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案两课时(《诫子书》优秀教案)
诫子书教案两课时(《诫子书》优秀教案)

浅谈《诫子书》教学讲稿

浅谈《诫子书》教学讲稿

六区的各位前辈、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是~,一个初出茅庐,却又及其荣幸得到开娴姐和慧姐的鼓励、支持和帮助的经验极浅极浅的乡村初中语文老师。开始前,我想先和大家闲聊一下我和正道语文的缘分。

我和正道语文结缘于2015年秋季期。那时候,我教七年级英语;那时候,我,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人,教着英语,去参加为期十天的初中语文区培。在区培结束时,班主任给我们推荐正道语文扣扣群,让我们加入、学习、成长。区培结束后,回到学校,我就走上了教语文之路——学校突然安排我教回语文了。当时我高兴了一个星期。与正道语文结缘后,我并没有常常关注交流群,真正关注并参与进来的是今年吧,关注着、关注着就爱上了!

在慧姐的大大的鼓励之下,今晚我也跑出来说说我上的课,希望得到各位前辈和朋友们的指教。

下面我浅浅地谈谈我上的课《诫子书》。

《诫子书》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文言文,是学生本学期学的第三篇文言文了。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学习以读背、记忆为基础,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则要在读背的基础上,上升到分析理解的层面了。

学习古诗文是有趣的,也是艰涩的。新时代的学生对学习古人的东西往往带着一种“要考试,所以学”的心理去学习。这也无可厚非,确实要考试。但作为语文老师,我还告诉我的学生们,学习古文的另一个原因: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是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者,传承人,我们学习古人的东西,不仅仅为了考试,更是为了那份使命——传承!当时我的学生听了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看在眼里,爽在心里。

下面我先说说我的学情。我的学生全部都是农村的孩子,里面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更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专指家里),基础都比较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我这样设计这一课的教学。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作者——诸葛亮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此文的陌生感。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谈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谈到诸葛亮,学生就热闹起来了,尤其是男同学,他们对历史,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女生更感兴趣,更熟悉。同学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诸葛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有的说诸葛亮聪明机智,从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可以得知;有的说诸葛亮是个忠臣,刘备死后他依然对扶不起的阿斗忠心耿耿,而不篡位;等等。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倍感欣慰,说明同学们积累了一些历史故事。

于是便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了,“看来同学们对诸葛亮的故事知道得不少呀,今天我们还要学一学诸葛亮的文章。”课文学习,抓住标题“诫子书”三个字,解题,围绕“戒”字展开。

感知课文环节,读出“诫”字的殷殷期望之心。我主要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

首先请个别学生读,主要为了正字音。

正字音后再请个别学生读,主要为了帮助学生有节奏地读,播放了视频朗诵让学生跟读。

在正字音、划朗读节奏后,我这样设计,在课文前,加上称谓"瞻儿",让学生扮演诸葛亮,以诸葛亮的身份和口吻把这封家书口述给诸葛瞻听,比一比谁更能读出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之心。在三个学生的朗读里,都以失败告终。

最后我再加词儿,“瞻儿,切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老师亲自示范,以一位父亲的口吻,朗读出来,让学生模仿朗读,学生的朗读稍稍有了进步,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在学会正确朗读后,我才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文言文全解》准确理解文意,把握文义。这部分内容早读时已经布置,所以课堂上没有单独花时间给学生学习。

领悟内涵环节,品味“诫”字的厚望。我在把文章变形的基础上,设计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儿子诸葛瞻的厚望。

课文变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设计一个主问题:诸葛亮希望诸葛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上面四个句子中选择一个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回答句式:从"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希望诸葛瞻_______________。

课文变形设计的意图是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掌握文本的层级和内涵。主问题设计的意图是为了减少老师无效的絮絮叨叨,增加学生课堂的思考时间和增强学生的课堂思考力,改变一向的老师输出,学生机械接受的低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此环节给了六分钟学生思考并写在练习本上,最后请部分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学习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还及时引导学生依据文本,正确理解"淡泊""致远""淫慢""励精""险躁""治性"等重点词语。基础更差的那个班级,学生多数选择二、四句谈,因为容易。基础较好点的那个班级学生则思考更全面。总的来说,学生的发言虽不甚完美,但在课堂上他们想说、敢说、有话说了,这是语文课上最精彩的一幕了吧。

乘胜追击,在理解了文意后再以诸葛亮的身份和口吻再读,这时候,学生读得语重心长了,效果更佳了。

作业设计环节,答“诫”字,告决心。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作业,要求八分钟完成。

给诸葛亮写一封回信。请以诸葛瞻的身份和语气给诸葛亮写一封回信。字数不限。

以下是学生们的部分作业:

及时展示学生的作业成果,学生们看着自己或同学的作品,又再次热闹起来了。在展示中,我分别指出了他们作业的优点及不足,相信他们日后的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审题也更细心。

教完这一课,我自己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性,才忽然发觉,我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句式的变化,学习通过句式变化来正反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若这一课我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这一课的学习才算得上跟深度阅读沾上了边吧。这是我以后的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我教这一课的情况,感谢得到各位的帮助和指教。

最后想说的是,遇见你们真好!有你们真好!

《诫子书》教学反思

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我很感谢这两节课的《诫子书》,让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教学误区。

(1)不打无准备之仗

其实不管做任何事情,充分的准备才是完成这件事情最重要的前期条件。教学工作尤其如此,每上一节课都要对这节课需要完成什么做好充分的规划和设计,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文本做充分的理解。对于《诫子书》这一课,我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都还不够透彻,所以对教学目标的规划有一点混乱。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它比《世说新语》和《论语》要晦涩难懂的多,所以学生读起来是有些拗口的,那么在第一课时时,我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能精准翻译与简单理解。在第一次备课的时候,我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太过于理想化,根本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所以导致自己想要的结果并没有呈现。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经过何老师的提醒我才意识到,一直以来我都习惯做课堂上的“主角”,学生做我的听众,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已经过时,简单的讲授型授课方式并不是适合于每一堂课,在很多时候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对于《诫子书》这一类的文言文来说,“译”是整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老师主导的模式下,课堂看似进行的很顺利,但是部分学生对于重点字词的把握还是没有到位,对文章的理解还是似是而非,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我也已经让学生采取了小组讨论的模式,但是却并没有认真贯彻执行下去,小组模式运行的还不够细致,有少数人并没有跟上,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还不够高。

(3)经验+反思=成长

波斯纳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上完一堂课,总结与反思才是课后最应该做的。上完这两节课,经过何老师的提醒和建议,我意识到自己课前准备的不充分,意识到自己对课堂把控的不足,对教师角色的意识混乱。经过反思和总结,所以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我应该在每一堂课前,先问问自己到底想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到底能不能完成,好好准备每一堂课才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职业的尊重。在今后的课堂上,应该信任学生,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我清楚得记得何老师一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你的课堂就是什么样的,你的学生就是什么样的。在学习《诫子书》之前,我对这堂课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明白一些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看法。但事实证明,我自己都没有真正能够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这种恬淡、真诚、洒脱的人生态度,我又怎么可能将这些东西教授给学生呢?对于老师来说,每一堂课都是一场考试,只有认真准备才能在“考场”上不慌张。希望经过这一课,以后我能成为课堂这个“考场”上的优秀考生,能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不要辜负每一个学生的期待。

《诫子书》优秀教案

【 #教案# 导语】《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案

教学目标: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精彩导入语

【 #教案# 导语】《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 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诫子书一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慢:过度的享乐,懈怠。*: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 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浅谈《诫子书》教学讲稿

浅谈《诫子书》教学讲稿

六区的各位前辈、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是~,一个初出茅庐,却又及其荣幸得到开娴姐和慧姐的鼓励、支持和帮助的经验极浅极浅的乡村初中语文老师。开始前,我想先和大家闲聊一下我和正道语文的缘分。

我和正道语文结缘于2015年秋季期。那时候,我教七年级英语;那时候,我,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人,教着英语,去参加为期十天的初中语文区培。在区培结束时,班主任给我们推荐正道语文扣扣群,让我们加入、学习、成长。区培结束后,回到学校,我就走上了教语文之路——学校突然安排我教回语文了。当时我高兴了一个星期。与正道语文结缘后,我并没有常常关注交流群,真正关注并参与进来的是今年吧,关注着、关注着就爱上了!

在慧姐的大大的鼓励之下,今晚我也跑出来说说我上的课,希望得到各位前辈和朋友们的指教。

下面我浅浅地谈谈我上的课《诫子书》。

《诫子书》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文言文,是学生本学期学的第三篇文言文了。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学习以读背、记忆为基础,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则要在读背的基础上,上升到分析理解的层面了。

学习古诗文是有趣的,也是艰涩的。新时代的学生对学习古人的东西往往带着一种“要考试,所以学”的心理去学习。这也无可厚非,确实要考试。但作为语文老师,我还告诉我的学生们,学习古文的另一个原因: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是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者,传承人,我们学习古人的东西,不仅仅为了考试,更是为了那份使命——传承!当时我的学生听了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看在眼里,爽在心里。

下面我先说说我的学情。我的学生全部都是农村的孩子,里面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更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专指家里),基础都比较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我这样设计这一课的教学。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作者——诸葛亮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此文的陌生感。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谈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谈到诸葛亮,学生就热闹起来了,尤其是男同学,他们对历史,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女生更感兴趣,更熟悉。同学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诸葛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有的说诸葛亮聪明机智,从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可以得知;有的说诸葛亮是个忠臣,刘备死后他依然对扶不起的阿斗忠心耿耿,而不篡位;等等。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倍感欣慰,说明同学们积累了一些历史故事。

于是便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了,“看来同学们对诸葛亮的故事知道得不少呀,今天我们还要学一学诸葛亮的文章。”课文学习,抓住标题“诫子书”三个字,解题,围绕“戒”字展开。

感知课文环节,读出“诫”字的殷殷期望之心。我主要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

首先请个别学生读,主要为了正字音。

正字音后再请个别学生读,主要为了帮助学生有节奏地读,播放了视频朗诵让学生跟读。

在正字音、划朗读节奏后,我这样设计,在课文前,加上称谓"瞻儿",让学生扮演诸葛亮,以诸葛亮的身份和口吻把这封家书口述给诸葛瞻听,比一比谁更能读出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之心。在三个学生的朗读里,都以失败告终。

最后我再加词儿,“瞻儿,切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老师亲自示范,以一位父亲的口吻,朗读出来,让学生模仿朗读,学生的朗读稍稍有了进步,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在学会正确朗读后,我才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文言文全解》准确理解文意,把握文义。这部分内容早读时已经布置,所以课堂上没有单独花时间给学生学习。

领悟内涵环节,品味“诫”字的厚望。我在把文章变形的基础上,设计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儿子诸葛瞻的厚望。

课文变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设计一个主问题:诸葛亮希望诸葛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上面四个句子中选择一个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回答句式:从"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希望诸葛瞻_______________。

课文变形设计的意图是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掌握文本的层级和内涵。主问题设计的意图是为了减少老师无效的絮絮叨叨,增加学生课堂的思考时间和增强学生的课堂思考力,改变一向的老师输出,学生机械接受的低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此环节给了六分钟学生思考并写在练习本上,最后请部分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学习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还及时引导学生依据文本,正确理解"淡泊""致远""淫慢""励精""险躁""治性"等重点词语。基础更差的那个班级,学生多数选择二、四句谈,因为容易。基础较好点的那个班级学生则思考更全面。总的来说,学生的发言虽不甚完美,但在课堂上他们想说、敢说、有话说了,这是语文课上最精彩的一幕了吧。

乘胜追击,在理解了文意后再以诸葛亮的身份和口吻再读,这时候,学生读得语重心长了,效果更佳了。

作业设计环节,答“诫”字,告决心。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作业,要求八分钟完成。

给诸葛亮写一封回信。请以诸葛瞻的身份和语气给诸葛亮写一封回信。字数不限。

以下是学生们的部分作业:

及时展示学生的作业成果,学生们看着自己或同学的作品,又再次热闹起来了。在展示中,我分别指出了他们作业的优点及不足,相信他们日后的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审题也更细心。

教完这一课,我自己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性,才忽然发觉,我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句式的变化,学习通过句式变化来正反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若这一课我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这一课的学习才算得上跟深度阅读沾上了边吧。这是我以后的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我教这一课的情况,感谢得到各位的帮助和指教。

最后想说的是,遇见你们真好!有你们真好!

《诫子书》教学反思

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我很感谢这两节课的《诫子书》,让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教学误区。

(1)不打无准备之仗

其实不管做任何事情,充分的准备才是完成这件事情最重要的前期条件。教学工作尤其如此,每上一节课都要对这节课需要完成什么做好充分的规划和设计,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文本做充分的理解。对于《诫子书》这一课,我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都还不够透彻,所以对教学目标的规划有一点混乱。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它比《世说新语》和《论语》要晦涩难懂的多,所以学生读起来是有些拗口的,那么在第一课时时,我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能精准翻译与简单理解。在第一次备课的时候,我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太过于理想化,根本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所以导致自己想要的结果并没有呈现。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经过何老师的提醒我才意识到,一直以来我都习惯做课堂上的“主角”,学生做我的听众,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已经过时,简单的讲授型授课方式并不是适合于每一堂课,在很多时候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对于《诫子书》这一类的文言文来说,“译”是整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老师主导的模式下,课堂看似进行的很顺利,但是部分学生对于重点字词的把握还是没有到位,对文章的理解还是似是而非,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我也已经让学生采取了小组讨论的模式,但是却并没有认真贯彻执行下去,小组模式运行的还不够细致,有少数人并没有跟上,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还不够高。

(3)经验+反思=成长

波斯纳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上完一堂课,总结与反思才是课后最应该做的。上完这两节课,经过何老师的提醒和建议,我意识到自己课前准备的不充分,意识到自己对课堂把控的不足,对教师角色的意识混乱。经过反思和总结,所以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我应该在每一堂课前,先问问自己到底想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到底能不能完成,好好准备每一堂课才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职业的尊重。在今后的课堂上,应该信任学生,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我清楚得记得何老师一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你的课堂就是什么样的,你的学生就是什么样的。在学习《诫子书》之前,我对这堂课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明白一些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看法。但事实证明,我自己都没有真正能够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这种恬淡、真诚、洒脱的人生态度,我又怎么可能将这些东西教授给学生呢?对于老师来说,每一堂课都是一场考试,只有认真准备才能在“考场”上不慌张。希望经过这一课,以后我能成为课堂这个“考场”上的优秀考生,能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不要辜负每一个学生的期待。

《诫子书》优秀教案

【 #教案# 导语】《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案

教学目标: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精彩导入语

【 #教案# 导语】《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 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诫子书一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慢:过度的享乐,懈怠。*: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 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诫子书教案两课时(《诫子书》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