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15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解析
ID:15962 2021-09-07 1 3.00元 14页 64.5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4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第七单元 15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A.宿命(sù)炫耀(xuàn)坍圮(tānpǐ)窸窸窣窣(xīsū)B.蝉蜕(tuì)熨帖(yùn)荒芜(wú)历尽沧桑(cānɡ)C.砌玉(qì)恪守(ɡé)地坛(tán)肆意雕琢(zhuó)D.颓墙(tuí)庇护(pì)缄默(jiān)亘古不变(ɡèn)【解析】 B项,“熨”应读“yù”;C项,“恪”应读“kè”;D项,“庇”应读“bì”。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C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__________”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A.②①③④⑥⑤B.②③①⑤④⑥C.⑤②④⑥①③D.⑤④②①③⑥【解析】 ⑤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后面的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⑤应放在首句。②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④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⑥①③三句联系较为明显,⑥是说史铁生的创作,①是说创作的艰辛,上句的“文字”与“一个个字”相照应,③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5题。14,不似江南雪景的含蓄柔丽,北方雪景是大刀阔斧的,极度的严寒扑面而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家乡到哈尔滨,我始终没离开东北。乡村的生活图景仍然遵从自然时序,春耕、冬藏、秋收,对城市的生活方式却大有不同。当我们住在温暖的房子里安居乐业的时候,寒冷的冬日不过是窗外可供欣赏的审美客体:松花江的冰面在阳光的映射下是钴青色的,隐约能看到凝固的波纹;树木的枝杈间堆积着白雪,厚重如大朵的棉花……而今的银白世界里物质丰富,闲食琳琅满目,想起小儿时代的零嘴,如同白雪覆盖着的金银木红艳的果实,既是诱人的,又是审美的,尽管那可能是一种贫困美学。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的是冰雪环境,虽有它的不适之处。B.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的是有它不适之处的冰雪环境。C.冰雪环境虽有它的不适之处,但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D.冰雪环境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虽有它的不适之处。【解析】 根据前文“北方雪景是大刀阔斧的,极度的严寒扑面而来”可知,下面应该将“冰雪环境”作为陈述对象,可排除A、B两项。根据语境,此句应强调“冰雪环境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排除D项。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B.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答:乡村的生活图景仍然遵从自然时序,春耕、秋收、冬藏,与城市的生活方式却大有不同。【解析】 画线的句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语序不当,“春耕、冬藏、秋收”应改为“春耕、秋收、冬藏”;②不合逻辑。介词使用不当,把“对”改为“与”。6.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吸引,更会情不自禁地被作品中的真情打动。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且深奥的,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的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答:①文字平实(或:平实的语言);②感情真挚(或:蕴含真情);③具有哲理_(或:哲理性强);④充满悲怆。14,【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每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评价性词语,如谈到史铁生的文字时的“平实”,谈到其作品情感时的“真情”,谈到作品内容时的“哲理”,谈到语言时的“悲怆”。7.请按要求改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把画线部分的句子改成主谓式结构,不能随意增加文字。答: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可以找出画线句子中描写的中心对象,即“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然后按照要求,从句式的角度,改成主谓关系的句子。8.“先生的影响太深了,从来没想过先生会走。地坛里玩耍的那个孩子,回去了!”“史先生走了,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已经成为一笔非常重要的社会财富永远留了下来。”2010年的最后一天,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走了,许多读者第一时间在网上留言以表纪念。史铁生生前说过:“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去世后,全国各地的作家以及读者都不约而同地举行了各种追思会,纪念这位普通而平实的残疾人作家。根据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写一段纪念性的文字,不超过50个字。答:示例:史铁生已经用文字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活过来的。尽管他的文字很优雅很高贵很凄迷也很智慧,尽管读他的文字,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享受、一种愉悦。【解析】 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住题干的要求,是给史铁生写纪念性的文字,同时要注意答案有字数的限制。纪念性的文字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史铁生文章的成就,二是他对生命的感悟,三是他在病痛中显示出的坚强。二、拓展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回想铁生陈村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14,铁生八九年十月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看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2011年1月4日,史铁生六十岁生日这天,上海和北京先后开会追思他的一生。我在复旦大学的追思会上提到“坦然”二字。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14,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一段中作者谢绝媒体采访,是怕记者不能真实地展现史铁生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以免他们在文中编造虚构。B.前半部分叙写史铁生罹患残疾,饱受疾病折磨的生活现状,意在表现对史铁生命运多舛、遭逢不幸的同情和惋惜。C.第六段结尾引用诗句,表明史铁生作品恰如清水洗涤灵魂,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D.第九段提到的史铁生教陈村女儿玩吃豆子游戏,说明史铁生和常人一样也喜欢玩电脑游戏,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解析】 A项,“以免他们在文中编造虚构”于文无据,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写文章更能反映出真实的史铁生。B项,“意在表现对史铁生命运多舛、遭逢不幸的同情和惋惜”分析错误,“前半部分叙写史铁生罹患残疾,饱受疾病折磨的生活现状”意在表现史铁生的乐观豁达,而非“表现对史铁生命运多舛、遭逢不幸的同情和惋惜”。D项,文中写“玩吃豆子游戏”的细节,不仅反映了史铁生的生存状态,更表现了史铁生与疾病抗争的坚强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非表现他“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10.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作者在文中描写史铁生所遭受的病痛,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史铁生与苦难抗争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我”对史铁生的敬仰之情。B.第九段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简练地写出了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灵状况。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史铁生的敬仰之情。C.文章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抒发着对史铁生的怀念与追思,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这位不屈服于命运的作家的敬意。D.文章结构首尾呼应,从初闻死讯的意外到“追思会”时释然,表明作者通过对亡友史铁生的回忆,开始对死亡、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解析】 “表明作者……对死亡、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于文无据。从初闻死讯的意外到“追思会”14,时释然,表明作者通过对亡友史铁生的回忆,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朋友不屈服于命运的敬意。并没有体现出作者开始对死亡、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11.第二段引用史铁生送我《礼拜日》一书上所写的文字有什么用意?答:示例:①《礼拜日》一书上所写的文字意在表达身体的残疾、生活的磨难、人生的挫折、生活的不完美等等是个人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表现了史铁生面对身体残疾和自身苦难的坦然、乐观的态度。②作者引用这段文字,为了引出下文对史铁生思索生命、乐观感恩、勇敢面对困难的记叙和议论。【解析】 《礼拜日》一书上所写的文字,重点是最后一句话“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可以依据下文中“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这些文字意在表达身体的残疾、生活的磨难、人生的挫折、生活的不完美等等是个人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以及我们的生活都是不完美的,都是有缺憾的,史铁生通过自己的腿疾看到生活不完美的本质,表现了史铁生面对身体残疾和自身苦难的坦然、乐观的态度。所以,史铁生面对疾病,不觉痛苦,因为他知道生活充满了苦难,要用自己的坚强和乐观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从结构上讲,作者引用这段文字,意在引出下文对史铁生思索生命、乐观感恩、勇敢面对精神的记叙和议论。12.有人说“真实、哲理、情感酿成了陈村的散文,使他的散文犹如一首美丽动人的情歌”,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答:示例:①真实:这篇文章是陈村从朋友的角度写的,文章写了与史铁生的交往,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史铁生真实的生活和思想。同时,因为作者和史铁生有相似的经历,所以文章表达的作者的情感也是真实而又真挚的。②情感:文中在回想史铁生的记述中,有很多的议论,这些议论从史铁生对生命的思索、乐观感恩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的敬仰之情。③哲理:这篇文章,能够让我们平静的生活激起一轮热爱生命的涟漪,教我们坚强,教我们奋斗,教我们乐观,所以说,陈村的散文像一首美丽动人的情歌,给我们以美好而光明的一面。【解析】 本文是陈村从朋友的角度写的,文章写了史铁生赠给作者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并在上面题字,以及作者到北京史铁生家中与他交流,还有史铁生教作者的女儿玩游戏等情节,都可以反映出史铁生真实的生活和思想。文中在回想史铁生的记述中,有很多的议论,比如“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这些议论从对史铁生对生命的思索、乐观感恩的精神、勇敢面对的品质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的敬仰之情。这篇文章从情感上讲是真挚的,因为作者和史铁生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所以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如“14,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这些话,既是议论,也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的尊重与敬仰。陈村的这篇文章,能够让我们平静的生活中激起一轮热爱生命的涟漪,教我们坚强,教我们去奋斗,教我们乐观,所以说,陈村的散文像一首一首美丽动人的情歌,给我们以美好而光明的一面。阅读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彭程读到《我与地坛》后,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对命运不公的抱怨甚至是忿怒: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并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一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他明白了,“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谁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理由可讲。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样想过之后,他安心了许多,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需要思考怎样活了。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14,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这一点赋予了它罕见的品质。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我想到了奥地利精神医学家、“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著作《活出意义来》。作为当年纳粹集中营中的一名囚犯,他展现了被关押者们的两种前景——或者死于疾病冻馁,或者最终被推进焚尸炉,没有别的选择。每个人都面对同样的境遇,但意识选择的不同将他们分别开来。那些能够始终保持某种目的感的人,从肉体到精神都显得更健旺,甚至挨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哪怕这种目的是多么渺小,如努力保存下家人的一张合影,设法看一眼囚室外一棵绽放新叶的小树。所以弗兰克反复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他自写作中发现了意义,从而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残疾促使他思考,思考让他窥见了生存的本质,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这是一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绝非肤浅浮泛的乐观主义所能比肩的。事实上,几乎可以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反复思索和表达的都是以生与死、坠落与升腾为内核的一个话题群落,在具体作品中又体现为不同的伸延或变异。而这一篇作品,无疑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这种感悟并不是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他进一步揭示了残疾是一切生命共同的、本质的困境。它不仅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而是有着广阔的指向——对于美貌、健壮、聪明而言,丑陋、病弱、愚钝也是一种残疾,如此等等。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将会成为读者寻求自身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此后多年中,我又去过几次地坛公园。最后一次,记得是在一个深秋的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斜洒在祭坛上,黄霭霭一片,遍地飘落的树叶散发着清新而苦涩的气味。虽然史铁生已经辞世多年,但他笔端吐露出的文字,仿佛此刻视野中的光亮,无声而广阔地漾荡开去,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他描写过的这个地方,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加持和祝福都在无声地进行着。(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作者在读过史铁生的作品后冒严寒重游地坛公园,有了一种与过去不同的全新感觉。B.文章详细引述弗兰克的作品,目的是强调再苦难的人生也都要保持某种目的感。14,C.作为一切生命共同困境的残疾,并非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还应包括更多的方面。D.地坛公园已然“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这句话是对史铁生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解析】 “强调再苦难的人生也都要保持某种目的感”分析偏颇。原文第六段: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我想到了奥地利精神医学家、“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著作《活出意义来》。……所以弗兰克反复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第七段有: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可见文章引述弗兰克的作品,是为了表明:“懂得‘为何’而活”是史铁生成为卓越的写作者的前提。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的叙述性标题,交待了特定的时序和场景,这为全文确立了一个独到的抒写视角。B.作者将对史铁生的钦敬之情与生命的感悟有机结合,情理交融,情感真挚而富有哲思。C.文章描绘公园冬日的情景,描写公园的深秋,虽然着墨不多,却富有意蕴,耐人回味。D.本文思维缜密,层次清晰,叙议转换自然;语言不求工而自工,优美隽永,含蓄蕴藉。【解析】 “描绘公园冬日的情景”错,文章没有描写公园冬日的情景,“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这里并无描绘,只是简单交待时间、地点、状况,文中主要是想象和议论抒情。3.史铁生瘫痪后,是怎样摆脱苦难纠缠、完成自我救赎的?请结合文本进行概述。答:示例:①他平静下来,让自己思考,接受苦难,充任世上苦难的角色;②经过长久地思考,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决定安心地活下去;③找到了活下去的方式,与写作结缘,走上写作的道路;④发现了写作的意义,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成为卓越的写作者。【解析】 依据第三段“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他明白了,……而由谁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理由可讲”得出答案①。依据第四段“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样想过之后,他安心了许多”得出答案②。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需要思考怎样活了。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中得出答案③。从第五段“14,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这一点赋予了它罕见的品质”,第七段“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他自写作中发现了意义,从而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残疾促使他思考,思考让他窥见了生存的本质,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这是一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绝非肤浅浮泛的乐观主义所能比肩的”得出答案④。4.阐释“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一句的含意,并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答:示例:(1)《我与地坛》虽是一位残疾人在面临绝境时完成的作品,却体现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有着感人的艺术魅力。(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作品”比喻为“花朵”,“瘫痪后的苦难”比作“炼狱的黑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比作“闪动的光亮”,“美好的人生”比作“天堂”。【解析】 首先从浅层而言得出答案(1)史铁生用生命和思考写下《我与地坛》像在苦难中顽强盛放的花朵一样,璀璨夺目。然后深层而言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一位轮椅上的残疾人能于逆境中活出不凡,难能可贵,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必然启迪感染更多的人。接着从修辞角度分析得出答案(2):用花朵比喻《我与地坛》这部作品的价值,相似点都是美好感人、魅力无穷的;炼狱的黑暗喻指史铁生遭遇的困境——身体残疾、疾病困扰等,相似点是痛苦,迷茫;用天堂的奇异光亮比喻史铁生及其作品对世人的影响以及活着的价值、人生的成功、生命的美好。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的敬重赞叹之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合欢,合欢李晓东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穿出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被拂处,是一个一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14,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颗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14,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作者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但文章却从悠长悠长的小巷写起,小巷的忧伤冲淡了快乐,也暗示了后文的情节的走向。B.文章第④段画波浪线对“门庭”“朱漆”“门环”“对联”的描写,与《我与地坛》中对地坛的描写相似,但并不同样意在渲染伤感悲凉。C.作者与合欢树的相遇很早,但“合欢”树与名在意识中的统一事隔多年,这使得作者对于合欢既感亲切又一度保持距离。D.作者目睹了多个城市的合欢树,小城、广州、长沙……也从史铁生的文字里与之相遇,这些相遇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解析】 “这些相遇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错误。9岁于小城合欢给我的是香的、软的,美好到令我雀跃;第七段“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可见并非美好的感觉;第八段“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第九段“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可见这里也并非美好。“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并没有说美好。可见“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表述绝对。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标题醒目,“合欢,合欢”,以反复的手法赋予单纯的树名以浓厚的抒情色彩,意味深长。B.文章第三段对阳光的景物描写,既有助于塑造母亲美丽的形象,也烘托出母子相伴的温暖幸福的氛围。C.文章以“合欢”这一意象为线索,同时以时间为轴,写出作者母女生命的轨迹,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D.史铁生的《合欢树》及其母子故事穿插全文,与作者母女之情相互映衬,一虛一实,使史铁生的形象更鲜明。【解析】 “史铁生的《合欢树》及其母子故事穿插全文……使史铁生的形象更鲜明”错误。本文主要写“我”的心理轨迹,并没有突出史铁生的形象特点。只在第⑦14,段插入一些有关史铁生的信息,史铁生的《合欢树》及其母子故事算不上穿插全文。7.文中画横线部分语句使用了多种修辞,试找出其中两种加以赏析。答:示例:①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②运用通感(或比拟、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解析】 “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排比句式,句式整齐,表意酣畅,音韵和谐,彰显香气的浓郁;“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使用间隔反复和叠韵词,突出强调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香气本来是嗅觉,但是作者用大量自己的感受来写,嗅觉和触觉、视觉相通,这是通感,也叫移觉,形象生动,多角度多侧面展示香气的浓重袭人,加深读者的感受。用描写一类感觉的语句来描写另一类感觉,沟通两类感觉,造成表达上的新奇感和生动性。这段文字运用通感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为“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做铺垫。“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展示合欢的外形美和香气的沁人香甜。①采用比喻手法,把合欢树的花比作“棉絮”“雾”,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合欢花的轻盈柔美和芳香;②运用了排比和反复,写出了合欢花香的魅力,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③叠词的运用,如:丝丝缕缕、重重叠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④运用通感与丰富的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富有韵味。8.第六段和第十一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有什么作用?答:示例:①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②结构上呼应前文,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突出了主题。③这种反复行文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烘托了内心的情感。【解析】 第六段“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内容上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第十一段,“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两段文字,结构、手法上前后呼应,运用反复手法,使文章形成回环复沓、映衬之美。主题上,表现了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突出了文章主题,“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满满的都是对母亲的眷恋与不舍。①合欢树是我最早的人生记忆,是走出童年忧伤的美好回忆,合欢是母爱的象征,永远珍藏怀念。②14,在仓促茫然的青年时代,我漂泊外乡,合欢是亲情的温馨慰藉和故乡的思念。③如今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表达了深深的眷恋。④文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是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概括:①内容上: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丰富了母亲的形象。②结构、手法上:前后呼应,运用反复手法,使文章形成回环之美。③情感、主题上:表现了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突出了文章主题。14
同类资料
更多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15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解析