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韬智杯”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ID:49044 2021-10-08 1 4.00元 8页 478.72 KB
已阅读8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4.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2届“韬智杯”高三大联考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也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如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蕴含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庄子以庖丁娴熟技艺、游刃有余的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的统称,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B.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匠辈出的工艺制造大国,正是无数工匠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C.所谓“匠工蕴道”,指的是优秀的工匠在追求完美技艺的同时蕴含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D.德性论认为,人的行为决定其内在德性,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有德性的生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揭示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本质之前,先阐释工匠的概念及工匠的发展演变过程。B.文章站在中国哲学的高度来审视工匠精神,并结合具体事例来阐述何为“匠工蕴道”。C.文章引用苏格拉底的观点,旨在说明工匠真正具有德性,足以成为人们行为的典范。D.文章运用层进式结构,按照历史时代顺序详细阐述了工匠精神的意义,逻辑力量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精益求精,不断刷新水稻亩产记录,但他不在工匠之列。B.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传统手工艺的转型,传统手工工匠也远离了人们生活,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各种新型工匠。C.无论是庄子笔下的庖丁还是当代大国工匠,他们不但技艺臻于完美,而且深刻把握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D.工匠就是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因此如果想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就必须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脊髓灰质炎通过受污染的水传播,这种会致人瘫痪,有时还会致人死亡的疾病,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让人们惊恐不已。每年夏天,脊髓灰质炎发病人数都会激增,所以母亲都不让孩子去公共游泳池。就连最有特权的人也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病毒学家科普罗夫斯基决心要首先发明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活疫苗含有经过减毒的野生病毒,它会在接种者体内造成轻度感染,进而产生抗体,但不会让接种者患病。相反,灭活疫苗中用于引起免疫应答的病毒经过化学或物理过程已经被杀死了。然而,生于纽约的索尔克,他将胜过科普罗夫斯基,贏得率先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的荣誉。索尔克的疫苗中含有野生的、被甲醛杀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注射到人体内的疫苗,会像活病毒那样诱使免疫系统识别并作出反应,在血液中产生抗体。但是,科普罗夫斯基等许多其他病毒学家从一开始就坚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更优越。索尔克的疫苗需要多次注射,后面还需要加强注射,即使这样,似乎也不能阻止免疫力随时间推移而减弱。此外,索尔克的疫苗是肌内注射的,不能在咽喉或消化道壁脊髓灰质炎病毒进入人体的主要入口——产生足够强的抗体。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借由受到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口进入人体,随后在消化道内增殖,又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在没有疫苗的时代,这种感染在大多数人身上的表现都很温和,许多人感染了都不知道。只有在脊髓灰质炎病毒从消化道侵入血液,移动到脊髓和脑时,感染者才会瘫痪,甚至死亡。许多病毒学家相信,用饮料或糖丸接种的活疫苗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在消化道壁和血液里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而带来终身免疫。口服疫苗还更便宜。更容易接种,它不需要请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来注射。而且,它还会存在于已接种者的粪便里,可以在卫生条件较差、水质不洁净的环境中传递给未接种者,在其中一些人体内也激起保护性的免疫应答,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免疫。相应的危险在于,粪便中的活疫苗病毒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突变,重新变成感染性病毒,从而传播脊髓灰质炎,而非保护人们。制备活疫苗要实现微妙的平衡。科学家需要充分弱化病毒,阻止其致病,但是又不能过于弱化,让它无法造成轻微的感染来激起保护性免疫应答。科普罗夫斯基不遗余力地要赢得这场竞赛,率先研发出最好的活疫苗。他从一位患脊髓灰质炎的29岁男性身上提取了血清和脑脊髓液,直接注射到小鼠脑中。在一只小鼠患上脊髓灰质炎后,他将它的脑和脊髓磨碎,注射给另外一组小鼠,以此类推注射了数组小鼠。接着,他从这些小鼠身上提取出病毒,依序注射到几组棉鼠脑中——同样是将受感染的脑和脊髓注射给每组新的棉鼠。以几代啮齿动物对病毒进行继代移种法培养,这种做法背后的观念是,随着病毒在不同物种间致病且适应,它在人体内致病的能力就会减弱,对于研制活疫苗而言,这个减毒过程至关重要。1948年的一个冬夜,科普罗夫斯基吞服下自己研制的实验性脊髓灰质炎疫苗——一种含有脂肪的、黏稠的灰色糊状物,用他在组织捣碎机中粉碎的棉鼠的脑和脊髓制成。这种疫苗里含有野生的,但是已经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摘编自梅雷迪丝•瓦德曼《疫苗竞赛》,罗爽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索尔克的疫苗含有被杀死的病毒,它们和活病毒一样,能诱使免疫系统识别并作出反应,产生抗体。B.索尔克的灭活疫苗通过肌内注射进入人体,而活疫苗则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通过口进入人体。C.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受污染的水传播,这为减毒活疫苗经污水传给未接种者,实现被动免疫创造了可能。D.科学家既要保证接种者产生抗体,又不能让接种者患病,因此他们选用小鼠进行病毒继代移种法培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穿插了科普罗夫斯基和索尔克两位病毒学家竞争研发疫苗的故事,这使文章通俗易懂,增强吸引力。B.为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减毒疫苗弊大于利的特点,文章详细介绍了科普罗夫斯基研制活疫苗的减毒过程。C.文章使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疫苗的原理与区别,其中灭活疫苗不含有活的病毒,安全的同时效果更好。D.文章讲述科普罗夫斯基吞服实验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细节,意在让读者了解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悠久传统。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减毒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更优越”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菜园沈从文玉家菜园出白菜,因为种子特别,本地任何种菜人所种的都没有那种大卷心。这原因从姓上可以明白,姓玉原本是旗人,菜种是当年从北京带来的。北京白菜素来著名。主人玉太太,年纪五十岁,有一个儿子,年纪二十一,在家中读过书,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范。虽是旗人,在当地得不到人亲近,却依然相当受人尊敬。玉家菜园发展后,母子另雇了人。主人每到秋深便令工人在园中挖窖,冬天来雪后白菜全入窖。从此一年四季,城中人都有大白菜吃。主人家善于经营,十年来,渐成小康之家。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夏天薄暮,这个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蒲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了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菜园中原有不少花木的,动风时,晚风中就混有素馨兰花香茉莉花香。这时,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冬天时,玉家白菜上了市,全城人都吃玉家白菜,赞美了白菜总同时也就赞美了这家母子。二十二岁生日那天,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工人们把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都堆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母子二人喝了一些酒,谈论到今年的大雪同菜蔬。母亲说:“今年这雪真好!”“今年刚十二月初,这雪不知还有多少次落呢。”“这样的雪落下人不冷,到这里算是稀奇事。北京这样一点点雪可就太平常了。”“北京听说完全不同了。”“这地方近十年也变得好厉害!”这样说话的母亲,想起二十年来在本地方住下的经过和人事变迁,她于是喝了一口酒。“你今天满二十二岁,我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不知如何,他忽想起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现在才说出来。“我想读点书。”“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要去,三年五年也去了。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没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过了年不久,他就去了北京。时间过了三年。在这三年中,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做儿子的常常寄报纸回来,寄新书回来,做母亲的一面仍然管理菜园的事务,一面读从北京所寄来的书报杂志。地方上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在这过程中也成长了一些志士英烈,也出现一批新官旧官……后来,工会解散,党部换了人……北京改成了北平。学期终了,儿子如期回来了,还带回了一个新媳妇,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见到脸目略显憔悴的儿子,把新媳妇指点给两对工人夫妇,对她说“这是我们的朋友”时,母亲欢喜得话也说不出。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时间仍然是热天,在门外溪边小立,听水听蝉,或在瓜棚豆畦间谈话,看天上晚霞,只是从前两人过的日子如今多了一人。媳妇特别爱菊花,所以做儿子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各处寻觅佳种,督工人整理菊秧,自己也动手。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已近八月的一天,吃过了饭,母亲见一对年青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作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轻人去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就把一对年轻人“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原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玉家菜园从此简直成了玉家花园。到秋天,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吃的是园中所出产的蔬菜,喝着好酒,同赏菊花。名士伟人,相聚一堂,人人尽欢而散,扶醉归去。玉家菜园改称玉家花园,是主人在儿子死去三年后的事。这妇人沉默寂寞地活了三年。到儿子生日那一天,天落大雪,她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把最后一点家产全分派给几个工人,然后用一根丝绦套在颈子上,便缢死了。一九二九年夏作(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中第一处划线的句子用“雪”和“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了儿子将来悲惨的命运,同时也预伏了玉太太的悲剧结局。B.文中第二处划线句子采用语言描写,玉太太表面上同意儿子去北京,实际上是想阻拦儿子,不让他离开家,想让他留在自己身边。C.作者沈从文擅长营造物我交融、情随景生的抒情意境,第四段对夏日晚景的描写,洋溢着温馨恬静的气氛,摇曳着动人的风姿。D.小说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视角讲述故事,作者与故事拉开距离,笔调客观冷静,读者可自行体会其中真情。8.小说在刻画玉家儿子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点?(6分)9.作者为什么以“菜园”为标题?请探究其意蕴。(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①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②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论仁义》)注:①元龟比喻可供借鉴的往事。②梦傅说:借指帝王礼遇贤臣。傅说,殷高宗武丁的重臣贤相,原来他在傅岩筑墙为生,沦为奴隶,后被武丁选拔任用,从此国势强盛,殷商中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B.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C.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D.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祚,国运气数,用于专指帝王的宝座。“国祚”既可指国运,又引申为王朝维持的时间,在文中指前者。B.吕尚,即姜子牙,以其封地之名为姓。他在商周时期辅佐姬昌建立霸业。文中借傅说、吕尚代指治国贤才。C.甲仗,指披甲执兵的卫士,也泛指武器。“甲”是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D.“顿首”同“稽首”“空首”意义相同,都是古代的交际礼仪,以头触地,用于臣拜君,诸侯对天子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总结帝王兴盛之道,认为以“仁义”治理国家,国祚延长。该观点与《谏太宗十思疏》“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相似。B.唐太宗对内文治天下,保持民间风俗习惯,用仁义抚慰百姓,彰显朝廷威信,顺应民心,去除苛刻法令,不做背信弃义的事。C.房玄龄将库房兵器数量与隋朝对比,认为军事筹备充足。唐太宗以史为鉴,从隋亡中总结出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性。D.唐太宗善于虚怀纳谏。无论是王珪选贤治理建议,还是杜正伦的任人之说,唐太宗多诚然接纳,或择善而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5分)(2)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5分)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送韩将军还边李益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①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注]①戎寄:指所交托的军务。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时间,照应标题,以简练之笔展现出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B.颔联写韩将军独自带领轻骑,暗中与伏兵接应,刻画韩将军有勇有谋的形象。C.本诗为送别诗,诗人送韩将军还边,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暗含羡慕与激励之意。D.“圣心戎寄重”指皇帝对韩将军委以重任,也表现了韩将军深受信任,忠心报国。15.诗人是如何塑造韩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1)疫情暴发期间,面对危险的形势,无数医务人员勇当“逆行者”,正是对应《孟子•鱼吾所欲也》中的“,”,因此有灾祸并不躲避。(2)教室需要张贴正面鼓励大家在学习上只要坚持钻研不放弃,终将克服苦难的标语,《荀子·劝学》中“,”两句非常合适。(3)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惊喜源于供给侧的“更新”,越来越多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不久前,一段水下中国舞圈粉无数。的舞美光影、精美绝伦的水下舞蹈,衣袂飘飘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穿越千年,跃然眼前。正是创意的出彩、样式的多彩、科技的添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惊喜也来自需求侧的“迭代”,公众逐渐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不断提升审美素养。近年来,从文物斗图大赛到文物雪糕打卡,从三星堆新发现的围观探讨到文创产品的走俏市场,传统文化持续攀升的热度,的是公众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度。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只要心有所向,定能领略亲近之道,寻得传统之美。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潜心美轮美奂沉积折射B.专注璀璨夺目沉淀呈现C.潜心璀璨夺目沉积呈现D.专注美轮美奂沉淀折射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层出不穷的惊喜的同时,也日益融入日常生活。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层出不穷的惊喜。C.不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日常生活,更给人们带来层出不穷的惊喜。D.不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层出不穷的惊喜,更日益融入日常生活。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只要心有所向,定能寻得亲近之道,领略传统之美。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只有心有所向,定能领略亲近之道,寻得传统之美。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只有心有所向,定能寻得亲近之道,领略传统之美。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只要心有所向,定能领略传统之美,寻得亲近之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学生而言,①不但可以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不可或缺。②,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加以选择。据调查统计,男生更偏爱对抗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而女生更偏爱技巧性与柔韧性的项目,如羽毛球、健美操。单一的体育活动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习惯的养成,固然与学校教育有关,但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庭拥有足够的体育氛围,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体育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21.班级计划举行“中国梦·航天梦”主题班会活动。你作为小组代表发言,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向同学们简要陈述中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的原因(发言的开头已经给出)。要求语言简明连贯,条理清晰,不超过90字。(5分)相关资料:“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火神,在《左传》《史记》《山海经》《礼记》等数十部古书中均有记载。火神“祝融”又象征着我们的祖先战胜黑暗,征服自然的顽强精神,一直以来,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我认为中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有三个原因。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2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庆典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们集体致献词。面对天安门城楼,他们对党许下青春的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八字誓词铿锵有力,响彻云霄,也秒燃了全国青少年的报国热情。无论是百年前的立党先锋,还是七十多年前的建国英雄,或是今日的强国勇士,中国青年始终以“青春之我”回应“强国有我”的时代呼唤。请以“青春与强国”为主题,并以团员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国旗下讲话的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卷第8页共8页
同类资料
更多
广西“韬智杯”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