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ID:59526 2021-11-02 1 8.88元 26页 58.31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16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8.88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念麦子彭家河麦子,是乡下最顾家的媳妇。农历十月,水稻已装进了仓,踏实的农民们便早早地忙碌着麦子的婚礼了。光亮的犁铧、黑色的钉耙、带着农药气味的耧斗是麦子千百年来简陋的陪嫁,其实也不完全算是陪嫁,农家计算好的那些碳铵、尿素、农家肥才是麦子最好的嫁妆。在麦子离开家的前夜,老农便点起烟锅,叨念着哪块地肥,哪块地薄,平衡起麦子陪嫁的多少,掂量起麦子出嫁以后的日子的舒服与艰涩。丰盛的早餐过后,一家老少便扛上犁耙、炊具,连同孩子、耕牛、黑狗,一路浩浩荡荡,送小麦出门。小麦要远嫁到村外的山上、山下去了,农民就是小麦的娘家人。新犁过的田散发着纯朴的芳香,每一个畦埂都像用墨线量过那样的笔直,每一垄土都被铁耙细细地平整过,每一块大一点的坷垃都被敲碎,那是小麦的婚房,它们将隆重地迎接小麦的到来。一粒粒饱满的褐色的小麦马上就将成为这片整侍妥贴的土地上的新媳妇了。远离村庄,农户在田野垒起锅灶,露天生火做饭,袅娜的炊烟是麦子最后华丽的转身。这顿午餐,是为麦子摆设的婚宴。嫁过去了,小麦深入土地,度起了蜜月。蜜月过后,她慢慢探出了头,害羞地出现在自己的院落,那望穿秋水的村庄便远远地成了她的娘家。在新的土地上,小麦越长越滋润,腰身越来越苗条。微风过处,麦子们在自己的家里不断地忙碌,有时也会在田野里载歌载舞,以细细的绿色绸带舞起秧歌。娘家的亲人会不时地过来走走,帮助麦子理理家事,拔一拔麦子的院子里生的几棵荒草;看到麦子生活幸福,也乐得吼几声山歌,于是山外的云就飘得更加悠然。麦子守护着自己家园,默默担负着自己的责任。农夫的儿子打工去了,农夫的媳妇也打工去了,娘家的亲人基本上全到广东、深圳了,只有麦子仍生活在朴实的村庄。麦子独自顶风挡雨,养家糊口,是村庄最后的村姑。在乡下,她们没有私奔,逃离这个贫困的地方;她们没有绯闻,败坏村庄的名声。纷繁尘世,麦子是乡下最忠诚的妻子,是土地最贤惠的媳妇。麦子的亲人们都到远方追逐梦想去了。有的带回了成扎的钞票,有的带回了时髦的衫裤,还有的把尸骨抛在了异乡。然而,麦子们仍坚守着自己的家园,默默地尽着自己的妇道。第26页共26页,麦子居住的村庄时常干旱,往往会长达半年没有雨水。村子没有自来水,没有空调,没有雪糕,村里的水分似乎被某种强大力量全吸到了城市,村庄更加干涸了。麦子仍顶着烈日,顽强地生活。纵然看上去如一个个村庄的弃妇,然而麦子还是无怨无悔,张罗着生儿育女。所有麦子肤色的男女,都是小麦健康的后代。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继承着小麦遗传的色彩,这或许是小麦最大的安慰。小麦的子女一个接一个地来到都市,有的头发被染成红色、黄色、蓝色,有的脸上擦着雅芳、资生堂、欧莱雅,但总掩饰不住小麦的烙印。小麦惦念着四处散落的儿女,便以馒头、饼干、方便面的形式进城探望自己的儿女。那些工地上的苦力、流水线上的女工还亲腻着乡下的麦子,深深地想念着老家并仍然与馒头为伴,有的却早已恋上了生猛海鲜、麦当劳或雀巢咖啡,他们更愿意撕开面包,涂上牛油,过与霓虹灯相伴的更加洋派的日子。进城的面粉有的时常出入烤箱,与各种香精、防腐剂甚至苏丹红一起,敷着厚厚的各型粉脂粉墨登场,在灯红酒绿中占据或者洁白的或者印着各色花纹的碟子。它们也许忘记了小麦的嘱咐,有的已经面目全非。没有人听到麦子的叹息。深山里的麦子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当城市在污染中变得越来越神经质的时候,才想起乡下的麦子,便四处呐喊着小麦的色彩。于是绿地、绿色食品、绿色水果、绿色软件、绿色建材等新词如雨后的麦苗拔地而起。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记不起乡下的麦子,只是记得乡下的绿色。麦子在尘世间沉浮,麦子仍旧安然地生长。村子里的男女一个一个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都市新贵或者都市盲流等。村庄也随之半个或整个地搬进城,镶嵌在城市与郊区的夹缝里。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儿了,麦子也被抛弃在一旁。山里山外的土地上全长出了野蒿,麦子失去了自己曾经坚守的家园。麦子,只得躲在村庄的粮仓里哭泣,直至死去。野蒿疯长,让人忘记了麦子的家。然而,我却时刻惦念着乡下的麦子。其实,麦子是最值得深爱的乡下女人。(有改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对麦子的评价开头,奠定感情基调;主体部分以时空为序,以麦子的出嫁过程及其子女进城以后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展开叙述。B.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写小麦在土地上的自然生长,短句与长句交相运用,用清新的语言写出农村乡野间的一派美好与祥和。C.文章中说麦子“没有私奔,逃离这个贫困的地方”“没有绯闻,败坏村庄的名声”,含蓄地表现出留守家园的农民对土地的忠诚与恪守本分的淳朴。第26页共26页,D.文章写“进城的面粉……忘记了小麦的嘱咐,有的已经面目全非”,借物写人,意在表现对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占据市场的隐忧。8.本文在写麦子的出嫁上花费了一定的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9.本文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简要赏析。【答案】7.D8.①本文花费一定笔墨写麦子的出嫁,表现出农民对麦子的深情(展现了耕作、播种的农耕过程,表达了对乡村文明的依恋);②与下文写麦子的后代忘本、麦子的痛苦和死亡形成对照,借此表达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明走向没落的感伤、叹惋。(意思对即可)9.①将麦子当作人来写,赋予麦子以人的情感,借对麦子出嫁及麦子儿女进城的描写,表达了对农耕文明的深厚情感,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麦子的生长过程,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使文字变成画面跃然纸上;③拟人化地描写麦子的生长过程与写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及思想变化相映成趣,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意在表现对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占据市场的隐忧”错误,文意曲解,文章写“进城的面粉……忘记了小麦的嘱咐,有的已经面目全非”,意在表现对进城农民迷失于名利、违背本真的隐忧。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体会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如何理解文章在写麦子出嫁上花费一定笔墨的做法。第26页共26页,首先要到文中找到作者写麦子出嫁的内容,主要在第二段,第二段先写农民们忙碌麦子的婚礼,给麦子准备陪嫁,如“早早地忙碌着麦子的婚礼了”“光亮的犁铧、黑色的钉耙、带着农药气味的耧斗是麦子千百年来简陋的陪嫁,其实也不完全算是陪嫁,农家计算好的那些碳铵、尿素、农家肥才是麦子最好的嫁妆”,接着写麦子离开家的前夜,老农掂量麦子出嫁以后的生活,如“点起烟锅,叨念着哪块地肥,哪块地薄,平衡起麦子陪嫁的多少,掂量起麦子出嫁以后的日子的舒服与艰涩”,然后写第二天给麦子送嫁,如“丰盛的早餐过后,一家老少便扛上犁耙、炊具,连同孩子、耕牛、黑狗,一路浩浩荡荡,送小麦出门”“新犁过的田散发着纯朴的芳香,每一个畦埂都像用墨线量过那样的笔直,每一垄土都被铁耙细细地平整过,每一块大一点的坷垃都被敲碎,那是小麦的婚房,它们将隆重地迎接小麦的到来。一粒粒饱满的褐色的小麦马上就将成为这片整侍妥贴的土地上的新媳妇了。远离村庄,农户在田野垒起锅灶,露天生火做饭”,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农民对麦子的深情,表现出在耕作、播种的农耕过程对乡村文明的依恋;接着分析这一内容与下文内容之间的关联,从文章后文来看,作者写麦子的后代忘本,“小麦的子女一个接一个地来到都市,有的头发被染成红色、黄色、蓝色,有的脸上擦着雅芳、资生堂、欧莱雅”“它们也许忘记了小麦的嘱咐,有的已经面目全非”,写麦子的痛苦和死亡,如“麦子失去了自己曾经坚守的家园。麦子,只得躲在村庄的粮仓里哭泣,直至死去”,由此可知,作者在开始所写麦子出嫁隆重的场面与后文这样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表达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明没落的感伤。【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写作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本文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首先回顾拟人的手法特点以及效果,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然后看文中把什么当作人来写,文章标题“怀念麦子”以及第一段“麦子,是乡下最顾家的媳妇”就提示考生,本文写作的对象是“麦子”,主要写了麦子的出嫁,麦子儿女进城以及麦子的痛苦死亡,这完全是把麦子当作人来写,这“麦子”代表农耕文明,而“怀念”则是直接表达作者对农耕文明的情感;文章表面是写麦子境遇的变化,实际是写农民的生活思想的变化,写麦子的遭遇,实际是写农耕文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遭遇,作者借助拟人化把这些内容结合到一起,读起来更有趣味,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同时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使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麦子的出嫁、麦子儿女的进城,这就可以激发阅读者的想象,更有趣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批评(德)丹尼尔·克尔曼瓦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这个习惯和半小时前吞下的镇静剂能帮助他克服恐惧感。第26页共26页,“对不起,”他的邻座放下了报纸,开言道,“您是不是瓦根巴赫呀?”这是个大胖子,蓄着黑胡子,眼镜片后面的黑眼珠瞪得老大。“是。”“啊。”这个男人继续看着自己的报纸。瓦根巴赫向窗外看,明亮的光线让他不舒服。“我经常看到您,”邻座说,“在剧场里,还有电视上。那个节目,《音乐时代》,是您主持的吧?”“《音乐时刻》。”瓦根巴赫避开他的目光。他不想跟他谈天。他压根儿就不想说话,更不想跟粉丝说话。“啊,对,是《音乐时刻》。我太太经常看。两个星期前我们还去看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真巧,是不是?”“您是,”瓦根巴赫问,“想要签名?”口气很冲,似乎是有意的。他的手自然而然地伸向外套口袋,去掏签名照片。“啊不,谢谢。不要。”瓦根巴赫僵住了。“您要知道,”那男人说,“我并不是粉丝。”“请恕我直言,”那男人说,“我觉得您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的表演太表面化了。您根本演不了这个角色,不是吗?有几次您索性演不下去了,大家都发现了。还有您的手势——干什么要那样胡乱挥舞?对不起!”他又去看报纸了,舔舔嘴唇,翻看着。瓦根巴赫揉着眼睛,微咳了一声。声音很奇怪。那男人抬起头:“对不起!我这样说很没有礼貌!”“没事。”瓦根巴赫说,“每个人都有——这是他的权利——自己的品位,是不是?”那男人耸耸肩膀,又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闭锁在温暖的黑暗中。“太业余了,”那声音又说,“我是说两星期前的《华伦斯坦》。老天,您知道吗?您把他演成了一个小丑,您是怎么想的呀?还有您的出场……”“怎么了?”瓦根巴赫喊起来。他睁开了眼睛。那个出场时让他非常得意的,他排练了很久,也因此而被交口称赞。“没什么,”那男人说,“没什么。对不起。”他舔舔嘴唇,翻看报纸。第26页共26页,“那个出场是我表现最好的一瞬间!不管您信不信!”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一动也不想动,他要装出睡熟的样子。他并不想跟人讨论。他并不想与这个人吵架。他只想扛过这次飞行。恐惧感越来越强烈。他感到头晕。“您不舒服吗?”“不……我很好!”瓦根巴赫转头去找空中小姐,想要一杯咖啡或是别的提神的东西。但是不知怎的空中小姐连个影儿也不见。“您究竟为什么要主持《音乐时刻》那个节目呢?您挣的钱够多了呀。太多太多了,是不是?我的意思是,何必如此贪心,以声誉为代价,以……您知道您在那里面显得多么可笑吗?在那弱智的节目里。”“嘿!”瓦根巴赫叫道。空中小姐站住了。“一杯咖啡!”“对不起,我们正在降落,我不能给您提供任何东西。”“拜托,”瓦根巴赫说,“给我一杯咖啡吧!”“对不起,这是规定。”“您知道,”瓦根巴赫的声音是沙哑的,“我是谁吗?”“不知道。”她转身走了。瓦根巴赫摸索着把安全带扣好。他感觉到飞机在下降,他看到窗下玩具般的景物越来越接近,房屋在长高,显现出更复杂的形状,发动机的声音似乎更响了,一架直升机在他们下方飞过,飞机摇摆起来。恐惧感扼住了他的呼吸。飞机停住了。他知道自己还活着。他解开安全带,猛地站起身来。地面似乎在摇摆。他头晕得厉害。他的邻座抬头看他:他的胡子闪着湿润的光,他的头发乱糟糟的,他的眼睛又黑又圆。“请您,”邻座说,“请原谅!”“什么?”“您知道吗,”他说,“我是因为害怕。我害怕坐飞机。真可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所以我有时……您能理解吗?其实我觉得您很不错。没那么差劲。比如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面。当然算不上有多好,不过……在第二幕里您的表演就不是那么讨厌!尽管……”瓦根巴赫转过身,举起一只手。但是没有出租车停下。他觉得很热,他出了汗。第26页共26页,一辆出租车停下了。他拉开车门跳上去,说出了酒店的名字。酒店房间太小,也不舒服。他放下箱子,想了想,拿起了电话听筒。迟疑了几秒,他拨了号,凭记忆拨的,是他的助理的号码。“喂,”他说,“是我。我到了。我们的日程是怎样安排的?”他听了一分钟。对他说话的是一个兴奋的被电流扭曲的声音。“好的,”他说,“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次描写男人“舔嘴唇,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眼睛”,这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B.瓦根巴赫“被交口称赞”的出场在这个男人眼中一无是处,可见瓦根巴赫的周围大都是赞美之音,突然的批评让他愤怒不已。C.文中的“男人”因自身坐飞机的恐惧而不停地与瓦根巴赫交谈,甚至不惜污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D.小说以“批评”为题,不仅指文中的“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与价值追求的评判,更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5.本篇小说叙事都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C5.①对话形式简洁直接,描写生动传神,凸显人物性格。这种形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两人当时的口吻、神态及心理等。②突出矛盾冲突,情节引人入胜。文中邻座男人喋喋不休的批评,瓦根巴赫一再沉默克制,让情节在紧张有序中向前发展。③照应题目,突出主题。小说以“批评”为题,文中大量的对话都是邻座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的批评之语,而结尾处以瓦根巴赫与助理的对话收束全篇,让人们看到那些在金钱与名利中穿梭的人内心的觉醒,深化小说主题。【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C项,“甚至不惜诬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表述有误,文中这个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评价有很强的客观性,虽出于恐惧而言,但并非完全是诬蔑与诋毁,因此谈不上“卑鄙”。第26页共26页,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作用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叙事都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有怎样的作用。其实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是人物描写的一种主要手法。通过人物语言的描绘,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好的对话描写,能使读者从特定的内容、各具特色的说话腔调、惯用的词汇及表达方式中,体会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出身经历、习惯爱好、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从而产生闻其声、知其人的艺术效果。本文的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了巴赫乘坐飞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对话和神态描写,特别是对话描写简洁直接而又生动传神刻画了巴赫的形象,比如在邻座的男士与他搭讪时,他认为是他的粉丝,回答口气很冲;对于空姐没有给他拿咖啡,他认为报上自己的名字对方会破例,用沙哑的声音问空姐“您知道,我是谁吗?”简洁直接而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巴赫是一个自负而有傲慢的人,给人一种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主要矛盾和情节都是在对话中展开,巴赫等上飞机,坐下,打算闭上眼睛来克服他的恐惧感。可是他的邻座的那人认出他是瓦根巴赫,是《音乐时刻》的主持人。巴赫认为自己遇到了粉丝,不想理睬,直接问是不是先更要签名,且把手伸向外套口袋。可是邻座男士马上表示“啊不,谢谢。不要。”巴赫僵住了。然后邻座的男人喋喋不休地对他的表演和主持进行了批评,且问巴赫“您究竟为什么要主持《音乐时刻》那个节目呢?您挣的钱够多了呀。太多太多了,是不是?我的意思是,何必如此贪心,以声誉为代价,以……您知道您在那里面显得多么可笑吗?在那弱智的节目里”,而巴赫一再沉默克制自己,让故事情节在对话中紧张而有序向前发展,且这里邻座男人的喋喋不休的批评正好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批评”。还有文章的结尾以巴赫和助理之间的对话来结束文章,文章的结尾巴赫对助理说“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说明巴赫接受了邻座男士的批评,在金钱与名利中觉醒过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散文手法主要集中在表达技巧,特别是修辞手法上,主要考核赏析句段表达效果,某种手法作用等;小说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第26页共26页,(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玉米侯发山早晨四五点,天空的脸还没洗干净,老贵就已经挑着一担水到了地头。他不敢歇息,提着水桶来到田里。玉米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他看了看,都比昨天多了一片,昨天是四片的,今天五片;昨天五片的,今天六片……他把水瓢对准玉米的根部,缓慢地浇着——如果浇得快了,水流就会把玉米根部那儿的土浇跑了;如果浇得过猛,容易把土溅起来糊到玉米的叶子上。水遇到土壤,转瞬即逝,还是留下了湿漉漉的蛛丝马迹。水流的“嗞嗞”的声音,在老贵听起来,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入耳。水塘距离玉米地不远,老贵差不多挑了三四十担水,等到7584棵玉米全部浇完,日头刚好爬到东山嘴那儿了。老贵一屁股蹲到地头,手掌胡乱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掏出旱烟袋,挖了一锅烟,点上火,很享受地嗞溜起来。给玉米浇水,就得趁日头睡觉那会儿,要不,日头晒着,再去浇水,玉米会受不了。五年前当地政府分地的时候,老贵抢先要了这块地。这里是中越边境,当年的战争曾遗留下大量的地雷,部队排除雷后再把土地交给政府。其实不用抢,这年头根本没人愿意种地。政府把其他几块没有人要的地都种上了树。这块地有九分六厘,老贵用脚步丈量了无数次。他接管后,有人劝他种果树,他说还是庄稼顺手,他种了一辈子的庄稼,有经验;有人让他种药材,说药材值钱,他说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要那也没有用。有了这块地,老贵就把原先的责任田转让给了邻居。他说土埋到脖子那儿了,顾不了那么多。也是,老伴病逝多年,他今年58,人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块地到手后,老贵拿上䦆头深耕了一遍,捡出里面的石头什么的,然后施一遍农家肥,当年就种上了玉米。有了水分的滋润,玉米苗在日头的照射下,尽情地舒展着身子,茁壮,精神。看着一棵棵玉米苗,老贵的脸上溢满了笑容,那眼神,那表情,好像那些玉米苗就是他的孩子。日头越爬越高了,空气中有着明显的燥热。老贵喜欢这样的天气,有墒,玉米就长得格外快。老贵下意识地抽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玉米成熟的馨香。这时候,二宝带着大全过来了。这两人老贵不陌生。二宝是村主任,大全也是本村人,如今在城里盖房子,是个大老板。二宝说:“贵叔,跟您商量个事。”大全掏出一支烟递过去,老贵下意识地接过。“就是这块地的事。”二宝迟疑了一下,说出了口。第26页共26页,老贵盯着大全:“你也想要?”大全点点头。“没门!”老贵把手里那根纸烟甩了。去年,村里有人要用这块地当墓地,给多少补偿老贵都没答应。大全又掏出一支烟递过去,说:“贵叔,你要多少补偿都中。”老贵没有接大全手里的烟,指着地里的玉米,说:“你得先问问它们答应不答应!”二宝说:“贵叔,若是玉米知道,也会答应的。”“二宝你啥意思?”老贵一时给搞糊涂了。二宝说:“贵叔,我知道您对这块地的感情,但你也得想想村里那些孩子们,跑到十几里外的镇里上学,刮风下雨,孩子不受罪?一年要穿坏好几双鞋子呢。”老贵梗了一下脖子,说:“我不是把每年卖玉米的钱都捐给了那些孩子们,让他们买鞋……”大全有点哭笑不得,说:“贵叔,我在村里建个小学岂不更好?”“啥?建学校?”老贵懵了。“人家大全要无偿给村里建个小学,就打算在这块地上建!”二宝补充道。“真的?”老贵似乎不相信。几乎同时,二宝和大全点了点头。那些玉米苗随风摆动,不知道是拒绝还是同意。老贵一脸的难色,不知道该怎样和它们交流。大全说:“贵叔,不急,等您收了这季玉米再说。”这还差不多。老贵的脸像雨后的彩虹,亮丽而有色彩。一年后,一个崭新的学校建成了,学校的名字就叫“玉米小学”。老贵的儿子叫玉米,是一名军人,早在六年前因为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原载《山西文学》2019年第11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贵不愿出让玉米地,是基于对土地的热爱、对教育的支持、对儿子的怀念,最终老贵支持了建设新小学的计划。第26页共26页,B.小说通过丰富的人物对话,把二宝、大全与老贵对立起来,使情节发展更加波澜起伏,使老贵形象更加鲜明突出。C.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老贵这样一位支持教育的农民形象,注重从小人物身上体现大时代精神,让人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农民的新思想。D.小说以“玉米”为题,立片言以居要,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既揭示文本的内容又暗示主题,有写实的一面又有象征的一面。5.小说中老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小说结尾写老贵儿子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B5.①热爱土地,勤劳细心,恬然自安。老贵选择没人愿意种的地,并把先前的田地转让给邻居,过着精心耕种、恬淡自适的生活。②支持教育,顾全大局。老贵平日将卖玉米的钱捐给孩子们上学用,最后同意在自己物质财富的来源上建学校,都反映了他在教育上的付出。③重视亲情。老贵照顾土地上的庄稼就像是在照顾自己的儿子,像是在同儿子交流,这是他精神的寄托。6.①使情节更加完整,照应前文。小说的结尾既补叙了老贵儿子玉米因排雷而意外牺牲的情况,又照应了前文老贵抢要这块中越边境无人要的土地并执意种植玉米的情节。②丰富了人物形象。老贵儿子的事情使读者明白了老贵的倔强,重新认识了老贵。③丰富了小说主题。老贵儿子的事情让读者看到两代人以国为重的人生选择。【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把二宝、大全与老贵对立起来”错,小说写老贵与二宝、大全的对话,让老贵误解二人买地的意图,最终点明真相,并非是对立,而是采用的小说一波三折的构思方法,使小说读来波澜起伏。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第26页共26页,在小说中老贵是一位农民,种着中越边境上的一块土地。从“早晨四五点,天空的脸还没洗干净,老贵就已经挑着一担水到了地头”“他把水瓢对准玉米的根部,缓慢地浇着——如果浇得快了,水流就会把玉米根部那儿的土浇跑了;如果浇得过猛,容易把土溅起来糊到玉米的叶子上”“水塘距离玉米地不远,老贵差不多挑了三四十担水”“给玉米浇水,就得趁日头睡觉那会儿,要不,日头晒着,再去浇水,玉米会受不了”“这块地到手后,老贵拿上䦆头深耕了一遍,捡出里面的石头什么的,然后施一遍农家肥,当年就种上了玉米”中可以看出老贵热爱土地,勤劳细心;从“掏出旱烟袋,挖了一锅烟,点上火,很享受地嗞溜起来。”中可以看出老贵对生活恬然自安;“我不是把每年卖玉米的钱都捐给了那些孩子们,让他们买鞋……”“一年后,一个崭新的学校建成了,学校的名字就叫‘玉米小学’”中可以看出老贵支持教育,顾全大局;从“看着一棵棵玉米苗,老贵的脸上溢满了笑容,那眼神,那表情,好像那些玉米苗就是他的孩子”“老贵的儿子叫玉米,是一名军人,早在六年前因为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可以看出老贵重视亲情。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结构、人物形象和主旨几个方面来思考回答。要考查的情节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小说结尾交待老贵儿子叫玉米,是在这块土地上排雷时意外牺牲的。这就在内容上补叙了老贵儿子牺牲的原因;结构上照应了前文老贵执意要抢这块地的情节,让读者明白老贵抢这块地的原因;补叙的内容也丰富了老贵的人物形象,让读者知道老贵不仅是一位勤劳的农民,更是一位爱儿子的倔强的父亲;就在中越边境的这块土地上,老贵的儿子因排雷而牺牲,老贵又执着地在这块土地上种庄稼,最后为了顾全大局支持教育而捐出土地,这里两代人都奋斗在这块土地上,关键时刻都选择了舍已为国,这正是小说主旨所在,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经历反映以国为重在大时代精神。(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战士孙犁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第26页共26页,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怎样?”我问他。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有毛病了。”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第26页共26页,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一九四一年于平山(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石桥村冬季河边村妇淘菜、小战士捉鱼的场景,场面祥和、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B.小说讲究叙事策略,以“我”为叙述者,巧妙地串联几次对话,将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链接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C.“一毛钱搅缠”,刻画了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与掌柜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从侧面表现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D.小说讲述抗战中几位受伤“战士”的故事,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8.小说中“伙计”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9.“战士”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C8.第26页共26页,①英勇善战。不怕牺牲,追敌受伤;指挥民兵打贏伏击战。②义烈不挠。身受重伤,渴望再上战场杀敌报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③爱恨分明。枪林弹雨中救助班长,不放走一个敌人。④自立自信。受伤后和残疾战友开合作社谋生,相信自己还有能力杀敌。⑤率直急躁。对掌柜言语粗砺,不能上战场急坏了眼睛。9.【示例】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②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③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解析】【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从侧面表现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曲解文意,“一毛钱的搅缠”只能说明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与掌柜形成对比,突出掌柜的热情。这一情节并不能说明“英雄不被理解”。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伙计”的性格有哪些特点。筛选有关伙计的情节梳理概括即可。伙计“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并且说“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可见他虽然身受重伤,却渴望再上战场杀敌报国,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一个铮铮铁汉;从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可以看出,他爱憎分明,对同志无比的爱和对敌人无比得很统一在一起;从他受伤后还追击敌人和指挥民兵伏击敌人,可以看出他英勇善战;从他负伤后和战友一起开合作社谋生和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可以看出,他自立自信;从他对待掌柜言语“,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和因为不能上战场急坏了眼睛,可以看出他脾气急躁,性格直率。【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小说中叙述角度转换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白各种叙事角度的基本作用,然后围绕小说的几个主要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题、给读者的感受等等角度深入思考,接下来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具体文本中的作用,最后按照题干要求作答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战士”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第26页共26页,这样处理的作用。首先从叙述角度上,由“我”变为“村干部”,变化了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的空间,叙述视角的增加使叙述更加富有变化,更加富有艺术张力;从人物形象方面说,借“村干部”的叙述,描述那个伙计,进一步表现了“战士”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形象,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真实可信;从主题方面讲,这样描述增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丰富了小说的主题意蕴。(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不求答案的叩问陈 益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第26页共26页,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可惜,往往很晚才懂。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B.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5.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6.从行文思路来看,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跟前面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何联系?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答案】4.C5.母亲的任劳任怨(勤劳)、温厚乐观、平凡朴素、担当起哺育四个子女的重任等。6.母亲虽然平凡,但她一生忧虑辛劳不肯停歇的精神特质与圣贤孔子勉励子贡“生无所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教诲是相通的。这种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意思对即可)第26页共26页,【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类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没有给我们留下……精神财富”错。B项,“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错,应该是“勤劳”。D项,“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错,应该主要是为了突出当时一家人生活的温馨。故本题选C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这篇文章作者着力刻画母亲的性格特点,用具体鲜活的事例写出了母亲的主要性格“勤劳”、“乐观”、“朴素”等角度写出了“母亲”的“可敬”之处,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此题回到原文找出写母亲的相关文字并进行归纳,第一段“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可以概括出母亲是勤劳、温柔教厚的。第三段“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可以概括出。【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散文的材料安排的特色。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回忆母亲,后半部分则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作者的这种联想实际上是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很耐人寻味。阅读文章,答题思路:指明叩问中两者的具体内容:“两者”是指“快快乐乐地踱步”和“充满忧虑地攀缘”这两种人生态度。结合文意,分析作者的本意:作者虽然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其实作者的答案就隐含在文中,即人生应“充满忧虑地攀缘”。理由:母亲任劳任怨,辛苦一生,作者自己多年来“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孔子教导子贡要“生无所息”。联系现实探究作答,允许学生自主探究。可以认同作者的观点并结合现实谈生无所息的现实意义,也可以联系现实辩证地分析在奋斗的过程中,辛劳疲惫之时,不妨停下歇息修整,蓄积力量之后再出发。但不得脱离作者本意”人生需要奋斗”这一前提,泛泛去谈享乐主义等。【点睛】第26页共26页,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麦穗的故事常辰哲初夏的乡村,只见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就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孩子的奶奶从地里往回跑。听着大家的贺喜,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麦穗和地里的麦子一样,茁壮成长。一晃,麦穗18岁了。村里同龄的男孩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有的人盖了房子,娶了媳妇。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当兵去,出门长长见识!”有一天,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麦穗听后,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麦穗听了,憨憨地笑了。麦穗戴着红花,踏上西去的火车,成了一名西藏士兵。雪域高原的广阔和神秘,是他闻所未闻的。这里没有家乡常见的麦子,农田里生长的是一种叫作青稞的作物,麦穗感到很新奇。麦穗所在的汽车连在山脚下,营区外是一片戈壁滩,只有一条公路通往最近的县城。当兵的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夜里,他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副连长是陕西人,个子不高,说话也少。每天都可以看见他在检查营房、车场;晚上熄灯后,他认真地查铺,还在营区来回转。第26页共26页,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麦穗不懂,副连长又说,“那里有另一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军校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子。”麦穗听后,又想到人武部政委的话,开心地笑了。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好好学,加把劲,咱们营有好多年都‘剃光头’了。”连队车场后面有一座单独的小房,为了方便麦穗复习文化课,连里让他单独搬进去住,连里的战士经常给他送来好吃的。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跑。在高原上练长跑是需要勇气的。他敲开连部的门,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连里的干部。过了一会儿,副连长开口说:“去吧,注意安全。”于是,每天熄灯前这段时间,麦穗就自己在营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跑步时,麦穗想了很多,想起了娘,想起了地里的麦子,也想到自己的梦——麦穗低下头,一块块麦田整整齐齐,像士兵站成的方阵。戈壁滩多风,麦穗顶着风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在风中,他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唱到自己泪流满面。麦穗原以为不会有人听见,有一次一回头,吓了一跳。原来,副连长一动不动地站在身后看着他跑步,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副连长也是汽车连走出来的兵。当年,他考上了军校,四年后又回到戈壁滩的汽车连。麦穗渐渐从副连长身上看到了一种戈壁滩的精神。每天长跑后,麦穗就回到小房,看书到深夜。又是一年麦收时节。雪域高原冰消雪融,道路解冻。汽车连又全连出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全连将在野外穿梭,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在一线哨所坚守的官兵送去亟需的生活物资。麦穗因为要参加全军统一考试,没有随连队一起出发,而是作为留守人员看守营房。空荡荡的营区十分安静,麦穗继续坚持长跑,更加用功地准备考试。不久,成绩公布了,麦穗如愿考上军校。从干部科领到通知书以后,麦穗给在外执行任务的连队写了一封信。又过了一个月,麦穗却没有收到回音。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麦穗准备去报到了。在车站准备登上火车前,连队的回信才被车站主任急匆匆地交到他手里。信是副连长写的,上面写道:连队得知麦穗的喜讯都很高兴,全连加了餐。营长还说,咱们营终于不再是“光头”了。看到这儿,麦穗哭了。他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第26页共26页,火车飞驰,穿过一片片希望的田野。麦穗知道,此时的娘一定在田野中劳作。在火车上,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火车奔向远方,麦穗还在甜甜地做着梦,梦中的麦子依然金黄。(选自《人民陆军》长城文艺版2018年1月26日,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题目为“麦穗的故事”,一方面概括了文章关于士兵麦穗的成长这一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对应文中多处关于麦子的梦,意蕴丰富,暗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写了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现代军人的过程,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坚韧、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军人的形象。C.小说塑造了以主人公麦穗为代表的边疆战士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的副连长,不断鼓励麦穗的营长。D.复习时,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麦穗开始了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因为生活艰苦、单调寂寞,他边唱边流泪,最终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战友们的鼓励助他顺利考上军校。8.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9.小说结尾写到“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改为“麦穗梦见青稞己然灌浆,泛着淡淡的金黄,迎着雪域高原的寒风”好不好,为什么?【答案】7.D8.①采用顺叙,按照“麦穗”成长的时间顺序自然展开,以“麦子梦”为线索,虚实结合不蔓不枝,清晰地展现了主人公由一个普通的山村娃成长为一个优秀戍边战士的过程。②采取全知视角,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麦穗”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显得客观冷静;③巧妙采用片断组合手法(或蒙太奇手法),将出生起名、人武部报名、长跑唱歌哭泣、梦境等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叙事简洁明快,集中紧凑。④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叙事中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多角度塑造“麦穗”积极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形象。9.(1)改成“梦见青稞”不好。因为:①破坏结构情节的完整性,如果改成了青稞,麦穗变青稞,结构和线索都会不完整,失去了首尾呼应以及点题的效果;②人物形象变单薄,改成青稞,人物身上的思念故乡情怀,思念亲人的人性的温柔就没有了,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立体;③影响小说主题的表达,改成青稞,不利于坚守理想、不忘初心与重视亲情、奉献边防的家国情怀主题的表达。(2)改成“梦见青稞”好。因为:①在情节结构上,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暗合“我”“一定要学成归来”心理,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更可以直接从形式上表现一位内地青年成长为坚定的戍边战士的心理变化过程;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能突出成熟军人先国后家的奉献精神;③在主题表达上,可以突出戍边将士不畏艰难险阻扎根边疆的情怀。第26页共26页,【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项,“因为生活艰苦、单调寂寞”原因不够全面,也不是主要原因。麦穗长跑时边唱歌边流泪,不仅因为生活艰苦、单调寂寞,更因为思念家乡与追梦路上的不易。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运用叙述相关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修养。解答叙述方法特征可从叙述人称、视角、顺序、线索、手法等方面入手,如第三人称叙事,选择全知视角,按时间发展顺序叙事,脉络清晰,以线索贯穿全文,节奏舒缓等。解答此题,首先指出叙事特点,再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本文写了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如何成长为一个现代军人,还写了默默守护的副连长,细节动人,笔画简洁,体现了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叙事上采用第三人称“他”,以“时间”为顺序,以“麦子梦”为线索,叙述了出生起名、人武部报名、长跑唱歌哭泣、梦境等几个事件,串联起“麦穗”的成长之路。叙述中兼用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如“麦穗想了很多,想起了娘,想起了地里的麦子,也想到自己的梦”“麦穗顶着风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在风中,他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唱到自己泪流满面”“麦穗哭了。他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体会,注意不要脱离小说的内涵而凭空想象。本题主要探究小说结尾的情节构思。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和内容的角度分析思考。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三、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本题可以认为改成“梦见青稞”不好,也可以认为改成“梦见青稞”好。无论认为好还是不好,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①对内容结构的影响;②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③对主题表达的影响;④对作品感染力的影响等。无论答“好”还是“不好”,都要有理有据,言之成理。【点睛】第26页共26页,小说的构思或材料的组织主要从叙事方式的选用、叙事的人称的选用,文章的线索,结尾的方式,伏笔、照应的运用,情节设置的波澜,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性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周瑞家的在内听说,忙迎了出来,认了半日,方笑道:“刘姥姥,你好呀!你说说,能几年,我就忘了。请家里来坐罢。”刘姥姥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那里还记得我们了。”来至房中,周瑞家的又问:“今日还是路过,还是特来的?”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周瑞家的听了,便已猜着几分来意。只因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刘姥姥女婿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便笑说道:“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去的!但只一件,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了,都是琏二奶奶当家。”刘姥姥听了,罕问道:“这等说来,我今儿还得见她了。”周瑞家的道:“这是自然的。今儿宁可不会太太,倒要见她一面,才不枉这里来一遭。”说着,一齐逶迤往贾琏的住宅来。先到了倒厅,周瑞家的将刘姥姥安插在那里略等一等。自己进了院门,先找着凤姐的一个心腹,名唤平儿的。周瑞家的先将刘姥姥起初来历说明,又说:“今日大远的特来请安。当日太太是常会的,今儿不可不见,所以我带了她进来了。等奶奶下来,我细细回明,奶奶想也不责备我莽撞的。”平儿听了,便作了主意:“叫他们进来,先在这里坐着就是了。”周瑞家的领他两个进入院来。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只得问个好,让坐。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听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嫂,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展眼。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都迎出去了。第26页共26页,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她。刘姥姥于是携了板儿下炕,到这边屋内来。只见那凤姐儿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小盖钟。凤姐儿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漫漫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己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住不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儿,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瞧着也不像。”凤姐笑道:“这话叫人没的恶心。不过托赖着祖父虛名,作个穷官儿罢咧,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话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何况你我。”周瑞家的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儿。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为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凤姐因笑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里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进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个亲戚们。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教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们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喜的浑身发痒起来,说道:“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呢。凭他怎么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在旁听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刘姥姥拿了银子钱,回到周瑞家。坐了片时,刘姥姥便要留下一块银子与周瑞家的儿女买果子吃。周瑞家的如何放在眼里,执意不肯,刘姥姥感谢不尽,仍从后门去了。(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可以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从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凤姐满屋子耀眼争光的物件,引起这个穷困农妇的无比惊奇,也写出贾府的豪富奢华。第26页共26页,8.请概括周瑞家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9.选文通过刘姥姥这一“府外人”的视角来写贾府,这样的视角选择有何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答案】7.D8.①重情义:帮助刘姥姥虽为还人情但也出于一份热心,刘姥姥要留下银子与周瑞家孩子们买果子吃,周瑞家的执意不肯,这都说明周瑞家的有些人情义气在里面。②虚荣:她没有拒绝刘姥姥的请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显弄自己的体面”。③精明练达:周瑞家的听了刘姥姥的三言两语,便已经猜到来意,可见其精明;周瑞家的层层引见,并给刘姥姥递眼色,可见其能干周全。9.①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以刘姥姥“府外人”的视角来看贾府里的人,可以引出对周瑞家的、平儿等次要人物的介绍,可以完善对王熙风等主要人物的塑造,让读者对贾府有更全面了解;②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看,以“府外人”的视角来看“府内事”,实现了对贾府的多种角度的观照,交代了贾府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凸现贾府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视角更为客观,叙述更为冷静,更容易让人信服;③从叙事效果来看,对于刘姥姥这个身份、见识、思想完全不同于贾府的人来说,贾府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奇异的,因此通过刘姥姥的眼睛,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包括人物、环境、事件。如选段写刘姥姥将自鸣钟认作匣子、秤砣,就通过刘姥姥的错位造成一定的喜剧效果,显得幽默风趣,也见出贾府之奢华。【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A.“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错误,“行乞的幌子”评价不当,从书中来看,最多是“求助”,作品后文有第二年刘姥姥即带着“头一茬摘下的瓜菜”二进荣国府,以感谢贾府的关照的情节。B.“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错误,结合“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只得忍耻说道”来看,刘姥姥是怕人家耻笑,而不是“谨慎”性格所致。C.“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错误,从书中来看,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是为了展现贾府与下层人民悬殊的奢华。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周瑞家的形象特点。考生可以从“重情义”“虚荣”“精明”等角度概括周瑞家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第26页共26页,结合“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刘姥姥女婿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可知,因为丈夫受过人家的恩,所以周瑞家的帮助刘姥姥,可以看出周瑞家的为人热心、知恩图报。结合“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来看,周瑞家的听了刘姥姥的三言两语,便已经猜到来意,可知她精明、虚荣、显摆自己,同时想要在刘姥姥面前显示自己的体面,可以看出她的虚荣。结合“一面说,一面递眼色儿”可知,周瑞家的层层引见,并给刘姥姥递眼色,可见其见机行事的能力。结合“周瑞家的在旁听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可知,她做事能干,而且周全。结合“刘姥姥便要留下一块银子与周瑞家的儿女买果子吃。周瑞家的如何放在眼里,执意不肯”可知,周瑞家的不要一则是看不上,另一则也是知道刘姥姥家困难,表现出周瑞家的义气、重人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叙事手法的作用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视角大致可以分为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一般来说,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就是主观视角,也叫有限视角。这类视角有代入感,但是局限性较强。以第三人称“他”来写的就是客观视角,又叫全知视角。本小说通过刘姥姥这一乡下人的视角来写贾府,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叙事的,其好处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叙事效果这三方面分析。首先,小说对周瑞家的、平儿等次要人物的介绍,对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塑造,都是刘姥姥这“府外人”的视角完成的,如,“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再者,刘姥姥是个“府外人”,通过她的眼睛,能更客观清楚地看到贾府内的事情,贾府之奢华,凸现贾府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如,“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展眼。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都迎出去了。……只见那凤姐儿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拔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小盖钟”,这些可以看出贾府的奢华,也可以看出贾府尊卑分明的登记制度。最后,刘姥姥的身份、见识、思想完全不同于贾府的人,贾府的一切对于刘姥姥来说,都是新鲜的,让读者随着刘姥姥这一局外人更清楚看到了贾府的人物、环境和发生在贾府的事件,使小说内容更丰富。第26页共26页
同类资料
更多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