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 期中 期末共12套测试卷合集(word版,含答案)
ID:42066 2021-10-14 1 18.00元 117页 2.09 MB
已阅读10 页,剩余107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18.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期中+期末共12套测试卷合集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新兴阶级的产生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2.“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        B.③④C.①②D.②④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B.男性的力量超越女性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4.“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A.推行县制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D.编制户口5.下面是小明同学关于两汉文化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是(  )A史学《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B文学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C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D科技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第113页共117页 6.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D.诸国变法7.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C.巩固国家统一D.加强君主专制8.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他完成了长途旅行,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A.打击匈奴B.开拓疆域C.管理西域D.开通商路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1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1.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第113页共117页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12.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  )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13.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军事制度B.法律制度C.政治制度D.文化心理14.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狩”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15.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如图)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经济繁荣B.国家统一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乐业16.“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五代十国时期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第113页共117页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材料二 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件?“扫六合”的完成是在哪一年?“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第113页共117页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地理位置晋同姓今山西鲁同姓今山东南部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东部燕同姓今北京一带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四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材料五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疆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述受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3)材料五所反映的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第113页共117页 20.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刘贺墓《论语》书牍局部图 铜镜镜背上的孔子像(1)根据材料一,分析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第113页共117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解析】动荡争霸的战国时期用社会秩序稳定形容不合适,故答案为C项。2.A【解析】根据材料中“石器”和“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石器和保存和使用火,故①③正确。最早种植粟的是半坡人,②错误;④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错误。3.D4.C5.D6.D【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项正确。夏朝时期国家产生,A项错误;文明起源是远古时期,B项错误;政权分立是指国家分裂,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C项错误。第113页共117页 7.C8.A【解析】汉武帝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派张骞出使西域,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9.C【解析】批评儒家、墨家的义利观,倡导原始结绳而居的生活观,这与道家的“小国寡民”理念一致,故选C项。10.D【解析】“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贡献,不仅统一了中国,而且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D项说法最佳。11.C【解析】根据材料“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可知,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青铜器的出现,即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正确。12.A【解析】周文王与周武王时,举行祈请商远祖先王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意在强调周与商一样具有正统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周对商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周灭商,取而代之,这是政权更替,不是一脉相承,排除C项;周王通过祈请方式使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的合法性,这不代表商先王对周共主地位的认可,排除D项。13.D【解析】根据材料“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必、骆甲担心自己因是故秦将领而得不到信任,由此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选D项。14.A第113页共117页 【解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多次巡游,主要目的是巩固天下统一的局面,同时向六国故地展示国威,故选A项。15.B【解析】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的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16.B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皆请为内臣’”可知,推动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可知,积极维护朝廷统治权威;根据材料“他的散体大赋……时人赞曰”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汉赋发展。第(2)问,从时代需要、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及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18.(1)事件:秦统一六国。时间:公元前221年。最大贡献: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2)秦始皇(嬴政)。太尉、御史大夫。(3)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形制(或车同轨);统一文字(或书同文)。【解析】第(1)(2)(3)问中的问题都是基本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9.(1)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商朝后裔;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占分封诸侯国的大部分;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2)政治:服从周王命令。经济:定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派兵随从周王作战。(3)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趋于崩溃。20.(1)制度:郡国并行制度。第113页共117页 原因:失礼仪,乱制度。(2)原因: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不同: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3)史实:儒学成为正统。价值: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看法: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刘贺受封为海昏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刘贺……急欲亲政……有收回权力之迹象”回答。第二小问,对比两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为史事记述,材料二为史事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西汉时儒学的地位分析。第二小问,结合出土文物的作用分析。第三小问,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第113页共117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2.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兼收并蓄B.风格单一C.世俗倾向D.固守传统3.下面为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出、迁入人数地域分布图(单位:人)。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交流B.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形势影响社会文化发展D.佛道发展冲击儒学社会地位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第113页共117页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其中“六朝古都”人口达百万,经济最活跃。这一城市是(  )A.成都B.洛阳C.建康D.长安6.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7.“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8.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文学艺术的多元B.对外交流的频繁C.社会经济的繁荣D.三教并行的局面9.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天工开物》 ②《齐民要术》 ③《史记》 ④《伤寒杂病论》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③④②①10.图中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A.公元前3世纪末期B.公元3世纪初期C.公元3世纪末期D.公元6世纪末期11.唐德宗时期的重臣陆贽在《陆宣公奏议》中说:“边陲之戍,用保封疆;禁卫之师,以备巡警。二者或阙,则生戒心。国之大防,莫重于此。”这反映了(  )A.唐朝周边国际环境恶劣B.“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第113页共117页 C.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12.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  )A.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B.剥夺了宰相权力C.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D.废除了君主专制13.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在此强调(  )A.回归儒学本原B.儒释道三合一C.儒学传承断绝D.儒学传统久远14.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1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延续了唐朝的统治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彼此之间攻伐不已16.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第113页共117页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材料二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年)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第113页共117页 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第113页共117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列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了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1)材料一、二的共同点是什么?(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罕与伦比”,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为当时世界之冠”的唐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第113页共117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2.A3.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中原地区文学家大量迁出,迁入吴越地区的文学家数量较多。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局动乱导致的人口迁移,不是经济和文化交流,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的区域流动,与佛道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4.B【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说明当时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B项正确。5.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东晋和南朝四国都定都建康,故建康又称“六朝古都”,C项正确。6.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项正确。7.C【解析】根据材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隋文帝,故选C项。8.D【解析】“飘飘欲仙”体现的是道家的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的是儒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称诗佛”体现的是佛教思想,所以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三教并行的局面,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仅仅是诗歌,并未体现出文学艺术的多元,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对外交流的问题,也未体现出社会经济的繁荣,排除B、C两项。第113页共117页 9.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天工开物》是明朝时期的科技著作,《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史记》诞生于西汉武帝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的医学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西汉时的《史记》、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明朝时的《天工开物》,故选D项。10.D11.C【解析】唐朝开放包容,对外交流频繁,周边国际环境相对安定,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内外防卫皆重视的军事策略,故B项错误;“国之大防,莫重于此”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割据的问题,故D项错误。12.C【解析】经过多道程序审定、两省共同认可,诏书才具有合法性,有利于减少决策随意性,故选C项。材料只是说明诏书的起草和决策问题,没有谈到政府执行力度,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此做法对相权起到制约作用,不是剥夺宰相权力,B项错误;唐朝并未废除君主专制,D项错误。13.A【解析】韩愈的“道”指的是儒学的传承,即“道统论”,这是探究儒学的本源,故A项正确。由材料“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可知,B项错误;C、D两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14.B【解析】材料“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体现了消极避世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故选B项。中国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三教合一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所致,并非是商品经济的冲击,排除D项。15.B第113页共117页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D项错误。16.D【解析】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第(2)问,根据材料“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18.(1)佛教盛行,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与寺院争夺兵源和土地控制权的需要;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2)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土地,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一定破坏。【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可知,佛教盛行,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根据材料一“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可知,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根据材料二“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可知,与寺院争夺兵源和土地控制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二“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可知,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第(2)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考虑:积极方面,根据材料一“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以及材料二“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第113页共117页 户”可知,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土地,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根据材料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和材料二“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可知,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二“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一定破坏。19.(1)(示例)选取玄奘西行。主要体现在学习其文化,为我所用。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2)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有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解析】第(1)问,材料列举出了三个示例,根据题目要求只要选取其中一个即可,要找到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阐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一“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材料二“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可知,唐文化的特点为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20.(1)共同点: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2)中国的潜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代的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科举制的确立;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和文化多元;佛教的东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3)我们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变潜力为发展的优势。【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和材料二“唐朝的中国文化……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可得出,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第(2)问,由材料一“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可得出,中国的潜力;由材料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得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材料二“印度文化的输入”可得出,佛教的东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第(3)问,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在中外文化方面,要“洋为中用”,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敢于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在国内文化方面,要发展特色文化,培育潜力文化。第113页共117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频繁换相B.培植亲信C.分化事权D.重视法治2.西藏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是(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3.“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4.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 ②北宋 ③金 ④南宋 ⑤西夏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5.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6.下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第113页共117页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元代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是(  )A.上都B.东京C.大都D.兴庆府8.结合所学判断,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B.华佗制成“麻沸散”C.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D.雕版印刷术的发明9.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10.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  )A.《史通》B.《农政全书》C.《农书》D.《梦溪笔谈》11.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12.宋代《图画见闻志》载:“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的要义在于(  )A.绘画技法高雅传神B.生动体现事物特质C.忠实再现事物全貌D.理想化的道德人格13.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第113页共117页 1038年西夏建立1044年宋、夏达成和议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140年南宋取得郾城大捷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14.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15.由于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巨大的投入,一些家族常常聚资支持子弟读书,以求光宗耀祖。到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已占有优势。造成这种南北不平衡的原因是(  )A.朝廷有意打压北方读书人B.北方人重视务农,对科举考试热情不高C.经济重心南移D.南方人更聪明,更容易考中16.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第113页共117页 材料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的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丘处机,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据《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第113页共117页 19.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及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并分析其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113页共117页 材料一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2)“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解析】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反映分割宰相权力,不是频繁换相,故A项错误;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北宋通过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不是培植亲信,故B项错误;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体现了分化宰相事权,故C项正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是为了分化宰相事权,加强皇权,不是重视法治,故D项错误。第113页共117页 2.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故选B项。3.A【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而宋代的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4.B5.C【解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并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力,设通判监察百官,故选C项。6.C7.C8.C9.D【解析】“宋代”→“泉州客商”→“运输大批商品往日本贸易”是史料主旨大意,这体现不出商贸不受官府监管,也不是官民互惠贸易,更与朝贡贸易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由此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0.D第113页共117页 【解析】题中所描述情形为活字印刷术,该技术出现于宋朝,《史通》写于唐朝,故A项错误;《农政全书》写于明朝,故B项错误;《农书》写于元朝,故C项错误;《梦溪笔谈》写于宋朝,记载了有关活字印刷术的内容,故D项正确。11.B【解析】“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表明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强调儒学与佛教的融合,无法体现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排除A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排除C项;阳明心学出现于明朝,排除D项。12.D【解析】材料认为绘画“精”在传达作者情操,故A项错误;生动体现事物特质是作画品质的重要前提,并非“精”的要义,故B项错误;材料中绘画强调意境而非写实,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精”的要义在于画作能够体现人品和气韵,故D项正确。13.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是多个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和辽经历了多次战争,最后订立“澶渊之盟”,保持了很多年的和平;北宋和西夏、金,南宋和金等国家政权之间也是战争不断。但总体上说,此时期是一个各民族政权并立、力量彼此消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时期,D项正确。A、B两项违背史实,均排除;1125年辽灭亡,1127年南宋建立,两者没有并存,更不存在“相对和平”,排除C项。14.D【解析】根据材料“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可知,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歧视政策”和“科举考试更加公平”,A、C两项错误;B项太过绝对,排除。1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逐渐占有优势,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16.B第113页共117页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两宋时宰相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18.(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解析】第(1)问,可根据“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及问为治之方”“某日暴雷异常……丘处机借此回答”等分析。第(2)问,可从丘处机西行对成吉思汗、元朝统治、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19.(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4)趋势:地方自主性(或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20.(1)驿站范围广,数量多;因地制宜;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危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措施: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第113页共117页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可知,驿站范围广,数量多;根据材料一“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可知,因地制宜;根据材料一“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可知,驿站归中央直接管理,蒙汉驿站分区管理;根据材料一“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可知,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理学知识回答即可。【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记述出处“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清史稿》“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军机大臣年表》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C.强化了君权D.设于雍正年间2.下列四幅图片再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场景,它们收录于(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3.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4.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5.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第113页共117页 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6.“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是(  )A.宰相制度的废除B.锦衣卫的设立C.内阁的设置D.东厂的设置7.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万历年间8.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A.为了整顿文化市场B.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C.制造冤狱,破坏社会稳定D.禁锢思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9.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其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马可·波罗来华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②①④③10.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①开始与欧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③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④远航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11.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12.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版图在前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下列措施与此相关的是,第113页共117页 清朝(  )①在蒙古族地区设置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②与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境 ③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④在东部沿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抗击倭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14.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15.下列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的建立者是(  )A.完颜阿骨打B.努尔哈赤C.皇太极D.康熙帝16.大明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70多年,创造了诸如明长城和北京城等辉煌成就。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B.崇祯皇帝自缢万岁山C.明朝中后期连年灾荒D.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第113页共117页 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第113页共117页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瞭望新闻周刊》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材料三 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列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雍、乾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第113页共117页 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D【解析】材料“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说明雍正十年设置的军机处,材料“雍正七年……”说明雍正七年设置的军机处,由此可知,两则材料相同的地方是军机处设于雍正年间,故选D项。2.D第113页共117页 【解析】《齐民要术》由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的著名农学家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首部农学“百科全书”;《本草纲目》由明代杰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农政全书》由明末徐光启著,是我国古代农学科学集大成之作;《天工开物》由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著,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根据本题图片内容看,它们应收录于《天工开物》,故本题答案为D项。3.D【解析】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发展,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导致大都市的规模比起以前小了许多,故D项正确。4.C5.D【解析】明朝内阁入阁的官员初期官位较低,中后期官位较高,故A项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故D项正确。6.A【解析】根据材料“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无法承担”并结合所学可知,“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明太祖废除宰相后,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负担加重,故选A项。7.B8.B9.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发生在西汉;②发生在唐朝;③发生在明朝;④发生在元朝。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①②④③,故正确答案为B项。10.D【解析】元朝时期,欧洲已经与我国有了交往,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113页共117页 明朝对外交往中遭到西方殖民者侵略,如葡萄牙1553年侵占我国澳门,②正确;明朝还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如抗击倭寇的胜利,③正确;这一时期,郑和下西洋,远航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④正确。故选D项。11.D【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郡邑大夫”等可以看出昆曲受宫廷和官府重视,宫廷和官府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项;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故排除B项;材料“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排除C项。12.A【解析】①初设于清初,完成于乾隆时期,正确;②是康熙在位时期的措施,正确;③是雍正在位时期的措施,正确;在东部沿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抗击倭寇是明朝前期的政策,④错误。故选A项。13.D【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人口增长远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14.C【解析】小农经济此时并未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地主收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说明农民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田租缴纳情况的前后对比,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15.C16.D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特点: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2)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解析】第(1)问,第113页共117页 根据材料“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得出个性鲜明;根据材料“诗、书、画、印完美结合”得出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根据材料“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得出借物抒情,以形表意;根据材料“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诗画极富生活气息”得出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等。第(2)问,结合所学,可从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18.(1)时间:明太祖时期。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2)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不同意。原因: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改制前有丞相,改制后却没有了丞相,所以,时间是在明太祖时期。第二小问,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要加强君主专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及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不是“盖隐然执政之府”。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毕竟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产物,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而不敢作出任何更改。第(3)问,从明初废丞相到设立内阁,再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的趋势是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19.(1)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形成因素: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2)典型代表:贞观之治。原因:吸取隋朝暴政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疏缓刑法;提倡节俭,戒奢从简。(3)①采取军事行政措施,加强对边疆及地方的控制,如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天山北路等。②派兵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等。③反击外来侵略,维护领土主权。如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④加强对西藏的治理,如派出驻藏大臣等。20.(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第113页共117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如果把“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主题的是(  )A.侵略与反抗B.近代化的探索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D.解放战争的胜利2.某班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如下,你认为最恰当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C.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D.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3.天京事变后,心有余悸的洪秀全对异姓大臣猜忌甚深,倾向于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而洪氏亲属过于平庸或少不更事,洪仁玕虽才堪大用但资历甚浅,故而引发功臣宿将的离心倾向和抵触情绪。洪秀全却日益专注宗教,无心亲理政事。材料表明(  )A.太平天国的选官制度公正透明B.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迅速衰落C.用人不当是洪秀全的最大失误D.民众的支持是革命成功的关键4.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划分势力范围……”最早在中国获得“设立工厂”特权的列强是(  )A.日本B.法国C.英国D.美国5.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⑤D.②③④第113页共117页 6.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  )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D.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7.洪秀全在《天父诗》《幼学诗》中说:“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这主要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继承了农民起义的全部传统B.按照拜上帝教创立人间天国C.旨在强化等级尊卑的传统观念D.并未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8.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边疆地区发生严重危机,下列选项中,为解决边疆危机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有(  )A.李鸿章 冯子材B.曾国藩 张之洞C.左宗棠 冯子材D.刘永福 邓世昌9.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10.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痛失宝岛。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依据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100多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变法裁撤冗官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D.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2.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第113页共117页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1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决定了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14.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著述《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于是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对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平等的外交理念B.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C.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D.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15.福建布政使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他留心搜集外国事务和西人著述,撰成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瀛寰志略》D.《康輶纪行》16.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为“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从根本上看是为了(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B.粉饰侵略战争性质C.强调战争爆发原因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第113页共117页 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第113页共117页 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程度……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材料二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市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材料三 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请回答:(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的特点。这反映了什么实质?(3)根据材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第113页共117页 20.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源和龚自珍一样,主张变法革新,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因为拥有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并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据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源作《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并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第113页共117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解析】由“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等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入侵新疆、甲午中日战争等,对我国进行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意志,故本单元主题是“侵略与反抗”。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斗争。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最早提出对内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外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所以说其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故选D项。3.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天京事变后,天国内部任人唯亲,天王腐化堕落不理朝政,说明的是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迅速衰落,B项正确,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A5.A【解析】顽固势力的利益主要是政治权力,注意材料要求——“直接”,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培养新式人才,并没有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排除⑤;①②③④都直接触犯了顽固势力利益,故选A项。6.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销路不畅,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故D项正确。7.C【解析】A项“全部传统”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伦理,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三纲五常的观念,体现了其等级尊卑的观念,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基础,受到西方思想影响,排除D项。第113页共117页 8.C【解析】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与“重要贡献”不符,排除A项;曾国藩并未为边疆事业作出贡献,故排除B项;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二者都为边疆危机作出过重要贡献,故选C项;刘永福、邓世昌都与甲午战争相关,发生于19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9.D【解析】解答本题可从“光绪二十七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突破。根据所学可知,列强攻占北京的侵华战争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处于咸丰帝时期,排除;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是1901年,故D项正确。10.C【解析】据所学知识,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直到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收回了台湾,日本侵占中国台湾长达50年。11.D【解析】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思想。12.C【解析】材料各类问题中西方“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据多数,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兴办实业的需求,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西学得到了传播,说明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没有受到抑制,排除A项;材料中互答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但没有体现出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13.D【解析】根据材料“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第113页共117页 卫他们的通商权利……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可知,中英双方都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开拓市场、掠夺原料而进行的资本主义侵略战争,故选D项。材料中英国人认为战争是正义的,但中国人认为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是不正义的,故A项错误;中国禁烟运动引发的中英之间鸦片贸易冲突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B项错误;战争的性质应是客观的,不由国家立场决定,C项错误。14.D【解析】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材料中“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的认识是错误的,说明当时人们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平等外交,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认识不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排除C项。15.C16.B【解析】英国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把这场战争限定为仅仅是围绕商业贸易而发动的战争,掩盖其走私鸦片和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企图,是为了粉饰侵略战争性质,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特点:机器生产;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主张:师夷长技(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18.(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中“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等信息概括。第113页共117页 19.(1)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2)特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扩大到整个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到长江沿岸和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实质:列强获得更多侵略权益,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3)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实质相同,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等信息可知,是《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因我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和材料三图中内容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再得出结论。20.(1)主要主张:中国必须变法革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制度。主要目的: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西方,挽救民族危亡。(2)思想主张: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改革,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梁启超强调变法改革,实行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制。意义: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其他答案也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可知,魏源主张中国必须变法革新;根据材料一“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可知,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根据材料一“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可知,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受鸦片战争战败的影响,魏源作《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西方,挽救民族危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假借孔子名义托古改制,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宣传维新变法;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变法改革,实行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知识回答即可。第113页共117页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试卷【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1.当今民间的修“家谱”,“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现象,源起于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皇帝制度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B.分大小宗C.与分封制互为表里D.宗族网庞大3.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4.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A.秦始皇非常勤政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5.下列不属于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是A.丞相B.御史大夫C.祝D.太尉6.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中央设三公等官职C.地方实行郡县制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第113页共117页 7.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8.唐朝三省六部体制中的决策机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中书门下省9.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10.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11.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只有少数男性公民享有参政权B.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C.广大奴隶受到压迫D.在雅典居留的外邦人也有公民权12.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是在A.梭伦执政时期B.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C.伯利克里执政时期D.亚历山大统治时期  13.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A.部落首领专政B.奴隶主阶级专政C.地主阶级专政D.平民阶级专政14.世界历史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最早形成于A.古代希腊B.古代罗马C.古代中国D.近代英国15.《十二铜表法》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A.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B.平民利益的保护伞第113页共117页 C.最早限制贵族特权的法律D.内容最全面的法律16.古代罗马的公民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里的人人是指A.除了广大奴隶之外的一切自由民B.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C.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D.仅仅指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公民17.以下对雅典和古罗马民主政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梭伦改革将国家引向民主的轨道B.在雅典和罗马,人人都可以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C.都是为解决平民和贵族的矛盾而实行的D.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8.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这一法案的颁布标志着A.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付诸实践B.英国近代议会制度开始确立C.责任内阁制形成D.复辟王朝统治的结束19.根据1787宪法规定,美国总统的权力不包括A.否决国会立法B.指挥美国军队C.解散国会D.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20.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间,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或内在的控制了。”这表明麦迪逊主张A.实行君主立宪制,让“天使”来行使政权B.主张对权力实行制约C.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D.废除奴隶制,实现南北统一21.19世纪中期,德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外来侵略B.封建专制C.国家分裂D.军国主义22.下列关于德意志帝国宰相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期不定,由皇帝决定B.由议会选举产生,负责主持内阁工作C.掌握行政大权,同时也是军队统帅D.帝国宰相也是普鲁士的宰相,对议会负责23.下列历史文献颁布的先后顺序是第113页共117页 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②德意志帝国宪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联邦宪法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24.1896年,俾斯麦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对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段话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①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③统治者实现统一的愿望强烈 ④宰相只对皇帝负责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25.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B.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C.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D.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26.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商的利益B.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C.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D.清王朝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27.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清政府的屈服求和B.军事指挥的失误C.战争准备不充分D.中国政治、经济、军事落后于西方28.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B.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D.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29.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时代特征的是①割香港岛 ②赔款 ③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0.下列表述中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共有的是A.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第113页共117页 B.准许华工出洋C.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D.开放通商口岸二、材料分析题(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1)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为此唐太宗实施了什么政治制度?(4分)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2)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为此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你认为雅典民主有哪些弱点与局限性,它为近现代民主提供了哪些模式?(10分)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权力,为非法权力。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违法。……──《权利法案》 (2)根据材料一,《权利法案》从哪些方面限制国王的权力?(6分)第113页共117页 材料三: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1787年《美国宪法》请回答:(3)根据材料二,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4分) (4)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的?(6分)33.结合所学知识填注下表(6分)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共和制行政权皇帝、宰相总统总统、内阁立法权议会议会议会权力中心皇帝议会特点君主“统而不治”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相同点⒈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⒉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第113页共117页 高一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ACBCDAACBDCBBA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BBCBCACBCBDBDD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题(1)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国家大政由中央各部大臣商议、筹划)三省六部制。(2)事皆朝廷总之(皇帝专制独裁)。废除宰相制,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第113页共117页 32.题(1)弱点与局限性: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隐患;少数人的民主(公民民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近现代民主提供了哪些模式:轮流执政;任期制度;法律至上;公民选举等。(2)限制了君主的立法权、司法权、征税权、军事权。(3)体现的原则:民主的原则;三权分立、制约平衡的原则。(4)国会执掌立法权,总统执掌行政权,最高法院执掌司法权。三权分立,三权之间权力平衡、相互制约。33题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共和制行政权责任内阁皇帝、宰相总统总统、内阁立法权议会议会国会议会权力中心议会皇帝总统议会特点君主“统而不治”“立宪是虚,专制是实”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相同点⒈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⒉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第113页共117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其最主要的理由应该是(  )A.推翻了帝制B.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C.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D.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2.1922—1926年,江苏省有5家新面粉厂成立,而倒闭者则达7家;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东北的面粉厂则由原先的近30家减至十几家。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B.北伐战争兴起,政治局势动荡不安C.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D.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3.据孙中山回忆,1900年以前他所到之处,“举国舆论莫不曰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中国的社会性质根本转变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C.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效果D.民众认可清政府的统治4.立宪派之所以对清末新政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是因为(  )A.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B.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C.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D.立宪派在资政院中缺少席位第113页共117页 5.“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是民国成立后在以下哪个方面的表现(  )A.思想潮流的演进B.社会生活的变迁C.科技文化的发展D.新式教育的发端6.“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C.新文化运动倡导者D.无产阶级革命派7.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B.推动了思想解放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D.传播西方思想8.“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一历史性判断应主要基于孙中山(  )①创立了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②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理论 ③把武昌起义作为革命的开端 ④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  )A.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B.中央集权开始瓦解C.新式社团代行行政职能D.政党政治初显雏形10.1918年,《新青年》用白话文出版。《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新潮》《觉悟》等数百种刊物也采用了白话文。上述现象(  )A.表明了近代刊物的成熟B.反映了民众素质的提高C.瓦解了封建思想的统治D.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11.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第113页共117页 12.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13.《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道,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14.下面为《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有(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选举用投票之法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①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 ②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③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 ④承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5.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显著特点是(  )第113页共117页 A.“以工代战”B.文明出征C.不参与战务D.民间自发16.《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位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建议?(2)材料二中掀起的运动,前期树立的两面旗帜是什么?这场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根据材料三谈谈对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第113页共117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要……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二 肯定与否定第113页共117页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成功与局限君主专制政体 社会生活 民主共和民族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2)材料一、二中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五个词语以“成功与局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100字左右。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1912年简介1月颁布《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3月公布《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3月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3月颁布《大总统通令开放蛋户(水上居民)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第113页共117页 3月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3月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解析】本题是考查辛亥革命的积极之处,是考查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四个选项均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但是最主要的理由只能是推翻了帝制,其实辛亥革命最主要的目标也是推翻帝制。2.A第113页共117页 【解析】据材料中“1922—1926年”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官僚资本主义出现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一直存在的问题,不是造成材料中局面的主要原因。3.D【解析】材料中“举国舆论莫不曰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说明革命派在当时受到排斥,民众仍然认可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正确。4.C5.B6.C7.A【解析】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不但没有获得多少维护清政府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即清末新政推动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这为清朝灭亡造就了基础,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故A项正确。B、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清末新政加重了清王朝的危机,排除C项。8.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从此中国革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①正确;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了“三民主义”,中国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②正确;1894年孙中山创办兴中会是其革命的开端,而不是“武昌起义”,③错误;1912年3月为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正确。故选B项。9.A【解析】县级以下的基层管理并不意味着中央集权的瓦解,故B项错误;这些新式社团只是参与而非代行行政职能,故C项错误;同样,这些新式社团也并非都是政党组织且其参与的都仅是地方基层自治,“政党政治初显雏形”的表述显然属于程度失当,故D项错误。第113页共117页 10.D【解析】题干材料“《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新潮》《觉悟》等数百种刊物也采用了白话文”说明白话文使用广泛。结合所学可知,白话文的使用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故选D项;使用白话文不能表明近代刊物成熟,A项错误;刊物使用白话文不能反映民众素质提高,B项错误;使用白话文对封建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瓦解其统治地位,C项错误。11.A【解析】材料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A项正确,D项错误。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12.B【解析】该学者认为张三李四为同时人,却用古典来做古文,“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根据时间“20世纪初”可知,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故该学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13.B【解析】从材料“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以看出这场革命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真正的民权,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群众基础的相关内容,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A项错误;仅从《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不能判断辛亥革命获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这场革命的反封建性质,但没有体现出其反帝,D项错误。14.D【解析】材料中《钦定宪法大纲》有“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的条例,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两者都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都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故①②正确;材料中规定了臣民的部分权利,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规定了公民的部分权利,由此可知两者都承认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故④正确;材料规定“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说明《钦定宪法大纲》维护了君主制,故③错误。故选D项。15.A第113页共117页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一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工去做战争中的后勤保障,“以工代战”支援一战,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文明出征,排除B项;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等也是参与战务的,排除C项;中国参战是政府行为,而非民间自发,排除D项。16.A【解析】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故A项正确。当时世界历史已向社会主义迈进,故排除B项;C项是一个外部因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问题:变革政治体制(或变官制)。建议:立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2)旗帜:民主与科学。作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3)历程:器物——制度——思想。认识: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逐渐近代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得出是变革官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得出立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旗帜是民主与科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闹了多少事……可以救治……一切的黑暗”得出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得出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逐渐近代化。18.(1)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2)从改良到革命。(3)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第113页共117页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等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其维新之政”与材料二中的“革命为唯一法门”归纳。第(3)问,由材料三“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未能获一……政党故也”“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以政权让渡于彼”等分析失败原因。19.(1)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3)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但由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言之成理即可)20.(1)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符合时代潮流,贯彻了民主自由的时代精神;立法与反封建革命相联系。(2)改革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在法律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可从法律涉及的领域和民主、反封建的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结合法令内容一一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如“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体现了平等自由精神;“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等。第113页共117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热情提高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行动的推动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大力推动3.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B.古田会议C.遵义会议D.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4.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他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B.井冈山会师C.红军长征D.第五次反“围剿”第113页共117页 5.国民政府财政部与实业部联合发行“民国二十一年江浙丝业短期公债”共300万元,支持两省丝业收购蚕茧和改造设备。当时国民政府这一做法(  )A.利于改善民族工业的经营环境B.为抵御外侮奠定了物质基础C.加速官僚资本掌控经济命脉D.极大地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6.“宁汉合流”是指(  )A.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B.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C.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D.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7.一九三〇年,毛泽东在江西兴国进行了土地关系情况调查(见下表),与此相关的是(  )阶级成分所占人口比所占土地比地主、富农6%80%中农20%15%贫农60%5%雇农、手工业者13%0%A.国民革命B.改旗易帜C.南昌起义D.土地革命8.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9.1924—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下列对这个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发生极大的变化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清党”“分共”告终10.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第113页共117页 A.建立中国同盟会B.成立无产阶级政党C.创办黄埔军校D.实现国共两党合作11.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12.1922年李大钊加入国民党时,曾向孙中山声明自己不能退出共产党,孙中山明确表示说:“这不要紧,你尽管一面作第三国际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这说明孙中山(  )A.认可中国共产党是参与世界革命并独立存在的团体B.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弱小还不足以影响到其地位C.开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D.欣赏中国共产党员的个人能力而不考虑其他的因素13.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14.1927年11月28日,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该政府主席谭震林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农会,建立基层政权,惩治土豪劣绅。这表明(  )A.井冈山道路得到中共党内的一致认可B.中共急躁冒进,对当时国情认识不足C.中共走上红色政权的创建和发展之路D.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15.长征开始时,红军主要领导人硬是坚持带上所有的办公用具和文件,但就是没有想到带上对行军最重要的地图。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他们(  )A.长征过程中不忘日常党务工作B.缺乏实际指挥军事战争经验C.情况太危急没来得及全面考虑D.受共产国际指挥不了解国情第113页共117页 16.1932年,苏区政府建立“中华钨矿公司”。1932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该公司的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620多万元的财富。这一举措(  )A.改善了根据地的民生B.调动了苏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C.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D.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对联一 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对联二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学生欢呼复课,庆贺商店开门。材料三 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由1913年的60万人上升到1919年200万人,为中国新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新的阶级力量。材料四 1919年的五四运动,犹如沉沉黑夜中一声春雷,以前所未有的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给人们以振奋和鼓舞,使中国的历史迈进一个崭新的时代。——《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1)材料一中口号一、二分别体现了五四运动的什么特点?(2)材料二中对联一、二分别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什么特点?(3)史料三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一特点?(4)依据史料四概括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产生的影响。第113页共117页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材料二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材料三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作出的贡献。(2)材料二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哪一内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19.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抗争史,又是一部探索史。在屡遭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中,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艰难探索]材料一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文池《思想的灵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以来,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请列举两例愿望及对应的实践)第113页共117页 [洗雪国耻]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受到的“日本帝国主义欺凌”的战争名称。材料二中为什么说“现在报仇雪耻了”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光辉历程]材料三 如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1940年百团大战……(3)材料三是某同学在复习时归纳的“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专题的部分内容,你认为其中列有“北伐战争”的理由是什么?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3年、1919年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发展情况表第113页共117页 材料二 (永利铔厂)厂址选在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滩。永利铔厂在1934年7月破土动工。1937年2月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硫酸铵,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永利铔厂建立后,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日军进攻南京,永利铔厂沦陷。范旭东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永利铔厂的一些主要设备被日军拆运到日本。——陈安吉主编《名人与南京》(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利铔厂创办时期的有利条件。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参考答案第113页共117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D【解析】本题考查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刺激而爆发。2.D3.B4.C5.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采取政策支持江浙两省丝业收购蚕茧和改造设备,为民族工业发展创设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6.D【解析】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史称“宁汉合流”,故选D项。7.D【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此时土地分配不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私有,故选D项。国民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军阀,未解决土地分配不均,排除A项;“改旗易帜”指张学良宣布东三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的事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未解决土地分配不均,排除C项。8.C【解析】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纲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新型政党,故A、B两项表述正确;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且材料中未体现反帝内容,C项表述错误;中共一大所制定的革命纲领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及革命任务不符,D项表述正确。故选C项。第113页共117页 9.D【解析】1924—1927年属于国民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的失败是蒋介石和汪精卫“清党”“分共”、叛变革命的结果,故D项正确;国民革命没有消灭北方的军阀张作霖,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北伐战争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C项错误。10.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依据材料中“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主张成立政党以代表民众势力,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因此,答案为B项。11.B【解析】根据时间“1923年”、人物“陈独秀”以及材料“世界的革命思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是向俄国人学习,走俄国人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体现其新,故选B项。武装革命以往都有,无法体现革命新方向,排除A项;民族革命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已经提出了,也无法体现革命之新方向,排除C项;此时国民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项。12.A【解析】孙中山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其目的是理顺与共产国际,特别是与共产国际下属支部中共的关系,实现联合苏俄,借助于俄国革命的经验,振兴国民党,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共力量弱小,排除B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排除C项;“不考虑其他的因素”说法欠缺,排除D项。13.C【解析】根据材料“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可知,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觉醒民众,促进其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非“团结工农”,故选C项,排除D项。近代中国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并非“平民教育运动”的背景,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14.C第113页共117页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中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工农兵政权”“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农会,建立基层政权”可知,无产阶级领导并建立革命政权,这说明此时中共已走上了红色政权的创建和发展之路,故C项正确。此时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问题仍存在分歧,A项错误;这正是对当时中国国情分析后采取的行动,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此时还未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15.B【解析】长征属于战略转移,没有带上最重要的地图,这是红军的失误,说明红军缺乏实际指挥军事战争经验,与红军不忘日常党务工作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由材料中“红军主要领导人硬是坚持带上所有的办公用具和文件”可知没有带地图的原因并非因为情况危急,故C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6.D【解析】根据材料中“1932年”“苏区”等可知,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加快了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面对经济封锁,苏区建立“中华钨矿公司”,进行积极自救和经济突围,这一举措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根据地民生、人民生产积极性及红军的战斗力,排除A、B、C三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口号一体现了反封建的革命性;口号二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列强侵略的爱国性。(2)对联一反映出五四运动有多阶层参加,体现了广泛的群众性特点;对联二体现出斗争目标基本实现,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彻底性。(3)工人阶级队伍崛起,开始登上政治舞台。(4)启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8.(1)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中国革命要坚持武装斗争。(3)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并结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作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国仍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等信息概括作答即可。第113页共117页 19.(1)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不能答戊戌变法)(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战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3)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20.(1)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条件:国民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币制改革、提倡国货运动、实业救国思潮。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众及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热情、政府的决策。【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1913年、1919年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发展情况表和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可知,整体上呈现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再根据1913年和1919年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情况表中轻、重工业柱状图可知,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永利铔厂在1934年7月破土动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处于国民党统治前期,国民政府通过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35年进行的币制改革,一定程度上防止白银外流,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这时期提倡国货、实业救国思潮等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外国的入侵、民众的爱国热情以及政府的决策等方面归纳。【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治任务是(  )A.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B.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C.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2.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大捷D.武汉会战3.东北抗日武装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不包括(  )第113页共117页 A.赵一曼B.杨靖宇C.赵尚志D.张学良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B.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C.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D.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5.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A.偿还大量外债B.贪污腐化成风C.军费开支巨大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6.下图中蒋介石的言论反映出国民政府(  )1937年2月,蒋介石制定《本年政策》,提出“妥协内外各方,专力对倭”,同时更前所未有地提出“开放党禁”“开放政党政治”等内容。1937年12月21日蒋介石日记云:“与共党代表谈组织事,此时对共党应放宽,使之尽其所能也。”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7.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这次战役(  )①是忻口战役的一部分 ②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③战役后日军开始扫荡 ④鼓舞了中国的抗战信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第113页共117页 9.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76.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拥有先进武器装备B.中国战场是日军唯一的战场C.苏联红军进驻中国东北D.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10.下面是东北大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它的迁移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1923年在沈阳成立―→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迁往开封―→1938年迁往四川A.新文化运动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11.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下列民族精神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五四精神 ②抗战精神 ③长征精神 ④井冈山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③④②D.④①②③12.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狠狠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发动三大战役C.横渡长江,解放南京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3.罗斯福发表的“炉边谈话”指出: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这最能证明(  )A.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B.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起了主要作用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国际力量的援助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14.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第113页共117页 15.1935年6月28日,美国决定将中美外交关系提升至大使级。美国驻华公使詹森成为首任驻华大使,施肇基为首任中国驻美大使。美国作出这一决定应该是基于(  )A.国民政府日臻稳固B.日本侵华进一步加剧C.国共两党关系缓和D.民间外交的大力推动16.1937年3月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对共匪只可编其部队,而决不许其成立军部或总指挥部”。而到8月18日,蒋介石终于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这种变化根源于(  )A.共产党力量的不断增强B.日本侵略严重威胁国民政府统治C.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D.国内外各种抗日力量的不断施压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施政,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实行了一整套有别于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文教和社会政策,并且明确这是“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总理遗嘱及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而提出的,尤其是1941年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三三制”、保障抗日人民的人权、改进司法制度、厉行廉洁政治、保证土地所有权和减租减息、发展农工商业、调节劳资关系、实行合理税收、尊重知识分子等各项政策。如胡乔木所言,这个纲领的制定和发布,“不论在陕甘宁边区建设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革命史和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更加全面也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边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方针”。——摘编自汪朝光《民族抗战与革命建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施政举措。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第113页共117页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材料二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时间大事1938年45个华侨团体聚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1939年《黄河大合唱》首演于延安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1943年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已发展到九十一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以上,建立了十九个大的解放区(1)根据材料一,归纳抗战奠定了民族复兴基础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民“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的重大成果。(2)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因素有哪些?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迅速展开。第113页共117页 ——摘编自《抗日战争史》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情景论述其原因。(要求:写出变化,变化依据材料,史论结合)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党政权就覆亡了。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战后接收时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人民失望等。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1)试分析史学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现象持有各种历史解释的原因。(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第113页共117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D【解析】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中国,而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就必须以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为前提,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的活动,但它们都是围绕D项展开的。2.B3.D4.D【解析】“14年抗战”用更加丰富的史实控诉日本侵华的罪行,故A项表述正确;在1931-1937年的局部抗战中,东北抗联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故B项表述正确;“14年抗战”是对日本国内存在的否认侵华史实的右翼势力的有力回击,故C项表述正确;“14年抗战”,主要突出抗战的完整性,不是批判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故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5.C【解析】1945年8月,此时内战尚未开始,国民政府发行货币量没有异常波动,三年后,即1948年,此时内战正在进行,国民政府为了筹集战争经费,大量增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故选C项。A项不符合此时解放战争的时代背景,排除;B、D两项虽然都是原因,但不会导致纸币发行量如此迅猛,故排除。第113页共117页 6.D【解析】1937年2月尚未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故A项错误;根据“开放政党政治”“与共党代表谈组织事”等可知,是在探讨国共合作事宜,并非争夺抗战领导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国民政府与中共合作的意图,并非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故C项错误;根据“妥协内外各方,专力对倭”“与共党代表谈组织事”等可知,国民政府希望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故D项正确。7.C【解析】百团大战后,日军对敌后开展大规模扫荡,故③错误,其余均正确。故选C项。8.D【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被破坏的首要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选D项。9.D【解析】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76.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战场,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全民族的共同抗战,题干情况就是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的结果。10.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因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很快沦陷,因此,1931年东北大学迁往北平;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占领北京,东北大学迁往开封;1938年6月6日,日军进占开封,因此,1938年,东北大学迁往四川。由此可见,东北大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与抗日战争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11.B【解析】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抗战精神形成于1937—1945年,长征精神形成于1934—1936年,井冈山会师是在1928年,所以本题选B项。第113页共117页 12.D【解析】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不久被人民解放军粉碎。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插上一刀”指挺进大别山。13.C【解析】材料说明了罗斯福对中国抗战的重视,高度赞扬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作用,这最能证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故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作用,故A、B两项错误;中国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全民族抗战,故D项错误。14.A【解析】根据材料“1938年初”“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知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此决议的主要目的,故排除。15.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加紧侵略中国,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美国通过提升中美关系来支持中国的抗战,B项正确。“日臻稳固”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当时处于国共对峙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民间力量无关,排除D项。16.B【解析】蒋介石对红军的态度由“只可编其部队,而决不许其成立军部或总指挥部”到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任命正、副总指挥的变化,其根源是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威胁国民政府统治,故B项正确。共产党力量的不断增强、国内外各种抗日力量的不断施压均不是根源,故A、D两项错误;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于1937年9月,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以维护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目的;具有新民主主义的色彩;施政纲领内容全面。(2)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为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总理遗嘱及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而提出的”可知,体现国共合作思想,第113页共117页 维护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材料“‘三三制’、保障抗日人民的人权、改进司法制度、厉行廉洁政治、保证土地所有权和减租减息、发展农工商业、调节劳资关系、实行合理税收、尊重知识分子等各项政策”可知,施政纲领内容全面;根据材料“更加全面也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边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方针”可知,具有新民主主义色彩。第(2)问,根据材料“更加全面也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边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方针”可知,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根据材料“‘三三制’、保障抗日人民的人权、改进司法制度、厉行廉洁政治、保证土地所有权和减租减息、发展农工商业、调节劳资关系”可知,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18.(1)表现: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为抵御日寇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成果: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取得大捷。(2)说明:国际地位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得出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为抵御日寇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取得大捷。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19.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态度。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0.(1)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材料中的三种观点代表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不同的研究角度。学者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观察,因而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结论。(2)(示例)观点: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是其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理由:错误的金融政策,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迟迟不进行土地改革,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农民抛弃国民党,支持共产党;发动内战,第113页共117页 加剧了财政危机等。【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的立场、角度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根据材料“一种观点强调……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可知,这是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其迅速崩溃的原因;根据材料“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可知,这是从军事的角度分析其迅速崩溃的原因;根据材料“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可知,这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其迅速崩溃的原因。第(2)问,本小题为开放型设问,从政治、军事、经济三个角度任选其一作为观点即可,论述依托材料并结合所学解放战争期间相关史实分析,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九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观察下图,图中的②对应的行业应该是(  )A.工业       B.农业C.交通D.教育2.“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A.促进朝鲜统一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第113页共117页 C.为了保家卫国D.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3.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示意图,其中“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不包括(  )A.参加万隆会议     B.重返联合国C.尼克松访华D.中美建交4.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1964年,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神舟五号”发射成功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导弹发射成功5.“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新中国符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主集中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6.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又称万隆会议。周恩来在这次大会上提出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另起炉灶”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一边倒”7.首先突破新中国外交“一边倒”基本原则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参加日内瓦会议D.中国重返联合国8.下图为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  )第113页共117页 A.“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农业总产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B.三大改造期间的工业总产值始终不及农业总产值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总产值进一步下降D.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9.“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新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材料中“这场战争”是指(  )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C.抗美援朝战争D.越南战争10.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的物价暴涨局面。与“银元之战”相比,“米棉之战”的显著特点是(  )A.通过强制手段调控价格B.依据市场规律增加供应C.放任自流听凭市场调节D.发行票证实行定额供应11.毛泽东在八大会后说:“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当然要看条件,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就可以搞。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如果有原料,国家投资又有困难,社会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厂,这叫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  )A.打开了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路B.动摇了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C.纠正了“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影响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如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第113页共117页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13.1956-1966年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下列史料中可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14.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15.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发言中提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这一发言体现出当时(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B.仍保留了资本主义经济C.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D.注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16.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点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第113页共117页 C.国民经济的调整D.“大跃进”的展开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改广大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农民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提高。土改后一部分农民不具备独立生产的能力,无力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在农民中产生了劳动互助的积极性。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并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于当年12月下发给各级党委试行,要求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按照积极发展和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和逐步推广的方法,大量地发展劳动互助组,把农业发展当作一件大事去做。到1952年底,组织起来的农户,老解放区占65%以上,新解放区占25%左右,全国还成立了4000多个农业合作社,创办了几十个高级社。——摘编自姜帆《从农业合作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劳动互助组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农业合作取得成功的影响。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首都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紧接着他按动了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时,乐队奏起代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历史上的今天》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辞;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请简述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第113页共117页 (2)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着很多困难。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巩固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1952-1978年间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变化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其他“一五”7.16.436.250.3“二五”11.36.454.028.31963-196517.63.945.932.6“三五”10.74.451.133.8“四五”9.85.849.634.8材料二 从产业结构上看,1965年以后,非常像发达国家中的高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平均来看,尤其从工业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之前增长率并不慢,达到了6%。因此,中国在60年代试爆了原子弹,在70年代卫星上天。从这个角度看,整个经济是非常有效率的,一个农业国在20年之内就做到了发达国家才可以做的事情。举国之力大力发展工业,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不太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却唤起了强大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凝聚力,也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好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生产经验。——以上材料均摘自唐浩《新中国工业化思想简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及其积极意义。2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第113页共117页 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麗林)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首先证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材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摘编自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1)材料一所制定的目标未能达到的原因何在?(2)概括材料二中新中国初期提高妇女地位的途径。(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表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第113页共117页 【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柱状图中的行业②应该是工业,故A项正确;农业不是优先发展对象,故B项错误;交通不是“一五”计划发展重点,故C项错误;教育也不是“一五”计划重点,故D项错误。2.C【解析】从材料中“我们不出兵……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为了保家卫国。故答案为C项。3.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有: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5年,不是20世纪70年代“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20世纪70年代“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4.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A项符合题意。5.D【解析】依据材料中“政党制度”可知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民主集中制属于人民代表大会运行的原则,故B项错误;C项是管理民族地区制度,排除。6.A7.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在1953年提出的,B项是在1955年提出的,C项是在1954年参加的,D第113页共117页 项是在1971年实现的。故选A项。8.C【解析】1958年我国开始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变化图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的,从变化图上看农业总产值并没有下降,A项错误;三大改造是1953年到1956年,从图上看1956年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B项错误;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不是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9.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这场战争”指朝鲜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给新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选项C符合题意。10.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米棉之战”主要打击的是投机倒把,国家通过调控等手段,依据市场规律增加供应,这是与“银元之战”的主要区别,故选B项。A项是共同点,排除;“米棉之战”中政府强力干预,而非放任自流,排除C项;“米棉之战”中基本顺应市场规律,而非计划供应,排除D项。11.A【解析】材料中政策是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允许私人经营,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故选A项。国民经济的主体以国有制经济为主,“动摇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D项。12.C【解析】1964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图中“跟前辈学习 把青春献给农业”体现出了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故选C项。宣传党的合作化运动的是三大改造,时间是1953-1956年,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农业发展,并没有体现工业,排除B项;从图片中的人物来看,其中还有中年,并不是只有青年,排除D项。13.D【解析】故事片《雷锋》宣传雷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不为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第113页共117页 把一切出发点都围绕在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上的精神,这代表了十年探索时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故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1950年,故A项错误;《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于1953年,故B项错误;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故C项错误。14.D【解析】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与苏联处于敌对状态,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陈兵,中国尚未摆脱苏联的威胁,故A项错误;根据“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可知,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外交,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地位相对下降,但并没有衰落,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国突破意识形态,实现了与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是出于遏制和对付苏联等国家利益的需要,奉行国家利益至上,故D项正确。15.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于1956年9月召开,而社会主义改造此时仍在进行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说“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不是“仍保留了资本主义经济”,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的内容,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国家强调在集体经济之外还可以存在其他的所有制经济,是当时对经济体制的一种有益探索,故D项正确。16.C【解析】图中C点到D点对应的时间是1960年到1965年,与这段时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政策是国民经济的调整,故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时间为1953-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排除A、B、D三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土改后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生产经营困难,劳动互助在农村中出现;政府对农业工作的重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开展。(2)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经验。【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改广大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可知,土改后农民分得了土地;根据材料“土改后一部分农民不具备独立生产的能力,无力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在农民中产生了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可知,农民生产经营困难,劳动互助在农村中出现;根据材料“把农业发展当作一件大事去做”可知,政府对农业工作的重视;根据材料时间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开展。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互助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互助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全国还成立了4000多个农业合作社,创办了几十个高级社”可知,农业互助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经验。第113页共117页 18.(1)事件: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2)镇压反革命,基本肃清反革命残余,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结束了物价暴涨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抗美援朝,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鼓舞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可知,描述的是开国大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辞;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作答即可。19.特点:国家主导;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轻重比例失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积极意义: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有所改变;增强了国防实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唤起了民族荣誉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举国之力大力发展工业”,可知国家主导;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1952-1978年间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变化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轻重比例失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从工业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之前增长率并不慢,达到了6%。因此,中国在60年代试爆了原子弹,在70年代卫星上天”“整个经济是非常有效率的,一个农业国在20年之内就做到了发达国家才可以做的事情”“唤起了强大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凝聚力,也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好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生产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结构、工业体系、工业布局发展改变,到国防实力、国家安全的提升,民族荣誉感、民族凝聚力等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分析其积极意义。20.(1)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没有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任答三点)(2)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3)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自然灾害以及中苏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第113页共117页 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第(3)问,结合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进行作答即可。【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十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历史性会议。下列各项属于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内容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将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D.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2.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第113页共117页 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B.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D.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3.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场讨论(  )A.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成为“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D.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4.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以下展示了我国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的是(  )①“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②“复兴号”高铁动车 ③“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④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如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B.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7.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第113页共117页 D.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8.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质是(  )A.恢复老干部名誉B.从组织上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C.扭转混乱局面D.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化大革命”损失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几次大的政策调整。其中,使土地所有制性质由私有制转为公有制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0.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1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B.一个中国C.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D.军事力量强大12.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13.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113页共117页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14.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事务,至2019年,中国在承担了超过15%维和经费摊款的同时,向联合国维和行动任务区派出了2500余名军、警维和人员,为饱受冲突和战乱之祸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恢复、建设、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中国(  )A.发展睦邻友好关系B.主导世界维和行动C.致力落后国家复兴D.积极承担大国义务15.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种状况表明(  )A.世界各大经济体促成多极化形成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C.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并影响了世界D.改革开放使中国工业已超过美国1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其旨在(  )A.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B.大力发展面向大众的文艺C.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D.加强文学领域的统一领导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是一条小道。1969年10月至1972年11月,在这条工友们为了让他不绕远路而悄悄修整出来的田边小道上,邓小平走了三年,思考了三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在这条小道上逐渐萌芽。后来,它被人们称为“小平小道”。这是一条大道,是一条没有前人经验借鉴的大道,却引领中国走上了发展的春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5个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条大道,就是改革开放大道。——摘编自高怀举主编《历史来了》材料二 中国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是带领我们走好这条道路的领路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走向更大的胜利。——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领航中国》解说词第113页共117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萌芽于“小平小道”的思想理论名称是什么,并概括改革开放大道上的重大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走向更大胜利”?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枓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并说明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2)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的史料类型。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第113页共117页 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材料二 新世纪开始以来,国际形势迅速发展和激烈变化,世界人民继续强烈呼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执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则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种种有悖于人民愿望的形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并且正在启发人们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多方面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种种有益的尝试。——摘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是一条小道。1969年10月至1972年11月,在这条工友们为了让他不绕远路而悄悄修整出来的田边小道上,邓小平走了三年,思考了三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在这条小道上逐渐萌芽。后来,被人们称为“小平小道”。这是一条大道,是一条没有前人经验借鉴的大道,却引领中国走上了发展的春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5个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条大道,就是改革开放大道。——摘自高怀举《历史来了》第113页共117页 材料二 中国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是带领我们走好这条道路的领路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走向更大的胜利。——摘自《我们走在大路上——领航中国》(昆明日报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萌芽于“小平小道”的思想理论名称是什么,并概括改革开放大道上的重大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走向更大胜利的认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解析】A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B项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D项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2.A【解析】特别行政区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而并非“完全自治”,A项错误。第113页共117页 3.C4.D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1978-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明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正确。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是在1952年完成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完成的,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6.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序幕的,B项正确。中共八大是1956年召开的,A项错误;中共十三大是1987年召开的,C项错误;中共十四大是1992年召开的,D项错误。7.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与不同国家发展不同类型的国家关系,表明中国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一贯的外交方针,并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8.B【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拨乱反正的决策,之后在全国为“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平反,其实质是从组织上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B项正确。9.B第113页共117页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53年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1956年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所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A项不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之前之后都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C项不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农民拥有土地经营权、使用权,D项不符合题意。10.B【解析】紧扣设问中的“直接结果”一词,注意从时序的角度来分析选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确定在广东和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从安徽起步,故A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上确定的,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D项错误。11.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强调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提出“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因此,“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故答案为B项。12.B【解析】由“安排‘后事’”“准备要坐牢”可知,当时“左”的思想根深蒂固,并没有出现“百花齐放”之势,“两个凡是”依然发挥作用,故A、D两项错误,B项正确。该文发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C项错误。13.A【解析】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并且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等,体现了中央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项正确。社队企业属于集体经济,排除B项;C项“完善了”表述绝对,此时农村改革才刚刚开始,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排除D项。14.D【解析】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事务、承担维和经费,表明中国积极承担大国义务,故选D项。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事务,并非只针对睦邻国家,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维和行动,并非“主导”,故B项错误;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事务,不仅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复兴,还有维护和平的目的,排除C项。15.C第113页共117页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在世界上经济地位得到提升,这反映出改革开放不仅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也使中国影响了世界,故选C项。多极化仍然在形成过程中,排除A项;我们仍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排除B项;材料没有中国和美国的工业对比数据,无法得出中国工业已超过美国的结论,排除D项。16.C【解析】根据材料“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强调在文艺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际上旨在更好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理论名称:邓小平理论。重大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国企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人民利益,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18.(1)主要措施与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积极影响: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2)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分析材料出处回答即可。19.(1)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意义: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成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安理会“五常”首脑会晤);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世贸组织(WTO)。【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世界人民继续强烈呼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种种有悖于人民愿望的形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并且正在启发人们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并结合所学得出,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第113页共117页 所学,可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安理会“五常”首脑会晤)、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世贸组织(WTO)等角度入手。20.(1)理论名称:邓小平理论。重大举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对外开放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任答四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人民利益,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符合历史与时代发展的潮流。【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得出是邓小平理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归纳。第(2)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走向更大胜利的认识,可以从符合人民利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科学理论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和符合历史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等角度分析。【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试卷全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全球化和地区开发》中声称:“经济全球化过程至少开始于15世纪末期。欧洲人在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这反映的是A.开辟新航路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郑和下西洋D.工业革命2.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各种瘟疫和传染病带到美洲,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500万。美洲人口的锐减A.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B.导致美洲纳入到世界市场第113页共117页 C.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D.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3.“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材料主要体现的史观是A.革命史观B.文明史观C.全球史观D.社会史观4.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l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蒸汽机的推广B.轮船的发明C.内燃机的出现D.发电机的发明5.世界博览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1904年世博会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向观众展示的最新科技成果是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B.富尔顿的汽船C.福特的汽车D.莱特兄弟的飞机6.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A.世界开始走向联合B.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C.美国霸权地位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7.下表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第113页共117页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工业下降46.2%40.6%28.4%16.5%8.4%1/3外贸缩减70%69.1%50%48%50%2/3失业人数1700万600万近300万85万300万3000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直接用于说明A.经济危机破坏性大B.危机爆发的根源C.危机的持续时间长D.危机下的各国矛盾8.1933年罗斯福宣誓就职后,敦促国会出台了一系列紧急立法,就社会经济中的紧急情况制定对策。在美国经济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任何原则、规矩都不得不向美国政府的紧急应对危机权力让步,联邦最高法院也不例外。这表明A.政府实行专制B.三权分立失效C.总统权力扩大D.国民经济崩溃9.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结合所学分析,促进1994—1999年间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①经济全球化的推动②增加政府开支、裁减雇员、适当减税③政府投资高新技术产业④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10.在经济全球化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纬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材料认为A.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B.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C.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11.20世纪90年代,随着两级格局的解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空前突出,北美、亚太、西欧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以下阐述合理的是①欧盟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②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是南北合作、大国主导③亚太经合组织是本地区最有影响的经济论坛第113页共117页 ④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各成员国仅限于经济合作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②③④12.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构建了当今世界的多边贸易体制。该体制的宗旨是A.维护国家经济安全B.促进知识经济发展C.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D.促进贸易自由化1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1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15.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思想的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提倡经世致用 C.批判君主专制D.主张君主立宪16.“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 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该 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B.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 C.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D.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17.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B.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18.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一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本书 A.《元曲赏析》B.《全汉赋》C.《全唐诗》D.《宋词欣赏》 第113页共117页 19.右图是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通篇跌宕起 伏,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这一作品的字体 A.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B.字体方正,规矩严整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20.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方人出版的报纸招募 翻译“以定控制之方”,大量购买西洋炮,还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洋船, 并将购买的武装商船改造成清军水师的训练舰。这表明林则徐A.已摆脱传统“夷夏”观念B.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D.洞悉英国的武装实力21.康有为曾对五部重要儒家经典进行注释,这些注解的特点是结合三世进化说和西方的宪 政民主来诠释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他在这些注解中认为儒学非但不与近代宪政民主 制度相矛盾,反而可以成为后者的重要思想资源。康有为这一做法意在 A.获得西方支持B.宣传维新思想C.弘扬传统文化D.引进西方文明22.1897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发表后,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还 有些人干脆以“竞存”“适之”等词汇给自己或家中子弟取名。据统计,在短短的十年中, 《天演论》就发行过30多种不同的版本。这主要是因为A.进化论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B.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进化论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D.知识分子力图挽救民族危机23.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 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 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24.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A.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B.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D.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25.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 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第113页共117页 国。”据此可推知材料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26.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重提民主:“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在这里,邓小平强调A.平反冤假错案的紧迫性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性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27.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了由美国休斯敦飞机公司制造的.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与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卫星发射成功后很快便投入服务,第一个客户是缅甸卫视。该事件表明中国A.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C.航天技术超越美国D.—箭多星技术领先世界28.中国著名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与以上成就属于同一时期的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C.袁隆平选育出籼型杂交水稻D.“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29.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巨匠横空出世,《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西斯廷圣母》等传世艺术名作耳熟能详。这一时期艺术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B.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 C.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渐衰落D.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30.右图出自1543年出版的《人体构造》一书,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衬着明快的大自然背景,显得颇为生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B.自然科学已摆脱教会束缚C.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D.医学进步丰富了人文主义31.16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精彩的概括。其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是A.霍布斯的《利维坦》B.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C.薄伽丘的《十日谈》D.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第117页共117页 32.有学者说“启蒙运动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传播到全世界,结果全世界都改变了思想方法。”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是指A.三权分立B.天赋人权C.理性主义D.社会契约33.《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这个国度”是指A.德国B.法国C.英国D.美国34.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主要表现在①以“理性”为核心②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③抨击教会的腐朽④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的社会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5.“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6题18分,37题12分,共30分)3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并写出其代表作。(2分)(2)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3)依据材料三和教材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具体内容。(6分)(4)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6分) 第117页共117页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4世纪和15世纪曾长时期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这并非没有道理。由于粮食危机、饥荒、战争、暴动造成人民的贫困,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加上宗教的无序状态,使这个时期具有变化不定、混乱动荡的特点。然而,对于这个时期,也可用略有差别的方式来解释,即这段危机时期也是有希望的时期。——摘编自(法)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欧洲史》材料二18世纪的启蒙精神,来自17世纪的科学和思想革命。人们常常描述说,进步思想是现代或自17世纪末叶以来欧洲文明的支配思想或特有思想。然而进步思想却是在1700年以后才日益变得明晰。有文化教养的人也不见得相信迷信,一切超自然的观念对许多欧洲人来说,日渐淡薄。“现代”人不仅不再害怕鬼怪,他们也不再害怕上帝。“哲人”意指哲学家,而“富有哲理”在18世纪的意思是说,以批判和寻根问底的精神去探讨一切课题。——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5世纪是欧洲“黑暗时期”的理由,并说明“也是有希望时期”的思想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并说明它产生的原因。(6分) 第117页共117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CADDACB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BCCCBDC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CCCBDBCAA题号3132333435答案BCBCC36、(1)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2分)(2)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4分)(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6分)(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历程。(6分)37、(1)理由:“黑暗时期”,黑死病给人们带来的恐慌;人们长期受到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束缚和压迫。(4分)表现: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宣扬了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2分)(2)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2分)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兴起。(4分)第117页共117页
同类资料
更多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 期中 期末共12套测试卷合集(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