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二调考试试题(附解析)
ID:79505 2022-01-04 1 3.00元 12页 37.85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2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2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文言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严起恒传严起恒,字秋冶,浙江山阴人。举北闱,中崇祯辛未进士,就馆,试诗文中格。授刑部主事,宽廉精慎,为秋曹最。差提狱务,矜恤囚系,纵其械具,与沐浴,时与汤粥。时畿南例选铨曹,永淳力主用起恒,公揭已出,遣客劝令一谒执政,起恒佯谢诺,益闭户不与外人相见,遂不得调。已乃升广州知府,南海宝货充斥,起恒食淡衣粗,以廉闻天下。王思任,其姻也,携客游罗浮,过广州,起恒报谒,公宴之外,无私相见。思任舟车之赀逮绝,就起恒求傔力数辈,起恒谢无有,思任几穷。总制沈犹龙闻之,乃赍金币,遣舟车送思任归。起恒清慎端和,不为捭阖赫奕①,而骄帅悍兵,服其德望。郝永忠、卢鼎、黄朝宣、张先璧、曹志建恣行无所惮,捶击监司,如其牙校,顾敛手受起恒约束,如部将。时楚吏缘闽、广建国,皆旦夕躐拔至九卿。起恒不妄依附,守故衔两载。稍擢太仆少卿,已乃晋户部侍郎,督理钱法军饷。永历四年春,清兵犯南韶。慈圣太后遽欲挟上弃肇庆西避,起恒坚请车驾勿动。上召赴内廷,面谕允留。起恒叩头起,诣阁草敕,征调援兵,方吮毫间,两宫已登舟,上就辇矣。是冬,两粤继陷。上奔南宁,化澄率诸臣四窜,唯起恒从。客有劝起恒必去者,起恒泫然曰:“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死于奸,死于敌,唯天所命耳!”永历五年,孙可望遣其将吴将军者入见,挟兵拥行官,猝入起恒舟,佯请与语。语竟,遽挥铜椎击中起恒脑,堕水死。上闻,痛哭。出金募泅人,得起恒尸,裹以御衾,买棺葬于南宁江岸。起恒相四年,随上播迁,上累欲加恩,固辞不受。署中无长物,故衣敝舆,食不兼味。与人言,开诚尽辞,群心悦服;至其不可,则未尝以一字丐人恩泽,虽怨背不恤也。尤善理财用,在肇庆,请上亲征,立亲征库,不旬日得四万金,精甲名马盈数百。俄为夏国祥所忌,以中旨取库金入内用,事遂不行。出入群小间,内外交困,筹量挠沮。起恒遇害,国遂以亡。 (节选自王夫之《永历实录》,有删改)【注】①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B.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C.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D.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闱是明朝时期科举制对北京顺天府乡试的通称,南京应天府乡试称南闱。B.秋曹即刑部。古代办事的官署称部曹。因有秋后问斩一说,称刑部为秋曹。C.九卿是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一般以秩中二千石的一类的高官为九卿。D.户部是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和祭祀的权力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严起恒为人正直,不攀附权贵,尽管政绩突出,在铨选中却失去升迁的机会。B.严起恒为人清廉,生活俭朴,不善经营。姻亲王思任找他资助,他都拿不出钱来。C.严起恒为官正直谦和,以德服人。那些平时放纵妄为的将领,都甘愿受他约束。D.严起恒为人坚贞,忠于朝廷。当明朝大势已去时,众将纷纷逃脱,他却不离不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差提狱务,矜恤囚系,纵其械具,与沐浴,时与汤粥。(4分)(2)起恒清慎端和,不为捭阖赫奕,而骄帅悍兵,服其德望。(4分)5.王夫之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 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节选自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B.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C.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D.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昌言”是苏洵朋友石扬休的字。古人对人称呼时可称姓名、字、号,也有贯以斋名、官爵、籍贯等代称的。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殿试时录取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C.“句读”是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也称为“句逗”。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 现方式。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D.“夷狄”亦称“夷翟”。古代泛称中国北方各族为“夷”,东方各族为“狄”。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B.作者在文中描写石昌言出使虏庭出京时“从骑数百,送车千乘”的隆重场面,流露出自己壮志难酬之意。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以及多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D.文章回顾了历史情况,剖析强虏的本质,提醒石昌言不要为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4分)(2)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4分)10.昌言对苏洵学业上的关心体现在哪些地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30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1~12题。夜坐(其一)①龚自珍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②。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③灵。塞上似腾奇女气④,江东久陨少微星⑤。平生不蓄湘累⑥问,唤出妲娥诗与听。【注】①本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诗人第四次会试落榜,夜坐难眠,遂作此篇。②青冥:天空。③帝坐:亦称帝星,指北极第二星。④奇女气:《汉书·外戚传》记载:“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⑤少微星:星名,这里代指有才之士。⑥湘累:指屈原。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题目后立即将视野转到无垠的夜空,借此来思索宇宙与人生,展现出广阔而深邃的诗意图景与哲理意蕴。B.颔联中的“一山”与“丘陵”形成鲜明对比,表面上看是遥望黑夜所见,实际上是展 现诗人心灵的“夜色”,想象奇幻。C.颈联主要是借“塞上”与“江东”之景抒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时政,尤其是对人才问题的见解和看法,独具匠心。D.尾联直抒胸臆,既然问天无效,诗人就不愿意再模仿屈原向天发问,而是深情呼唤出月中嫦娥来尽情倾诉自己的心声。12.这首诗与《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同为龚自珍的作品,但情感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寄远杜牧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功名待寄凌烟阁①,力尽辽城不肯回。【注】①凌烟阁: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B.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C.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D.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14.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6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诗人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16.你是否同意“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中体现出的劳动观?说明理由。(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题。春远①杜甫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765)春杜甫在浣花溪时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B.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谐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C.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在偏僻之地。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2)《陋室铭》中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且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借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两句写人们社日时的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照。(5)《马说》中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于都……走进江西,重温一段的红色历史,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每段故事,都让人热血澎湃。历经岁月百年党史,人们愈加强烈地感受到,英雄的沉淀,那些英雄形象如珍珠一般。百年党史,人们愈加强烈地感受到,英雄的足迹,犹如夜空中闪闪发亮的灯塔,指引着前行之路。而今,我们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未如此之近。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瑞金B.从瑞金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C.从第一个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瑞金D.从瑞金第一个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悲喜交加震撼光彩夺目回忆 B.可歌可泣震荡光彩夺目回望C.悲喜交加震荡熠熠生辉回忆D.可歌可泣震撼熠熠生辉回望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们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强起来、富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B.我们发扬英雄精神,迎来从强起来、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C.我们发扬英雄精神,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D.我们发挥英雄精神,迎来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22.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①,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挫折不能让贝多芬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闻名的、不朽的音乐家。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②,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③,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挫折遇到崇高理想,才可能开出绚烂的花朵。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对学习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在《劝学》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问题的朴素观点;后来,唐代的韩愈又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在《师说》里表达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看法。此后,人们关于学习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材料二学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延续, 就没有文明的传播。当今,学习对于我们有一种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靠学习来充实自己,以迎接每时每刻所面临的挑战。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今天的学习又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以‘劝学’新说”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吾留此”是“吾留(于)此”的省略,“留”的处所一定要与之相连,故排除A、B两项。“岂复能有所效”,固定句式,意思是难道还能期待有什么成效(转机)吗。“顾今日亦安往哉”,固定句式,意思是况且现在还能逃往哪里呢。故在“顾”之前要断开,由此排除C项。2.D【解析】“掌管户籍财经和祭祀的权力机关”错误,户部的职权是掌管户籍财经,“祭祀”方面则由礼部来主持。3.B【解析】“他都拿不出钱来”曲解文意,由原文“就起恒求慊力数辈,起恒谢无有”可知,是王思任找他要几个仆从,起恒抱歉地说没有。4.(1)严起恒主持刑狱事务,非常体恤那些被囚系的人,打开他们身上的器械让他们洗澡更衣,不时还拿些汤粥给他们吃。(“矜恤”“纵”“与”各1分,句意1分)(2)严起恒性情清廉谨慎,待人谦和,从不炫耀和盛气凌人,那些骄狂的将士都被他的德行折服了。(“骄”“服”各1分,句意2分)5.①统治者缺乏抗敌斗志,懦弱无能。②国家内外交困,财力匮乏。③群小当道,残害忠良。(每点1分)【参考译文】严起恒,字秋冶,是浙江山阴县人。通过北闱考试,考中了崇祯辛未年间的进士,到翰林馆面试,所试诗文都符合规格。(严起恒)被授任刑部主事,性情宽廉谨慎,是刑部最仁慈之人。严起恒主持刑狱事务,非常体恤那些被囚系的人,打开他们身上的器械让他们洗澡更衣,不时还拿些汤粥给他们吃。当时京畿南部按例铨选官员,永淳竭力主张重用起恒,官府公文已经张榜,派遣门客劝令一起拜谒执政者,起恒假装称谢,更加闲户不与外人相见,最终不得调任。不久又升任广州知府,南海这个地方宝货遍地,而起恒食淡衣粗, 以清廉闻名于天下。王思任,是他的姻亲,携带朋友游罗浮,路过广州,起恒报答拜谒,在公宴之外,没有任何私人的相处款待。王思任舟车的财物开销渐渐耗尽,于是请求起恒支援几个仆从,然而起恒只好表示歉意说没有,王思任几乎穷困潦倒,寸步难行。总制沈犹龙听说这件事,于是奉送金币,置舟车送王思任回家。起恒性情清廉谨慎,待人谦和,从不炫耀和盛气凌人,那些骄狂的将士都被他的德行折服了。郝永忠、卢鼎、黄朝宣、张先璧、曹志建等人行为恣肆,无所忌惮,捶击监司,就像低级牙校这种低级武官,但后来都收手,接受起恒的约束,就像他的部将一样。当时楚地官员缘闽、广建国,都在短时间内被提拔到九卿的位置。然而起恒不随意依附,坚守自己以前的官衔两年多。稍后被提拔为太仆少卿,接着晋升户部侍郎,督理钱法军饷等事务。永历四年春,清兵进犯南韶。慈圣太后立即想挟带圣上抛弃肇庆而向西逃避,起恒坚决请求皇上的车驾不要动。皇上召见他到内廷,当面告谕说答应留下来。起恒叩头起身,到馆阁书写敕书,征调援兵,正当他在草拟敕书之际,两宫已弃岸登舟,皇上也登上车子了。这年冬天,两广相继被攻陷。皇上奔南宁,王化澄率众臣四处逃窜,只有起恒一人跟从。有一个门客劝起恒一定要离开此地,起恒凄然地说道:“我留守这个地方,就可以免遭祸殃,难道还能期待有什么成效吗?况且现在还能逃往哪里呢?君臣遭遇患难,作为人臣唯有以死相报。趴伏在草间来求得活命的机会,这是我不愿意做的事。国家一日没有灭亡,我就一日也不离开主上。不管是死于奸贼之手,还是死于敌人之手,都只是天命使然罢了!”永历五年,孙可望派遣他的一个将领吴将军来拜谒起恒,吴将军裹挟兵器进入行宫,突然进到起恒的船上,假装说要与起恒借步说话。话语刚落,立刻就挥铜椎击中起恒的脑袋,起恒堕水而死。皇上听闻,痛哭失声。花费钱财招募了会水的人,寻得起恒的尸身,然后用御袍包裹住尸体,买棺材将他葬在南宁的江岸。起恒任相辅四年,跟随皇上辗转流徙,皇上多次想给他加恩,他都坚决推辞。在他办公的署中没有任何东西,都是烂衣服旧车子,饮食节俭,不用两道菜肴。起恒和人交谈,言辞恳切,大家都心悦诚服;在他最潦倒之际,从来没有凭借一个字乞求别人的恩赐,即使人家怀恨也不放在心上。他特别擅长打理财用,在肇庆,他恭请皇上亲征,建立亲征库,不到十天就凑得四万两金,以及精甲名马好几百。不久他为夏国祥所嫉妒,凭借中旨取库金入内用,皇上御驾亲征乏事,于是搁浅了。他常出入群小间,内外交困,经费筹措十分紧张。起恒遇害后,国家于是也就渐趋灭亡了。6.A【解析】“还”的主语是“彭任”,“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意思是“彭任随富弼出使回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数万骑”是“介马“的后置定语,意思是“几万匹披甲的战马”,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7.D【解析】古代泛称中国东方各族为“夷”,北方各族为“狄”。8.B【解析】“流露出自己壮志难酬之意”无中生有。9.(1)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颇为自喜。(“日”“甚”“乃”各1分,句意1分)(2)大凡胡虏用来向中原炫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使者)不能看透这一点。(“所以”“测”各1分,句意2分)10.①昌言听说苏洵荒废了学习,为苏洵感到很遗憾。 ②后来在京城看苏洵的文章很高兴,并且夸苏洵文章写得好,鼓励苏洵。(1点1分,2点3分)【参考译文】昌言应进士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栗给我吃;我们两家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音格律,学业未成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进士第四名,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颇为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到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立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慷慨激昂。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唯独对昌言有此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回来,给我讲,说:“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情不自禁胆战心惊。”大凡胡虏用来向中原炫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使者)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因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君出使匈奴,冒顿单于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他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城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多大能耐了。孟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以我上述的话作为赠言。11.C【解析】“颈联主要是借‘塞上’与‘江东’之景抒情”错误,颈联诗人借用少微星的典故,表现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无奈之情,不是借景抒情。12.①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伤心郁愤以及对当朝统治者的指责与失望。诗歌呈现出沉郁、悲愤的感情色彩。②《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表达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与献身精神。诗歌呈现出积极、高亢、充满斗志的感情色彩。(每点3分)13.C【解析】“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错误。“道傍车马起尘埃”只是描写过往车马带起的尘埃,表达思妇对征人的盼归之情。14.①前三联写抒情主人公在惆怅中独登高台,大雁远去,红叶凋零,塞外音书不至,道旁尘埃四起,描绘了渺远寂寥之景,衬托了自己的孤独落寞,表达了对征人的思念之情。②尾联抒发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每点3分)15.A【解析】“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误,陶渊明不是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而是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 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俗却使他望而却步。16.示例一:我同意这种劳动观。“岁功”指一年的农业收获,“既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这一联的意思是:一年收成虽未估量,但劳作已使我开心。表现了诗人更关注农作时的劳动乐趣,喜欢惬意的农耕生活,这种欣然的情感更感染人,所以我赞同这个观点。示例二:我不同意这种劳动观。这一联的意思是:一年收成虽未估量,但劳作已使我开心。对于农人来说,收成才是最终的结果,没有收成,农人的劳动便没有意义,诗人的开心并不是从农人生存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写明观点2分,分析诗句2分,回扣观点2分)17.C【解析】“‘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错误,“何曾”是“什么时候曾经”之意,以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意为剑外未曾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理解错误,游离了本诗主题。18.(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A【解析】由前文“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可知,所填内容应是“从……(动宾结构)的……(地名)”的结构,符合要求的只有A项。20.D【解析】悲喜交加: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修饰“红色历史”,应选“可歌可泣”。震撼:指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震荡:震动摆荡,不安定,处于动荡状态。语境是说红色历史使人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应选“震撼”。光彩夺目:形容光泽颜色耀眼好看。熠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也可用来形容虚物,比如形象。语境中是形容“英雄形象”,且“珍珠”的光泽并不“耀眼”,所以应选“熠熠生辉”。回望:指回想过去,主要指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回忆,这时带有总结或小结的意味,常用于书面语中。回忆:泛指回想。内容一般只是自己经历的事情。与“百年党史”相搭配,应选“回望”。21.C【解析】画线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发挥英雄精神”搭配不当,应是“发扬英雄精神”;二是“富起来、强起来到站起来”语序不当,应是“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项。22.①可他从未消沉②却是垫脚石③树立崇高理想(每处2分)23.【写作指导】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作文内容应该是“对学习的认识”,但学生需要重点注意四点:一是联系时代发展,结合当代学习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的现实;二是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三是以“‘劝学’新说”为副标题;四是要写议论文。参考立意:①学习要讲求效率,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②任何时代,学习都不能急于求成。③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更要有质疑精神。④多种选择面前,兴趣也许是最好的依据。⑤学习要以担当时代重任为目的。
同类资料
更多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二调考试试题(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