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ID:50085 2021-10-08 1 5.00元 23页 131.5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13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5.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南开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小说课的兴起,应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亲密无间。小说课却几乎地实现了三者的交叉融合。讲授者的初衷虽不是讲成小说史,但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中完成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课堂上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时刻要求讲授者兼具文学批评的眼光和文学理论的修养。也就是说,讲授者实际上身兼小说家、批评家和教育者等多重身份。当小说的接受对象从读者大众到学生听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解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在这个意义上,小说课的兴起密切着文学生活的变迁。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说课起到彰显独到眼光、丰富批评类型的作用。小说课作为特殊形态的文学批评,乃是作家对作家的批评,这些批评文学未必都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至少都别开生面,引人入胜。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归功自然而然关联B.归结大势所趋关联C.归功大势所趋关注D.归结自然而然关注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小说的接受对象扩展至读者大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B.当小说课的表现形式从整理出版到口头讲授时,它的接受对象也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C.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时,它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D.当小说的接受对象从读者大众扩展至学生听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整理出版到口头讲授。【答案】1.A2.C【解析】【1题详解】-2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归功:把功劳归于某个人或集体。归结:总括而求得的结论。这里说的是小说课的兴起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有关,应选“归功”;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大势所趋: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小说课实现了三者的交叉融合,强调不受外力影响,而不是发展趋势,故选“自然而然”。关联: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关注:关心重视。小说课的兴起与文学生活的变迁关系密切,故选“关联”。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小说课”与“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搭配,“表现形式”与之搭配不当;“接受对象”与“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对应,“从读者大众扩展至学生听众”不符合逻辑。且应当先说“小说课”的变化再说“接受对象”的变化。故选C。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战国]屈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芰荷、芙蓉B.《赤壁赋》散文北宋]苏轼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荆州、江陵C.《老人与海》小说[英]海明威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D.《雷雨》戏剧[现代]曹禺谁指使你来的?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萍【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A.引文不当,“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出自苏轼《赤壁赋》;B.引文不当,“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出自庄子《逍遥游》;C.海明威是美国作家。故选D。-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将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以货物的加工、装配、维修以及货币、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为非本国居民提供服务并取得收入的活动,是一国与他国进行服务交换的行为。包括有形的服务输入和输出,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的情况下发生的无形的国际服务交换,比如卫星传送和传播等。(摘编自刘健《服务贸易》,人民论坛网2018年9月17日)材料二: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长期以来,我们将制造业视为生产性劳动,将服务业视为非生产性劳动,认为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但实践表明,在产品国际化生产的曲线中,制造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以研发、设计为代表的服务处于产品价值链的高端,服务创造的增加值明显高于制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业本身也出现了服务化的趋势。近年来,国际组织对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链接作用,金融、运输、商务等生产性服务贸易作为中间投入,全面参与农业和制造业生产制造,不仅有利于一国宏观经济稳定,而且有利于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妇女就业,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球GDP增长的三分之二来自服务贸易,就业的一半以上来自服务贸易,每年新增的大部分就业来自服务贸易。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国采取的应对疫情措施,如居家隔离、航空限制、签证放缓或停止等,对旅行、运输、航空等传统服务贸易产生重创,但却引发零售、医疗、教育、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电信服务和视听服务等线上消费爆发式增长,催生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服务贸易结构向高端化发展,为此,我国积极行动,在多方面与新型贸易结构加以对接,来适应其新发展,如我国很快适应了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改变的国际贸易方式、贸易对象和贸易内容。(摘编自赵瑾《何为服务贸易,服务贸易何为》《光明日报》2020年9月8日)材料三:中国举办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并以此为契机,搭建起平台和桥梁,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展现中国的责任和担当。-23- 服务贸易变得越来越便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数字化的发展。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上必须面对面进行的服务形式,大大降低了成本;数字技术模糊了商品和服务贸易活动之间的区别;数字技术使企业接触到全球更多的以数字化方式连接的客户,并促进贸易活动外包。这些趋势将提升数据流、知识产权和数字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性。我国积极行动,本届服贸会上,云会议、云展览、云洽谈,这些数字科技一一实现;新出现的“云上服贸会”,是突破时间、空间、语言限制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化会展新基建平台,凸显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繁荣,中国积极行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维护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摘编自赵忠秀《以开放共享促进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繁荣》,中国经济网2020年9月10日)4.下列对国际服务贸易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一国以货物的加工、装配、维修以及人员、信息、货币等生产要素为他国居民提供服务并获取效益的活动。B.既包括有形的服务输出和输入,也包括无形的国际服务交换,后者只是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没有实体接触而已。C.长期以来,我们认为服务业是非生产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其实它不但能创造价值,而且比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更大。D.金融、运输、商务等生产性服务贸易作为中间投入,全面参与农业和制造业生产制造,这属于服务贸易在发挥链接作用。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GDP增长的绝大多数、人们就业的一半以上、每年新增的就业都是来自服务贸易,可见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人员就业方面的作用巨大。B.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各个国家采取居家隔离、航空限制、签证放缓或停止等措施,必然导致教育、零售、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行业迅猛地增长。C.数字技术可以极大赋能传统服务贸易。它可以使传统服务贸易更便捷,营利能力更强,也能使传统服务贸易开拓更多领域,创新服务形式。D.新出现的“云上服贸会”能够突破时间、空间、语言的限制,成为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化的会展新基建平台,这都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运用。6.新冠疫情影响下,传统服务贸易受到重创,不属于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化危为机”的积极行动的一项是()A.-23-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上必须面对面进行的服务形式,使服务贸易变得便捷,大大降低了成本。B.对接新型贸易结构,在多方面与疫情影响下催生的新型贸易结构加以对接,来适应其新发展。C.我国举办2020年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搭建起平台和桥梁,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D.参与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维护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答案】4.C5.C6.A【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非生产性劳动比生产性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大”错。原文说“在产品国际化生产的曲线中,制造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以研发、设计为代表的服务处于产品价值链的高端,服务创造的增加值明显高于制造”,也就是说创造的增加值高,而非总量高。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每年新增的就业都是来自服务贸易”错,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目前,全球GDP增长的三分之二来自服务贸易,就业的一半以上来自服务贸易,每年新增的大部分就业来自服务贸易”,缺少修饰限定语;B.“必然导致”绝对化。材料二第三段只说“却引发零售、医疗、教育、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电信服务和视听服务等线上消费爆发式增长”,不是“必然导致”,而且丢失了核心信息“线上消费”这个限制词语。D.“这都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强加因果。原文是“新出现的‘云上服贸会’,是突破时间、空间、语言限制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化会展新基建平台,凸显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进行判断的能力。A.讲的是数字技术的优势,不属于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化危为机”的积极行动,答非所问。故选A。-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谿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柣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知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节选自《左传》)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3- A.康子履桓子之跗履:踩B.君子挟才以为善挟:怀有C夫德者人之所严严:严厉D.苟能审于才德之分审:清楚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闻唇亡则齿寒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D.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B.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C.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D.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10.下列句子分为四组,都是智伯失败原因的一组是()①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②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④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⑤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⑥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D.-23- 《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直接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2)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13.请阐述在司马光看来,人可分为几类?他的“取人之术”是什么?【答案】7.C8.A9.B10.A11.D12.(1)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2)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13.人分四类,有德才兼备的圣人、无德无才的愚人、有德无才的君子、无德有才的小人。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选择小人,还不如任用个愚人。【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夫德者人之所严,意思是“有德的人们敬重他”。严:尊敬。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个都是连词,那么;B.分别是连词,于是/副词,竟然;C.介词,在(或引宾)/介词,被;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不善”是“为”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C-23- ;“搏人”是动宾结构,“人”是宾语,而下一个“人”是“得而制之”的主语,两个“人”字中间断开,排除D。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能力。③④⑤都是司马光从智伯的事情上得出的关于“才”与“德”的议论,不属于智伯失败的原因,排除这三项。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此事“直接导致韩、魏、赵三家灭智伯”有误,与《左传》原文最后一句“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相悖。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异,不同;莫之能辨,宾语前置;通,全,整个,皆;所以,……的原因。(2)颠覆,灭亡;岂,反问句式;特,只。【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问的是在司马光看来,人可分为几类?他的“取人之术”是什么?相关内容在第一个选文的最后一段。相关句子是: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司马光把人分成了四类,有德才兼备的圣人、无德无才的愚人、有德无才的君子、无德有才的小人。他的“取人之术”可借助“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来分析,他认为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选择小人,还不如任用个愚人。【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23-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的封地。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跑到晋阳,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孳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尽灭智伯部族。只有辅果还在。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担心什么在用人的问题上对人失察呢!-23-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还没有到达,郑国的驷弘说:“知伯刚愎而好胜,我们及早向他表示软弱无能,他就可以退走了。”于是就先守在南里以等候晋军。知伯攻进南里,又攻打桔秩之门。郑国人俘虏了酅魁垒,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不答应,就把他的嘴塞住而杀死了他。晋军将要攻打城门,知伯对赵孟说:“攻进去!”赵孟说:“主人在这里。”知伯说:“你貌丑而缺乏勇气,为什么成了太子?”赵孟回答说:“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也许对赵氏宗族没有害处吧!”知伯不肯改悔,赵孟因此而憎恨知伯,知伯就想要灭亡赵襄子。知伯贪婪而刚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节选自《左传》)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送北征裴让之①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②惊。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出塞王昌龄骝马③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注]①裴让之:北齐河东闻喜人。东魏时曾任屯田主客郎中,又任高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等职。②烽燧: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③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北征》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写外敌入侵,送友人北征杀敌卫国,全诗洋溢着立功疆场的豪情。B.《送北征》由眼前事想象壮士驰骋疆场,空间上远近交错,时空跳跃,充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23- C.《出塞》中勇武不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D.《送北征》送壮士出征,预想战争结果,表现壮士慷慨赴敌的豪情;《出塞》回顾刚刚结束的战斗,塑造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15.鉴赏“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中“惊”的用字之妙。16.《出塞》是如何塑造英雄形象的?【答案】14.B15.“惊”拟人,外敌从大漠而来,向朝廷报警的烽火使关山吃惊、震动(心惊),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渲染了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紧张氛围。16.①意象运用:“骝马”“白玉鞍”“沙场”“铁鼓”“金刀”、未干的“血”等意象的使用,串联成战斗生活的画面,塑造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②意境刻画:战场上空得寒冷月光,仍在旷野上回荡的城上催战的鼓声,构成慷慨悲壮的战场环境,烘托了英雄形象。③选材特点:不直接写战争过程,而是写战前战士骑骏马出征,斩杀敌人后血染战刀,烘托英雄形象。④侧面描写:“骝马新跨白玉鞍”,展示英雄的雄姿;采用“战罢沙场月色寒”的环境描写,烘托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写战争结束,鼓声犹在耳,宝刀血未干表现沙场健儿的精神抖擞与豪迈,塑造出一位英气勃勃、勇敢战斗的英雄形象。【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B.充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感表述有误,由“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可知应为杀敌报国的豪情。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首句说,北方的沙漠地带腾起了胡骑来袭的沙尘,以单纯而形象的画面交待了战争的责任与敌人大举入寇的情景。从次句起,即转写我方的反应。次句中的“关山”,指我方北面边防线上的关隘、山口;“烽燧”,即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惊”是关山吃惊,此句运用拟人手法,指关山受到震动,便举烽燧向朝廷报警。以上两句,空间上自北而南展开,敌骑从沙漠压向边关,烽火从关口、山头烧起,向内地频传、直至京城。其间,喊杀声震天,烽火遍地。才一落笔,即为全诗渲染了一派浓郁、紧张的战争气氛。【16题详解】-2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技巧的能力。第一句“骝马新跨白玉鞍”。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白玉鞍,装饰有白玉的马鞍。这句说将士们飞身跨上配有白玉鞍的战马。写战前充分准备,将士们英姿勃勃,对战斗胜利充满信心。这里的“骝马”“白玉鞍”既是作者选取的表现战争场面的意象,又能够烘托人物的英雄气概。且通过战斗打响前的准备场面来塑造英雄形象,表现战争,选材独特。第二句“战罢沙场月色寒”。沙场,原指沙漠地带,后指战场。寒,冷,凄冷。作者没有直接去写战斗经过,由准备出战,一下写到战斗结束。那么,仗打得怎么样呢?用战场上“月色寒”三字作了含蓄的表示。它不仅指夜晚天冷,连月光也寒气逼人,还指月光映照下的战场尸横遍野,血迹斑斑,给人凄冷的感觉。说明战斗非常激烈、残酷。这也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战士们胜利者的形象。三、四句“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铁鼓,用铁皮箍着的战鼓,结实声壮。金刀,钢刀,古时泛指金属为金。这两句不直接写战争过程,而是写战斗回顾,说战斗刚结束不久,将士们余兴未尽,战斗情绪还是那么高昂,心里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这两句写得非常形象生动,使人也如同听到战场震天动地的鼓声,想见将士们拭看钢刀的情景,有身临其境之感。总之,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两个片段,不直接写战争过程,而是写战前战士骑骏马出征,斩杀敌人后血染战刀,烘托英雄形象。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并用冷月与鼓声营造出慷慨悲壮的战场环境,烘托了英雄形象。诗人善用侧面烘托,“骝马新跨白玉鞍”,展示英雄的雄姿;采用“战罢沙场月色寒”的环境描写,烘托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写战争结束,鼓声犹在耳,宝刀血未干表现沙场健儿的精神抖擞与豪迈,塑造出一位英气勃勃、勇敢战斗的英雄形象。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3)__________________,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不仅可见孟子主张养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述中,还可见他主张教民。【答案】(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夙兴夜寐(3).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4).谨庠序之教(5).申之以孝悌之义(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3-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峥嵘、寐、庠、悌、颁”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画不出的味道胥得意①女孩第一眼看到哨位上的护旗手时,竟一下子有了眩晕的感觉。她眼里的这个兵哥哥,俨然是一尊雕像被焊在了旗台上。那挺拔的身材像是青翠的柳树,阳刚中带着坚柔。透过镜头,她看到一张刚毅的脸,浓密的眉毛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专注而清澈,黝黑的脸庞由里到外透着健康。女孩不由得悄悄转动镜头,她期冀着能够把哨位上的护旗手看得更为清晰、仔细。女孩就读的是美术系,对于美有着异乎寻常的苛刻要求。在她的眼中,标准的男人要有形体,要有身高,要有颜值……②镜头里的护旗手变得特别清晰,女孩甚至能看到他鼻翼上沁出的细密汗滴。女孩的心倏地一动,有了跑过去递上一块湿巾的冲动。护旗手的眼睛在镜头里一直没眨过,身姿也是纹丝未动。好在有一阵微风吹过,护旗手的眼睛轻微动了一下,女孩的心跳又加速了。她觉得护旗兵好像也在看她。阳光直直地照射着国旗台,亮晃晃的光线包裹住了护旗手。护旗手的身躯微微前倾着,身材绷直又微呈曲线。女孩甚至感觉看到了护旗手礼服下绷紧的一块块肌肉正鼓动着青春的力量。逆着光,女孩看出了护旗手脸上的棱角。这时她已经放下相机,她愣愣地怔在国旗广场的护链外面。③女孩发现,那一米八五左右的身材竟然是嵌在长长的皮靴里面。皮靴差不多有五十公分高,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黑亮亮的光。护旗手的礼服裤子上的饰带巧妙地勾勒出他挺拔的身材,黄色的饰带像是一条细细的直尺,猛地扎进皮靴里面。皮靴可能是量身定做的,护旗兵的小腿肚上肌肉圆鼓鼓的,像是靴子里塞进了两条鱼。④又有护旗兵换岗来了,皮靴走在大理石地面上,“咣咣”的声音如同是打击乐队中的鼓槌敲在鼓面上,铿锵有力。喊出的交接口令女孩已经听不清了,她只能看见换岗的护旗手相对着转身,他们无论转向哪个方向,整个身体还是一块钢板,围绕着脚跟上那个轴在转动。这是女孩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护旗兵,以前她看到的都是在电视里。她喜欢眼前这个长焦镜头,或是此刻的延时拍摄。-23- ⑤女孩快步跑向换岗通道。那时,下岗的护旗手正从她眼前风一样掠过。她听到了他的呼吸,但是她不知道他是否听到了她加速的心跳。她庆幸这次近距离的接触,让她有了新的发现,护旗兵的脸颊被帽子上的一条细皮带紧紧勒着,更显英俊。⑥女孩想要接近护旗手,她通过学校申请去进行一次写生。她要画一幅护旗手的油画,当成她研究生毕业的作品。⑦在国旗护卫队,女孩已经不知道那天见到的护旗手是哪一个了。在她眼前所有的兵,几乎都是一样的。一个刚刚结束训练的护旗手被安排成了模特,女孩没有想到她真的会离护旗手如此近。这个二十出头的护旗手的脸上满是冷峻,是这个年龄不该有的严肃。女孩架好画板后,问护旗手,能不能笑一下。护旗兵尴尬地摇下头,问怎么笑。女孩也不知道护旗手该怎么笑。⑧女孩又问护旗手,能不能把帽子摘下来让她画。护旗手用队列当中脱帽的动作利索地脱下帽子,端在了左手臂上。动作一气呵成,丝毫不拖泥带水。女孩完全看呆了,她没有想到军人脱帽都有着节奏与美感。但女孩紧接着发现了一个问题,护旗手黝黑的脸颊上印着一道将近二厘米宽的半圆的环,白闪闪地刺眼,那是帽带系在脸颊上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那里还留着原本的肤色。女孩目光迟疑地再往上看时,她发现护旗手的头发里,竟然箍着一道环,那道环里是倒伏的浓密的头发。⑨女孩张大了嘴。她觉得自己有些失态,做了一次深呼吸。就是那一次深呼吸,她闻到了一股特别的味道,那是和着体汗的、掺着胶皮的味道。或许,护旗手那飒爽威武的皮靴早已被刻苦训练的汗水浸透。⑩女孩的画笔有些拿不稳了,颤抖地在画板上点点涂涂。最后她也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画板是一片斑驳模糊,无比抽象。(《解放军报》2018年4月18日)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第一段用“俨然是一座雕像被焊在了旗台上”来形容护旗手,“焊”强调了护旗手一动不动,和旗台浑然一体,突出了护旗手阳刚的一面。B.“女孩就读的是美术系,对于美有着异乎寻常的苛刻要求”是为突出护旗手形体、身高、容颜之美,这种美震撼了女孩,使她“眩晕”。C.文中反复出现的护旗手的“皮靴”,表现了护旗手形体之美,“皮靴”成为贯穿小说的线索,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D.这篇小说描写广场上的护旗手时,着重描写他的静态,下岗的护旗手“正从她眼前风一样掠过”,写出了动态,动静相宜,突出护旗手“阳刚中带着坚柔”-23- E.整篇小说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塑造了护旗手的形象,结尾女孩的画板上“一片斑驳模糊,无比抽象”,而她心中的护旗手的精神则越来越具体。19.鉴赏文中画线句子20.小说①~⑤段,随着女孩对广场上护旗手的观察逐步深入,她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女孩”在整篇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21.请依据小说内容,概括被安排成女孩模特的护旗手的形象。22.阅读全文,说说你认为“画不出的味道”是什么?现实生活中,这种味道还可以在什么人身上感受到?【答案】18.CD19.①恰切使用动词,增加生动性。如“嵌”“扎”“塞”等,突出护旗手坚毅的形象。②使用比喻的修辞,将护旗手黄色的饰必成细细的直尺,将护旗手小腿肚子上的肌肉比喻成靴子里塞进的鱼,写出护旗手突出护旗手身姿挺拔健硕。③画面色彩丰富,黑色的皮靴、黄色饰带使护旗手形象引人注目。④叠字的使用,如“黑亮亮”“圆鼓鼓”“细细”等。⑤护旗手肖像的细节,突出他英挺的形象。20.心理变化:初见感到眩晕,期冀着能够把护旗手看得更为清晰、仔细——看清护旗手后心动,发现了青春的力量——看到换岗的护旗手庆幸,想要进一步接近他们。作用:①女孩作为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护旗手的坚毅品格和爱国精神;②女孩的行为推动了情节发展,初见后心动才有了后文的进一步接触;③构成小说独立视角:女孩观察护旗手由静态到动态,由观察到接触,护旗手的形象、性格品质都在女孩眼中展现。④女孩起到线索作用,通过女孩的目见耳闻所思所想串联情节。21.护旗手①二十出头,面容冷峻严肃;②动作利索,充满节奏感和美感,③训练艰苦,性格坚毅(脸上帽带的痕迹和脱帽之后头上的环);④护旗责任感与爱国精神。22.女孩可以画出的是护旗手坚毅的脸庞和挺拔的身姿,女孩画不出的味道是护旗手坚毅顽强的品质、护旗的责任感、爱国精神。可举时代楷模的例子,也可以举平凡的祖国建设者的例子,突出坚忍不拔的意志,深沉的爱国情怀,无悔付出的坚强决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与赏析能力。C.“‘皮靴’成为贯穿小说的线索”错,文章描写“皮靴”只是展现护旗手外形之美与精神之美的一部分内容,皮靴并非贯穿小说的线索。-23- D.结合原文“那挺拔的身材像是青翠的柳树,阳刚中带着坚柔”可知,“阳刚中带着坚柔”是形容护旗手挺拔的身材像青翠的杨柳,不是表现动静相宜的护旗手的特点。故选C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句在第三段,描写的是护旗手的衣着以及外形特点。这段描写恰当地运用了动词,如“嵌在长长的皮靴里面”的“嵌”,写出形体与衣着的合体;“猛地扎进皮靴里面”的“扎”,写出饰带的笔直,其实是写护旗手形体的笔直;“像是靴子里塞进了两条鱼”的“塞”,写出靴子里面肌肉的饱满。总之,这些动词突出护旗手坚毅的形象。还有叠字的使用,如靴子在阳光下闪出“黑亮亮”的光,黄色的饰带是“细细”的,小腿肚子上的肌肉是“圆鼓鼓”的,这些词语既准确描摹了事物特点,又写出女大学生观察细致,属于细节描写,突出了护旗手英挺的形象。运用比喻手法,如“黄色的饰带像是一条细细的直尺”,写出护旗手身姿的挺拔;“护旗兵的小腿肚上肌肉圆鼓鼓的,像是靴子里塞进了两条鱼”则写出护旗手肌肉发达,身材结实。这段描写也运用了色彩词,如皮靴是“黑色”的,饰带是“黄色”的,写出护旗手形象引人注目。【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所起作用的能力。第一问,女孩心理的变化,“女孩第一眼看到哨位上的护旗手时,竟一下子有了眩晕的感觉”,可知初见时感到眩晕;“女孩不由得悄悄转动镜头,她期冀着能够把哨位上的护旗手看得更为清晰、仔细”,随着对护旗手观察的深入,女孩期冀着能够把护旗手看得更为清晰、仔细;结合“镜头里的护旗手变得特别清晰,女孩甚至能看到他鼻翼上沁出的细密汗滴。女孩的心倏地一动,有了跑过去递上一块湿巾的冲动……护旗手的眼睛轻微动了一下,女孩的心跳又加速了……女孩甚至感觉看到了护旗手礼服下绷紧的一块块肌肉正鼓动着青春的力量”,看到护旗手鼻翼上的汗以及他的眼睛轻微动了一下,都让女孩感动心动,感受到护旗手浑身洋溢的青春气息;“女孩想要接近护旗手,她通过学校申请去进行一次写生”,在看到他们交接换岗,与他们近距离接触之后,女孩感动庆幸,想要进一步接近他们。-23- 第二问,女孩作为次要人物,首先衬托了主要人物——护旗手,展现了他们的形象与品格,如“她眼里的这个兵哥哥,俨然是一尊雕像被焊在了旗台上。那挺拔的身材像是青翠的柳树,阳刚中带着坚柔”“护旗手的眼睛在镜头里一直没眨过,身姿也是纹丝未动”“就是那一次深呼吸,她闻到了一股特别的味道,那是和着体汗的、掺着胶皮的味道。或许,护旗手那飒爽威武的皮靴早已被刻苦训练的汗水浸透”,通过女孩的视线与感受,写出了护旗手英挺的形象,坚毅的品格与爱国的精神。其次,女孩的行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初见护旗手,女孩感到眩晕,于是她更加仔细观察他,更令她心动,并且感受到了他的青春力量,越发感觉护旗手的美,于是女孩决定近距离接触他们,为他们写生。因此,女孩的行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三,女孩的行为也构成了小说的线索,小说写的就是女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第四,小说是以女孩的视角来写的,通过她对护旗手静态的观察,感觉“那挺拔的身材像是青翠的柳树,阳刚中带着坚柔”,再到动态的观察“女孩不由得悄悄转动镜头,她期冀着能够把哨位上的护旗手看得更为清晰、仔细”“护旗手的身躯微微前倾着,身材绷直又微呈曲线。女孩甚至感觉看到了护旗手礼服下绷紧的一块块肌肉正鼓动着青春的力量”,再到想画一幅油画,跟一个作为“模特”的护旗手接触,“护旗手用队列当中脱帽的动作利索地脱下帽子,端在了左手臂上”“护旗手黝黑的脸颊上印着一道将近二厘米宽的半圆的环,白闪闪地刺眼,那是帽带系在脸颊上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那里还留着原本的肤色”,总之,通过女孩的视角,展现了护旗手多方面的形象与精神。【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是概括被安排成女孩模特的护旗手的形象。关于他的描写有“这个二十出头的护旗手的脸上满是冷峻,是这个年龄不该有的严肃”,可概括出“二十出头,面容冷峻严肃”;女孩让护旗手把帽子摘下来让她画,“护旗手用队列当中脱帽的动作利索地脱下帽子,端在了左手臂上。动作一气呵成,丝毫不拖泥带水。女孩完全看呆了,她没有想到军人脱帽都有着节奏与美感”,可概括出“动作利索,充满节奏感和美感”;护旗手摘下帽子后女孩发现“护旗手黝黑的脸颊上印着一道将近二厘米宽的半圆的环,白闪闪地刺眼,那是帽带系在脸颊上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那里还留着原本的肤色”,女孩深吸一口气“她闻到了一股特别的味道,那是和着体汗的、掺着胶皮的味道。或许,护旗手那飒爽威武的皮靴早已被刻苦训练的汗水浸透”,可概括出“训练艰苦,性格坚毅”。护旗手的形象体现出护旗责任感与爱国精神。【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23- “画不出的味道”中注意“味道”一词,可以与“画得出”什么对照理解。文中的女孩要给护旗手画像,她能看到和画出的是他们“像是青翠的柳树”般“阳刚中带着坚柔”的挺拔的身材;也能画出“护旗手脸上的棱角”;甚至可以画出“护旗手黝黑的脸颊上印着一道将近二厘米宽的半圆的环”,因为这些都是有形的东西,但是他们身上那些无形的东西是画不出的,比如,他们坚毅顽强的品质、护旗的责任感、爱国精神。这种味道还可以在什么人身上感受到?其实是问这种坚毅、责任感和爱国精神还可以在哪些人身上感受到。考生可以举像袁隆平、钟南山这样的“名人”的例子,也可以举像快递小哥、清洁工等平凡的祖国建设者的例子,只要身上具有“这种味道”的人都值得我们铭记和歌颂。23.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生命教育要鼓励学生拓展生命的维度。生命有“四个维度”:一是_______。生命,是具体、多元、鲜活的,会有高低起伏、顺境逆境,要懂得用时间去疗伤,要学会用哲学、用人文艺术和时代精神去慰藉,去滋养。二是_______。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爱人以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人格、有担当、有本领,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三是_________。生命需要不断修炼、不断超越,需要放下自我与得失的纠结,舍小我成就大我,在拼搏中奉献正能量。四是________。要爱惜生命、延长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要重视身心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争取健康快乐地为祖国工作四十年甚至五十年。A.生命是有长度的B.生命是有温度的C.生命是有深度的D.生命是有宽度的【答案】(1).B(2).D(3).C(4).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文段涉及到的是生命的四个维度,第一个要联系后文“生命,是具体、多元、鲜活的,会有高低起伏、顺境逆境,要懂得用时间去疗伤,要学会用哲学、用人文艺术和时代精神去慰藉,去滋养”,这里提到的“疗伤”“慰藉”体现的是生命的温度,故选B;第二个,联系后文“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爱人以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人格、有担当、有本领,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这里强调的“爱人以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体现的是生命的宽度,故选D;第三个,联系后文“生命需要不断修炼、不断超越,需要放下自我与得失的纠结,舍小我成就大我,在拼搏中奉献正能量”,这里说的“不断修炼、不断超越”等体现的是生命的宽度,故选C。-23- 第四个,联系后文“要爱惜生命、延长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要重视身心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争取健康快乐地为祖国工作四十年甚至五十年”,这里说的“爱惜生命、延长生命”“重视身心健康,加强体育锻炼”等体现的是生命的长度,故选A。24.结合《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说说“君子”具备怎样的特点?(三个特点即可)【答案】(1)仁德而又智慧勇敢;(2)有理想有责任感;(3)行重于言。【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论语》中对君子描述有一百多处,里面详细描述古代人们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善良、有理想、有精神、行重于言等。君子是一个仁德而又智慧勇敢的人。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勇者不惧。”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勇敢的人不畏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自然也就增强了把握未来的勇气。君子是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人。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大,道路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一个人要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国家、社会这个大家庭,不是自己的小家庭、小集体,他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是一个行重于言的人。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做先于说,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把对理想的执着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这样的人才符合君子之道对当代人的要求。简而言之,君子就是仁德智慧勇敢、有理想有责任感,并把理想付诸实施的一类人。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直指人性中阴暗灰色的一面,而“有高德者则仰慕之”则直指人性中积极阳光的一面。每个时代都有德行高于一般人的杰出人物。请你关注生活,观照社会,联系自身,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杰出人物的。-23-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的言论,就像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但是,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绝不会让那些杰出人物蒙受尘垢,大多数人对待杰出人物的正常做法仍是“行高于人,众必仰之”。“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是人之常情。人们看到有德行的人就像看到自然的美景,欣赏美景是正常的心态,绝对不会想这景物如此美,我要毁坏它。高铁女司机金婉鑫读大学时,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穿着制服开车的视频,想到的是羡慕。所以她专业用功,最后得了第一名,此外她还努力学跳爵士舞、到特教学院做公益。金婉鑫以一种平常心态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的优雅,并视其为自己的榜样,从而成就自我。不仅金婉鑫如此,其他人看到也是羡慕,而绝不会想着怎么诽谤她。所以说,“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之常情。“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公民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自己的命运最终是由当初一个思想决定的。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正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它指引着人的行动,影响了人的命运。就像吴孟超的弟子王红阳所说的那样,在他们的眼里,吴老的高贵品质、渊博学问、大家风范和可贵精神,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生也读不完。特别是吴老呕心沥血培养他们的师道与情怀,让他们一生受益、终身难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红阳敬仰导师,始终向导师学习,走好了人生之路。不只是吴孟超的弟子向他学习,更有接受过他治疗的患者及普通群众尊重他爱戴他。“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23- 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告诫弟子也告诫后人,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要向之学习,与之看齐,见德行有亏或做事有误之人要反省检视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不是嫉妒和诽谤。司马迁读孔子著作之际,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来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见到这些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孔子、司马迁只是众多仰慕效仿有德者的个例。翻看中国历史,我们看到无数人以德行高尚之人为榜样,效仿他们,成就了自己,影响了后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也成为优良传统。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的正常思维,是人们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而今,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使自己“行高于人”,而见到“行高于人”者也一定要见贤思齐。【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观点相反的材料作文。不管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的话语还是汉代儒家学者郑玄的观点,都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现象。作文时效性强、思辨性高,“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与“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两种观点是对立的,不仅引导考生全面看问题,而且引导考生思考在当下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要做一个杰出人物,需要承受很多误解和非议,甚至诋毁和诽谤,但是社会毕竟还是正能量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和品格就像淬火的真金一样,终会闪现出耀眼的光芒。考生还可以思考自己应该怎样面对杰出人物,甚至,当网上出现一些诋毁和消遣杰出人物的负面新闻时,自己该有怎样正确的态度,从而引导考生既要全面认识社会,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意】1.见贤思齐,人之常情;2.成为“杰出人物”,做自己的英雄;3.保护好“杰出人物”,是文明社会应有的责任。【素材】1.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的刘永坦,潜心铸造“地下钢铁长城”的钱七虎,“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及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的王选,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金怡濂,中国环境学专家、地质学家、“黄土之父”刘东生,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稀土之父”徐光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德音孔昭,示我周行”的青蒿素研究开发者屠呦呦……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物,祖国的安全和发展才得以保证,繁荣昌盛才能继续,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仰吗?2.正是由于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和籍籍无名的小人物殚精竭虑和胼手胝足,才有今天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举世瞩目。凡是为国家尽力和为民族用心的人,哪个不是杰出人物?时代会变迁,英雄会变化,杰出人物也不再只是那些保家卫国为民族牺牲的叱咤风云的武将。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群雄并起人人主导的大时代,各行各业都有精英。3.-23- 有人怀疑革命烈士黄继光是否真的用胸膛挡住敌人枪口,有人调侃用身体支撑炸药包殒命的董存瑞是傻子,有人戏谑雷锋“做好人不留姓做好事不留名但拍些照片来证明”,甚至在钟南山院士还在为疫情奋战时,有人竟质问他救活了几个人……诸如此类怀疑,调侃和亵渎杰出人物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不仅让杰出人物寒心,更为人人所不齿。长此以往,那些心怀天下之忧而身敢行天下之先的人就可能会畏葸不前;坦然奉献的英雄志士便“泯然众人矣”!……“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23-
同类资料
更多
天津市南开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