月 在全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中,成绩优异,荣获特等奖。(乐平市教体局教研室)

2011年10月 制作的CAI课件《路程、时间与速度》荣获第十七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二等奖。

2011年10月撰写的电教论文《加强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荣获第十七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二等奖。

2012年6月 荣获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师“班班通”应用赛课、说课小学数学二等奖。

2012年7月 辅导的学生在全市小学生数学竞赛中成绩显著,荣获辅导一等奖。(乐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2012年7月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圆的面积》荣获第十八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三等奖。(江西省教育厅)

2012年7月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圆的认识》荣获第十八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三等奖。(江西省教育厅)

2012年9月 制作的CAI课件《圆的面积》荣获第十八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一等奖。

2012年9月 制作的CAI课件《圆的认识》荣获第十八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一等奖。

2012年9月 制作的CAI课件《平行四边形》荣获第十八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二等奖。

2012年9月 撰写的电教论文《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荣获第十八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景德镇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二等奖。

2012年9月 被中共乐平市委乐平市人民政府评为青年教学能手。

2012年12月 在2012年全市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中,你撰写的论文《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荣获壹等奖。

2012年12月 在乐平市小学数学教师现场教学设计竞赛中,成绩显著,荣获一等奖。(乐平市教体局教研)

2013年4月 制作的《确定位置》课件,在景德镇市首届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资源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

2013年4月 现场写的《确定住置》教学设计,在景德镇市首届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资源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

2013年4月 执教的《确定位置》录像课,在景德镇市首届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资源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

2013年5月 在“赣教杯”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能手”比赛暨首届优秀教学资源评选活动中,您撰写的教学设计《确定位置》荣获一等奖。

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2013年5月 在“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工作,我爱我的学校”师德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2013年6月 在乐平市第一小学首届青年教师计算机技能操作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2013年6月 在乐平市第一小学2012一2013学年度教研课题实验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优秀课题实验教师”。

2013年6月 执教的数学课《确定位置》,在2013年江西省小学优质课评选中荣获贰等奖。(江西省教育厅)

2013年7月 参加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省级培训班,成绩合格,特发此证。

2013年12月 辅导的程林锋老师在乐平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手”比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科学探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