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22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附解析)
ID:79528 2022-01-04 1 3.00元 15页 194.55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5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嘉定区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曹操《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3)《大学之道》中特别强调从天子到庶人各个阶层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李白在《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句写善攀爬的动物难以翻越山岭来侧面表现蜀道艰险。【答案】①.青青子衿②.短歌行③.至丹以荆卿为计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猿猱欲度愁攀援【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衿、荆卿、壹、猿猱、攀。2.按要求完成题目。(1)下面是《红楼梦》中重要故事情节,选项中对这些故事情节发生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梦游幻境②元妃省亲③黛玉焚稿④宝玉摔玉⑤黛玉葬花⑥宝玉出家⑦共读西厢⑧抄检贾府⑨香菱扶正⑩雨村断案A.①④⑩②⑤⑦⑧③⑨⑥B.④⑩①②⑤⑦⑧③⑥⑨C.④⑩①②⑦⑤③⑧⑥⑨D.①④⑩②⑦⑤③⑧⑨⑥(2)请根据下面语段的内容与逻辑关系选出对横线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表达贫瘠愈发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赞美”只会“YYDS(永远的神)”、“绝绝子”;张口就是“get”“low”“打call”,却想不出对应的中文是什么。内容愈发丰富,意义却愈发匮乏,。以点赞排序的评论区机制,配以快速刷新的信息流,决定了要想让自己观点脱颖而出,就必须短、平、快。。同时,,。再加上短视频传播的风靡,图像信息的言简意赅加速侵蚀文字的表达作用,。远看网络世界丰富多彩,近观评论区却千条一面。有观点认为,“语言的饥荒会恶化思想的贫困”。①为了让观点尽快刷出存在感,逻辑性也渐渐让位于情绪性②如此机制下,长文走向没落,片段化表达成为主流③语气词、简写乃至表情包成为表达的常态④造成表达的高度模式化⑤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今天的互联网传播规律直接相关A.⑤②①③④B.④②①③⑤C.②④①③⑤D.⑤①③④②【答案】(1)C(2)A【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宝玉摔玉,选自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雨村断案,选自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梦游幻境,选自第五回描写贾宝玉第一次梦游太虚幻境;由此可排除AD; 元妃省亲,选自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黛玉葬花,共读西厢,均选自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但共读西厢情节在黛玉葬花之前,由此排除B。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前文例举的是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表达贫瘠的多种现象,因此第一空应用一个整体指代“这种现象”合适,既有总结性,又与前文衔接紧密,因此第⑤句应放在首句,由此排除BC;再比较剩余两项,第二空前文是“想让自己观点脱颖而出,必须短、平、快”,后文应是这种“短、平、快”造成的恶果,比较①②两个句子,②句“长文走向没落”能对应前文“短、平、快”造成的恶果这一内容,而①句“逻辑性也渐渐让位”与表达的“短、平、快”对应不当,由此排除D。故选A。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由于短视频内容较短,所以既可以单独成片,也可以成为系列栏目。短视频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多个主题:短纪录片型、网红IP型、草根恶搞型、情景短剧型、技能分享型、街头采访型、创意剪辑型等。(材料一改编自“百度百科”相关词条)材料二:①短视频的一个很突出的社会功效,就是对突发新闻事件的记录和及时发布。纸媒时代,由于印刷制作的周期和篇幅限制,社会新闻的发布往往是要有些延迟和滞后的,而且,一般性的社会生活事件很难被大众看到并引起广泛关注。而在人人都有摄像头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突发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同时,一键转发功能会让事件飞快传播,这让许多小人物的困难有了可以被大家关注和帮助的可能。②短视频兴起之初,人们很兴奋,因为可以用一两分钟甚至几十秒的有趣内容来填补日常生活中的零碎时间,比如等公交,坐地铁,咖啡厅等人,甚至如厕时间,短视频就是个很不错的消磨方式。所以人们一度欢呼“用短视频杀死碎片时间”。③短视频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带给人们的便利的新媒介,它能给人们快速高效地提供新闻、知识和娱乐信息,但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碎片式的思维模式、封闭的认知状态和浮躁的情绪。所以说,短视频是把双刃剑,如何用好这把剑,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材料二改编自《短视频,大数据时代的双刃剑》,北京晚报)材料三:①媒体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一书中提出“任何技术都能够代替我们思考问题……所谓技术垄断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波兹曼提出的“技术垄断”是指电视技术。而短视频App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认识到此书与其说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批判,反而更像是对下一个时代的预言。②许多沉溺短视频者首先感到的是“信息容量”的明显下降,“短视频”顾名思义,其生产者只有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观看者的眼球才能获得流量利益,否则只能换来观看者的拇指向上一滑,这导致生产者必须在足够短的内容中提供尽量多的刺激,而观看者的短期、即时奖赏反馈不断被强化,也导致其注意力的保持时间越来越短。 ③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在于沉溺短视频App者从文字获得信息的能力变弱,普遍没有耐心阅读较长篇幅的文字,甚至无法完整地欣赏完一部时间较长的电影。另一个典型的现象,在于抽象理解、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显著下降,具体表现为难以理解文本,难以根据通过文本提供的信息进行抽象思维,简单地讲就是看不懂大段文字,更无法通过文字进行文本之外的思考,进行文字表达只会玩弄网络热梗、无厘头,自身语言匮乏、贫瘠。④此外,因为短视频为了达到最大传播效果,必然采取向下兼容的策略,提供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理解的内容,波兹曼批评电视“只能提供12岁儿童心智的节目”,而短视频App还要更加糟糕,海量虚假的、错误的、反智短视频内容,只要观者稍有常识就不难发现其谬误,反而被冠以“科普”之名疯狂传播;一些明显编造、摆拍的视频,观者稍有逻辑都不难识别其荒唐,却有大量拥趸信以为真。⑤最后,人类能否逃脱技术垄断的宿命?波兹曼认为无济于事,因为技术不仅大势所趋,而且势必无处不在,今日的我们对这一点有比波兹曼更深的感受。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思考另一个问题:人类是否有足够的理性和智慧,直面由自己创造,并可能毁掉自己的技术?(材料三改编自《短视频时代正在批量制造“新文盲”》,南方周末)3.材料二第③段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4.下面对于“短视频”特征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媒体平台播放,适合移动和休闲时观看。B.内容短,可单独成片,也可制作系列栏目。C.可以对突发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记录与发布。D.拇指向上一滑,即可瞬时获取足够的信息。5.下列推断不符合上述三则材料文意的一项是()A.在候机大厅刷刷抖音,可以让漫长的等待变得不那么折磨人。B.与其花大量时间看《红楼梦》,不如等《三体》电视剧上映。C.有报刊指出网民科学素养等不足,易被短视频博主“洗脑”。D.技术垄断无可避免,人类应当利用理性智慧避免被技术所害。6.如果将上述三则材料整合成一篇文章,请根据此三则材料写出这篇新文章的行文思路。7.《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要求我们学会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形成独立判断,恰当筛选利用。有媒体统计了短视频用户的消费数据,制作成下图,请联系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观点,分析这个数据图。【答案】3.短视频既有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大量信息的益处,也有给人们带来思维、认知和情绪等诸多方面问题的弊端。4.D5.B6.首先介绍短视频的含义及其类型;接着介绍短视频给当代人所带来的益处;进而介绍短视频给当代人所带来的问题;而后指出当代人面临技术垄断的前景,发出警告。7.短视频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比如购物,人们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在逛商店选商品,短视频的发布者已经为消费者在最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地提供了大量的内容刺激,因此一半以上的消 费者会因为短视频内容而进行消费。但是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短视频是否给用户充分全面的信息,是否具有足够的“信息容量”也令人担忧。【解析】【分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双刃剑”用来形容事情的双重影响性,既有利也有弊。此处“双刃剑”指的是短视频的双重影响。根据“所以说”可知,语境在前文,结合“短视频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带给人们的便利的新媒介,它能给人们快速高效地提供新闻、知识和娱乐信息,但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碎片式的思维模式、封闭的认知状态和浮躁的情绪”可知,短视频既给人们带来益处,也给人们带来弊端。【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拇指向上一滑,即可瞬时获取足够的信息”说的是信息获取容易,这不一定是“短视频”特征。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三则材料的文意都与短视频有关。B.《红楼梦》阅读与《三体》电视剧都不属于短视频范畴,因此不符合三则材料的文意。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介绍的是“百度百科”上“短视频”的词条,主要介绍“短视频”的概念和类型;材料二改编自《短视频,大数据时代的双刃剑》,“短视频是把双刃剑”,强调短视频既有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大量信息的益处,也有给人们带来思维、认知和情绪等诸多方面问题的弊端;材料三改编自《短视频时代正在批量制造“新文盲”》,“短视频App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认识到此书与其说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批判,反而更像是对下一个时代的预言”指出当代人面临技术垄断的前景,“我们有必要去思考另一个问题:人类是否有足够的理性和智慧,直面由自己创造,并可能毁掉自己的技术?”对人类发出警告。【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分析图表可知,40%的用户因观看短视频内容而购物消费过,在过去半年内,54%的用户因观看短视频内容而消费500元以内。可见,短视频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一半以上的消费者会因为短视频内容而进行消费。 结合材料三“其生产者只有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观看者的眼球才能获得流量利益,否则只能换来观看者的拇指向上一滑,这导致生产者必须在足够短的内容中提供尽量多的刺激,而观看者的短期、即时奖赏反馈不断被强化,也导致其注意力的保持时间越来越短”可知,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短视频是否给用户充分全面的信息,是否具有足够的“信息容量”也令人担忧。(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岩画鲍尔吉·原野①大雁山上有岩画。吉雅泰对我说:“老师你是专家,咱们看看去吧!”专家帽子像云彩在天上飞,我哪里是什么专家?看看热闹吧。“看!”吉雅泰介绍,“石头的图画。”这些人像青蛙,如缴枪的兵丁,他们举着胳膊、蹲马步。除了人,还有鹿和花朵,花形显然是对萨日朗花的摹写,花瓣用力弯曲着,但下面没小花。②“这些岩画是什么年代的?”我问吉雅泰。吉雅泰偏头向天空看,好像云上有答案。“专家说,匈奴时期或者新石器时期。”我笑了,这个专家看来不怎么专。匈奴跟新石器在时间上离太远了,它们并不是周一和周六的关系。“哪儿的专家?”我问。“哎呀,哪儿的都有。”吉雅泰手指遥远的天边,“全国各地的都有。他们一拨儿一拨儿来,还有80多岁的专家,人扶着走路。他们照相、摄影。岩画有被偷走的,你看。”吉雅泰指一块石头,缺了一尺见方。“电锯割的。”吉雅泰说。③这么拉风的岩画我要好好瞧瞧。猪血般的岩石上,留下了灰白色的图案,线条流畅,笔触稚拙。我差不多变成专家了,流畅稚拙,是评论家爱说的话。这些岩画分布在方圆30米内的七八块岩石上。我发现一幅岩画半成品。这只鹿,光有两条前腿和一只尾巴,少后腿。可能创作刚到一半,敌人突袭,比如汉人来袭匈奴人,新石器人遇到旧石器人的进攻,岩画家投笔从戎,甚至战死也有可能,留下了半幅画。一般说,史前人士没这么不认真的,是残酷的战事让他们中断了心爱的创作。④“老师,你判断这是什么时期的岩画?”吉雅泰问。“唔,”我用手摸了摸岩画,说,“我看跟红山文化属一个时期。”⑤“啪、啪。”大雨点摔在石头上,听得清响声。石壁开放一朵一朵颜色更深的花,图案更清晰。头顶晴空,哪来的雨呢?吉雅泰指北侧山下,铁灰色的浓云匍匐而来,和落叶松林接上了。“下山吧。”他说。我跟他急匆匆下山,奔一个孤零零石片垒的房子而去。进了这间房子,衣服全湿透了。⑥石房子是一位老羊倌的家,他叫虎其吐,眉梢各有一点眉毛,这是长寿的象征。虎其吐老人用干松枝拢火,松香味随毕剥声弥漫屋里。他有80岁,目光灵活,也清澈。虎其吐听说我来看岩画,说:“你真喜欢这个吗?”我说:“不懂,看一看。随便看一看啦。”老汉看了我一会儿,他眼光里有儿童式的顽皮,或者说带一点点嘲讽。他说:“我看你是诚实的人,我要告诉你实话。”⑦我和吉雅泰光着膀子,拎衣服烤,不知他要说什么实话。老汉拿树枝拢火,说:“那些岩画是我画的。”他画的?我不知所措,吉雅泰眼珠几乎要滚出来掉到火堆里。我们邂逅了一位史前岩画作者?⑧他见我们不信,搬来一个木箱,“哗啦”扣地下。里面有凿子、锤子和灰白的石块。他说:“先用凿子凿出花纹,人的花、鹿的花,再用石头在花纹上蹭,岩画——”他摊开一只手,另一只手握着凿子,“——就出来了。”他看我们还是不信,从炕头的白毡子底下拿出两块赭石片,石上有青蛙式的小人和鹿形。“我画的。”虎其吐老人用皲裂的手指自己鼻子。 ⑨我俩拿过石片看,和山上的一模一样。老汉又拿出一块石片,在地上凿——“咔咔咔”,圆形的头;“咔咔”,两个白点是眼睛;“咔——”,接下的方形是身子、胳膊。我倒吸了一口气。世上固然有许许多多人所不知的秘密,但眼前这个秘密太出人意料了。⑩“您是岩画爱好者吗?”我问。我不好意思管他叫骗子。“不爱好,”老汉摇头,“是没办法。”“什么没办法?”“真的岩画,我们这里有,”老汉拍地面,“有人炸,有人用电锯割。没办法,我弄假的掩护真的。”⑪外边雨停了,虎其吐老汉领我们上山。老汉拿小铲子在一块石头下挖土,挖了约有一尺深,石壁露出湿润的岩画,图案跟山那边的差不多。如果一定要比较,我只好说这个看着更真实。⑫这是真的岩画,老汉说。真的不多了。我从山下背土,背烂了两个筐,统共有100多筐土吧,把这些岩画埋上了。堆上土,踩结实,过半个月就长草了。我最怕下大雨,土冲跑了,岩画又露出来,还得背土。⑬“你保护岩画是为了什么?”我问。“岩画是有灵魂的,”他诚恳地说,“岩画的灵魂夜里出来溜达,有人见过的。土埋着也不影响他们溜达。这些人古代生活在这个地方,死后,灵魂被吸在石头上。他们想看看河水,看看草地上的花,闻闻牛粪的味。月亮下面,羊群在圈里互相挤着,可好看了。鱼在河里跳,像有人一样。这些灵魂看了这些东西,心里不惦记了,回山上接着睡觉。外边的人拿炸药炸下来的岩画卖钱,电锯割,灵魂受不了,会给这儿带来灾难。”⑭我们走到山头那边——我称之为虎其吐岩画工作室,他的作品被雨浇过,愈发稚拙。他拿烟袋锅指缺肢的鹿说:“还缺两条腿。我腰疼,要不早把腿画上了。”⑮我摸摸老汉的画,心里说,我摸到了人类物质文化非遗产,遗产在土里埋着呢。我问他:“你画的岩画没有灵魂吗?会不会半夜到处走?”“嘻嘻……”他摊开双手,笑得露出稀稀落落的牙齿。“我的手,抓牛粪、给羊接生,怎么能画出有灵魂的东西呢?”(有删改)8.本文开头和中间多次提到“专家”一词以及关于岩画年代的推断,请分析其在构思上的艺术特色。9.请分析本文第③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10.本文第⑥段对于老者目光的刻画非常生动,请对此加以赏析。11.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一章中写道:“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此外,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请利用本材料中相关论述评价上面这个“岩画”故事。(不超过100字)。【答案】8.专家们煞有介事而又毫无根据地推断岩画年代,“我”对被称为“专家”的谦虚态度以及对岩画年代的断定,既制造了关于岩画年代的悬念,又与后文这批岩画真实情况形成强烈对比,也增加了讽刺与批判性。9.详细地刻画了岩画半成品的具体画面内容,表现这幅岩画的生动真实。“我”作出了该岩画年代的错误推断,与后文老人制作岩画的技艺和雨水冲刷强化效果相呼应,同时“半成品”显得“不认真”是该岩画为“伪作”的伏笔。10.“灵活清澈”暗示他心灵的纯洁,面对原始岩画遭到破坏的心痛现实,他毅然自愿负起 保护之责;“儿童式的顽皮”和“嘲讽”既写出他藏有关于岩画真实情况这一秘密的神秘感,也表现出他对于所谓专家们被他的伪造岩画所骗的嘲笑;老人目光中透出他的心灵,形象更为鲜活丰满。11.示例:在社会变迁发生之际,人们可能失去对旧东西的信仰,因而产生惶惑、无所适从之感。公众热烈追捧“岩画”之形,却无视其内在灵魂,也有人希望维持岩画的原貌。凸显出经济和文化剧烈变动、新旧交替之际公众的观念矛盾。【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作用、分析相关内容在结构安排方面作用的能力。第一段有“‘老师你是专家,咱们看看去吧!’专家帽子像云彩在天上飞,我哪里是什么专家?看看热闹吧”,可见“我”对被称为“专家”的态度表现为谦虚;第二、四段信息是“‘这些岩画是什么年代的?’我问吉雅泰。吉雅泰偏头向天空看,好像云上有答案。‘专家说,匈奴时期或者新石器时期。’我笑了,这个专家看来不怎么专。匈奴跟新石器在时间上离太远了,它们并不是周一和周六的关系。‘哪儿的专家?’我问。‘哎呀,哪儿的都有。’吉雅泰手指遥远的天边,“全国各地的都有。他们一拨儿一拨儿来,还有80多岁的专家,人扶着走路。他们照相、摄影”“‘老师,你判断这是什么时期的岩画?’吉雅泰问。‘唔,’我用手摸了摸岩画,说,‘我看跟红山文化属一个时期’”,可见对岩画年代的断定“我”和其他“专家们”有不同见解;后来因为避雨我们来到一位叫虎其吐老羊倌的石房子里,“虎其吐听说我来看岩画,说:‘你真喜欢这个吗?’我说:‘不懂,看一看。随便看一看啦。’老汉看了我一会儿,他眼光里有儿童式的顽皮,或者说带一点点嘲讽。他说:‘我看你是诚实的人,我要告诉你实话’”“那些岩画是我画的”“他画的?我不知所措,吉雅泰眼珠几乎要滚出来掉到火堆里。我们邂逅了一位史前岩画作者?”读到此感觉到文章颇具讽刺性,专家们煞有介事而又毫无根据地推断岩画年代,既制造了关于岩画年代的悬念,又与后文这批岩画真实情况形成强烈对比,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也增加了批判性,前后照应,紧密衔接,结构严谨,戏剧性的情节发展,令人啼笑皆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内容和效果上看“我发现一幅岩画半成品”先总说所见为半成品,然后详细描述这幅岩画:“这只鹿,光有两条前腿和一只尾巴,少后腿”。多用短句,寥寥数语却给人真实鲜活生动感,自然引发了“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可能创作刚到一半,敌人突袭,比如汉人来袭匈奴人,新石器人遇到旧石器人的进攻,岩画家投笔从戎,甚至战死也有可能,留下了半幅画”“一般说,史前人士没这么不认真的,是残酷的战事让他们中断了心爱的创作”,其间“我”对该岩画的年代做了推断,结合后文可知这判断是错误。结构上看与上文“这么拉风的岩画我要好好瞧瞧”紧相照应,也与后文“我看跟红山文化属一个时期”以及老人制作岩画的技艺和雨水冲刷强化效果相呼应,同时“半成品”显得“不认真”是该岩画为“伪作”的伏笔。【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描写手法分析形象特征的能力。“目光灵活,也清澈”表现老人虽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可谓人老心不老,灵魂正直、纯洁、高尚、无私,因为心有信仰,尊重爱护岩画,不忍心看它们被自私自利之人偷窃、掠夺、破坏,便当仁不让地自发担负起守护的责任;“老汉看了我一会儿,他眼光里有儿童式的顽皮,或者说带一点点嘲讽”,写出老人的识人能力,一方面相信“我”的真诚,又瞧不起那些自诩为专家却被他的伪造岩画所骗、徒有虚名 的专家们,而关于岩画真实情况是他独守的秘密,更是一份神圣而伟大的自豪感,神情描写细致入微,传递出老人内心世界的纯粹和高洁,生动形象如见其人,鲜活而丰满,亲切而可爱。【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写文学短评的能力。首先从所给材料中提取出与文中相关的信息,比如章节题目“名实的分离”,以及结尾部分“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然后结合文中内容进行阐释分析,由结尾段“我摸摸老汉的画,心里说,我摸到了人类物质文化非遗产,遗产在土里埋着呢。我问他:‘你画的岩画没有灵魂吗?会不会半夜到处走?’‘嘻嘻……’他摊开双手,笑得露出稀稀落落的牙齿。‘我的手,抓牛粪、给羊接生,怎么能画出有灵魂的东西呢?’”中“我”和老人的对话可见并非专家的老人却真正读懂了岩画,而所谓的专家们却空有理论认不清看不准岩画,名不副实、名实分离;比如第二段“‘专家说,匈奴时期或者新石器时期。’我笑了,这个专家看来不怎么专。匈奴跟新石器在时间上离太远了,它们并不是周一和周六的关系‘全国各地的都有。他们一拨儿一拨儿来,还有80多岁的专家,人扶着走路。他们照相、摄影。岩画有被偷走的,你看。’吉雅泰指一块石头,缺了一尺见方。‘电锯割的。’”历史悠久被新发现的“岩画”恰合了费孝通先生所言的“社会变迁发生之际”,吉雅泰、“我”和专家们面对“岩画”产生了惶惑、无所适从之感(我不知所措,吉雅泰眼珠几乎要滚出来掉到火堆里)又契合了“在新旧交替之际……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的观点。公众热烈追捧“岩画”之形,却无视其内在灵魂,也有人希望维持岩画的原貌,比如老人虎其吐,凸显出经济和文化剧烈变动、新旧交替之际公众的观念矛盾。(三)(8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面小题。(黄钟)人月圆·_____湖上(元)张可久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12.在校对《元曲精选》一书时,发现题目漏了两个字,以下选项中最可能是所缺二字的一项是()A.春日B.夏日C.秋日D.冬日13.下面关于这首曲子的内容与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青山碍”写主人公在楚天的小楼远眺,被青山阻隔,难以望见心上人。B.“昨宵入梦”为虚写,想象那“如玉”的人儿会在洞箫声中梦见主人公。C.“憔悴”二字既扣“飞花”、“残柳”的景致,也写出主人公的愁苦面容。D.“心事”与“眉梢”二字,表现主人公哀伤情绪,直抒胸臆,感情浓烈。14.唐代诗人李益《江南曲》写道:“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宋代诗人石延年以“月如无恨月长圆”对唐代诗人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请结合此二则材料,赏析上面元曲中“明月”与“潮水”这两个意象的艺术效果。【答案】12.A13.C14.示例:李益《江南曲》以潮水有信而爱人失期表达怪怨与思念,石延年以月有圆缺赋予其爱恨之情。张可久这首曲子中的“秋月”“春潮”是主人公在爱人离去后每天早晚面对的景象,孤独寂寞;称秋月“无情”,言时光流逝,春潮“有信”,反衬爱人回家无期;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思念和幽怨。 【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依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此句可知,“春潮”是主人公在爱人离去后每天早晚面对的景象,由“春潮”推知,此时季节应为春日。题目漏处应为“春日”。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主人公在楚天的小楼远眺”说法错误,“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这句意为小楼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由此可知,主人公站的小楼不在楚地,是遥望楚天;B.“想象那‘如玉’的人儿会在洞箫声中梦见主人公”说法错误,此句是作者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那如玉般的美人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是主人公梦见了对方,而不是对方梦见了主人公;D.“直抒胸臆”说法错误,这两句作者借“飞花”与“残柳”,喻心绪的惆怅,形容的憔悴,“飞花”无定著,像心境的摇曳不定,“残柳”有亏缺,像双眉的皱损败残,因此属于间接抒情。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意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所给材料中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中的效果。李益《江南曲》中“潮水”这一意象解读,结合诗句内容,夫婿无信,而潮水有信,早知如此,应当嫁给弄潮之人。“弄潮儿”至少会随着有信的潮水按时到来,不至于“朝朝误妾期”,“潮水”这一意象,是思妇在万般无奈中生发出来的奇想,写出了思妇怨怅与思念交织的心理状态;宋代诗人石延年诗句“明月”这一意象解读,此句内容是说如果月亮没有爱恨情仇,那么就可以长久的圆满,以月有圆缺赋予其爱恨之情;在本首元曲中,选用的“明月”与“潮水”也赋予了其如材料中的意象内涵,“埋怨潮来有信,人归无期”,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春潮“有信”,爱人回家无期,也同样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思念和幽怨;“秋月”也是主人公在爱人离去后每天早晚面对的景象,称秋月“无情”,亦用材料之意,将月有圆缺这一事物赋予了其爱恨之情,使用了拟人修辞,委婉含蓄地表达主人公的孤独和内心的思念。(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袁)绍遂领冀州牧,承制以韩馥为奋威将军,而无所将御。引沮授为别驾。魏郡审配、钜鹿田丰,并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绍乃以丰为别驾,配为治中,甚见器任。左将军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据沛以背曹操。操惧,乃自将征备。田丰说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难遇之几,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绍闻而怒之,从此遂疏焉。②曹操畏绍过河,乃急击备,遂破之。备奔绍,绍于是进军攻许。田丰以既失前几,不宜便行,谏绍曰:“曹操既破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如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 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遂械系之。③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及军还,或谓田丰曰:“君必见重。”丰曰:“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许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若军出有利,当蒙全耳,今既败矣,吾不望生。”绍还,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选自《后汉书·袁绍传》)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兵以几动几()(2)不亮吾忠亮()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变化无方方()A.方向B.方法C.策略D.常规(2)宽雅有局度局度()A.才能B.气度C.规格D.限度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遂械系之。18.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19.有人认为袁绍战败在于不听田丰的谏言,所以田丰战后一定会被重用,但是田丰却认为袁绍战胜,自己可以保命,如果战败,自己必定被害。请梳理田丰这样分析的逻辑。20.从选文看,袁绍与田丰关系不断恶化,从“甚见器任”,到“疏焉”,再到“系之”,最后“杀之”,请从中分析袁绍败于曹操的根源。【答案】15.①.时机②.相信16.①.D②.B17.田丰违背袁绍的心意,竭力向他进谏,但是袁绍认为他使得军心沮丧,于是就用刑具将他囚禁起来。18.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19.袁绍表面上对人宽容,内心里对人猜忌;袁绍不相信田丰对他的忠诚;如果战胜了,袁绍得意,会释放田丰,表现自己的宽容,如果战败了,袁绍猜忌怨恨之心发作,更觉无颜面对田丰,就会杀害田丰。20.袁绍一开始器重田丰,是为了表现自己对于谋士的看重,展现自己的气量胸襟,内心并不真正重视田丰的才华和意见,也并不相信田丰的忠诚,袁绍在该对曹操用兵时贻误了战机,在该与曹操相持时又鲁莽地发动战争以致大败,期间都不听田丰的明智意见,可见,袁绍失败的根源既在于其不善把握时机,误判形势,也在于他不善用人,内心猜忌,刚愎自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兵以几动”的“几”,通“机”,指时机。本句翻译为“军队根据时机出动”;“不亮吾忠”的“亮”,相信。本句翻译为“不相信我的忠诚”。【16题详解】本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变化无方”的“方”是“常规”义。本句翻译为“变化无常”。故选D。(2)“宽雅有局度”的“局度”是“气度”义。本句翻译为“袁绍外表宽厚文雅,很有器度” 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句得分点:“强谏”,竭力进谏;“忤”,违背;“沮”,使动用法,“使……沮丧”;“械”刑具。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操今东击刘备兵”,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句,宾语是“刘备兵”,即“刘备的军队”,故可在此后断开;“连未可卒解”,“卒解”是“很快解除”,作句子的谓语,“今”是时间词,用于句首,故在“今”前断开;“举军而袭其后”“一往而定”是表意完整的两个句子,“可”与下句联系紧密,在“可”前断开。本句翻译为:曹操现在向东攻击刘备的军队,接连几次交战不可能很快结束,现在调动全部兵力袭击曹操的后方,就可以一举平定。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田丰的分析基础是“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即袁绍表面上对人宽容,内心里对人猜忌;结合“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许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若军出有利,当蒙全耳,今既败矣,吾不望生”可知,袁绍猜忌田丰对他的忠诚。如果战胜了,袁绍得意,会释放田丰,表现自己的宽容;如果战败了,袁绍猜忌怨恨之心发作,更觉无颜面对田丰,就会杀害田丰。【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一开始对田丰“甚见器任”,是因为田丰是韩馥的部将,而且在韩馥处不得志,这是为了表现自己重视贤才。“从此遂疏焉”的原因,是田丰进谏袁绍趁曹操攻打刘备不能很快取胜抓住时机攻打曹操,袁绍不听,田丰骂他。袁绍不能原谅,可见袁绍并不是有气量。但田丰骂人也做得不对。“系之”的原因是“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可见袁绍并不信任田丰,相反还认为他是动摇军心。“杀之”的原因是袁绍兵败,正好是不听田丰建议的结果。袁绍“战败而怨,内忌将发”。可见袁绍心胸狭窄,不能明辨是非,不能采纳雅言,实在可惜。参考译文:①袁绍于是领冀州牧,以天子名义任命韩馥为奋威将军,但不让他统率军队。袁绍选拔沮授为别驾。魏郡人审配、钜鹿人田丰,均因正直不被韩馥重用。袁绍就以田丰为别驾,审配为治中,对他们很是信任和器重。左将军刘备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据沛县凭借它来背叛曹操。曹操害怕,就亲自带兵征讨刘备。田丰劝说绍说:“与您争天下的人是曹操。曹操现在向东攻击刘备的军队,接连几次交战不可能很快结束,现在调动全部兵力袭击曹操的后方,就可以一举平定。军队根据时机出动,这就是好时机。”袁绍推辞说儿子生病,田丰的计策没得到施行。田丰举着拐杖敲击地面说:“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赶上这样的时机,竟然因为小孩子生病丧失机会,可惜呵!”袁绍听到以后很恼怒,从此就疏远了田丰。②曹操害怕袁绍渡过黄河,就加紧攻打刘备,终于将刘备打败。刘备投奔袁绍,袁绍这才进兵攻打许县。田丰认为既然失去前面的时机,眼下不宜出兵,就劝阻袁绍说:“曹操已经 打败了刘备,许县就不再空虚了。而且曹操擅长用兵,变化无常,人数虽少,不可轻视。现在不如长期坚守。将军凭借山岭黄河的坚固,拥有四个州的人马,外面联合英雄豪杰,内部实行农耕用以备战。然后挑选精锐部队,分为奇兵,趁敌人空虚轮番出战,用来骚扰黄河南面。敌人援救右边,我就攻其左边;敌人援救左边,我就攻其右边,使敌人疲于奔命,人不能安于本业,我们还没有疲劳但对方已经困乏,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战胜敌人。现在不用庙堂上稳操胜券的计策而想通过一次战争去决定成败,万一不能如愿以偿,后悔就来不及了。”袁绍不听。田丰极力劝阻,得罪了袁绍,袁绍认为他败坏军心,就将田丰关了起来。③袁绍外表宽厚文雅,很有器量,忧愁喜悦不表现在脸上,但他本性骄傲,刚愎自大,不能听取正确的意见,所以造成失败。等到袁绍军队返回,有人对田丰说:“您一定会受到重用。”田丰说:“袁公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诚,而且我多次因为说真话冒犯他。如果他得胜,一高兴,一定能赦免我;打了败仗,心中怨恨,内心的猜忌就会发作。要是出师得胜,我将得到保全,现在既然打败了,我不指望活命了。”袁绍回来后,说:“我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果然被他耻笑。”于是杀了田丰。(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东林书院记(明)王守仁①东林书院者,宋龟山杨先生①讲学之所也。龟山没,其地化为僧区,而其学亦遂沦入于佛老训诂词章者且四百年。成化间,今少司徒泉斋邵先生②始以举子复聚徒讲诵于其间。先生既仕而址复荒,属于邑之华氏。华氏,先生之门人也,以先生之故,仍让其地为书院,以昭先生之迹,而复龟山之旧。先生既已纪其废兴,则以记属之某。②呜呼!物之废兴,亦决有成数矣,而亦存乎其人。夫龟山没,使有若先生者相继讲明其间,龟山之学,邑之人将必有传,(1)!求当时从龟山游不无人矣,使有如华氏者相继修葺之,纵其学未即明,其间必有因迹以求道者,(2)!又使其时有司有若高君者,以风励士习为己任,书院将无因而圮,(3)!是三者,皆宜书之以训后。③若夫龟山之学,得之程氏,以上接孔孟,下启罗、李、晦庵②,其统绪相承,断无可疑。而世犹议其晚流于佛,此其趋向,毫厘之不容于无辨,先生必尝讲之精矣。先生乐易谦虚,德器溶然,不见其喜怒。人之悦而从之,若百川之趋海。论者以为有龟山之风,非有得于其学,宜弗能之。□□世之宗先生者,或以其文轮之工,或以其学术之邃,或以其政事之良。先生之心,其殆未以是足也。从先生游者,其以予言而深求先生之心,以先生之心而上求龟山之学,庶乎书院之复,不为虚矣!(有删节)【注释】①龟山杨先生: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人称龟山先生。北宋哲学家、文学家。他学于程颢、程颐,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理学南传做出了重要贡献。②程朱理学:由北宋程颢与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至罗从彦,三传至李侗,到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号晦庵。②邵先生:邵宝(1460-1527),明代学者。字国宝,号泉斋,又号二泉,江苏无锡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庄。少司徒:官名。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的一项是()A.然而B.然则C.虽然D.虽则22.本文第②段所说的“是三者”,与下面三句话所指的内容相关,请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将序号填入文中画线处。①则亦何至沦没于四百年之久②又何至化为浮屠之居而荡为草莽之野③岂遂沦入于老佛词章而莫之知 (1)——;(2)——;(3)——。23.本文反复提及“龟山之旧”、“龟山之学”、“龟山之风”,请联系全文,分析这三个短语的内在关联。24.本文第③段说“先生之心,其殆未以是足也”,请指出这句话中“是”的具体所指,并分析作者反复提及“先生之心”的用意。【答案】21.A22.①.③②.①③.②23.示例:龟山之旧指的是杨时曾经讲学的东林书院遗址,“龟山之学”指的是杨时的思想和学问,“龟山之风”指的是杨时的精神风范,恢复“龟山之旧”,有助于传承“龟山之学”,掌握了“龟山之学”,则渐渐受到熏染,而具备“龟山之风”。24.示例:“文轮之工”,“学术之邃”,“政事之良”用意:强调仅仅推崇邵先生的文章学术政绩并不算懂得先生之心,邵先生的良苦用心在于继承并传扬以杨时为代表的宋儒思想,先生弟子修复东林书院的作为正体现了先生之用心。【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A.然而,连词,表转折,如此……不过;B.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虽然如此,那么……”C.虽然,连词,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D.虽则,连词,即使、纵然。根据原文,空前讲先生德高而能号召人,空后讲世人推崇先生的其他原因,所以,本空的关联词有转折意。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理清文章逻辑关系的能力。关于龟山学说沦没的三个原因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个空都是前面假设之后的结果,论述龟山学说沦没的原因。空(1)前讲龟山沉没,假设有先生这样的人跟着讲明它的原址,而龟山的学说,家乡的人将一定会有传承,怎么就会沦没在老佛词章中却没有人知道!故填第三句。空(2)前进一步讲,探求当时跟随龟山游学的不是没有人,假使这其中有像华氏这样的人相继修葺它,纵然它的学术不能立即彰显,这中间一定有来求道的人的痕迹,那又何至于沦没四百年之久!故选第一句。空(3)前再进一步讲,又假如有关政府中有像高先生这样的人,把好风尚激励读书人作为自己的责任,书院将没有原因颓圮,又怎么会成为僧侣居住之地而沦落为草莽田野!故选第二句。【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深入理解文意的能力。题干问本文反复提及“龟山之旧”、“龟山之学”、“龟山之风”,请联系全文,分析这三个短语内在关联。龟山之旧,由原文“成化间,今少司徒泉斋邵先生始以举子复聚徒讲诵于其间。先生既仕而址复荒,属于邑之华氏。华氏,先生之门人也,以先生之故,仍让其地为书院,以昭先生之迹,而复龟山之旧”,可知是指杨时曾经讲学的东林书院遗址;“龟山之学”,由原文“若夫龟山之学,得之程氏,以上接孔孟,下启罗、李、晦庵”可知,指的是杨时的思想和学问; “龟山之风”,由原文“先生乐易谦虚,德器溶然,不见其喜怒。人之悦而从之,若百川之趋海。论者以为有龟山之风,非有得于其学,宜弗能之”可知,指的是杨时的精神风范。恢复“龟山之旧”,有助于传承“龟山之学”,掌握了“龟山之学”,则渐渐受到熏染,而具备“龟山之风”。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的关键词的含义,是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理解分析的。由原文“然而世之宗先生者,或以其文轮之工,或以其学术之邃,或以其政事之良”可知,“先生之心,其殆未以是足也”中“是”的具体指“文轮之工”“学术之邃”“政事之良”。这些成就只是文章学术政绩方面的。由后文“先生之心,其殆未以是足也”,可见邵先生的内心终究并不因为这些而满足。先生追求的是“龟山之风”,即发扬光大宋代儒家思想。这才是先生的人生追求,即真正的“先生之心”。参考译文:东林书院是宋代龟山杨时先生讲学的地方。龟山沉没,那个地方变为僧侣区,而他的学说也就沦没在佛老训诂的词章中,而且有四百年了。成化年间,现在的少司徒邵泉斋先生开始把举子们聚集在这里讲学。邵先生做了官后这个旧址就荒芜了,属于家乡人华氏的财产。华氏是邵先生的门人,因为先生的原因,仍旧把这个地方作为书院,用来彰显邵先生的事迹,并且恢复了龟山的旧迹。先生要纪念它的兴废历史,就把做记这件事托付给我。唉!事物兴废,既由成败的定数决定,也在于人的因素。龟山沉没,假使有像先生这样的人跟着讲明它的原址,龟山的学术,家乡的人将一定会有传承,怎么就会沦没在老佛词章中却没有人知道!探求当时跟随龟山游学的不是没有人,假使这其中有像华氏这样的人相继修葺它,纵然它的学术不能立即彰显,这中间一定有来求道的人的痕迹,那又何至于沦没四百年之久!又假如有关政府中有像高先生这样的人,把以好风尚激励读书人作为自己的责任,书院将没有原因颓圮,又怎么会成为僧侣居住之地而沦落为草莽田野!这三种情况,都应该写下来用以教导后人。龟山学说,由北宋程颢与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向上接通孔子孟子学说,再传至罗从彦、李侗、再到南宋时期朱熹,它的学说得以传承,绝对没有可疑之处。但世间还议论它最后流于佛说,这也是它的发展轨迹,没有一点辩驳的,先生一定曾经讲述精确。先生为人乐观平易谦虚,德高有胸怀,喜怒不形于色。人们都愉快地跟从他,像百川归于大海。议论的人认为他有龟山遗风,并不单单是从他的学术中得到收获,应该也不能做到。既如此,不过,世人以先生为精神领袖,有人认为它的文章精巧,有人认为它的学术深邃,有人认为他的政事优良。先生的内心,终究不因为这些而满足。跟从先生学习的,因为我的话而深入探究先生的内心,又凭借先生的志向而向上探求龟山学说,那么书院的恢复,不是空话啊!三、写作(70分)25.从人的认知发展来讲,“自我中心”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起始阶段,随着社会阅历和社交生活的丰富,自我认知水平会延展拓宽,人们会愈来愈发现“自我中心”的局限性。请联系现实,结合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明确地提到了“自我中心”这一概念。 对此,首先应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人仅依靠其自身的视角来感知世界、不能意识到他人可能具有不同视角和观点的倾向性。“自我中心”的人,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和理解周围世界及和他人的关系等,而完全不能注意别人的意图、观点和情感,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也不能从事物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去认知问题,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利己主义。其次,考生应注意到“自我中心”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起始阶段,材料并没有对之进行完全否定,而是认为具有“局限性”。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作为单独的个体而存在,任何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都一定会和其他人产生联系。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只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情感去判断和理解事物、情境、同人的关系等;假如一意孤行、强人所难、独断专横,将自己的意志当作为人处世的唯一标尺,势必无法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再次,“自我中心”也限制着一个人的眼界、认知、高度和格局。长期沉溺在自我的固有认知当中,不肯尝试改变、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愿意突破现有的认知水平,甚至就连学习都是为了验证自有认知的正确性……长此以往,对自身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考生在行文时,可以首先肯定“自我中心”的存在意义,再从其局限性入手,围绕影响社交、阻碍发展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论述突破“自我中心”的具体做法。立意:1.突破“我要我觉得”的桎梏。2.尊重他人,兼听则明。3.走出自我的“小世界”,拥抱广阔的“大天地”。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同类资料
更多
上海市嘉定区2022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