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九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ID:50098 2021-10-08 1 5.00元 24页 190.5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14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5.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昌吉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软实力”是指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国家实力有许多表现,“软实力”并不表明软弱。“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必须把“软实力”纳入到国家战略中。“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别国眼里看起来合法合理,那么该国的“软实力”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一个国家能够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塑造世界秩序,它的行为在其他国家眼里就更具有合法性,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制度力量来规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24- 在我国,我们谈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当然,软与硬都是相对的,很难做出绝对的划分。就拿文化来说,虽然一般将一国的文化看成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文化产业也是国际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文化里面有经济,经济里面也有文化,很难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其实,“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互补的。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使用得当,二者相得益彰。中国人经常说“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力。中国人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表明重视软实力。目前有人认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确实,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中国的“软实力”还不强。在国际市场中,中国有竞争力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有增大趋势。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增加公共投入,大力加强文化事业发展。要重点扶持重要新闻媒体、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保护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大力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对公益文化事业的基本投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国有经营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一批能够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文化企业家和文化企业集团;推进制播分离和影视动漫产业,改革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对出版产业和出版事业实行分类管理,经过努力,把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成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发展必须重视“软实力”。当前,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摘编自丁元竹《“软实力”产生于文化吸引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是指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文化则是最重要的“软实力”。B.我国所谓“软实力”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威慑力的因素,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C.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国际舞台上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的体现。D.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文化“软实力”展开论述,指出了我国“软实力”的现状,并就如何提升“软实力”提出建议。B.-24- 文章提出“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概念,分析了二者关系。认为两者既相区别,又是相对的,具有互补性。C.文章认为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要得当使用,使二者相得益彰,并用“以德服人”等理论论据,论证了“软实力”的重要作用。D.文化“软实力”在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立论的前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和行为在别的国家眼里合法合理,文化和价值体系对别的国家有吸引力,就表明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软实力”。B.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已经具有较大竞争力,但是“软实力”还不强,因此,必须把提升“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心。C.既立足国内,又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多途径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扭转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增大的趋势。D.在世界秩序进行重新布局的历史时期,只有充分认识“软实力”的意义,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抓住国家发展的机会。【答案】1.D2.C3.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原文“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没有“最”,无中生有。B项是“国际感召力”而非“国际威慑力”,偷换概念。C项“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已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的体现”表述有误。原文有限制语“目前有人认为”,且“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并不代表“已成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题详解】试题分析:中所举例子“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等论据旨在说明中国向来重视“软实力”。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C论据作用分析不当。【3题详解】试题分析:“必须把提升‘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心”于文无据且强加因果。-24- 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全民阅读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全民阅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7年4月3日,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阅读这项文化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布局。五年来,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军营书屋、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社区绘本馆以及各类书香车站、书香公园、书香酒店、书香银行、书吧书院遍布城乡,实现了图书随处可得。为了推动农村阅读,国家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中央和地方投入150多亿元,在全国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推动10亿册图书进农村,实现“村村有书屋”。为了推动实体书店建设,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多地开展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五年来,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APP、微信阅读、电子阅读大屏终端,各类数字阅读设备成为人们的新宠;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有声阅读、在线讲故事、视频直播、网络讲书,层出不穷的新型阅读,以知识付费、体验经济新模式,俘获了许多年轻读者的心。(摘编自徐升国《全民阅读迎来春天》)材料二:(数据《2016国民图书阅读与消费报告、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材料三:-24- “轻阅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心境的解放。只有卸下包袱,灵魂才能壮游。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深度阅读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所谓的“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也就是一种让“阅读”举重若轻、渗透内化的社会氛围。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平常。几年前,西班牙政府曾经赠送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其作者塞万提斯对读者说:“就是最忙的人,读这种小说也是正当的消遣,因为弓弦不能老绷紧了不放,人是个软弱的东西,没有一点适当的松散,是支持不住的。”(摘编自陈佳冉《全民阅读从“轻阅读”开始》)材料四: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只能算零散阅读。果真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更像在研究。(摘编自史一棋《深度阅读,应选好恰当的主题领域》)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读书时间增加,比2015年的19.69分钟增加了0.51分钟,但其它纸质报刊阅读时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B.我国成年国民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但电子阅读器的阅读有所降低。C.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总和比2015年有所提升,这说明我国成年国民对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对获取信息的重视。D.对比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我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可以发现,传统媒体阅读是深度阅读,而新媒体阅读是碎片化的轻阅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从2012始,我国特别重视全民阅读,把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全民阅读在近五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B.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阅读活动和全社会阅读氛围的浓厚等都说明,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只能举办各类阅读活动。C.-24- 书屋的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都说明我国已经把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并进行了整体的布局,体现出国家的重视。D.国家投入150亿元建设农家书屋,有10亿册图书进入农村等说明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全民阅读的物质条件。E.数字阅读成为人们的新宠,有声阅读、视频直播等新型阅读的模式得到年轻人认可等使得我国全民阅读顺利实现。6.“轻阅读”和“深度阅读”的不同点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D5.AD6.①轻阅读体现了阅读心境的解放,满足了内心的需要,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②深度阅读能提升阅读质量,是一种研究性的阅读。【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传统媒体阅读是深度阅读,而新媒体阅读是碎片化的轻阅读”错误,“深度阅读”和“轻阅读”是阅读的方式不同,不是媒介的不同。故选D。【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只能举办各类阅读活动”错误,说法绝对,阅读活动是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的重要方式之一,不能说成唯一的方式。C.张冠李戴,“书屋的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说明的是全社会阅读活动的蓬勃开展和阅读氛围的浓厚。E.以偏概全,“使得我国全民阅读顺利实现”错误,全民阅读顺利实现的条件很多,新媒体只是其中之一。故选AD。【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轻阅读”和“深度阅读”的不同点有哪些,结合文本内容“‘轻阅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心境的解放”“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深度阅读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分析概括可知,“轻阅读”体现了阅读心境的解放,满足了内心的需要,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24- 结合“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分析可知,深度阅读能提升阅读质量,是一种研究性的阅读。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曹景行:中国“电视时评第一人”沈黎明曹景行祖籍浙江兰溪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曹聚仁是早期著名的报人。曹景行自幼敏思好学,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始终手不释卷。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曹景行顺利地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在大学,曹景行对读书更加痴迷,除了历史,他还选修了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以及新闻等课程,并花费大量时间自修英文,他认为这是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经过四年的苦读,曹景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开始跟随前辈学者研究美国和亚太地区经贸关系,成为曹家几代人中又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后来,曹景行决定举家移居香港,当时很多人对他的举动不理解,一些要好的朋友问他,为何要在不惑之年放弃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举家去香港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谋生,他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现在上海和香港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一个是计划经济,一个是市场经济,我研究世界经济多年,觉得那里将会是我事业的另一片天空。”他心里还有一种潜意识,想成为一个像父亲那样的新闻人。到香港后,曹景行凭着丰富的学识和多年从事研究的知识积累,很快进入新闻行业,在《亚洲周刊》当了一名撰述员,由于撰写的文章观点新颖、文风扎实,他很快升任《亚洲周刊》副总编兼《明报》主笔,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文报刊撰写评论。曹景行前前后后在平面媒体工作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的第一要务是为全家的生存奔波。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之后,曹景行的内心又波动起来,他觉得平面媒体的工作自己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工作没有一点新意,于是他开始琢磨去做更有意思的事。“当然,一个人一辈子也可以做一种事,但是我的性格好像还是想稍微有些调整吧,我倒不是不安分,只是不想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麻木掉。”随着心中这种不安分的萌动,1997年,曹景行做出惊人之举,改行做了电视人,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加盟了传讯电视,主管“中天”新闻频道。数月后,他转入凤凰卫视,这一年是1998年,他已经五十一岁。-24- 加盟凤凰卫视之后,凤凰卫视特殊的运作方式,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曹景行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到充分发挥。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凤凰卫视迅速结合形势推出一档时事加评论的节目《中国人今天说不》,该节目立刻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催生出一个新的节目形态——时事分析和时事评论。三个月后,曹景行和同事们觉得这种时评形式应该坚持下去,于是一起在《中国人今天说不》的基础上创办了《时事开讲》栏目,并于1999年8月23日正式开播,曹景行称《时事开讲》是“比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还简单”的节目。他每天的工作的确简单:挑选题,列提纲,打腹稿,之后的二十分钟,就是他在镜头前“肆意”点评的时刻。尽管这档节目从布景到操作都非常简单,但是他精到的评说却迅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人士。曹景行对国际时事的独到见解很快提升了《时事开讲》栏目的知名度,使该栏目成为凤凰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曹景行则被人们称为“电视时评第一人”。此后,《时事开讲》栏目不断获得中国电视界大奖。大器晚成的曹景行,成为华人传媒界的一面旗帜。2015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当有记者称他为前辈、称赞他的评论十分深刻时,他微笑着回答:“我只是一名普通媒体人,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有删改)相关链接:①曹景行认为新闻评论有两个基本立场是一定要把握住的。一是要基于事实,新闻评论不是个人主观的发挥。二是基本的原则立场,所有的言论基调都要从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②现在曹先生的观点输出一直没有停止,但平台变了。他透露,网络对传统媒体冲击很大,2008年8月6日北京奥运会之前,他和凤凰新媒体联合推出了“曹景行手机报”,正在运行。(摘自《“潮人”曹景行退出凤凰卖观点》,有删改)③曹景行说,他比较适应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潮流。他认为,不要反对网络上的文字,当年如果蒲松龄能够上网的话,《聊斋志异》一定首先是从网上流传的。(摘自曹景行在湖南大学演讲通讯稿)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时,曹景行学习历史、世界经济、国际关系、新闻等课程以及英文,说明曹景行为了成为一个新闻人,做了许多努力。-24- B.本文在时间表述上充分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如“1999年5月7日”“1999年8月23日”等,就是典型的表现。C.面对记者的赞誉,曹景行说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媒体人,做了该做的事,这是谦虚,是“电视时评第一人”大家风范的体现。D.曹景行认为,不要反对网络上的文字,这说明曹景行对网络言论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认为不要反对通过网络平台发表文字。8.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曹景行能成为“电视时评第一人”的原因。9.结合文本内容,请概括曹景行有哪些不安分的表现。【答案】7.A8.①深厚的积累,曹景行凭着多年阅读和从事研究的知识积累,很快进入新闻行业并取得突出成就;②敏锐的洞察力,凭借其独到的见解提高了《时事开讲》栏目的知名度;③正确的新闻评论观,既要秉持一些基本的立场,新闻评论要基于事实,也要从国家以及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这使他的评说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④良好的发展平台,他工作的凤凰卫视运作方式特殊、工作环境宽松;⑤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新的高度,在已获得好评的《中国人今天说不》基础上创办了《时事开讲》栏目。9.①学习了大量专业以外的科目,读大学时,选学了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以及新闻等课程;②到新的地方工作,毅然放弃上海社科院的稳定工作,去香港寻找新的事业;③寻找新的发展领域,离开熟悉的平面媒体,改行做电视人;④创办新的栏目,在《中国人今天说不》基础上开播《时事开讲》栏目;⑤适应新的潮流,为适应网络的发展,推出曹景行手机报。【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文本内容要点能力。A.“大学时,曹景行学习……说明曹景行为了成为一个新闻人,做了许多努力”错误,曹景行学习一是说明他的好学,二是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为了更好的理解认识外部世界。曹景行并没有在上大学的时候就为成为新闻人做准备。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文中内容要点能力。题目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曹景行能成为“电视时评第一人”的原因。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筛选所需信息分析概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考虑,分点作答。-24- 根据文本“举家迁到香港后,曹景行凭着多年热心阅读和从事研究的知识积累,很快进入新闻行业”“由于撰写的文章观点新颖、文风扎实,他取得了很多成就”,可概括为曹景行的成功得益于他深厚的积累;根据文本“加盟凤凰卫视之后,凤凰卫视特殊的运作方式、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曹景行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到充分发挥”可知,工作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本“曹景行和同事们觉得这种时评形式应该坚持下去,于是一起在《中国人今天说不!》的基础上创办了《时事开讲》栏目”,可概括为创新进取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据文本“曹景行对国际时事的独到见解很快提高了《时事开讲》栏目的知名度,使该栏目成为凤凰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曹景行认为新闻评论有两个基本立场是一定要把握住的。首先就是要基于事实,新闻评论不是个人主观的发挥。第二是基本的原则立场,所有的言论基调都是从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可见,他对新闻评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认识。【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整合以及分析概括能力。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内容,请概括曹景行有哪些不安分的表现。解答时,注意结合原文,概括文段中关于主人公的主要事件,结合题目要求分点作答。根据文章第①段“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曹景行是个狂热的学习者。除了历史,他还大量选修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以及新闻课程,他甚至花了大量时间自修英文,他认为这是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曹景行的“不安分”体现在他上大学时学习了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第③段“1987年,曹景行决定举家移居香港”“在不惑之年放弃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举家去香港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谋生”体现了曹景行的“不安分”。第⑤段“1997年,曹景行两次出人意料地做出惊人之举,改行做了电视人,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他改变了他的工作领域,体现了他的“不安分”。第⑦段“曹景行和同事们觉得这种时评形式应该坚持下去,于是一起在《中国人今天说不!》的基础上创办了《时事开讲》栏目。”说明他具有创新思想。相关链接第②段:“他透露,网络对传统媒体冲击很大,2008年8月6日北京奥运会之前,他和凤凰新媒体联合推出了‘曹景行手机报’,正在试运行”体现了他很适应网络的发展,善于抓住发展的时机。四、(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24-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选自《汉书·张安世传》)[注] 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②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24-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D.“乞骸骨”就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坚持推辞但没有成功。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张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答案】10.A11.B12.C13.⑴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⑵天子很敬畏(说“尊敬害怕”也行)大将军,但是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密。【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应先回归文本,弄懂句子的大意,“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这句话是说“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再到句中寻找断句的标志,先抓名词、官职、地名等专有名词,“将军”“朕”“先帝”“大将军富平侯印”;再依据动词,即可断开。-24-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同时也考查实词的意思。B项,“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错误,古代应是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24-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北京中高考网祝愿广学子考取理想的大学。【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错误,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文中原句是“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由此可以知道,张安世只是请求让儿子延寿出京补职,并未提出具体职位,是皇帝任命延寿为北地太守。【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3题详解】【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先抓人名、地名以及其他名词,比如“上”“河东”“安世”;再抓重点词,然后一一对译,“幸”,皇帝到某处,“诏”,下诏,“识”,记得,“具”,详细。第二句中,先抓人名以及其他名词,比如,“天子”“大将军”“安世”“光”;再抓重点词,然后一一对译,“惮”,敬畏,“内”,名词做状语,在内心里;文言句式,“心密于光焉”,状语后置句,应为“心于光密”。【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4-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张安世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24-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这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五、(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情 诗曹 植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 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B.三、四句以乐景写哀情,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C.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D.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15.这首诗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4.B15.抒发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表现了诗人有志不得,渴望施展才华(或诗人渴望自由,一展抱负)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B.“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分析错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运用的手法是情景交融,而不是“乐景写哀情”。故选B。【15题详解】-2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因景感怀,发为浩叹。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情诗》里写到“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那渺远的客行之士,苦于徭役而未卜归期;“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写到离家之时严霜方结,而现在冬去秋来,还不得归家,抒发的是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这里诗人也为征夫乱离、行役不已而感伤,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之情;“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诗人写到自己内心充满了凄怆和伤悲,表现的是自己壮志不得申,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16.(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味甘洌。(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答案】(1).
同类资料
更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九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