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
ID:75662 2021-12-21 1 3.00元 9页 602.15 KB
已阅读9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2.读中国古代的思想地图可得A.孔子学说得到了各国欢迎B.体现了战国晚期文化趋同C.诸子百家的思想严重区隔D.学术的发展体现东学西渐3.《尉缭子》强调战争本于“仁义”,“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孙膑兵法》则指出,战争必须讲“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天人不合,即使取得胜利也是暂时的。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墨家思想成为显学B.诸子思想相互渗透C.耕战思想成为主流D.军事理论高度成熟4.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5.《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B.公正至上C.以民为本D.以德治国6.西汉后期,执教私学的经学大师已遍及各地,如韦贤“笃志于学,兼通《礼》尚书》,以《诗》教授”。到了东汉,私学教育更是声势浩大,学生少则数人,多则万人以上,马融“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由此可见,两汉时期A.官学地位受到冲击B.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异C.儒学影响日益扩大D.儒家伦理道德走向世俗化7.论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多元文化的面貌,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时代,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这其中),佛教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该时期这一多元文化面貌的出现,反映了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确立B.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C.庞大而又严密的理学体系建立D.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8.韩愈《原道》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明太宗实录》载:“(明成祖)人恒言,以不治治夷狄。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据此可知A.古代史料中关予夷夏观的叙述缺乏可信度B.孔子和明成祖蛮夷观的宗旨有着本质区别C.春秋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D.研究历史上的民族观仍需要其他史料佐证9.欧阳修在一篇祭祀亡友的文章中写道:“(一个人)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形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公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这反映了,当时A.理学关于世界本体论的阐释B.文人看重人生的精神价值C.统治者关于政治权力的加强D.史家关于修史权力的维护10.朱熹在编著《资治通鉴纲目》时,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进而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这表明朱熹A.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B.鼓励世人批判怀疑精神C.宣扬理学倡导儒家思想复兴D.注重对历史问题的考证11.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12.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 中写道:“糙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C.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13.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说“人肉治羸疾”。中唐以后割股疗亲成为普遍现象,孝子们割股千年。清光绪《延庆州志》记载了清朝13位孝子的孝行,其中有过“割股疗亲”行为的就有4人。导致材料所述孝子行孝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受到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B.政府的支持、社会的鼓励C.“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推动D.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影响14.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A.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B.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C.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D.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1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16.《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言论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17.明代小说“三言”“二拍”塑造了许多商人形象:《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施复拾金不昧,归还失主,生意兴隆,家道殷富,子孙兴旺,还免去性命之灾;《徐老仆义愤成家》中的阿寄,历经艰辛,发财致富“尽从勤里得”。这些作品A.说明现实主义成为文学主流B.满足了民众对通俗文学的需求C.迎合了统治阶级的艺术品位D.体现了文学与商业伦理的融合18.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19.明朝灭亡、清代继立之后,一些学者对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恶劣学风深恶痛绝,并认真思考“社稷沦亡、天下陆沉”的原因。这体现出A.统治者重视吸取明亡教训B.社会风气的日益恶化C.学者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20.不同于唐代的重形式,宋代的文学更为看重自由表达,文学的主题也由群体意识回归个体孤离感(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这体现出宋代A.科举入仕艰难士人失意落魄B.新兴市民阶层缺乏群体观念C.程朱理学的影响力日渐消失D.经济发展引发社会意识变迁21.近代学者辜鸿铭认为: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同欧洲相比,汉代儒学相当于古罗马的旧教,而宋代儒学则类似新教”,按照他的看法,宋代儒学同欧洲新教都A.否定真正权威B.注重回归古典C.顺应世俗要求D.精于哲学思辨22.古希腊雕塑各个时期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进而走向了“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材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A.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B.人文主义的不断发展C.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D.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23.古希腊有位哲人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火光把影子投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他用囚徒和洞穴之喻来代表人类的现状,旨在强调A.关注人的世界B.理性高于感觉C.认识源于感觉D.美德即是知识24.受但丁及其诗歌的影响,意大利俗语文学发展迅猛,独领风骚的是托斯卡纳地区的作家。意大利的文化精英对俗语文学的价值和标准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其结果是在16世纪确立了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的意大利“标准文学俗语”。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意大利A.重视文化创新忽略了历史传承B.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C.人文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D.商品经济颠覆了民众的神学观25.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上述材料体现了A.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D.新教伦理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26.18世纪下半期,巴黎三分之二的房屋开始有了孩子单独的卧室,七分之一的房屋有专用的餐厅;1789年,法国革命政府终止了各种形式的司法酷刑;1792年,法国首次采用断头台,减少罪犯痛苦,因为即使死刑犯“亦是血肉之躯”。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A.人文主义深入到家庭内部B.思想解放影响社会关系C.革命体现启蒙思想的原则D.民主政治得到快速发展27.马丁•路德强调:“我们是贫乏的罪人,惟独借着信靠基督,才能在神面前获得称义与救赎,就是说,基督是我们独一的义。……我们在神面前的义乃是神赦免我们的罪,纯粹出于他的恩典,不用人的任何过去、现今或是随后之行为、功劳或配得。”材料中马丁•路德A.倡导建立民主教会B.主张将神从无生命的领域中驱逐出来C.坚持教会的民族性D.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及天主教会权威28.在启蒙运动中,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些虽没有哲学著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这主要是因为A.自然科学尚未完全成熟B.哲学家的成就最突出C.哲学革命是运动的目标D.批判宗教神学的需要29.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A.并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B.对资产阶级革命有启蒙作用C.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D.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30.某学者指出,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得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人们因而思考,如果人们无法依靠启示(上帝的命令)来获得真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可见,该学者认识到,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思考A.催生了启蒙运动B.直接导致进化论的诞生C.普及了无神论D.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小题,共55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体育活动不仅是先秦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先秦各诸侯国对于军事体育极为重视,对百姓习武也有明确要求,“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一些军事体育竞技活动不断转化,如孔子私学教育中的围棋、登高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蹴鞠、竞渡、 秋千、击壤等都是非常流行的健身娱乐活动。先秦时期的体育活动还注重通过“御”来培养“敬君事上”的精神,通过“射礼”培养人“中”“礼”“志”“正”的品质。——摘编自李世宏《先秦体育风尚发展特色探析》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体育运动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逐渐活跃,同时代,各种祭祀竞技赛会蓬勃兴起,体育赛会“被无处不在的神圣所包围”。特洛伊战争胜利之后,体育发展为城邦的公共事务。古希腊一些哲学家的体育思想也影响体育运动的发展,色诺芬就著有《运动家—关于狩猎》《关于马术技巧》等与体育相关的体育哲学专著。随着希腊体育运动的发展,训练场成为希腊城邦的重要标志,受训者常常持续练下去,直至壮年。——摘编自黄鑫《作为生活方式的古希腊体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况先秦时期体育竞技与古希腊体育竞技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体育经济活跃原因(8分)32.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通过家庭治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家国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摘编自《孔氏祖训箴规》材料二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孔氏祖训箴规》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5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7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家训文化的现实价值。(4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 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下表是某历史教师给学生提供课题(深入探究欧洲启蒙运动)的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文艺复兴史纲》陈小川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国大革命史》马蒂厄商务印书馆《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玛丽·莫斯特中共党史出版社《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陈来商务印书馆《启蒙运动与现代性》詹姆斯·施密特上海人民出版社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以及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该教师预设的探究角度并说明理由。(要求;指出2个探究角度,逻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5DDBAB,6-10CBDBA,11-15CCBBB,16-20,BDCCD,21-25BBBBD,26-30BDDC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小题,共55分31、(1)特点先秦:尚武从军之风浓厚;注重健身娱乐;重视体育教化功能;强调服从君上古希腊:与城邦公共事务密切相关;宗教色彩浓厚;蕴含体育哲学。(7分)(2)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城邦体制确立;哲学家思想的熏陶;人文精神的觉醒;战争胜利的刺激。(8分) 32、(1)思想:仁爱忠孝(讲仁爱、尚忠孝、崇教化);立德修身;节俭持家;重义轻利;为官公正。(5分)(2)表现: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反对八股;学习西方,工商强国。原因:民族危机出现;西方思想传入。(7分)(3)现实价值: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4分)33、(12分)示例一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这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踏实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主巨大贡献。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34、(12分)角度一:深入探究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或探究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中的启蒙运动)理由:由指定参考书《文艺复兴史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成熟阶段.角度二: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或探究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或探究法国大革命中的启蒙运动).理由:由指定参考书《法国革命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如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直接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武器。角度三: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美国的影响.理由:由指定参考书《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和《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美国独立战争的诸多先驱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些人也是美国1787 年宪法的主要制定者;美国的三权分立政体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鸿理论的最佳实践.角度四: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中国的影响.理由:由指定参考书《中国近代思想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就是向世界学习的过程,维新派的兴民权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角度五:反思启蒙运动与启蒙思想的价值与现代性关系理由:由指定参考书《启蒙运动与现代性》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启蒙思想价值与现代公民社会价值观建设
同类资料
更多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