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4课 篇目(一)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
ID:29256 2021-09-17 1 3.00元 17页 1.59 MB
已阅读10 页,剩余7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语文素养文学阅读与写作自然情怀: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合理的自然观;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1.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涵泳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2.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表现角度和艺术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思考,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3.捕捉创作灵感,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写作。[单元寄语]尊崇自然 铸塑人格自然万物不仅是人类审视观照的客体和对象,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朋友与伙伴。尊崇和敬畏自然万物,使人性人格从俗世拘囿和欲望束缚中摆脱出来,臻于率性恣意、自由洒脱的人生境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秉持的人文立场,也是当代人所倾慕与向往的价值追求。从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看来,自然万物的主要特征是自在与自由的结合与统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庄子的《逍遥游》告诉我们,理想人格是人们在自然万物的闲适悠然中熏陶和实现的,与人间群寰没有更多牵扯更细瓜葛。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缺憾与不足,就是人类与自然万物的脱节分离,人类以挥霍自然生态为代价,逐步遁入世俗歧路,成为内在精神的仆役和外在礼法的奴婢。17 自然环境和生态万物不仅呈具审美价值,而且在礼法居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还具有抵御萎靡颓唐心绪、颐养高蹈人格的意义。例如魏晋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不满于当时统治者,将心思和情趣寄寓于文艺纵情于山水,以此陶冶品性化育人格,特别是文人士大夫所居处的秀丽山水,为他们涵育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提供了有利条件。文人士大夫对自然万物和田园山水的体味和感悟,已经超越了两汉时期的比德说,而与更深远的审美人生相牵相依,成为孕育清朗人格的源头和津梁。阮籍在《达庄论》里说得非常清楚:“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得之道而正者,君子之实也。”当时许多知识分子游放流连于自然山水之中,心境洁雅,心绪明澈,有组织地催发了我国生态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就人的审美心理过程而言,当人们驻足秀丽山水观赏旖旎景色时,主客体就会吸附互恰、融为一体,从而也就淡化了欲念驱役与功名束缚,自然生态美对人格美的陶冶,在这个意义上可能较之汉代“比德说”更富于人文精神。自然生态之美铸塑升华着人格,也洗涤净化着饱受现代文明袭扰的人类心态。一位曾横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作家写道:无论是地理的、生态的,还是心理的、象征的,塔克拉玛干都是一幅可怕的地图,令人心惊胆战,噩梦联翩。千百年来,进入沙漠的探险队、商队、寻宝者、劫匪、朝觐者络绎不绝,心怀的目的各个不同,吸引他们的也许不是湮没的文明和黄金宝藏,而恰恰是沙漠令人恐惧的魅力。这是一位当代国人在类似于庄子所描述的远古洪荒时代的自然环境下,对人际生存状态的记述和感怀。在日趋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语境当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生生和谐”等思想,既是今日国人脱离浮躁之心气、建树完美之人格的精神源流,也是时下芸芸众生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诗意栖居的思想根蒂。第14课篇目(一)__故都的秋课文导入素养任务  秋天犹如一本情感丰富的书,有人品出感伤,有人品出欢乐,也有人品出壮丽、豪迈。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而又不同的情思,1.分析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2.鉴赏文章的语言艺术,揣摩重要词句的含义及修辞效果。3.欣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17 秋在他们的笔下变得摇曳多情,姿态万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走进他的《故都的秋》,看看他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烈士。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资讯概览]一、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与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共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内心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内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二、时代大事左 联左联是中国左翼文学作家联盟的简称,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17 见》的演讲,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去评判现存的文学现象,强调对社会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真实性。主要文学活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努力输入苏联及其他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还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情境活动]在杭州居住了三年的时间里,郁达夫极其苦闷。在《故都的秋》中,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苦闷”的情绪?答:                                                                                                           参考答案:略。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文学团体,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团体。1921年6月,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前期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和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著),是该社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成员们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十余种刊物,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新文学的一支生力军,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工作。随后,创造社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的加入,使前期创造社发展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凋谢(diāo)       (2)潭柘寺(zhè)17 (3)一椽(chuán)(4)房檩(lǐn)(5)驯鸽(xùn)(6)落蕊(ruǐ)(7)细腻(nì)(8)潜意识(qián)(9)嘶叫(sī)(10)平仄(zè)(11)歧韵(qí)(12)橄榄(gǎn)(lǎn)(13)颓废(tuí)(14)萧索(xiāo)(15)譬如(pì)(16)廿四桥(niàn)(17)普陀山(tuó)(18)鲈鱼(lú)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数(2)扫(3)夹(4)混2.语境辨析法(5)别看他平日里大大落落(luō)(luō)的,但真遇到事一点儿也不落(luò)后,决不落(là)在别人后面。(6)业主们入住4年却办不下房产证,等得好着(zháo)急,每个人都忙着(zhe)想着(zhāo)数,可最终也没有什么着(zhuó)落。(7)从折(shé)本到盈利,跨越了十年。因此当他回顾这几年创业的曲折(zhé)经历时,他只用了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折(zhē)腾”。二、写准字形(1)(2)(3)(4)17 (5)三、用准词语Ⅰ.明确词义(1)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长途跋涉。(2)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3)疏疏落落:在空间和时间上间隔远,稀稀落落的意思。(4)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5)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语境运用(辨析正误)(6)在精神落寞的时候,一想到行动一无所获,他就不能自已。看着他精神混混沌沌的样子,家里人没少为他操心。辨析:“混混沌沌”指迷糊不清,使用错误。可以改为“萎靡不振”。(7)离开家乡只不过几天我就想家了,真是度日如年,一叶知秋啊。辨析:“一叶知秋”使用错误。此处意为“想家”,应该用“一日三秋”。Ⅱ.易混辨析1.十足VS实足课本原句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辨析  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十足”指:①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②十分充足,如“神气十足”。“实足”指确实是足数的,如“实足年龄”。即境活用  说到创业感受,汪银富似乎有说不完的想法和创业的点子,话语中也透着十足的干劲,他带领致富的实足百人。2.萧索VS萧条课本原句  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辨析  二者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但二者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萧索”更强调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萧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不景气。17 即境活用  他画中的战后古都枯寒萧索,一派荒凉,也暗示了当时经济的萧条。3.不能自已VS不由自主课本原句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辨析  两者都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前者侧重指自己无法中止自己的感情或行动;后者还有“由不得自己”的意思。即境活用  这位失独母亲讲述起儿子的事时,一度因情绪不能自已而中断,她自己说,平时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NO.1文本初读]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答:                                    参考答案:①秋蝉残声 ②秋槐图 ③秋雨图[NO.2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 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学习策略] 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既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及心境,又要了解创作背景。阅读时,要抓住所描写景物的色彩和表现心境的关键词,才能把握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1.能体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作者对这些情感是如何进行刻画的?试举例说明。答:                                                                                                            17 参考答案:(1)本文能体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通过选取不同的景物,从不同侧面对这些情感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2)①“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秋草,体现了“悲凉”。②“槐树落蕊”整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2.(素养提升)郁达夫《故都的秋》对故都的秋的色彩进行了描绘,寄寓了沉静、寡淡的心境。请分析其是怎样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的。答:                                                                                                                                                参考答案:①以冷色显示深沉和淡泊。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立体画。天空是“碧绿”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上是“蓝”“白”“紫黑”“淡红”构成的“花园”,而天地之间却是“白色”或“瓦灰色”的鸽子。就是在这般“碧绿的天”与“五颜六色的地”之中,体现了故都秋天的质朴和原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色彩的把握和选配是精心的。我们还应看到,本文通篇采用冷色的“青、蓝、白、灰”作为主色,这一方面体现了秋天的故都的特色,另一方面其实是借此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深沉和淡泊。②以动态描绘静态的色彩。枣子由初长成到成熟,它的颜色是由淡绿到微黄到红色,初一看,似乎与作者落寞的情怀没太大联系,但如果与“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结合起来,便给这蒙上了忧思与悲凉的色彩。任务驱动二 探究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策略] 许多优秀的散文,像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又像一首首震撼心灵的诗,既有“景”也有“情”。“诗情画意”是许多散文作家刻意追求的境界。理解分析时既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又要注意描绘景物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更要体会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情感。3.作者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等著名景点,可是在文中作者却选取了落蕊、牵牛花、秋雨、秋枣等平凡细小的事物,为什么?17 答:                                                                                                                                                参考答案:①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对这些景物作者却一笔带过。原因是这些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不符合“清”“静”“悲凉”的特点。②文章重点谈的是秋味,落蕊、牵牛花、秋雨、秋枣等平凡细小的事物,更能体现出秋的魅力,符合作者的心境。③从身边的事物写起,更能写出故都的秋普遍存在;从这些平凡细小的事物写对秋的感觉,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4.(素养提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答:                                                                                                                                                参考答案:以南国之秋衬托北国之秋,抓住南国之秋“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来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任务驱动三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纵览《故都的秋》,完成下面的问题。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B.“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中的“破”字渲染了萧索的气氛。C.写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流露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的真情。D.三、四、五段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解析:选D 三段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这三个特点。17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B.写北国的槐树,花铺满地,这是视觉形象;脚踏花地,这是触觉感受。视觉与触觉相结合,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D.选材要与主旨及感情基调相合。作者追求“清”“静”,内心笼罩淡淡的“悲凉”,因而文中所选景物的共同点是都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解析:选C C项,没有绘色。7.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答:                                                                                                                                                解析: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思想状态、文学主张和个人性格等方面思考作答。参考答案:①当时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极其苦闷,选取前者景物不能体现他的情感。而后者“清、静、悲凉”的景物正好与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相吻合。②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这样看来,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不奇怪了。③郁达夫个性忧郁善感,这与他的性格相符。8.(素养提升)《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答:                                                                                                                                                解析:从作者长期形成的固有审美心态、平民意识、文学素养等方面来分析作答。参考答案:①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17 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他固有的审美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②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③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写作实践]用好反衬,突出主体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着意以南方的“秋”为参照,对比反衬出故都的秋的浓重与特色。如将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进行对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抑此扬彼,写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反衬,是行文时为了突出某一重要人物或事物,将相反或相对立的人、事、物放在一起对照的一种写作构思方法。它与正衬不同。正衬是烘云托月,是用同类或相近的人、事、景来衬托。运用反衬法构思,可以形成鲜明的反差,使主体得到强调与突出。反衬手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思:1.景物对照反衬法。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来写欢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开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对照,反衬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与恐怖。2.人物对照反衬法。作品中要塑造人物形象,可以描摹对立面的人物来反衬突出主人公。如《荆轲刺秦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反衬出荆轲的果敢英勇、从容镇静。3.内外对照法。在写主要人物自身时,还常运用人物自身外表和内心品质间的反衬。17 如初中课文《藤野先生》一文,有对藤野先生的外表介绍: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如此一个外表显得邋遢寒酸的人,对治学却极其地严谨: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外表之卑微,却更加反衬出藤野先生精神之伟大![针对练笔]请学习本文的反衬手法,写一段赞美腊梅的文字。120字以内。答:                                                                                                                                                                                                                      参考答案:寒冬时节,万物萧瑟。春日里的蔷薇早已凋零;夏日里轰轰烈烈盛开的荷花已不知何处;深秋里金桂浓浓烈烈的香气也早已散尽……而腊梅花虽不像菊花那样素雅,没有月季那样绚丽,没有荷花那样清新,没有牡丹那么富贵,但它在那里傲然绽放,在寒风中留下一缕缕幽香。[类文赏读]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一、美文悦读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17 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①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②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③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④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17 ,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⑤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⑥①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运用反衬突出江南冬日的生机,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②将江南冬天与北方冬天对比,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③作者把江南冬天与秋天及北方夏夜作比较,写出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④通过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⑤描写了一幅悠闲、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⑥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作者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①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②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17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二、思辨阅读北平的四季郁达夫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为叙述的便利起见,想分成四季来约略地说说。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罢,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的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的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17 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熏蒸。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北平顶多总不过九十四五度,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感到兴趣。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一九三六年五月廿七日(有删节)有人说,郁达夫笔下的四季,犹如一副栩栩如生的画卷,色彩明丽,饱孕感情,充满了一股灵秀之气,读来真是让人心驰神往。可是我们却发现,那美景越是醉人,我们内心越感到刺痛。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17 答:                                                                                                                                                参考答案:因为作者所描绘的一切美景都是为了衬托侵略者的暴虐,都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作者对祖国的爱,不仅使人领略到北平四季独特的风神韵致,还使人感受到他深彻肺腑的亡国之痛!17
同类资料
更多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4课 篇目(一)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