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ID:59528 2021-11-02 1 8.88元 33页 74.46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23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8.88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既辞行,过大行中李息,曰:“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缪矣。”息畏汤,终不敢言。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注】①大行:官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B.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第33页共33页 C.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D.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虞即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称为太平盛世。B.廷尉是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C.五铢即汉王朝统一的基础流通货币。其得名源于它的重量,枚重五铢。D.楚地是指古楚国所辖之地,后来引申为湖南、湖北附近区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汲黯不畏权贵,喜欢直言劝谏。汲黯曾当面质问汉武帝,气得汉武帝罢朝而去,其他大臣们为汲黯担心不已,他却自有主张。B.汲黯性情戇直,廷争不假辞色。汲黯多次指责张汤,面对张汤故意深究条文、苛求细节的反驳,他回击刚直,甚至有点怒不可遏。C.汲黯忠于职守,不愿外任为官。汲黯只愿当中郎,希望能出入宫禁之门为汉武帝纠正过失,汉武帝却找借口调汲黯赴任外地。D.汲黯为政清明,获得皇帝褒奖。汲黯治理淮阳郡务,一如往昔作风,治理效果明显,朝廷让他享受诸侯国相的待遇继续治理淮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2)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3)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答案】10.D11.B12.C13.(1)如果真如张汤所言,就将使天下人叠起脚来,站立不动,连眼睛也只能斜视了!(2)只是淮阳郡那里官吏和百姓不大融洽,我仅想借重您的威望,您足不出户就能治理好。第33页共33页 (3)屈原已经被放逐,在江边游荡,在湖边吟咏,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可以翻译为:我被抛弃到外郡去,没办法参与朝廷议政。然而御史大夫张汤智谋足可以抗拒别人的劝谏,奸诈足可以文过饰非,专会讲取巧奸佞和强辩指责的话,不肯秉正为天下说话,专门阿谀奉承主上的心意。“谏”意思是“劝谏”,作“拒”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出AC两项;“为……言”意思是“替(给)……说话”,为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掌握古代文化常识能力。B.“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表述不正确,应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C.“汲黯只愿当中郎”“汉武帝却找借口调汲黯赴任外地”表述不正确,原文“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可知文意为汲黯希望当中郎,皇上认为淮阳郡属楚国地界,看中汲黯的威望,让他去做太守。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必,倘若,如果;重足,叠起脚;侧目而视,侧着眼睛斜着看。第33页共33页 (2)顾,只是;得,融洽;徒,仅仅,只是;重,威望。(3)既,已经;放,放逐,这里指被放逐;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即“于江潭游”;行吟泽畔,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即“(于)畔行吟”;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枯槁,枯瘦。【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第33页共33页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县人。天子正招选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皇上刚说到我要怎样怎样,汲黯就对答说:“陛下内心欲望很多却要在表面广施仁义,又怎么能效法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呢!”皇上默不作声,发了怒,脸色大变罢了朝会。公卿大臣都替汲黯害怕。皇上退朝后,对左右的人说:“汲黯戇直得也太过分了!”群臣中有人责备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和辅弼的大臣,难道就是让他们阿谀奉承,而把主上陷于不义之地吗?况且我已身居其位,纵使爱惜自己的身体,可辱没了国家又当如何呢!”张汤刚刚因为参与改定刑律法令担任了廷尉,汲黯就屡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他说:“您身为正卿,对上没能发扬先帝的功业,对下没能抑制住天下人的邪念,或是让国家安定,百姓富足,或是使得监狱中犯人减少,这两样中一样也没办到。靠罗织罪名,使人受苦来办案行事,靠任意断案来成就功名,为什么竟要把高皇帝时的律令拿来乱加改动呢?您因为这样做会落得族灭无后的。”汲黯当时和张汤辩论争议,张汤争辩时常常在一些文辞细小处苛求探究,汲黯则伉直峻厉,高谈阔论,却没能驳倒张汤,就愤愤地骂道:“天下有所谓的刀笔小吏,不能让他们做公卿,真是这样。如果真如张汤所言,就将使天下人叠起脚来,站立不动,连眼睛也只能斜视了!”过了几年,恰逢改铸五铢钱,百姓中有很多人盗铸钱币,以楚地最为严重。皇上认为淮阳郡属楚国地界,就召汲黯来任命他做了淮阳太守。汲黯伏地辞谢,不肯接受官印,诏令屡次强迫给他,这之后他才接受了诏命。诏令召汲黯进见,汲黯向皇上哭诉道:“我自以为将要身死沟壑之中,不能再见到陛下了,没想到陛下能再次收录起用我。我常患贱病(或一直身体不好),体力难以胜任郡中政事,我甘愿做个中郎,出入于宫禁之中,负责替您拾遗补缺,这是我的愿望。”皇上说:“您是不是轻视淮阳郡呢?我即刻就召您回来。只是淮阳郡那里官吏和百姓不大融洽,我仅想借重您的威望,您足不出户就能治理好。”汲黯辞行之后,去拜望大行李息,说道:“我被抛弃到外郡去,没办法参与朝廷议政。然而御史大夫张汤智谋足可以抗拒别人的劝谏,奸诈足可以文过饰非,专会讲取巧奸佞和强辩指责的话,不肯秉正为天下说话,专门阿谀奉承主上的心意。主上心里不想要的,他就跟着去毁谤;主上心里想要干的,他就跟着赞誉。喜好兴起事端,舞弄法律条文,在朝中心怀欺诈来迎合主上的心意,在朝外则挟制酷吏恶人来维护威严。您位居九卿之列,如不早些进言皇上,您将会和他一道受到惩处了。”李息畏惧张汤,始终没敢进言。汲黯采用原来的方法治理淮阳,使淮阳政事清明。后来张汤果然事败,皇上听到汲黯对李息说的那番话,将李息判了罪。下令让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在淮阳为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瑶,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①,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茶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茶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第33页共33页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B.“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D.陈蕃对周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瑶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自是名节之士。B.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逝,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下令捕杀他。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澄清天下志气,受到赞叹。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答案】6.C7.A8.C9.(1)于是送信的人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获罪降为修武令。(2)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第33页共33页 (3)我终于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指出仕为官)已经不能改正;同时也意识了,未来的事(指辞官归隐)还可以挽救。【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的能力。句子的大意是“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根据主语的变化,确定前半部主语是“太后”,后半部主语是“陈蕃”;再抓动词,以动词为中心,寻找前后结构关系。分析可知,“数出诏命”“有所封拜”都是太后发出的两个不同动作,中间应断开,排除BD两项;“志诛中官”“因与窦武谋之”是陈蕃发出的两个不同动作,“蕃”应该断在后句,排除A项。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识记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错误,“举孝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能力。C项,“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错误。根据原文“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大意是,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可见,不是窦太后下令捕杀他,是为奸臣所害。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第33页共33页 (1)句中,“诈”,说假话;“谒”,见,拜见;“笞”,鞭打;“坐”,获罪。(2)句中,“致”,导致;“岂”,难道;“岂非所在贪虐”,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然”,这样,指造反。(3)句中,“悟已往之不谏”省略主语“我”,翻译时补齐;“悟”,觉悟;“以往”,之前的事(指做官);“谏”,劝止,挽回;“来者”,将来的事(指回归田园);“追”,补救,挽救。【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第33页共33页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祖父为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剌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朝廷授予他议郎的管制,第二次升迁担任乐安太守。郡人周缪,是高洁的人,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特别为他安放一张床,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请陈蕃办私事。送信的人不得见,于是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打死了,因罪降为修武令。后升迁,被任为尚书。这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商议要派军队去讨伐,皇帝又下诏州郡,所有讨伐有功者都可以保举孝廉、茂才。陈蕃上疏说“:以前高祖创立大业,抚养百姓如同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争都是皇上的儿子,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县令长,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国家的军队,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平息啊!”(陈藩)因为这个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担任太守。后升任大鸿胪。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直言劝谏,桓帝大为震怒,李云应被处死,陈蕃上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回家。又被征任议郎,几天之后,升任光禄勋。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窦皇后执掌朝政,任命陈蕃为太傅并管理尚书事宜。当时刚遭国丧,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各尚书害怕触怒朝中权臣,都假称有病不上朝办事。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态度如同他还活着一样。现在皇嗣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休息呢?在义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各位尚书惶惶恐怖,都去朝廷办公。灵帝即皇位后,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封陈藩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因为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人。幼孤,兄鞠之。年十四,补郡主簿。及长,伟容貌,涉知书传。大业中,为齐州司户参军,历侍御史,晋阳宫副监。唐公雅与厚及留守太原契分愈密至蒲酒通昼夜秦王与刘文静方建大计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乃出私钱数百万饷龙山令高斌廉俾与寂博阳不胜,寂得进多,大喜,日滋昵。太宗以情告之,许诺。寂尝以宫人侍唐公,恐事发诛,闲饮酣,乃白秦王将举兵状,因言:“今盗遍天下,城阖外即战场,虽徇小节,犹不脱死。若举义师,不特免祸,且就大功。”唐公然所计。唐公欲先取京师,恐通①掎其后,犹豫未决,寂说曰:“今通据蒲关,未下而西,我腹背支敌,败之符也。不若破通而后趋京师。”秦王曰:“不然。兵尚权,权利于速。今乘机度河以夺其心。且关中群盗处处屯结,疑力相杖,易以招怀,抚而有之,众附兵强,何向不克?通自守贼耳,庸能患我?一失其机,胜负未可计也。”唐公两从之,留兵围蒲,而遣秦王入关。隋帝禅位,公固让,寂开陈符命以劝,又督太常具仪、撰日。唐公即位,曰:“使我至此者,公也。”拜尚书右仆射,赐服玩不赀,诏尚食日给御膳,视朝必引与同坐。浮屠法雅坐妖言,辞连寂,坐免官,削封邑半,归故郡。寂请留京师,帝让曰:“公勋不称位,徒以恩泽居第一。武德之政,间或弛紊,职公为之。令归扫坟墓,尚何辞?”寂遂归。未几,汾阴狂男子谓寂奴曰:“公有天分。”监奴白寂,寂惶惧,遣监奴杀所言者。奴盗寂封邑钱百万,寂捕急,遂上变。帝怒,欲杀之。议者多请贷,乃放静州。会山羌反,或言劫寂为主。帝曰:“国家于寂有恩,必不尔。”既而寂率家僮破贼。帝念寂功,诏入朝,会卒,年六十。(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三》,有删节)【注】①通:屈突通,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末唐初大将。第33页共33页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唐公雅与厚/及留守太原/契分愈密/至蒲酒/通昼夜/秦王与刘文静方建大计/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乃出私钱数百万饷龙山令高斌廉/俾与寂博/B.唐公雅与厚/及留守太原/契分愈密/至蒲酒通昼夜/秦王与刘文静方建大计/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乃出私钱数百万饷龙山令高斌廉/俾与寂博/C.唐公雅与厚/及留守太原/契分愈密/至蒲酒/通昼夜/秦王与刘文静方建大计/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乃出私钱数百万/饷龙山令高斌廉俾与寂博/D.唐公雅与厚/及留守太原/契分愈密/至蒲酒/通昼夜/秦王与刘文静方建大计/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乃出私钱数百万饷/龙山令高斌廉/俾与寂博/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中国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男子有字,女子无字B.“主簿”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唐宋时也设置主簿之官。C.“禅位”指在位君主生前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分为“内禅”和“外禅”两种。D.“封邑”指古代君主赐予诸侯、功臣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采邑”“食邑”等。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寂幼年不幸,积极进取。他早年丧父,靠兄长抚养。年少时就担任地方官员,长大后热爱学习,曾在大业年间执掌重要职务,后来还到宫里任职。B.裴寂交好唐公,关心时局。裴寂与唐公关系非常密切,他选择合适的时机将秦王起兵的意图告诉唐公,为唐公出谋划策。C.唐公善听建议,虑事周全。他综合了裴寂和秦王的建议,留下兵力包围蒲关,而派遣秦王入关。D.唐公知恩图报,用人不疑。唐公在裴寂帮助下登上皇位并肯定其功劳;他认山羌造反时裴寂不会背叛朝廷,结果不出他预料,可见他一直信任裴寂。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徇小节,犹不脱死。若举义师,不特免祸,且就大功。(2)抚而有之,众附兵强,何向不克?通自守贼耳,庸能患我?第33页共33页 (3)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答案】7.B8.A9.D10.(1)即使曲从小节,还是不免于死。如果发起义军,不但可以免除灾祸,而且还能成就大的功业。(2)安抚后拥有他们,众人归附兵力强盛,什么地方不能攻下?屈突通是自守之贼罢了,难道能危害到我们?(3)小孩满屋,盛粮食的器皿里没有余粮,所赖以维持生活的,没有经营生计的本领。【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为:唐公李渊平素跟他交情很好,到留守太原,交情更加亲近深厚,以至博戏饮酒通宵达旦。秦王与刘文静商讨起兵大计,而不敢告知唐宫李渊。因为李渊与裴寂关系很好,李世民拿出数百万私钱给龙山令高斌廉,让他跟裴寂玩赌。“蒲酒”,意思是蒲博(摴蒲戏,古代一种赌博名称)和饮酒。“蒲酒通昼夜”是“至”的宾语,即达到的境地,应该断到一起;“出私钱数百万”是“饷”的方式,作伴随状语,之间不可断开;“俾与寂博”承前省略主语“公”,“俾”,使令性动词“让”,其后省略兼语“其(龙山令高斌)”,这是一个兼语短语做谓语的的单句,独立开来。据以上分析排除ACD。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女子无字”,错,女子也可以有字,比如在先秦时代,贵族女子都是有字的。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女子许嫁后举行笄礼时取字。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第33页共33页 D项,“可见他一直信任裴寂”错误。山羌造反之前裴寂的家奴上告裴寂谋反,唐公就想杀掉裴寂,在参议者大多请求宽免裴寂的情况下,还是将他流放到了静州。这说明唐公并非一直信任裴寂。故选D。【10题详解】参考译文:第33页共33页 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很小便成为孤儿,由哥哥抚养。14岁时补任郡主簿,等到长大成人后,容貌魁伟,粗知书传。大业年间,担任齐州司户参军,历任侍御史,晋阳宫副监。唐公李渊平素跟他交情很好,到留守太原,交情更加亲近深厚,以至博戏饮酒通宵达旦。秦王与刘文静商讨起兵大计,而不敢告知唐宫李渊。因为李渊与裴寂关系很好,李世民拿出数百万私钱给龙山令高斌廉,让他跟裴寂玩赌。高斌廉佯装不胜,裴寂赢了许多钱,十分高兴,关系一天比一天密切。(趁着裴寂高兴)李世民把实情告诉他,裴寂答应帮他劝说李渊。裴寂曾经用宫人陪侍唐宫,担心事情发觉后被杀,等到闲暇时间饮酒到兴头上时,就报告了李世民筹划起事的情况,乘机劝说:“当今盗贼敌寇遍及天下,城门之外,就是战场,虽守小节,仍不免一死。如果发动义师,不仅可以免除灾祸,还能成就大功业。”李渊赞同他的计策。唐公打算先取京师,又怕屈突通在后为祸患,因而犹豫不决,裴寂建议说:“如今屈突通占据蒲关,没有攻下而向西进,我军就会腹背受敌,这是失败的征兆。不如突破屈突通后再赴京师。秦王说:“不是这样,用兵崇尚权变,权变在于神速。如今趁机渡河,可以惊骇敌心。况且关中群盗处处屯集,未有定主,容易招抚,统而有之,众人归附兵力增强,何向而不胜?屈突通不过自守之贼,怎能成为我军后患,万一坐失良机,胜败不可知啊,唐公认为双方都有道理,于是留兵围攻蒲城,然后派遣秦王率军入关。隋炀帝禅位,唐公一再推让,裴寂陈述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来劝说,还督促太常准备登基仪式需要的物品,并挑选吉日。唐公即帝位后说夸奖裴寂说:“让我达到这个地位的人是你啊。”升任他为尚书右仆射,下诏尚食官每日赐予御膳,上朝时必定拉着他同坐。僧人法雅犯妖言惑众案,供词牵连到裴寂,裴寂因此遭连坐被免官,被削去一半封邑,放归故里。裴寂请求留在京城,太宗责备道:“你的功绩与你的职位不称,凭借朝廷的恩泽而官居第一。武修德备的朝政,有时松懈紊乱,这都是你在职所造成的,现在让你回乡扫祭祖坟,还推辞什么呢?”裴寂于是回去了,不久汾阴一个狂妄的男子对裴寂的家奴说:“裴公有天子之运。”家奴告诉了裴寂,裴寂惶恐害怕,派家奴暗中杀了说这话的人,后来家奴偷了裴寂封邑数百万钱,裴寂紧急抓捕,家奴于是报告朝廷说裴寂谋反。太宗愤怒,就把裴寂流放到静州。正值山羌叛乱,有人说山羌劫持裴寂担任首领,太宗说:“朝廷对裴寂有恩,他一定不会反叛。”不久裴寂率领家童打败了叛贼,唐太宗念他有功,诏令还朝,而裴寂恰在这时死去,享年六十岁。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晚乃师事徐遵明。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业兴乃诣灵馥黉舍,类受业者。灵馥乃谓曰:“李生久遂遵明,何所得也?”业兴默尔不言。及灵馥说《左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于是振衣而起曰:“遵明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径还。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遵明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后乃博涉百家,尤长算历。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后为王遵业门客。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历法,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于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献新历,世宗诏令共为一历。洪等遂共推兴业为主,成《戊子历》,正光三年奏行之。魏迁邺之始,起部郎中辛术奏曰:“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诏从之。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广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许,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骂。性又躁隘,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时人以此恶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齐受禅,例降。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七十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第33页共33页 B.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C.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D.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黉”指古代的学校。庠、序、校、塾、太学等在古代也曾用作学校的称呼。B.节气,指时节和气候,如中秋,是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C.“太尉”,秦汉时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这一官职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D.“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业兴耿介好学,维护老师尊严。年少为人耿介,精于治学,不辞勤苦;在老师遭受鲜于玲福贬低时,以《左传》大义问难,进而维护了老师的尊严。B.李业兴知识广博,倍受时人推重。他曾被群臣推举主持将进献朝廷的十家历法编为一历,也曾在朝廷迁都时由朝臣举荐主管新都的房舍建造工作。C.李业兴豪爽侠义,为人注重义气。人家有急难,委身投奔他,他能挺身相助;与他情投意合之人,他更是倾心待之,在财务上毫不计较、吝啬。D.李业兴脾气急躁,缺乏儒者风范。对于和他观点相左之人,李业兴往往疾言厉色加以叱骂;与人辩论时又高声大气,伸拳振臂。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⑵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答案】10.D11.B12.B13.第33页共33页 (1)李业兴即使在贫苦的时候,也常常骄矜自负,如果对他的礼遇不够,即便是面对权贵,也不会屈服。(2)李业兴喜好阅读古代典籍,不停地搜索,亲手修补整治,他家收藏的书籍,将近一万卷。【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图”“古”“今”“制”“画工”“新图”,虚词“之”“为”“并”“所”,前几句按照句式整齐地原则“四字一断”;“所须”为所字结构,作“调度”的宾语,意思是“安排需要的”,“所须调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是非”的意思是“正确与错误的地方”,作“考定”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现在请求皇上让我到他那里去,展阅图籍记录文字,考核审定正确与错误的地方,检验古今文字,择其中确定规模制度,召集画工连同所需要的一起安排,详细地设计新图,申奏皇上裁决。句子可以断开为: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故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节气是……,如中秋”说法错误,中秋不是节气,而是节日。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主管新都的房舍建造工作”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万门千户,所宜访询”,意思是“营造房屋这样的事,应征求他的意见”,是征询意见,并非主管。故选B。【13题详解】第33页共33页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虽在贫贱,常自矜负”省略主语“李业兴”,翻译时补齐;“虽”,即使;“矜负”,骄矜自负;“若”,如果;“礼待”,只对他的礼遇;“纵”,纵使,即便;“于”,对于;“纵于权贵”,即便是面对权贵;“不为之屈”,不会屈服(或:不会被屈服)。(2)中的“坟籍”,指古代典籍;“鸠集”,指搜索,搜集;“已”,停止;“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手自补治”,自己亲手修补整治;“其”,代词,他的,指李业兴的;“其家所有”,他家收藏的书籍;“垂”,近;“垂将万卷”,将近一万卷。【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李业兴,上党长子人。李兴业年少年时非常正直,专心求学,背着书去求学,不怕辛苦。深思经书中的章节句子,喜欢浏览看奇闻异说。稍大一些以徐遵明为师。当时有渔阳人鲜于灵馥也聚徒讲学,而遵明声誉还没多高,著录尚少。业兴于是到灵馥的学校中去,与其他求学的人一样。灵馥于是说:“李生你长久跟随徐遵明学习,收获了什么?”业兴默不作声。等到灵馥讲说《左传》,业兴拣几条传中大义问灵馥,灵馥无法回答。于是业兴整理衣服而起说:“遵明弟子正像我这样!”于是扬长而归。从此以后,灵馥的学生纷纷改换门庭,来到徐遵明这里。徐遵明学生大增,全是李业兴的功劳。后来,李业兴广泛涉猎百家之学,尤其擅长算术历法。李业兴虽然贫寒地位低下,却一直骄矜自负,如果别人对他礼待不周,即使权贵之人,他也不因此低头屈服。后来当王遵业的门客。被推举为孝廉,任校书郎。由于朝廷施用的赵的《元始历》节气少算而后于天时,延昌年间,李业兴编写了一部《戊子元历》献给朝廷。当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自献上一部新的历法,世宗下诏,让把它们合为一部。张洪等人于是共同推荐李兴业为主,编成《戊子历》。正光三年(522),奏请推行新历。第33页共33页 魏都刚迁到邺城时,起部郎中辛术启奏说:“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是博学大儒,有广博的知识,营造房屋这样的事,应征求他的意见。现在请求皇上让我到他那里去,展阅图籍记录文字,考核审定正确与错误的地方,检验古今文字,择其中确定规模制度,召集画工连同所需要的一起安排,详细地设计新图,申奏皇上裁决。臣希望开始营造的时候,百事顺利。”皇帝下诏,同意这个意见。李业兴爱好古代典籍,收集不停,亲手修补整治,他家里收藏的书籍,将近一万卷。而他则读书不止,常有不同的见识,众儒者佩服他的学识渊博。李业兴性格豪爽侠义,重义气。别人遇到急难,委身投奔他,便能得到他的收留和藏匿。人家与他情投意合,他便能倾注身心,绝不吝啬。如果有与他相悖的地方,他便会指责缺点加以诋毁,以至于怒形于色,横加诅骂。性情又很急躁偏狭,以至于论辩的时候,高声粗语,伸拳振臂,没有儒者风度。当时的人因这一点,厌恶他。至于他学术的精深微妙,当时无人能赶得上。他的儿子李崇祖,武定年间,任太尉外兵参军。崇祖的弟弟遵祖,太昌年间,李业兴把大儿子的爵位传给了他。齐建国,归降了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考查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释义,全都错误的一项是()A.吾妻来归归:古代女子出嫁但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B.穷且益坚穷:处境艰难 形影相吊吊:重叠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适:往等终军之弱冠等:同于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看重不能喻之于怀喻:说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A项,没有错误;B项,形影相吊,意思是“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吊:安慰;C项,等终军之弱冠,意思是“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等:与……一样;第33页共33页 D项,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意思是“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矜:顾惜;不能喻之于怀,意思是“不能明白于心”。喻:明白。故选D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C.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D.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A项,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C项,辩:通“变”,变化;D项,销:通“消”,消散。故选B。9.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目无会于之间②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③襟三江而带五湖④臣具以表闻⑤窜梁鸿于海曲⑥而后乃今将图南A.①⑤/②/③④/⑥B.①/⑤/②⑥/③/④C.①⑥/②/③/④⑤D.①⑤/②⑥/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活用能力。①目,名词作动词,看、遥望;②上,名词作状语,向上;第33页共33页 ③襟,意动用法,以……为衣襟;④闻,使动用法,使……知道;⑤窜,使动用法,使……逃窜;⑥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①⑥是名词作动词;②是名词作状语;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⑤是使动用法。故选C。10.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B.千里逢迎,高朋满座C.臣以供养无主D.三餐而返,腹犹果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的判断能力。A项,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B项,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C项,古今都是供奉赡养。D项,果然:古义,饱的样子;今义,与事实相符。故选C。11.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特征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而莫之夭阏者彼且恶乎待哉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是以见放C.南冥者,天池也今臣亡国贱俘D.都督阎公之雅望极娱游于暇日【答案】D第33页共33页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A项,都是宾语前置句,莫夭阏之,待恶;B项,都是被动句,申诉不被允许,被流放;C项,都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D项,第一个是定语后置句,有着美好声望的都督阎公;第二个是状语后置句,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游玩。故选D。12.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以供养无主肇锡余以嘉名B.觉宇宙之无穷鹏之徙于南冥也C.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臣之进退,实为狼狈D.项王按剑而跽曰地势极而南溟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介词,因为;介词,把;B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动词,担任、做;判断动词,是;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故选B13.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第33页共33页 B.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C.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长子继承制。D.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我国古代通常采用长子继承制”说法错误,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故选C。(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第33页共33页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第33页共33页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答案】14.B15.A16.C17.(1)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传染,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进宫。(2)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本题中,“愚意尝谓非宜”意思是:我认为不合时宜。“何者”是针对“愚意尝谓非宜”而发问的,故要断开,排除CD;“黎庶不达其意”,“黎庶”是主语,“不达”谓语,“其意”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A项,“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说法错误。太守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太守的职责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C项,“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表述有误,原文是“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是原来有规定,不是找借口,不愿到任办公。【17题详解】第33页共33页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题得分点:“时疾”,传染病;“身”,自己;“虽”,即使;第二题得分点:“笃”,重;“遣”,派遣;“问所苦”,探病问候;“营”,治。【点睛】译文: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应当在合途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拨,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告发。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这件事在州里颠过来倒过去。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第33页共33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拜住,安童孙也。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汝辈毋复言。”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上悟,夺其官。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制度:法律条文B.鬻狱卖官,广立朋党鬻狱:以官司做买卖C.非特吾二人之不幸特:只是D.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舆:抬着11.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②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⑤遣使赴上都告变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第33页共33页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②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赏,他最终没有前去,不愿为其招来祸端。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英宗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养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英宗的奖赏。C.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广结朋友,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得以保全。D.铁失与晋王合谋反叛,事成之后,晋王即位,为赢得民心晋王反而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2)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答案】10.A11.B12.D13.(1)我把重任委托给你,是因为你的祖父安童辅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2)张思明忌恨拜住为人正直,阴谋中伤陷害拜住。拜住身边的人得知内情后,就找机会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拜住,并且提请拜住防备他们。【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A项,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故“制度”翻译为“规模”。故选A。【11题详解】第33页共33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能力。①是拜住的行事准则;⑤是晋王所为;⑥是间接表现。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铁失与晋王合谋反叛,事成之后,晋王即位,为赢得民心晋王反而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错误。由原文“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可知晋王并未参加反叛,并且囚禁告发了铁失。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乃,你;相,辅佐;克,能够。(2)忌,忌恨;中,中伤;乘间,找机会。【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第33页共33页 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译文:拜住是安童的孙子。至大二年,承袭祖上职位担任宿卫长。英宗做太子时,向身边侍卫询问宿卫的情况,侍卫们都说拜住这个人很贤能。英宗派人去召他前来,要和他交谈。拜住对使者说:“在可能产生嫌疑的时候,君子应该小心对待。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事吧?”他最终也没有去见太子。至治元年正月,英宗想在宫中搭建彩楼,元宵节夜晚张灯设宴。当时英宗还处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参议张养浩上书劝谏,拜住认为应该进谏,便带着张养浩的奏疏向英宗上奏,英宗高兴地接受了劝谏,停止了喜庆活动,并赏赐锦帛给张养浩,来表彰他敢于直言。三月,拜住跟随皇帝出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拜住上奏说:“陛下刚登上大位,不去了解民间疾苦,却急于大兴土木导致影响农业生产,恐怕会让老百姓失望。”英宗听取了拜住的意见。英宗曾对拜住说:“我把重任委托给你,是因为你的祖父安童辅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多次杀害大臣,买卖官司,卖官鬻爵,大肆结党营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借故除掉。尤其憎厌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以京城各粮仓储藏的粮食缺失为理由,要上奏英宗将二人杀掉。拜住私下对皇帝说:“讨论治国大计,是丞相的职责,如果用钱粮上的小事来责罚他们,合适吗?”英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王毅和高昉都得以活命。铁木迭儿又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来帮助自己。张思明忌恨拜住为人正直,阴谋中伤陷害拜住。拜住身边的人得知内情后,就找机会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拜住,并且提请拜住防备他们。拜住说:“大臣合作协调,是国家的幸事。现在因为右宰相仇视我,我便想法报复,这不只是我们二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你们不必再说了。”夏季六月,拜住因为从江南海运来的粮食比起世祖时代剧增了好几倍,现在江南百姓困苦到极点,而京师的粮食又很充足,便上奏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海运的粮食。英宗于是减免了运粮。这时,铁木迭儿的罪过一天天地暴露出来,拜住将他所有的罪恶都上奏英宗。英宗醒悟过来,于是剥夺了铁木迭儿的官爵。铁木迭儿的党羽铁失等人十分害怕,于是便萌生了谋反之心。当时晋王也孙帖木儿镇守北方边境,铁失暗地里派人到晋王那里,把造反的阴谋告诉他,相约事成后推举晋王做皇帝。晋王下令将报信的人囚禁起来,派使者到上都举报奸党的阴谋。使者还没有到达上都,英宗皇帝已经返回南方,停留在南坡,铁失等人在夜间用他们统领的阿速卫兵作为外应,杀死拜住,又在营帐中杀死英宗。晋王登上皇位,铁失等人被处死。晋王下令有关部门安排仪仗队,由百官和有才德的老人在前面引路,抬着拜住的画像送到海云寺,在那里举行大规模的佛事。参观仪式的有一万多人,没有不感叹惋惜而流下眼泪的。第33页共33页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史记·刺客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B.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第33页共33页 C.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D.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11.下列对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现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在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B.如厕,古代多是“到厕所去,解手”的意思。文中即此意。C.幸,本义是指意外地得到好处或免去灾害,引申义是福气、宠爱,也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文中使用的是引申义。D.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⑵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答案】10.C11.B12.C13.(1)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然后击打,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即使死去也不会感到遗憾。(2)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第33页共33页 【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名”做“既成”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项;“寡人”是“不复释子”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句子翻译:唉,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代多是‘到厕所去,解手’的意思”说法错误。古文中的“如厕”大多是指“到厕所去”的意思,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上厕所,解手”。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可见豫让的朋友是劝他先投靠赵襄子,获取赵襄子的宠爱和信任,再图报仇,这样做会更容易一些,而不是“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固:副词,自然。致:动词,表达。恨:遗憾。第33页共33页 (2)若夫:倘若。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界。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御六气之辩:驾驭六气的变化。御,驾驭、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的意思。彼:他。且:将要。恶(wū):何,什么。【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等到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家瓜分了智伯的土地。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粉刷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粉刷厕所的服役之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吞炭使嗓子喑哑。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他的朋友为之哭泣说:“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赵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赵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毁掉形貌,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况且我所做的确实是很难的事情啊!然而之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第33页共33页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这个人一定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然后击打,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即使死去也不会感到遗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认为豫让非常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多次击刺衣服,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第33页共33页
同类资料
更多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