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期中检测 Word版含解析
ID:29260 2021-09-17 1 3.00元 17页 76.0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7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期中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17 ,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以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读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17 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拓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诗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然后传递给读者。解析:选C A项,“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无中生有;B项,“多是”错误,材料一第2段中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唐诗宋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上的判断;D项,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说“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必然有“第一等学识”。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C.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解析:选B “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并不是作者的观点,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情志一也’”。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17 这样才能把词读深读透。D.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诗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原作的思想意蕴。解析:选D “对原作的意蕴……原作的思想意蕴”错,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读者在阅读和欣赏……思想意蕴”。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4分)答:                                                                                                                                                解析:题干明确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具体来看,材料一第1段指出“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第2~3段分别论证了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的价值和意义;第4段总说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第1段指出现代人“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方法;第2~3段分别从唐宋词人和读者的角度对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可知,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参考答案: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下面的材料是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6分)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答:                                                                                                            解析:况周颐的“读词之法”出现在材料二第1段。结合“读词之法”17 的具体内容与所给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可知,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体现了“读词之法”中“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的方法,王国维“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体现了“读词之法”中“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的方法;王国维“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体现了“读词之法”中“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的方法。参考答案: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来鉴赏;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感悟投入词作中与词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初雪(节选)路 翎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唤起了他心里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得下啦。”17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吗?”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睛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呢!”可是说不出口了。终于把所有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他听见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消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意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着:“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这活儿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给王德贵了。“这怎么弄好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咄!”刘强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万一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从前面一直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公路上的激烈斗争中。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曲的黑色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抵抗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都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这台车一下子从困顿和沉默中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17 人们开始下车,因歌声和大雪而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大家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着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忽然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接着他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就被大雪盖住了。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本侵略家乡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比刘强更清醒的认识。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婴儿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解析:选B “说明王德贵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比刘强更清醒的认识”错误,王德贵、刘强二人对这次任务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只不过刘强更能体会到“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17 B.小说写王德贵抱婴儿的笨拙姿势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由衷的感谢。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解析:选B “恼羞成怒的心理”理解错误,根据文章中“他仍然羞怯地笑了”可知,这时王德贵只是“羞怯”,并没有“恼羞成怒”。8.小说特别写了婴儿金贵永备受一行人的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答:                                                                                                            解析:首先,考生需注意婴儿金贵永的特殊形象,孩子象征着未来和希望,小说特别写婴儿金贵永备受一行人的关注和呵护,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其次,面对婴儿的啼哭,司机刘强主动伸手抱过孩子,并让助手把婴儿抱进司机台,突出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另外,由于军情紧急,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在大雪纷飞的严寒天气和炮声中被迫随家人疏散,有力地控诉了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参考答案:①突出体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②集中寄托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③有力控诉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9.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了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理解“历史真实”和“审美感受”的含义。“历史真实”是指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审美感受”是指带给读者以“美”的感受。从历史真实的呈现上看,这篇小说叙写了志愿军战士刘强和王德贵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护送一批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的故事,其中有对妇女们收拾零碎东西的描写,有对“严寒的黄昏”“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等战争环境的描写,不回避战争环境的残酷,还通过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女的温情理解和对婴儿金贵永的耐心呵护17 ,写出了军民情深,这符合历史事实。从审美感受上看,小说中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的关心备至,朝鲜妇女们欢乐的歌声、感激的神情和举动等,都展现出人性美;小说中对“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的静谧祥和的雪景以及朝鲜妇女们在雪中欢快歌唱的情景的描写,都呈现出画面美;志愿军战士不畏敌机的袭击,护送朝鲜妇女们成功转移,也表现了精神上的崇高美。参考答案:历史真实: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事实。(2分)审美感受:①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展现了人性美。②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呈现出画面(意境)美。③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有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政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直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因吕大防之荐,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西铭》曰:“乾称父而坤母,17 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淳祐元年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庭。(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节)[注] 二程:即程颐、程颢,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B.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C.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D.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解析:选B “与诸生”的目的是“讲学”,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中“知礼成性”“变化气质”是并列关系,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而后已”是“才罢休”的意思,指的是“学业一定要像圣人”,所以与前面不可断,排除A项。故选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六经”之一,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B.吉,文中指“朔日”,即农历每月初一,还有吉祥、吉利或古代祭祀鬼神的礼仪等意思。C.赙,本义是不拘形式或不限定财物种类的资助,文中指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D.从祀,即配享,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解析:选A “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有误。道家和儒家学派成型之前,《易》已经成书,后为道家和儒家所信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天资聪明,为人谦虚好学。他年轻时投书拜谒范仲淹,范认为他能成大器,勉励他读《中庸》,多钻研儒学;他和二程谈论《易》后,让听讲之人拜二程为师。17 B.张载以民为本,引导民俗向善。在作云岩县令时,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日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亲自劝酒招待,倡导社会良好风尚。C.张载潜心苦读,教导学生。他称病隐居南山,整日端坐房中,俯读仰思,有心得就记下来,有时半夜坐起来,点上蜡烛书写,告诉弟子学习要以圣人的标准为要求。D.张载学古力行,开宗立说。他学习古道并身体力行,在其著述中他认为天地充塞身体,百姓是同胞,万物是朋友,和孟子的性善养气说接近,被关中士人奉为宗师。解析:选D “他认为……和孟子的性善养气说接近”,错误,此观点是程颢的评价,不是张载的观点。原文“程颢尝言……自孟子后盖未之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4分)译文:                                                                        (2)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4分)译文:                                                                        参考答案:(1)使百姓都懂得敬养老人、尊奉长辈的道理,并以此询问百姓疾苦,以及教给他们训导告诫子弟的方法。(2)(张载)家贫无法入殓,他的弟子共同买好棺材将他送回家乡,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进言说他不在乎(不热衷)追求仕途,请求给予封赠和抚恤。14.张载学古力行,其“学古”在文中具体表现是什么?(3分)答: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张载学习古道的具体表现。找出文中的相关内容加以概括即可,由第1段“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可概括得出其“深研古代典籍、参悟道学之要”;由“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可概括得出“治理政务效法三代”;由第4段的内容可概括得出“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弟子”。参考答案:深研古代典籍、参悟道学之要;治理政务效法三代;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弟子。参考译文:17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年时代喜好谈论军事,以至于想纠集人去夺取洮西的地盘。二十一岁那年,他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能成大器的人,于是就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作为乐事,为什么要谈论军事呢?”于是鼓励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还以为不满足,又访求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就返归而研求《六经》。他曾经在京城坐在虎皮上讲解《易》,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一天傍晚,程颐、程颢二兄弟来了,与他谈论《易》,第二天张载告诉众人说:“近来(等到)见到二程,看他们都深刻明晓《易》中道义,我比不上,你们可以去拜他为老师。”于是撤座罢讲。他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领之后,精神焕发,充满自信,说道:“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为何还要向别处寻求呢?”从此他全部抛弃异端的学说,十分纯粹。张载考中进士后,作了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治理政务把敦促百姓务本、引导民俗向善放在首位,每月初一,准备好酒菜,召集乡里年纪大的老人会聚在县衙署,亲自劝酒招待。使百姓都懂得敬养老人、尊奉长辈的道理,并以此(借此)询问百姓疾苦,以及教给他们训导告诫子弟的方法。熙宁初年,御史中丞吕公著进言张载具备古人之学,(这时)神宗正在推行改革,盼望得到睿智的才士来谋划诸事,于是召见了张载,向他询问治国之道,他回答说:“治理政事如果不效法三代(夏、商、周)的话,终究是苟且之道。”神宗很高兴,让他作崇文院校书。张载称病隐居于南山之下,整天在房中正襟危坐,左右都是书籍,俯身阅读,仰面而思,有心得就记下来,有时候半夜坐起来,点上蜡烛书写。他的志向道义、精于思考,一刻也未曾停止一刻也未曾忘记。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粗劣的饭菜,和诸位弟子一起讲学论道,常常告诉他们遵循礼以养成道德、改变气质的道理,告诉他们学习一定要达到圣人的标准才可以停止。认为只知道人而不知道天,只求做贤人而不求做圣人,这是秦、汉以来学者的一大弊病。因吕大防的推荐,皇帝下诏张载授知太常礼院。跟有关官员论礼意见不合,于是又因病而归,半路上病情加重,沐浴更衣而卧,第二天早晨去世。家贫无法入殓,他的弟子共同买好棺材将他送回家乡,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进言说他不在乎(不热衷)追求仕途,请求给予封赠和抚恤。皇帝下诏赐予馆职和一半的丧葬费。张载学习古道并且身体力行,是关中士人的宗师,世人称他为“横渠先生”。写了《西铭》,写道:“乾称为父而坤称为母,我很弱小,于是处于其中。所以天地充塞我的身体,天地统领我的本性,百姓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程颢曾经说:“17 《西铭》发前人所未发,与孟子的性善论养气说有同等功绩,从孟子后没见过它。”嘉定十三年,赐谥号为明公。淳祐元年封为郿伯,在孔子庙接受配祭(配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子 规杜 甫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注] 此诗是永泰元年(765)诗人客居云阳时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云安县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貌,一个“齐”字写出江楼的整饬。B.江岸两边的大山与树木交合在一起,山高林茂,营造子规悲啼的环境。C.“眇眇”写春风吹动的样子,“萧萧”写夜色的凄凉,两者形成鲜明对比。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解析:选C “对比”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无论是“眇眇春风”,还是“萧萧夜色”,都是哀景,风声萧萧,夜色凄凉,二者属于同类,无法形成对比。16.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客愁”的。(6分)答: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客愁”。首先回顾抒情的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然后分析诗歌所写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把握诗人抒情的方式。由注释“诗人客居云阳时所作”可知,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由题中“客愁”可知,这首诗歌抒发的是客居他乡而引发的愁情,那么诗中是如何体现这一愁情的呢?诗歌首联交代云安县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貌,颔联和颈联写所见之景,“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主要描写“山木”“子规”“春风”“夜色”这些景象,由“啼”“眇眇”“萧萧”“凄”17 等词可知,所描绘的景象是凄凉之景,而诗人此时心中涌起的也是客居他乡的愁情,景与情是一致的,由此可知,这首诗歌主要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助眼前所见凄清之景以及耳中所闻子规悲鸣之声来抒发客愁。参考答案: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①山树相合,天色晦暗,风声萧萧,夜色凄凉,以此衬托诗人客居在外之愁;②诗人客居在外,羁旅含愁,子规偏偏傍人低飞且悲鸣不已,使诗人愁上加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以两组叠词对比,写出乐声沉重、轻细的不同特点。(2)古诗词中常以流水意象传达韶光易逝的感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登高》中的“        ”等。(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战场的名句是“        ,        ”。答案:(1)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2)古来万事东流水 不尽长江滚滚来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大山里穿行,看到对面溪岸一棵老柳树边,老屋冒出摇摇晃晃的炊烟,千手观音似的缓缓舞动,我猛然被镇住了。车一晃就过,( ① )。阳光明丽,溪水干净。溪边的老屋木结构,三重檐压着,负重上百年了。屋里的炊烟小心翼翼地寻找出路,轻柔得不能再轻柔,慢慢地穿过脆若游丝的横梁、瓦片和屋架间的缝隙,生怕一用力,老屋就会轰然倒塌。我的心头柔软,在这个人烟稀少的山村里,这是最贴心地呵护着老屋的一缕炊烟了。雨暗冈头客路,炊烟山里人家。不知从哪天开始,乡村的炊烟就________了,不再赶集似的升起。偶尔也还有,一缕牵着一缕,一缕背着一缕,瘦骨嶙峋,慢慢升腾,________似的,飘在人世之外,再也与生产无关,与生活无关。山村曾经十分坚固,当它终于破碎时,摇落的尘埃又似__________,只在我的心头________。这些年,我一直在山村走,像走向一座无人的教堂。山村流传着很多故事,( ② )。17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寥落 离群索居 若无其事 惊天动地B.寥落 销声匿迹 满不在乎 感天动地C.零落 销声匿迹 若无其事 感天动地D.零落 离群索居 满不在乎 惊天动地解析:选A 寥落:衰落,衰败。零落:散乱,散落。离群索居: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或形容不动声色、漠不关心的样子。满不在乎:形容丝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感天动地: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4分)答:                                                                                                            参考答案:①但那缕炊烟却在我的体内绕着出不去②却再没有多少听故事的孩子出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0.文中画线的句子和“炊烟在老屋中升起来了”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有感染力,为什么?(4分)答:                                                                                                                                                                                                                        解析:作答时要注意从遣词造句、手法技巧、语气语体等角度加以比较。注意答案不仅要答出原文句子各方面的特点,更要答出其表达效果好在哪里。参考答案:①原句使用拟人、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稀疏的炊烟慢慢地穿过老屋的情景,细腻地写出了炊烟轻柔、老屋破败的特点。②原句用词生动,如“小心翼翼”“脆弱游丝”“一……就……”,写出了作者对老屋与炊烟的眷恋之情。(每点2分17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21~22题。“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在2月4日播出的央视网络春晚上,平均年龄超过74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演唱了一曲《少年》,情至酣处,他们还挽起了袖子,踏出节奏感强烈的舞步,无数观众都为他们的活力和激情所感动,这一版《少年》瞬间燃爆网络。超然客整理“为什么我们这些老人要聚在一起唱唱歌?”81岁的合唱团团长、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现任教授刘西拉说,“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一种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人民。因为爱,我们就奉献了我们每个人自己宝贵的一生;因为奉献,我们得到了很多快乐。今天我们聚在一起,我们是重新来分享这些快乐。”50多年前,他们走出清华园,带着科学梦想,奔赴远方。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他们和新中国一起长大。一生的信念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如今虽然不再年轻,热爱祖国的心却一直未变,那段闪光的日子将伴随着悠扬的歌声,一直刻在他们心中。21.请用对偶的形式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0个字以内)(4分)答:                                                                        解析:本题要求拟写新闻标题。首先抓住新闻的主要信息点“《少年》瞬间燃爆网络”和“爱祖国”“梦想”“奉献”等,其次要注意“对偶的形式”和“20个字以内”的具体要求。参考答案:(示例一)一曲《少年》燃网络,几缕白发报国恩。(示例二)白发唱《少年》激情在线,热血献祖国信念未减。(内容2分,形式2分)22.教授合唱团燃爆网络,但是也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老人们应该安享晚年,不要再出头露面和年轻人争风头了。请你代教授们写一段话反驳他们,50字左右。(5分)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需要你知道我,不渴望你记得我,我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山河,17 山知道我,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这是我们大家的心声。(示例二)熟悉的歌声背后,是我们关于青春、事业和理想的岁月往事;深情的旋律之中,饱含着我们的梦想、奋斗和奉献的家国情怀。(示例三)“少年”二字,不问白发,只问心境;无关年龄,只关热爱。因为热爱,岁月带给我们的不是惊慌,而是光芒。我们这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永是热血少年!(根据表达酌情给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南滨周报》举办“传承企业家精神”之“最人物”评选活动,最终候选名单及简介如下:钟卫国:“抗战时期”实业家,乐善好施,热衷慈善事业,在国家资源紧缺时,毁家纾国,家财散尽,无怨无悔。刘守业:近代实业家,主张“实业救国”,富民强国,以开放的新理念创办优质企业,热心公益,积极发展教育。郑志强:新生代企业家,在积累了资源和财富之后,投身精准扶贫事业,发挥自身影响力,凝聚企业家力量,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以上三位候选人,谁是你心目中的“最人物”?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以南滨中学读者的身份向《南滨周报》编辑部写一封推荐信,表达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体裁为推荐信。推荐信的格式等同于书信,只要信件内容扣到“推荐”二字即可。供选人物有三个,需要进行衡量比较,才能体现“最”字。三个人物三种选择,肯定谁都可以,但肯定其一并非一棒子打死另外两个,而是在“我”的标准下谁是“最人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有别。这个标准由考生自己确定。比如认为钟卫国是“最人物”,就抓住“毁家纾国,家财散尽,无怨无悔”,从是否倾尽全力这个角度排除另外两位。若选择刘守业为“最人物”,就抓住“积极发展教育”这个长远之计谈。若认为郑志强是“最人物”,就可以从“投身精准扶贫事业,发挥自身影响力,凝聚企业家力量,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个侧面来定夺。参考立意:(1)慈善大小不在数量,而在于一颗真挚有爱的心;(2)慷慨相助、量力而为、倾尽所有(尽力而为、竭尽全力)有别;(3)热心公益、积极发展教育和凝聚力量精准扶贫。17
同类资料
更多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期中检测 Word版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