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石家庄市正定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含解析)
ID:59859 2021-11-02 1 3.00元 20页 219.65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1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0-2021学年石家庄市正定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中国古代,人们以下生活、生产活动中,一定有化学变化的是(    )A.夯筑土屋B.烧制彩陶C.磨制石器D.结绳记事2.在过滤操作中,不必使用的仪器是(    )A.漏斗B.量筒C.玻璃棒D.烧杯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B.空气是成分固定不变的气体C.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45,含有氧气15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其他任何物质反应4.下列实验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A.制备O2--加热KCl和MnO2的混合物B.鉴别纯棉线和羊毛线,观察颜色C.分离Fe和Cu: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D.除去KNO3溶液中的少量Ba(NO3)2--加入适量的K2SO4溶液,过滤5.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时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B.做电解水实验时可加入硫酸钡增强水的导电性C.为防治水体污染,应该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D.河水经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方法得到自来水6.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是每一个泉城人的义务。下列做法中,不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的是(    )A.定期对汽车进行尾气检测,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B.为防止疫情传播,将佩戴完的一次性口罩放到指定回收处C.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资源D.秋收后将秸秆就地焚烧7.关于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属于金属元素B.①②属于同种元素C.③④是阴离子D.②④是相对稳定结构8.“神舟三号”宇宙飞船飞行实验成功,表明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运送“神舟三号”飞船的火箭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偏二甲肼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B.偏二甲肼中含氮气C.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7D.偏二甲肼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19.下列关于O2的说法不科学的是(    )A.常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空气中的O2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C.加热KCl03制O2,可用MnO2作催化剂D.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10.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如果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实际水的体积偏小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未成功,可能是氧气浓度偏低C.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瓶内已集满氧气D.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充分反应后,需将装置冷却至室温再读数,否则测量结果偏低11.水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水共存物属于混合物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C.水通电分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D.水气化时体积增大是因水分子变大1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中子数决定的B.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C.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氧原子个数不同13.下列物质中一定属于混合物的是(    )A.含氮35%的硝酸铵B.含铁70%的氧化铁C.冰和水的混合物D.含碳10%的碳酸钙14.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就可以液化为液氨,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时的主要   反应为 4NH3+3O2  - 点燃  2X+6H2O.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8B.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NH3中氮、氧元素质量比为 1:315.如图表是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空格内最为恰当的是(    )NaMgAlSiSClArA.CB.NC.FD.P16.丙烯(C3H6)可从石油中提炼。关于它的组成正确的是(    )A.它由C、H原子构成B.它是无机物C.C、H元素的质量比是1:2D.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21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XYZW反应前的质量(g)211616反应后的质量(g)17m611A.物质Y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C.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2:3D.参加反应的Z与X的质量比为2:318.某化合物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化合物(    )A.只含有C、H两种元素B.一定含C、H两种元素,可能含O元素C.一定含C、H、O三种元素D.一定含C、O两种元素,可能含H元素19.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O2- 点燃  CO2+2H2O,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A.X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C.X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1D.X属于氧化物20.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目的A.检验溶液是否是碱溶液B.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之一操作现象溶液变蓝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结论该溶液是碱溶液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目的C.验满氧气D.鉴别浓盐酸和浓硫酸操作现象带火星木条复燃甲瓶口出现白烟,乙瓶口无明显现象结论氧气已收集满甲瓶中是浓盐酸,乙瓶中是浓硫酸A.AB.BC.CD.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2.0分)21.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下列请用元素符号表示:(1)两个氮原子______;(2)3个酒精分子______;(3)钠离子______;(4)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______。22.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实验 A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当电源接通一段时间后,a 管与 b 管中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_。②实验 B 集气瓶内装满水的目的是______。③实验 C 通过现象,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______的结论。④实验 D 中水的作用是______。23.学习中我们经常利用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制取,下图是我们研究常见物质组成、性质的几个实验.(1)A 实验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______,使瓶内压强减小来推测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该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2)B 实验是通过证明生成物______来推断水的组成.(3)C 实验的目的是______.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24.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C的水溶液呈蓝色,D是一种红色固体,B→D的反应过程较为复杂,D→B的反应用于冶金工业,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可以发生反应,“→”表一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1)D的化学式为______(2)物质A的一种用途是______(3)“D→B”的化学反应的现象为______(4)溶液中发生的一个置换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25.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图中标号a、b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装置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______。在用足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氧气产生的速率逐渐减慢,此时应该进行的操作______。如果用G装置来收集氧气,则气体从______(填“c”或“d”)端管口进入。(3)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HCl气体(极易溶于水)的体积,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______(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26.氢化钙(CaH2)是一种白色颗粒状固体储氢材料,常用作登山运动员的能源提供剂。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备氢化钙并探究它的有关性质。【查阅资料】①氢化钙通常用氢气与钙加热制得。②氢化钙要密封保存,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 ③钙遇水立即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并放出大量的热。④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进行实验】小组同学设计的制取装置如图所示(固定装置略)。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发生装置的优点______。(2)B、D中所盛试剂相同,该试剂为______,其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3)实验时先打开A中活塞,一段时间后,再点燃C中酒精灯,其目的是______。(4)装置C中制取氢化钙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27.镁条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生成氧化镁,科学小组的同学点燃镁条(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下同),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图1表示,若m1=3克,则m2=4.6克。(1)求镁条中金属镁的质量。(2)实验过程中,镁条点燃后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请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解:A、夯筑土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烧制彩陶包含着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磨制石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结绳记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B。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夯筑土屋、结绳记事、磨制石器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2.答案:B解析:解: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操作的装置由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等仪器组成.A、过滤时需用漏斗制作过滤器,该仪器过滤时需用,故选项错误.B、过滤时不需要量取液体体积,所以不需要量筒,故选项正确.C、过滤时需用玻璃棒引流,该仪器过滤时需用,故选项错误.D、过滤时需用烧杯盛放液体,该仪器过滤时需用,故选项错误.故选:B.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根据过滤操作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明确过滤操作的原理、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答案:A解析:解:A、没有空气就没有一切生命,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所以A说法正确;B、从古到今,空气成分也在变化,所以B说法不正确;C、空气中约含有氮气五分之四、氧气五分之一,是按体积分数计,所以C说法错误.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能与一些物质反应,所以D说法错误.故选:A.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没有空气就没有一切;从古到今,空气成分也在变化;对空气的成分的划分是按体积分数计的;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能与一些物质反应.本题考查了空气的用途,意在让我们保护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4.答案:D解析:解:A、加热KCl和MnO2的混合物,氯化钾不能分解,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纯棉线和羊毛线的颜色可能相同,不能用观察颜色的方法进行鉴别,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Fe能与适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但无法再分离出铁,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Ba(NO3)2能与适量的K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D。A、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纯棉线和羊毛线的颜色可能相同,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5.答案:D解析:解:A.电解水时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选项说法错误;B.硫酸钡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盐,在水中不能发生电离,所以不能增强水的导电性,选项说法错误;C.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防治水体污染,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但不能禁止使用,选项说法错误;D.河水经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方法得到自来水,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A.根据电解水的原理来分析;B.根据硫酸钡难溶于水来分析;C.根据防治水污染以及农药和化肥的作用来分析;D.根据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水的电解、水的净化、水污染的原因等,难度不大。6.答案:D解析:解:A、汽车尾气能污染大气,所以定期对汽车进行尾气检测,可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故A利于改善城市环境;B、佩戴完的一次性口罩中含有病菌,要放到指定回收处,防止污染环境,故B利于改善城市环境;C、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资源,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故C利于改善城市环境;D、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所以秋收后将秸秆就地焚烧,故D不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故选:D。A、根据汽车尾气污染考虑;B、根据佩戴完的一次性口罩中含有病菌考虑;C、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资源,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D、根据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污染物考虑。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各种污染源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解题,并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环境。7.答案:B解析:解:A、③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大于4,为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①和②粒子的核内质子数都为12,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C、③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④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②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所以为不稳定结构,而④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为稳定结构,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A、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进行解答。B、根据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解答。D、根据稳定结构即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微粒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8.答案:A 解析:解:A、偏二甲肼C2H8N2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故A正确;B、偏二甲肼含C、H、N三种元素,其分子中含2个C原子、8个H原子和2个N原子,偏二甲肼不含氮气;故B不正确;C、偏二甲肼C2H8N2的相对分子质量=12×2+1×8+14×2=60≠27;故C不正确;D、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2):(1×8):(14×2)=6:2:7≠1:4:1;故D不正确;故选:A。根据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可得知,该物质由C、H、N三种元素组成,该物质的分子由2个C原子、8个H原子和2个N原子构成;利用物质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完成对该物质的判断.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组成与分子构成,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在每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9.答案:A解析:解:A、常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纯O2,空气中的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A错误;B、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故B正确;C、加热KClO3制O2,可用MnO2作催化剂,否则反应速度很慢,故C正确;D、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故D正确.故选:A.A、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考虑;B、根据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考虑;C、根据氧气的制取方法考虑;D、根据氧气的用途考虑.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只有纯净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检验空气中的氧气是不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10.答案:C解析:解:A、俯视读数偏大,因此量取的水比实际需要的水少,故A说法正确;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未成功,可能是氧气浓度偏低,故B说法正确;C、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要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不能伸入瓶内,故C说法不正确;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要等装置冷却才能准确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否则测量结果偏低,故D说法正确。 故选:C。A、根据量筒使用的方法分析:俯视读数偏大,量取的水比实际需要的水少;B、利用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注意事项分析;C、利用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要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不能伸入瓶内分析;D、利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注意事项分析。本题属于基础性的考查,明确量筒的使用方法、气体验满和检验的区别、测定氧气的注意事项等是解题的关键,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要规范操作才能事半功倍。11.答案:C解析:解:A.冰是固态水,则冰水共存物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因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水通电分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是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了氢气和氧气,因此水通电分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实验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C正确;D.水气化时体积增大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D错误;故选:C。A.依据物质分类分析;B.依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分析;C.依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分析;D.依据分子的性质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实质,主要利用分子的性质和水电解原理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12.答案:B解析:解:A.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故错误;B、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正确;C.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故错误;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故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化学性质、生铁和刚的区别等,难度较小。13.答案:D解析:解:A、硝酸铵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是35%,含氮35%的硝酸铵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B、氧化铁中铁元素质量分数是70%,含铁70%的氧化铁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C、冰水混合物中含有一种物质水,一定属于纯净物;D、碳酸钙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是12%,因此含碳10%的碳酸钙一定是混合物。故选:D。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含氮35%的硝酸铵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例如纯净物硝酸铵中氮元素含量是35%,含有杂质的硝酸铵中氮元素也可能是35%,同理含铁70%的氧化铁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要注意理解.14.答案:D解析: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4个氮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2,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28,故选项说法正确。B、氢元素显+1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1)×3=0,则x=-3价,故选项说法正确。C、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D、NH3中氮、氧元素质量比为14:(1×3)=14:3,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置换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5.答案:D解析:解:据图示,图中原子排列规律:原子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从1至8逐步增加;所以空格内最为恰当的是磷原子; 故选:D。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排列规律,选出符合规律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图中原子结构示意图,对比异同点,找出原子的排列规律。16.答案:D解析:解:A、丙烯(C3H6)是由分子构成,说法错误;B、丙烯(C3H6)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说法错误;C、丙烯(C3H6)中C、H元素的质量比是(12×3):(1×6)=6:1,说法错误;D、丙烯(C3H6)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6=42,说法正确;故选:D。A.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B.根据有机物的判断方法来分析;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D.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7.答案:C解析: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增加了17g-2g=15g,故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5g;同理可以确定Z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6g-6g=10g;W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6g-11g=5g;由质量守恒定律,Y的质量应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A、Y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Z和W,生成物是X,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C、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10g:5g=2:1,故选项说法错误。D、参加反应的Z与X的质量比为10g:15g=2:3,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8.答案:B解析:解:某化合物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9.答案:C解析:解:由X+2O2- 点燃  CO2+2H2O可知,左边4个氧原子;右边4个氧原子,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根据元素守恒,两边的原子种类和个数应该相等,所以左边还差了1个C和4个H,那么X的化学式就是CH4。A、X的化学式就是CH4,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错误;B、X的化学式就是CH4,相对分子质量为12+1×4=16,故不正确;C、X的化学式就是CH4,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3:1,故正确;D、X的化学式就是CH4,不属于氧化物;故不正确;故选:C。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可得X的化学式,在进一步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20.答案:C解析:解:A、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是显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该选项不正确;B、由于铜片上的是白磷,热水中的是红磷,没有可比性,不能探究燃烧条件,该选项不正确;C、集气瓶口处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该选项正确;D、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在瓶口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形成白雾,不是白烟,该选项不正确。故选:C。A、显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B、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C、氧气密度比空气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浓盐酸易挥发,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21.答案:2N 3C2H5OH Na+ S+4O2解析: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氮原子表示为:2N。(2)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酒精分子可表示为:3C2H5OH。(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钠离子可表示为:Na+。(4)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可表示为:S+4O2。故答案为:(1)2N;(2)3C2H5OH;(3)Na+;(4)S+4O2。(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22.答案:2H2O- 通电  2H2↑+O2↑ 1:2 使收集的气体更纯净 15 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时炸裂集气瓶 解析:解:(1)实验A中,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通电  2H2↑+O2↑,当电源接通一段时间后中a管与b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2)实验 B 集气瓶内装满水的目的是使收集的气体更纯净。(3)实验 C 通过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结论。(4)实验 D 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时炸裂集气瓶。答案:(1)2H2O- 通电  2H2↑+O2↑,1:2;(2)使收集的气体更纯净;(3)15;(4)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时炸裂集气瓶。(1)根据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解答;(2)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解答;(3)根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解答;(4)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解答;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23.答案:氧气;4P+5O2 点燃  2P2O5;氢气和氧气中所含的元素;通过氢气燃烧的实验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解析:解:(1)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使瓶内的压强减小,水会进入集气瓶,要注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故答案为:氧气;4P+5O2 点燃  2P2O5(2)实验是通过证明生成物中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要牢固记忆“正氧负氢”,通过氢气和氧气的验证方法,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答案为:氢气和氧气中所含的元素(3)氢气燃烧的现象是: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烧杯壁上有水雾.证明了氢气的一个化学性质→可燃性.故答案为:通过氢气燃烧的实验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 本题属于实验探究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气体的组成和性质.图A是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要注意装置的严密性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B是水电解实验,得到的是氢气和氧气,从而能判断水的元素组成.C是氢气燃烧的实验,通过观察现象,证明了氢气的可燃性.本考点属于实验探究题,分别探究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通电分解水的实验和验证氢气的可燃性,要认真分析,通过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同学们一定要综合掌握,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24.答案:Fe2O3 金属除锈等 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Fe+CuSO4=FeSO4+Cu解析:解:(1)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C的水溶液呈蓝色,D是一种红色固体,B→D的反应过程较为复杂,D→B的反应用于冶金工业,铁生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因此B是铁,D是氧化铁,C是硫酸铜;故答案为:Fe2O3;(2)A是硫酸,硫酸可以除铁锈等,故答案为:金属除锈等;(3)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现象是:红色固体变黑色;故答案为:红色固体变为黑色;(4)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Fe+CuSO4=FeSO4+Cu;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C的水溶液呈蓝色,D是一种红色固体,B→D的反应过程较为复杂,D→B的反应用于冶金工业,铁生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因此B是铁,D是氧化铁,C是硫酸铜;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因此A是硫酸;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因此E是氢氧化铜.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25.答案:试管 集气瓶 2KClO3-MnO2△2KCl+3O2↑ A D或E 将酒精灯向试管后(或左)移动 c 防止氯化氢溶解在水中 没有解析:解:(1)仪器a是试管;仪器b是集气瓶.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2KCl+3O2↑.属于固体加热型,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能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收集装置是D或E。在用足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氧气产生的速率逐渐减慢,是因为试管底部的氯酸钾没有充分受热,此时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将酒精灯向试管后(或左)移动.如果用G装置来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氧气应从c端通入,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3)由于HCl气体极易溶于水,测定其体积时不能让其与水接触,植物油是为了防止氯化氢溶解在水中;原有的空气排出多少体积,就要相应体积的氯化氢进入,因此不会引起体积变化,因此对体积测量没有影响。故答案为:(1)试管;集气瓶;(2)2KClO3-MnO2△2KCl+3O2↑;A;D或E;将酒精灯向试管后(或左)移动;c;(3)防止氯化氢溶解在水中;没有。(1)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结合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HCl气体极易溶于水,原有的空气排出多少体积,就要相应体积的氯化氢进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6.答案:能够控制反应速率 浓硫酸 吸收氢气中的水蒸气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玻璃管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Ca+H2-  △   CaH2解析:解:(1)A发生装置的优点:通过分液漏斗能够控制液体药品流量,从而能够控制反应速率。故填:能够控制反应速率。(2)B、D中所盛试剂相同,该试剂为浓硫酸,其作用分别是吸收氢气中的水蒸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玻璃管。故填:吸收氢气中的水蒸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玻璃管。(3)实验时先打开A中活塞,一段时间后,再点燃C中酒精灯,其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故填: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4)加热条件下,氢气和钙反应生成氢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H2-  △   CaH2。故填:Ca+H2-  △   CaH2。(1)A发生装置的优点:通过分液漏斗能够控制液体药品流量,从而能够控制反应速率。(2)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3)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混合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或加热时发生爆炸。(4)加热条件下,氢气和钙反应生成氢化钙。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27.答案:解:(1)则m2与m1之差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因此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4.6g-3g=1.6g,设镁条中镁的质量为x,则:2Mg+O2- 点燃  2MgO,48    32x      1.6g4832=x1.6g,x=2.4g答:镁条中金属镁的质量为2.4g。(2)通过观察可知,镁燃烧时,一部分生成的氧化镁扩散到了空气中,会导致石棉网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答:部分生成物散逸到空气中。解析:(1)根据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同类资料
更多
2020-2021学年石家庄市正定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