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实录窦桂梅(只有一个地球薛法根)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实录窦桂梅(只有一个地球薛法根)

窦桂梅课堂实录观后感范文

主题教学的构建则是一次自觉的追求,窦桂梅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把“主题”看作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下面是我整理的窦桂梅课堂实录 观后感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窦桂梅课堂实录观后感篇一

听过窦桂梅老师的课及讲座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她是来自农村,还是学音乐的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从江苏被调到北京,改教语文,由一名普通的教室升到副校长,又有十年的副校长的敬业精神变为北京清华附小小学的校长。通过她播放17大建筑,12景观,健康、阳光、乐学和1+x课程,不仅看到独特的校园美景,更可以感受到窦老师高瞻远瞩的现代化的头脑,除了惊叹就是折服,也是从此时她——窦桂梅校长,已经成为了我的偶像,是我进步的榜样。或许我永远都达不达,但我愿意为了梦想而去改变自己,能成为她的粉丝和不断的超越自己就ok了。

所以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为了孩子们快乐的七彩童年,我要打造理想中的完美课堂。或许我单身力薄,但我想尝试。我理想中的课堂想与大家共同分享,若有不足敬请指点:

一、把微笑带进课堂

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用表情调节自己,把微笑带进课堂,用教师的

微笑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共同营造轻松的愉悦课堂氛围。

二、让孩子成为主角

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都应该做到让孩子们成为主角,只因

为你觉得他(她)不行,是因为你没有给孩子锻炼的能力,这既是从窦老师身上

所学,也是从李彩虹身上所学到的,不要害怕失败,俗话说得好:“失败乃是成

功之母”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让孩子体验自己是主角的成功感,你会有意想不

到的收获!

三、教师做长大的 儿童

所谓长大的儿童就是心态永远年轻,每天和孩子一样上课投入,共同吸吮知识的

甘霖,下课和孩子们共同玩耍,用平等的角度看待每个孩子,和孩子们成为朋友,输了一样挨罚。我相信你和孩子们的情感会更加牢固,孩子们会更加喜欢你,你

可以尝试一下,就如冯丽雪老师一样。

四、做个有才艺的老师

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会教你所教的学科,还要会教 其它 学科,甚至是音体美,说书,唱戏,讲 故事 等,让孩子们对你产生崇拜,更加的贴服与你。或许这是不

可能,甚至不太现实,但我相信有心的教师会超追求多艺方面来努力,我们为了孩子们,什么都可以改变。我们经常 教育 孩子要相信自己,我觉得做为老师更应该相信自己!

五、做个激情有创造力的教师 我们的课堂,教师缺乏激情和创新,造成了孩子们在课堂上听课状态的下降,导致不会,对学习产生厌烦,被动的被老师吵着、逼着去学习,想想也挺„„,所以建议老师们能在课堂上放开脸,投入角色,扮演一个不同的成功角色,你的激情和投入,会在无形中带动孩子们。一个老师影响着一群孩子们,的确如此,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孩子,就用你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你可爱的孩子们吧! 总之,打造完美课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需要靠自己的恒心去尝试,只要上路就会有收获,只要朝着明亮的方向前行,定会看见黎明的曙光,为了我们的孩子们,为了打造自己的理想中的完美课堂,让我们所有师生共同携手,共创辉煌!

窦桂梅课堂实录观后感篇二

对于古诗课的教学我一直很苦恼,无从下手。在古诗课堂上我发现如果让孩子们单纯的朗读,背诵还可以,但是每当结合注释让他们 说说 古诗每句话的意思时,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每次举手的就那几个人,教学效果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当我看完窦桂梅的古诗教学视频后,我一下子茅塞顿开,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窦桂梅老师在《游园不值》这一堂示范课教学中首先注重了读,其实说得准确点,应该是“吟”。 在上课之前,窦老师让学生齐声朗读以前学过的有关春的诗文。在此之前,师生这间是陌生的,并没有进行过一点交流,而这个时候学生的读,的确也只能说是读,给人有背着石头赶夜路的感觉。但当进入课堂,她首先指导的是学生该怎样读诗:平声应读得长,仄声应读得短。通过这一指导,学生读得已有些诗的韵味了,但这并不够,接着注重关键词的朗读。如“印”读得轻而且长,使人感觉到作者的小心翼翼,脚步轻重有别,距离有长有短。“苍苔”一词,两字之间的距离拉得较开,且这一词的后音又拖得很长,使人听来,仿佛觉得苍苔一片,而且是一大片,给人视觉上的形象,既有范围,又有色彩,使人联想到润湿的气候,小心翼翼的诗人,无限的春光。

第二句注重了“扣”、“柴扉”“久不开”的朗读。启发学生用动作感受是“扣”而不是“敲”,“扣”用动作尤其也用心,怕影响周围的人,不忍心,也衬出了环境的幽静,读得轻而且短。“柴扉”一词在朗读前,她首先问学生什么是柴扉,学生回答是门,她又问是怎样的门,学生回答是简陋的木门。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在几幅图片之中找到了被称为“柴扉”的木门之后,她就指导学生诵读这一词,通过几种朗读的比较,最后确定,这一词读得轻,两字之间拉得很开,后音拉得也较长学,使人觉得有区别于别的质地的门,也有别于崭然的木门,也仅仅是“柴扉”而已。“久不开”,尤其注意了“久”和“不开”之间的距离以及“不开”一词后音的延续,诗人的那种失落感由此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读得比较轻快,诗人的意外发现、惊喜的感情溢于一字之中。后句则重点读一“来”字。“来”读得长而且平,使人觉得伸出墙的一枝红杏充满了生机,同时也使人产生联想,联想到万千条春意盎然的枝条将冲出墙外。

诗的艺术是读的艺术。通过窦老师的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朗读,这首诗的内容及情感,既就是教师不再点出,读者也能了然于心。所以,窦老师教这一堂课,“吟”就吟出了诗的韵味、意境和情感。

在讲到诗的意境时,联系到《雪夜访戴不遇》的短文,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绪。这个时候她问学生想对园主人说些什么,从而引出了访者与园主人的对话,访者与红杏的对话,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异常热烈。

她对古诗文的教学自始自终都是带领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品”诗。她先带领学生反复吟诵,读出韵味,在拍手、跺足间感受诗词的节奏感,让学生在玩玩读读中,轻松地理解诗词。然

后,让学生每讲到一个诗中画面,就带学生入文“品”字。每一步的引导都是那么鲜活,那么深刻,那么富有情趣,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本背后的 文化 意味。

窦桂梅课堂实录观后感范文(2)

课堂中,窦桂梅老师不时传来本节课之外的诗句,总能恰当的拓展,引用,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古诗词及国学的熟知度,令我佩服不已。她让课堂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会不“沉醉”,语言文字怎会得不到熏陶?语文素养怎会不提高?正是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功夫绝不是一日之功,应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平时上课也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语文课,才能受益匪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还有灵魂深处的情感,都能得到升华,陶冶。

窦老师的课堂无疑是最具有个性魅力的,她的课堂魅力来自于激情与智慧共舞,精神和思想齐飞。她的课堂带给我的是振奋与欢喜,是启迪与更多、更深、更新的思考。

只有一个地球薛法根

导语:教学大赛已经落下帷幕,回想自己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觉得受益匪浅。在细读文本、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我力图践行“生本”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 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自然之道教案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2.学习目标

(1)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欲出又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学生的见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只有一个地球特等奖教学实录

一、教材解读:

本篇是科普说明文,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可读性强。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目标预设:

1、课前布置学生通过预习,让学生读通课文,自学生字,并结合课文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有关词语。

2、在学生能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初步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3、通过品词读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增加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4、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后语文活动的拓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三、设计理念:

1、把与文本的对话上升到与作者、与母亲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而触摸到作者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去体味地球母亲的那份无私而悲凉的情,以唤起学生人性的感悟。

2、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对文本的阅读感悟,都力求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鉴于与六(3)班学生尚在磨合期,所以兴趣引路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如用“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弱化学生怕提问题的心理。

3、在阅读中注重引导学生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领悟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和灵魂,从而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4、注重课前资料的积累,课中资料的揉合,课后向外的无限延伸,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兴趣)

1、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事情。

2、引导学生质疑,引出课题。

3、通过读题,初步感知。

4、检查预习情况,触摸学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出意)

1、再用心读课文,猜想老师会提什么问题?

2、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帮助梳理。

3、预设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2)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3)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4)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5)前面说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后面又说这些资源可以长期给人类做贡献。这样不是矛盾了吗?

(6)生态灾难到底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威胁呢?

(7)40万亿公里之外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呢?

(8)为什么说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

(9)为什么说地球很可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三)抓住感受,品读课文(读出形)

1、说说自己再一次读课文后的感受。

2、这些感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请带着这些感受再读课文(重点是课文3——8自然段)。

4、读着读着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5、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四)连词成段,回归整体(读出味)

1、根据板书,把这些词串成一段话,读一读。

2、把串成的这段话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五)补充材料,升华情感(读出情)

1、听老师读一组数字,有什么感受?

2、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六)课外延伸,倾诉感情(读出魂)

1、再看下面一段数字(用多媒体打出),又有什么感受?

2、请带着这种感受,向全人类我们的发出呼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此时,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想对所有的地球人说些什么?想对还在破坏周围环境的人说些什么?还想对你自己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4、查阅相关资料:查阅与地球、与环境相关的资料,开一次主题班会或搞一次语文活动课(教案另定);推荐课外书:《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作者:姜戎)

1、本节课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感受”一词来贯穿全文,学生的情感由兴趣起,随思维升,最后达到 *** 。但课后回忆一下,在本节课似乎过渡地张扬了人文性,没能使学生的情感真正落实到课文的局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工具性来凸现人文性,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值得反思和继续探究的问题。

2、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生怕提问题的心理,此节课我设计了“猜猜老师将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手段,虽然点燃了学生兴趣的火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但有没有把学生引向去揣摩老师的心里而提问题的轨道,使学生所提出的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而是为了迎合老师而提出的并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一点有待于去检验。

3、为了体现一篇课文完整的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过多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使本节课的容量过大,导致中间的某些教学环节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整堂课给人一种”赶场子“的感觉。如何使自己的课堂从从容容地教,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过,是下次一定得克服的弊病了。

1、从本节课上我们看出了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从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帮学生梳理问题、引导学生不露痕迹地解决问题等环节中,可以看出老师的教学机智,这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地方;从设计的“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这样的教学手段上可以看出老师很注重教学的策略和艺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是这一策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提出了很多有见解性的高质量的问题。所以,并没影响学生提问题的导向。

2、黑板上板书的问题,擦掉问号后变成课文的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连成一段话。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课堂的生成性。因为学生的问题是无法预料的,将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变成组段的关键词,是课堂教学智慧的展现。

3、本节课超时7分钟,之所以导致超时,是因为老师设计的环节太多,一节课就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贪多必将导致浮浅。

4、整体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学生发言面较窄,至少有10个左右的学生游离在“边缘地带”。

5、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但深度不够,有些问题解决得不彻底。比如“地球是可爱的,同时又是容易破碎的”。“可爱”和“破碎”学生感悟不彻底。

1、对于评课的导向,首先得贯穿新课程的三位目标,在课堂上如何将三位目标进行融合是关键。当然,对不同的课型,三位目标所呈现的强度不太一样。《只有一个地球》从体裁上看,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文笔生动感人,所以不一定非要呈现出说明文的特征,对这篇文章宜以感情线为主。整节课老师带领学生抓住“感受”品读全文,方向是对的,但老师在课堂上又过度地张扬了情感,而忽视了对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感悟和理解。

2、新课标尽管提倡语文课堂要立体多元,但“一课一得”仍然要提。怎样在一节课中去突出一点,这是老师们今后在课堂上要注意的问题。如果一节课有一个亮点,出现一次 *** ,那么,我们就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3、突出学生主体应该是在教师导引下的主体,对学生提问题一定要有一个导向,不能任由学生思绪满天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这样不至于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支离破碎”。比如:对于这一课,学生提了十几个问题,哪些是知识性问题?哪些是情感性问题?哪些属课内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要放到课外解决的问题?要进行归类,才能有的放矢。

4、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师的意识中是应摆在首位,但在学生进入情感状态后,要呈现认知目标,落实知识目标,这样才能做到三维目标的真正融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窦桂梅课堂实录观后感范文

主题教学的构建则是一次自觉的追求,窦桂梅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把“主题”看作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下面是我整理的窦桂梅课堂实录 观后感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窦桂梅课堂实录观后感篇一

听过窦桂梅老师的课及讲座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她是来自农村,还是学音乐的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从江苏被调到北京,改教语文,由一名普通的教室升到副校长,又有十年的副校长的敬业精神变为北京清华附小小学的校长。通过她播放17大建筑,12景观,健康、阳光、乐学和1+x课程,不仅看到独特的校园美景,更可以感受到窦老师高瞻远瞩的现代化的头脑,除了惊叹就是折服,也是从此时她——窦桂梅校长,已经成为了我的偶像,是我进步的榜样。或许我永远都达不达,但我愿意为了梦想而去改变自己,能成为她的粉丝和不断的超越自己就ok了。

所以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为了孩子们快乐的七彩童年,我要打造理想中的完美课堂。或许我单身力薄,但我想尝试。我理想中的课堂想与大家共同分享,若有不足敬请指点:

一、把微笑带进课堂

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用表情调节自己,把微笑带进课堂,用教师的

微笑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共同营造轻松的愉悦课堂氛围。

二、让孩子成为主角

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都应该做到让孩子们成为主角,只因

为你觉得他(她)不行,是因为你没有给孩子锻炼的能力,这既是从窦老师身上

所学,也是从李彩虹身上所学到的,不要害怕失败,俗话说得好:“失败乃是成

功之母”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让孩子体验自己是主角的成功感,你会有意想不

到的收获!

三、教师做长大的 儿童

所谓长大的儿童就是心态永远年轻,每天和孩子一样上课投入,共同吸吮知识的

甘霖,下课和孩子们共同玩耍,用平等的角度看待每个孩子,和孩子们成为朋友,输了一样挨罚。我相信你和孩子们的情感会更加牢固,孩子们会更加喜欢你,你

可以尝试一下,就如冯丽雪老师一样。

四、做个有才艺的老师

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会教你所教的学科,还要会教 其它 学科,甚至是音体美,说书,唱戏,讲 故事 等,让孩子们对你产生崇拜,更加的贴服与你。或许这是不

可能,甚至不太现实,但我相信有心的教师会超追求多艺方面来努力,我们为了孩子们,什么都可以改变。我们经常 教育 孩子要相信自己,我觉得做为老师更应该相信自己!

五、做个激情有创造力的教师 我们的课堂,教师缺乏激情和创新,造成了孩子们在课堂上听课状态的下降,导致不会,对学习产生厌烦,被动的被老师吵着、逼着去学习,想想也挺„„,所以建议老师们能在课堂上放开脸,投入角色,扮演一个不同的成功角色,你的激情和投入,会在无形中带动孩子们。一个老师影响着一群孩子们,的确如此,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孩子,就用你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你可爱的孩子们吧! 总之,打造完美课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需要靠自己的恒心去尝试,只要上路就会有收获,只要朝着明亮的方向前行,定会看见黎明的曙光,为了我们的孩子们,为了打造自己的理想中的完美课堂,让我们所有师生共同携手,共创辉煌!

窦桂梅课堂实录观后感篇二

对于古诗课的教学我一直很苦恼,无从下手。在古诗课堂上我发现如果让孩子们单纯的朗读,背诵还可以,但是每当结合注释让他们 说说 古诗每句话的意思时,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每次举手的就那几个人,教学效果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当我看完窦桂梅的古诗教学视频后,我一下子茅塞顿开,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窦桂梅老师在《游园不值》这一堂示范课教学中首先注重了读,其实说得准确点,应该是“吟”。 在上课之前,窦老师让学生齐声朗读以前学过的有关春的诗文。在此之前,师生这间是陌生的,并没有进行过一点交流,而这个时候学生的读,的确也只能说是读,给人有背着石头赶夜路的感觉。但当进入课堂,她首先指导的是学生该怎样读诗:平声应读得长,仄声应读得短。通过这一指导,学生读得已有些诗的韵味了,但这并不够,接着注重关键词的朗读。如“印”读得轻而且长,使人感觉到作者的小心翼翼,脚步轻重有别,距离有长有短。“苍苔”一词,两字之间的距离拉得较开,且这一词的后音又拖得很长,使人听来,仿佛觉得苍苔一片,而且是一大片,给人视觉上的形象,既有范围,又有色彩,使人联想到润湿的气候,小心翼翼的诗人,无限的春光。

第二句注重了“扣”、“柴扉”“久不开”的朗读。启发学生用动作感受是“扣”而不是“敲”,“扣”用动作尤其也用心,怕影响周围的人,不忍心,也衬出了环境的幽静,读得轻而且短。“柴扉”一词在朗读前,她首先问学生什么是柴扉,学生回答是门,她又问是怎样的门,学生回答是简陋的木门。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在几幅图片之中找到了被称为“柴扉”的木门之后,她就指导学生诵读这一词,通过几种朗读的比较,最后确定,这一词读得轻,两字之间拉得很开,后音拉得也较长学,使人觉得有区别于别的质地的门,也有别于崭然的木门,也仅仅是“柴扉”而已。“久不开”,尤其注意了“久”和“不开”之间的距离以及“不开”一词后音的延续,诗人的那种失落感由此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读得比较轻快,诗人的意外发现、惊喜的感情溢于一字之中。后句则重点读一“来”字。“来”读得长而且平,使人觉得伸出墙的一枝红杏充满了生机,同时也使人产生联想,联想到万千条春意盎然的枝条将冲出墙外。

诗的艺术是读的艺术。通过窦老师的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朗读,这首诗的内容及情感,既就是教师不再点出,读者也能了然于心。所以,窦老师教这一堂课,“吟”就吟出了诗的韵味、意境和情感。

在讲到诗的意境时,联系到《雪夜访戴不遇》的短文,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绪。这个时候她问学生想对园主人说些什么,从而引出了访者与园主人的对话,访者与红杏的对话,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异常热烈。

她对古诗文的教学自始自终都是带领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品”诗。她先带领学生反复吟诵,读出韵味,在拍手、跺足间感受诗词的节奏感,让学生在玩玩读读中,轻松地理解诗词。然

后,让学生每讲到一个诗中画面,就带学生入文“品”字。每一步的引导都是那么鲜活,那么深刻,那么富有情趣,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本背后的 文化 意味。

窦桂梅课堂实录观后感范文(2)

课堂中,窦桂梅老师不时传来本节课之外的诗句,总能恰当的拓展,引用,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古诗词及国学的熟知度,令我佩服不已。她让课堂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会不“沉醉”,语言文字怎会得不到熏陶?语文素养怎会不提高?正是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功夫绝不是一日之功,应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平时上课也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语文课,才能受益匪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还有灵魂深处的情感,都能得到升华,陶冶。

窦老师的课堂无疑是最具有个性魅力的,她的课堂魅力来自于激情与智慧共舞,精神和思想齐飞。她的课堂带给我的是振奋与欢喜,是启迪与更多、更深、更新的思考。

只有一个地球薛法根

导语:教学大赛已经落下帷幕,回想自己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觉得受益匪浅。在细读文本、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我力图践行“生本”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 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自然之道教案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2.学习目标

(1)认识文中的生字,理解“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欲出又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学生的见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只有一个地球特等奖教学实录

一、教材解读:

本篇是科普说明文,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可读性强。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目标预设:

1、课前布置学生通过预习,让学生读通课文,自学生字,并结合课文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有关词语。

2、在学生能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初步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3、通过品词读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增加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4、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后语文活动的拓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三、设计理念:

1、把与文本的对话上升到与作者、与母亲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而触摸到作者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去体味地球母亲的那份无私而悲凉的情,以唤起学生人性的感悟。

2、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对文本的阅读感悟,都力求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鉴于与六(3)班学生尚在磨合期,所以兴趣引路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如用“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弱化学生怕提问题的心理。

3、在阅读中注重引导学生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领悟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和灵魂,从而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4、注重课前资料的积累,课中资料的揉合,课后向外的无限延伸,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兴趣)

1、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事情。

2、引导学生质疑,引出课题。

3、通过读题,初步感知。

4、检查预习情况,触摸学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出意)

1、再用心读课文,猜想老师会提什么问题?

2、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帮助梳理。

3、预设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2)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3)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4)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5)前面说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后面又说这些资源可以长期给人类做贡献。这样不是矛盾了吗?

(6)生态灾难到底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威胁呢?

(7)40万亿公里之外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呢?

(8)为什么说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

(9)为什么说地球很可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三)抓住感受,品读课文(读出形)

1、说说自己再一次读课文后的感受。

2、这些感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请带着这些感受再读课文(重点是课文3——8自然段)。

4、读着读着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5、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四)连词成段,回归整体(读出味)

1、根据板书,把这些词串成一段话,读一读。

2、把串成的这段话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五)补充材料,升华情感(读出情)

1、听老师读一组数字,有什么感受?

2、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六)课外延伸,倾诉感情(读出魂)

1、再看下面一段数字(用多媒体打出),又有什么感受?

2、请带着这种感受,向全人类我们的发出呼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此时,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想对所有的地球人说些什么?想对还在破坏周围环境的人说些什么?还想对你自己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4、查阅相关资料:查阅与地球、与环境相关的资料,开一次主题班会或搞一次语文活动课(教案另定);推荐课外书:《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作者:姜戎)

1、本节课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感受”一词来贯穿全文,学生的情感由兴趣起,随思维升,最后达到 *** 。但课后回忆一下,在本节课似乎过渡地张扬了人文性,没能使学生的情感真正落实到课文的局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工具性来凸现人文性,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值得反思和继续探究的问题。

2、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生怕提问题的心理,此节课我设计了“猜猜老师将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手段,虽然点燃了学生兴趣的火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但有没有把学生引向去揣摩老师的心里而提问题的轨道,使学生所提出的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而是为了迎合老师而提出的并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一点有待于去检验。

3、为了体现一篇课文完整的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过多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使本节课的容量过大,导致中间的某些教学环节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整堂课给人一种”赶场子“的感觉。如何使自己的课堂从从容容地教,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过,是下次一定得克服的弊病了。

1、从本节课上我们看出了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从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帮学生梳理问题、引导学生不露痕迹地解决问题等环节中,可以看出老师的教学机智,这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地方;从设计的“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这样的教学手段上可以看出老师很注重教学的策略和艺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是这一策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提出了很多有见解性的高质量的问题。所以,并没影响学生提问题的导向。

2、黑板上板书的问题,擦掉问号后变成课文的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连成一段话。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课堂的生成性。因为学生的问题是无法预料的,将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变成组段的关键词,是课堂教学智慧的展现。

3、本节课超时7分钟,之所以导致超时,是因为老师设计的环节太多,一节课就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贪多必将导致浮浅。

4、整体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学生发言面较窄,至少有10个左右的学生游离在“边缘地带”。

5、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但深度不够,有些问题解决得不彻底。比如“地球是可爱的,同时又是容易破碎的”。“可爱”和“破碎”学生感悟不彻底。

1、对于评课的导向,首先得贯穿新课程的三位目标,在课堂上如何将三位目标进行融合是关键。当然,对不同的课型,三位目标所呈现的强度不太一样。《只有一个地球》从体裁上看,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文笔生动感人,所以不一定非要呈现出说明文的特征,对这篇文章宜以感情线为主。整节课老师带领学生抓住“感受”品读全文,方向是对的,但老师在课堂上又过度地张扬了情感,而忽视了对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感悟和理解。

2、新课标尽管提倡语文课堂要立体多元,但“一课一得”仍然要提。怎样在一节课中去突出一点,这是老师们今后在课堂上要注意的问题。如果一节课有一个亮点,出现一次 *** ,那么,我们就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3、突出学生主体应该是在教师导引下的主体,对学生提问题一定要有一个导向,不能任由学生思绪满天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这样不至于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支离破碎”。比如:对于这一课,学生提了十几个问题,哪些是知识性问题?哪些是情感性问题?哪些属课内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要放到课外解决的问题?要进行归类,才能有的放矢。

4、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师的意识中是应摆在首位,但在学生进入情感状态后,要呈现认知目标,落实知识目标,这样才能做到三维目标的真正融合。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实录窦桂梅(只有一个地球薛法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